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10:18: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白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2

  核心提示:《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3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5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

  《白杨》一课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述里没有直接歌颂那些无私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体会作者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课上,我从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同伴商讨……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白杨,赞美白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成长,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屈、尽职尽责。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充分体验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过朗读学生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而当时的社会情形与工作环境如何学生比较陌生,毕竟那个时代距离学生较远,这样就造成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体会会遇到障碍。为此,我在课前搜集有关白杨树、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头脑中形成认识。再加上对如今西部的介绍,学生达到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父亲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理解,我没有直接提问学生这句话的含义,而是巧妙地联系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让学生思考: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思索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打下基础。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白杨》这课时,首先确立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说的话),感受新疆建设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小组和全班交流。课前我不仅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还自己查阅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无法查阅资料的同学服务。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直、生命力强,我顺势引出“爸爸”的话,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学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白杨树“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执着……”的`内在精神,体会数得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在这基础上,提问“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学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的”。学习“他们只知道…几天汽车”时,我又采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兄妹俩 “不知道”什么。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堂中,如果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高涨,学得很投入。那教学岂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7

  《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进而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学生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现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会产生飞跃。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平等的对话,教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此外,在让学生自主结合资料理解15自然段,进而处理“爸爸的心”这一部分时,我的考虑还不够细致。《白杨》这一课的写作时代离学生很遥远,其背景资料也很多很复杂,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挚诚关注。对于这样的一篇文本,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就很难,要准确地运用其帮助深入理解对文本就更难,那么,教师在预设中就应事先根据学生情况,预测到学生收集运用资料解读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给予一些资料的补充,让他们的探索之船在教师不着痕迹的保驾护航中,驶向胜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己任,精心预设,上下求索,努力缔造生动和谐、平等对话的优质课堂。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9

  《白杨》一文,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其次要注意抓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恰当、得体。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哪儿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2、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如:

  (1)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的内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那么,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

  爸爸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迎着风沙成长。)

  (2)文章结尾:“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

  3、读、说、写的训练。

  要让语文课成为语言文字训练课,

  (1)突出“读”的训练。课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甚至成诵,这样大大的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了理解,促使了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逐渐渗透学生的心灵深处。

  (2)进行思维训练。如: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白杨的特点。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

  (3)让学生仿照以上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活学活用,学习应用以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方法习作,如写《木棉树》,由树联想到人。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0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

  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关键词句即“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归纳白杨的特点。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2

  《白杨》这篇精读课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语文白杨教学反思。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单元模块教学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圈画、思考、讨论、汇报……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例如在“围绕主题、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还能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也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预习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反馈及感悟新疆的恶劣环境和白杨的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如理解“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一句,体会大戈壁的特点,学生经过自主阅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课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很宽敞。”“我认为‘浑黄一体’在课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我认为‘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意思是说大戈壁很荒芜。“我想‘不那么清晰’在课文是指天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高大挺秀’这里是说白杨树的身影很壮美。”“我知道了戈壁滩浑黄一体,十分荒凉,可白杨树却在这儿长得高大壮美,生命力很强……”这样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自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方式,充分表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完全符合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这一阅读原理,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注重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但要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即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有点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及时引导。在学生展开研读时,仍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在小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落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教学反思《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来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三、侧重听说读听写训练,落实写作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再次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写《蜡烛》时可以联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师或默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让学生学会在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时,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正所谓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还得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其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单元模块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1

《白杨》语文教学反思10-13

《白杨》教学反思03-25

白杨教学反思11-29

白杨教学反思02-28

《白杨》教学反思10-03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12-22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6-05

白杨教学反思(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