《画》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语文教学反思1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容有些多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本堂课我用课文最后一段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
杨桃这种水果虽然不常见,但在教学时我发现对于我班的学生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知道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会不同。所以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加以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两点:一是“我”把看见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做法正是“我”牢记父亲的教诲;二是老师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同时学生也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反省远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更好,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
不足之处是:
1.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起来。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画》语文教学反思2
《画鸡》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明代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针对本堂课,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甚至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教学手段,我一向认为课件里的每一个配图甚至音效都得符合本文的主题,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为语文课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画鸡》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红冠”、“雪白”等颜色词汇时,我通过用可爱的填色课件使原本黑白的文字转换成一只颜色鲜明的鸡,从而从而直接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创设阅读情境,恰到好处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堂伊始,我就通过展示学生观察鸡的口头作文,引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鸡”的形象。在在讲授唐寅笔下的鸡时,我以一句“那唐寅究竟画了怎样一只鸡呀?”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这只美丽大公鸡,会对别人说什么?通过反复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鸡的骄傲。同时又抛出问题:对,我们的大公鸡一生都在为我们打鸣,从来不偷懒,那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公鸡?我通过自身的.表情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让学生融入文本中。课堂末,在学生边背诵古诗时,便出示耿榕同学画的“鸡”,从而揭示主题:要像作者和耿榕一样,做个认真观察事物的人。在整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不断地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独立地面对、积极地感悟。
三、以生为本整体回归,予学生识字主动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指导识字和写字是重中之重。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运用之前学过或自己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习,互相提醒,随时给予表扬:”咱们同学们想出好方法记住生字,今后学习生字时,也要多动脑筋,肯定会发现更多巧妙的方法。”
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在讲解古诗时过多的提问破坏了文本的原味;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不够;板书的设计比较不美观、实用。语文课是一种永远残缺的艺术!我将继续努力,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能体现语文出新课堂的新气息!
《画》语文教学反思3
一、识字教学:
本次识字教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达到正确认读生字的目标,每个环节由易到难,重点指导读准三拼音节、检查前后鼻韵母及平翘舌音的发音。在交流识字方法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只要方法得当的都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教老师写的目的是想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字形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通过书空、书写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设计了展示及评价这一环节既为了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同时也想通过评价让学生做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指导学习课文的1——7自然段: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配合两幅图,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图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同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哭着说的句子时,想想玲玲说些什么)、师生引读、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仔细地”时)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课前预习,培养习惯
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及如何借助字典去理解词语,因此,我把理解“端详”一词的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字典查找“端详”的意思,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自己动手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难题。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在最后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端详端详第二幅画,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出什么主意来安慰玲玲呢?请用上“玲玲,别哭。要是——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表达。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来巩固新知“端详”,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之间的评价,板书做到图文并茂,合理利用课件。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识字教学还未能做到高效,没有让学生通过说组词来记忆和理解生字。
2、未能及时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幻灯片中没有出示旁白,使学生未能更好的读出感情来。
4、由于紧张,把同桌合作读对话一环节误说了小组合作读。
5、学生在识记“叭”字存在困难时没有及时给予识记方法的指引。
《画》语文教学反思4
《画杨桃》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启发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也就是实事求是这个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不仅有哈哈大笑的,还有嘻嘻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学生部分添加提示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画》语文教学反思5
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中的古诗《画》时,本着上一节扎实、质朴的课的原则,我选定集中识字、感悟古诗为教学目标,通过对重点字和重点偏旁进行字理分析,对古诗进行想象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
目标确定好之后,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远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颜色的意思吗?可是除了画上的山可以有颜色以外,现实生活中的山从远处看也是能够看出颜色的。如果山上种满了树,那么远远看上去,山就是绿色的,“青山绿水”这个词就告诉了我们山是有颜色的,换言之,即便山上没有树,我们也能远远地看到山是深色的。那么“远看山有色”中的“色”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参中没有对这里做解释,虽然一年级的古诗教学不需要逐字理解,只强调感悟,但是,这里不明确出来会影响学生对古诗以及画面感悟的方向。经过思考,我认为这个“色”指的是“景色”。艺术源自生活也高于生活,哪怕画面中的山离我们再远,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想要突出的山中景色。明确了“色”的所指,我设计了“想一想,画中的山上都会出现怎样的景色?”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古诗的画面和诗意。经过课堂生成,感到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说得也很好,想象展开得比较充分,并且由此引申下面的大问题:“山上有水有瀑布,却听不到水的声音,是因为这是一幅画,你还能从哪看出这是一幅画?”进而引导学生去找,去说,去展开想象,达到感悟全诗的目的,实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活动。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1个字按照“半包围”、“左右”、“上下”、“独体”四种结构出示,指导学生从看拼音读词,到去拼音认词,再到单个生字的拓展、结构与偏旁的认识进行学习。重点偏旁进行拓展生活中的字的训练,向学生渗透以一带多,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也贯穿《六书》中的造字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和回忆象形字,使学生记字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加一加、讲字理。课堂生成后,感觉学生对不同的记字方法还是比较感兴趣,伴随着赢得金钥匙,打开智慧锁的整体设计,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
本堂课结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还有一些问题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强调从整体感知诗意,从整体中来,展开想象进行感悟之后,再回到整体中去。课堂教学中,在展开想象,感悟古诗的环节结束之后,我只通过教师结合山水画来朗诵古诗和学生集体试背、指名试背的方法来回归古诗。想想,在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完古诗之后,如果我能够再将古诗的诗境做以整体的叙述小结,再来试背古诗,进行回归,整堂课的教学可能会更充实一些。
《画》语文教学反思6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画》语文教学反思7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
对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在精读课文掌握到的方法指导学习,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因此,我的通篇设计体现出学生通过哪些方法掌握到了哪些知识点。从课堂实施看,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是不错的,他们能够利用学到的方法学习、交流对本课的理解、感悟。课堂上,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他们越来越勇敢,敢于说出观点,表达个性想法,表达能力有所进步。这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
一、紧扣课题,巧设疑问。
设疑---探究---评价---生成---应用,在本课,最大的设疑重点是: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评价。我在合作学习2-4自然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解答本课疑惑:你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这幅画确实了不起,能名扬中外。以这一问题贯穿全文的学习。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几篇课文,我们都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然后小结学法:图文对照法、找中心句、重点语句感悟法。接着让学生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2——第4自然段。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整个过程,老师边扶边放,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第二自然段的句式:“有……有……有……有……”第三自然段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评价欠缺,因此本课的核心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就落实得没这么好。对教材的研读,对重难点的把握,课堂的突破,仍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画》语文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阅读课文第一篇《画》。这是一首谜语诗。早读时我领着学生读了两遍。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两个简单的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学生猜出是“雨水”。“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通过猜谜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时,我用很小的声音在给大家出个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是“画”。趁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给这首古诗编动作,学生兴趣盎然,编出来向远看的动作,近处侧耳倾听的动作,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的动作。人走近了,人赶鸟,鸟仍不走的动作。通过这些灵动的`动作的配合,学生上课想玩儿一样轻松有趣。
我鼓励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在讲台前带着全班学生读课文、背课文,做动作。完成了读书课文任务后,又让学生用手指着字读了两遍。抽出文中要认识的11个生字,学生通过学前班的学习,加上古诗朗读时的学习,这些字基本都认识。我又加了“画”这个生字让学生学,想想如何记住这些字,学生用了加一加,比一比等方法进行记忆。效果较好。
接着我又复习了前边所学的反义词,让学生找找本课中的反义词,学生迅速找出了“远——近”“有——无”“来——去”三组反义词。教学中,通过复习铺垫,学生基本能很快通过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得到新知。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时,学生说认识了12个生字,会读会背课文,能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等。我也接着对反义词进行了拓展练习“黑——白“”晚——早“”前——后“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画》语文教学反思9
教学《画》一课,我选定集中识字、感悟古诗为教学目标,通过对重点字和重点偏旁进行字理分析,对古诗进行想象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讲课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还是有孩子在不断的动,有的坐不住,有的不举手就发言,我站在讲台上,还要随时提醒他们,真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很是担心乱了课堂纪律,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在担心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课堂上对孩子的即时性评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和表扬,实效性不强。如果在课堂上对守纪律的.孩子我及时给予一个实物苹果图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对举手发言的孩子给予“文明守纪标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样的课堂情景。试想,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怎样来完成教学目标呢?在课上,听到孩子们放书噼里啪啦,课桌椅丁冬丁冬的声音,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细节。不管你的课设计的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显得特别浮躁,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要多学习、多讨论、多反思,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
《画》语文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大部节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习,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
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
《画》语文教学反思11
《画鸡蛋》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比较长,在分段上也不像以前学的课文那样每一段都不长,尤其是第二自然段,非常的长,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我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以及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课后回想认为这个想法有一些欠考虑,导入的时间有点过长了,我想课前作适当的介绍,其他的放在学完课文后来扩展知识比较好。
另外在课文理解的方面,我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我觉得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还有一些句子,我认为学生读完几遍后一定能记得住,但是并不是我想得那样,比如“在1000个鸡蛋中,没有2个是完全相同的。”在我提问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孩子能记住,并明白它的含义。所以,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会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务求甚解的学习品质。在语言的训练中,着力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比如让学生复述老师对达芬奇说的话,我要求不必和课文中说的一样,只要意思表达完整就可以,这样练习把话说活,逐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慢慢得到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情感方面,抓住“认真观察,认真练习。”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并展开了小小的讨论。
《画》语文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我小学就学过的课文,经过多次课改,保留至今,足以说明它不但文字优美,而且画面优美,足以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节课我是用班班通出示课件,一幅动感十足的《清明上河图》,让我们欣赏到一幅来自八百年前的图画,画上的五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各行各业都有,说明张择端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把街市的热闹场面描写的逼真传神。
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加上配乐朗诵,学生们连勾代划,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分享给同学,。认真寻找小毛驴受惊的场面。“找到了!”不知哪个孩子喊了一声。“在哪?在哪?”孩子们的'投入令人欣慰,他们已经开始学着自主学习,共同分享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总在不经意之间,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学会随时捕捉靓点,放手让孩子去找、去看、去想??
《画》语文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一、教学效果: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画》语文教学反思14
《画杨桃》是对学生进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育的好教材。那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把握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呢?
第一,理出主线。
由于课文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都是两句话,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教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教师到讴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第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
教学时,我利用简笔画和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图画课上发生的顺逆或趣即教师和同学们对待“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的故事情节。并把直观教具五棱的东西放在讲桌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第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
纵观整个过程,天论是构思还是实施,都给文章注入了新的内涵,做到了以课文为蓝本,以训练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
由此可见,选准切入点是语文教学重视“双基”,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
《画》语文教学反思15
《丰收的画》是湘教版第三册第六课,课文描述了一幅秋天丰收的图画。前3个自然段,以拟人的手法,由秋风的呼唤引出小朋友。第4自然段着重描述小朋友眼中所看的五彩的图画。后两个自然段表明丰收的果实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本节课我主要从后三个自然着手分析,重点理解第4自然段内容,想象相关的画面,知道“丰收的画”的含义,难点是懂得丰收的果实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在教学设计本课时时,我先采用摘果子的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在读生字中体验摘果子带来的丰收的喜悦,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接着通过课件画面让学生想象五彩的图画的怎样的,会用比喻句来说写句子;再通过交流谈话理解农民伯伯的艰辛,体会丰收给农民伯伯带来的喜悦;在拓展练习中,由于本课出现的问句和感叹句较多,我设计了一个标点符号练习,同时每组再用卡片形式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了八个不同的习题,然后再让小组长贴到丰收的果园中去。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也让学生明白丰收带来的乐趣。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功与否”,教学本课时,在细节上我还需不断琢磨,力求在今后的课堂上完美呈现。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童趣易懂,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易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我却没很好的把握这点,或许是问题设计不够贴切,自己在表达中不够明朗,使得学生局限于老师固定的框架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也是生活的.课堂。”大自然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它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地。在大自然中,学生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节课,我虽也想把学习语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想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想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想让他们扑进大自然的怀抱,想他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介绍所看到的情景,但我却没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没有将生活放大到课堂中来去,这或许是老师本身先固定好了按教学设计去走套路,所以整堂课总没能达到学生的那个“兴奋点”,学生和老师的激情都没能在课堂中良好的得以体现。
相信有了反思和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做到越来越好!
【《画》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03-20
语文画杨桃教学反思03-26
《画杨桃》语文教学反思03-30
画教学反思03-24
《画》教学反思01-10
画的教学反思02-28
《画》教学反思[经典]12-14
画垂线教学反思02-25
画水果的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