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精选22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置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数学信息,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判断“钱够不够”的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全班分享时,以读懂他人的想法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进行指导,重点体会不同策略的思考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小组交流策略,鼓励他们用熟悉的方式表征问题及解答过程。在解决问题之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回顾,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指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正好可以相互检验。同时在各个环节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又不仅限于新授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本题以“你读懂了哪些信息”为主题,组织学生交流读懂的信息和怎样读懂的经验。情境虽稍稍复杂,但也充满童趣。提供了4种动物的体重,提出了多个能否同时上桥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国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平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3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最终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且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列竖式小数点要对齐”的重难点时,把不同的书写格式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大胆讨论,相互启发,领悟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练习内容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4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5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6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 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 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7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设计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两位小数加减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算理,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建构。
2.我选择购书布置图书角作为教学背景,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身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购书情境让学生根据2个条件提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了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算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交流。不过,本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8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并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学生亲自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利用“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4、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5、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获取了什么?学生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正确吗?”等这几个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的感悟中由于小数数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会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在教学中好像无条件地认可了这种算法,至于这种算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我未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学生也毫不怀疑地顺着我的思路下去,第二次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判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其他的算法为错。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在表面上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交流互动等“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学生的学习其实是肤浅、浮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意学生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9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0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境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我让学生们人选两种文具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小数加法结束后,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环节中,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独立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还把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1
《小数加减法》一课,历经选课、磨课,得到了张志娜校长、郭子平主任、魏瑞霞老师三位专家的细心指导,工作室成员、同事们的献计献策,终于顺利讲完了。通过这次讲课,带给我许多前所未有的体验,帮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我以后在研读教材、把握课堂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下面就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反思。
优点:
1.新知导入前的抢答游戏从不同类、不同单位和单位划归三个方面揭示单位统一的重要性,渗透了只有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为小数加减法做好知识铺垫。
2.在讲解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对错误类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正确的方法。
3.练习题的设计巧妙、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道练习题的针对性强,再次巩固了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还渗透了估算教学。
4.进行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不足:
1.课堂语言不够精练,个别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讲解引导稍多,缺少学生独立的思考与交流。
2.对2.3-1.46的处理应再细致些,如与加法进行对比,这里为什么不能把6直接落下来?再如算法可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进行教学,10个0.01减6个0.01是4个0.01再次强化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让学生丰富对算理的理解。
3.验算的方法是根据什么知识?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相联系,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思考:
1.关于5个门+3个窗,在胜采小学试讲时,学生第一反应报出“8个”以后,学生又迅速地改正了,认为门和窗不一样,不属于同一类,所以不应该直接相加。在此次讲课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一会,甚至有学生说到5.3个门和窗。反思此环节,可能存在如下问题:首先,门和窗虽然不属于同一个单位的,但是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是都属于房子的一部分。如鸡和鸭虽单位不同,但它们都属于家禽。此素材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所以,我觉得应该改成“5个门+3头牛”。其次,前面两道题目的处理没有凸显出单位的重要性,在胜采小学试讲时,在第一个问题“5个苹果+7个苹果”时我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答案“12个苹果”就给学生了一种正强化,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马上会从单位角度去想。而此次讲课,前两个题目我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歧义。
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三次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逐渐让我清晰计算教学的模式,就是计算教学一定要依托情境进行教学。第一次设计了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比赛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比赛成绩。这里的成绩都是两位小数,无法突出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当时还计算了五轮比赛成绩,耽误的时间比较多。第二次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编出小数加减法的题目,针对各种类型进行算理、算法的教学。课后研讨时,专家指出,对学生来说,直接理解算理有些抽象,最好是借助实例或者是图形来理解算理更清晰。所以就有了第三稿的情境设计,让学生依托元、角、分的知识明白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更方便,这样学生就从两方面理解算理,更有说服力。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与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2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4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习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习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习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我会每天快乐的工作着、思考着。一定坚持。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5
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自然过渡并无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及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这是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乱了阵脚,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
在教学中,发觉在没有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之间,小数部分的数位无从讲起,也怕超越了教材。幸好学生喜欢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那就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在讨论“相同单位对齐”,因为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的计算又涉及小数的性质,为我们教学笔算小数带来了很大困惑。我的处理办法还是把算式搁置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其实,这里也已经向学生渗透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从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对学生来说自然过渡并不存在难度,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在课堂开始创设购物等情境,从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计算环节,用竖式计算是较常用的方法。它跟整数的加减法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 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为“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相同数位的还好对齐,尤但是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这时我引导学生把算式搁置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钱是人们关心的,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求同学再探讨,怎么列竖式进行计算,为什么要这样列,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不对齐可以吗?为什么?通过探讨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练习过程中,我将练习题难易度呈梯状出示,由浅入深降低了难度,并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习题时还以学生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自已爱好,自编算式,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这次课上我尽力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思维清晰、讲解有条理、书写计算认真等优秀学习品质。同时,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这节课,我对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课堂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践中正是有了一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7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 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 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 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 商场购物小票”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 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8
本以为这是一堂十分容易讲解的课程,孩子们应该能按照我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利用整数的.计算方法来推出小数加减的计算。
当我把0.8+0.6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时,有孩子就告诉我答案是0.14。我就十分好奇问她为什么这么想,她说整数和整数相加,小数和小数相加“0+0=0,8+6=14,所以是0.14。”听上去很有道理。我急于解释马上用竖式陈列出来,并讲解数位对齐。立即强调小数加减要注意:整数与整数部分对齐,小数点与小数点,小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对齐。所以0.8+0.6=1.4当我把这个答案公布并板书出来时,谭思恬的小手高高举起,我知道她有想表达的地方于是叫她站起来说说。她立即表达说0.8+0.6不应该等于1.4,应该等于0.14。原因小数部分加起来满十应该写在小数部分,我被孩子的这种推理折服了,由于没有预设这样的疑问,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半开玩笑地说:“平时都是我考你们,今天刘老师还被你们考住了,来我们一起来解答一下。”于是我用整数加法拿来讲解告诉他们数位对齐满十都是向前一位进一,我们不会写在后面吧。她好像似懂非懂地做下去了。
课后我回顾课堂上自己的回复,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说服孩子,也未让孩子理解小数部分相加为什么不能写在小数部分,而满十后要写在整数。可见自己在备课时还未将教材吃透,不要认为简单的内容只要讲解,学生们吸收就行。他们的好奇心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同时愿意去探索分析我很欣慰。我需好好保护他们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9
本次活动安排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的二、三两个课时, 其中《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计算课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借助“元、角”货币单位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小数的加减法算理是老师的共识,我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展开教学,在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计算“0.8+0.6=几”, 学生反馈的方法一般都是转化的思想,把 0.8元化成 8 角,0.6元化成6角,8角+6 角=14角,也就是1.4元,从而得出0.8元+0.6元=1.4元。学生的思路中已经有些许化小数为整数计算的意识,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利用竖式加强两者沟通。
小数加减法就是几个几的和或差,比如 0.8+0.6 在“元”的情境中就是 8个角+6个角=14个角。在“米”的情境中就是8个分米+6个分米=14个分米。在面积模型中就是8个小方格+6个小方格=14个小方格,而本义是8个 0.1+6个
0.1=14个 0.1,这与80 + 60(8个10 +6个10 =14个10)及 8+6(8 个一+6 个一=14个一)是类似的`,都是计算 8+6=14,只是各自的计数单位不同而已。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就会对于转化思想体验更深,明白对于小数而言,“相同数位对齐” 就是“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把计数单位对齐,去除计算单位后剩下的就是熟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进而对于“用整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小数”的算法也能更好地掌握。
本课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于学生的要求不高,计算一般都 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进行,而且局限于一位小数,但对于学生学到什 么深度的把握确是不简单的,在实际的计算中,小数之间的加减法 正确率较高,容易出错的往往是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数形结合是 解决这类计算题的最佳方案,因此结合面积模型进行计算教学的效 果要比借用单位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很多。比如计算2+1.2,出示直观图,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2个整块加上1个整块再加上2个小方格,就是3整块2小格,也就是 3.2,学生在计算中从而不会出现 2+1.2 中的2得出 1.4 的错误结论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0
学生已通过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正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改变了以课本为主,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的讲练。学习显得很被动,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奥运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这个情景也比较自然的贯穿了整节课,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
2、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不是很难,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很比较明显,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计算出,这时课才开始,在老师还没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时,这时老师不是就此而止,而是趁势引导:你是怎么计算的?数位对齐就是什么对齐——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感受方法。
3、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本课的重点。而整数减小数也是该部分中的难点,注意这方面,强调数位对齐,注意引导学生先把整数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突出了计算中的难点。
4、对于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应该进行加强。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1
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反思我平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2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课前的.购物活动能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于是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我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而且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再让学生自己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去总结、去归纳,但这个知识点在这节课中却是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的,成为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8-15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01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8-15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05-08
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0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9-28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5-07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05-16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