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1 12:43: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压强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压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压强教学反思(15篇)

压强教学反思1

  通过对压强、液体压强的复习,学生对压力、压强、液体压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是压力与重力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p=F/S与p=hg两公式的理解。

  通过课堂上知识回顾与归纳,重难点突破、易混点辨析,应用练习等环节的复习,觉得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应该能会正确应用。但通过作业反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仍将重力与压力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总认为无论容器形状如何,容器中所盛液体的重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错误观点。绝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错误,值得任教者的反思。

  难道是在复习时没有给讲透彻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清,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发现,错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马虎大意,做题不仔细导致错误,总认为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没有考虑到容器的形状即上大下小容器侧壁也承担了一部分液体的重力;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区分清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对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导致错误,尤其是不同形状的容器所所液体对容器底部了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三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做,原因也很简单,上课从来没认真听讲过,作业都是抄人的,他人错也就跟上错。针对以上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仔细、认真审的习惯,因为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题;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三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四是在教学中多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力争中等生通过复习能不断提高,使后进生也能学有所获,有所进步。

  总之,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使复习方法更加合理,成效更加显著。

压强教学反思2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三、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强教学反思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视频展示为主,使学生得到很多感性认识,尽最大可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条件。

  教学中师生互动性比较好,学生勤于思考、积极讨论分析、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复习上节教学内容,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固体压力有一定的作用效果,液体也有重力,也应对杯底有压力,那么怎样更明显的观察到它的作用效果—压强,合理过度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教学过程中,整体思路清晰,语言比较准确,使学生分析、判断有明确地方向。强调深度概念应为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深度不是高度。

  注重讲练结合,让学生对知识及时吸收、内化。

  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内容多,过度快,应再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讲解P=ρgh时,讲解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时没有强调同一深度压强相等。

  3、有个习题难度偏大,学生讨论、回答、修订时间较长。

  4、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授课中不能采取分组探究实验的方法展开教学。

压强教学反思4

  这两天我们正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章节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就是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把这一个知识点讲清楚后,就抛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知道抽油烟机是怎样把油烟抽走的吗?

  2:你知道汽车外形为什么上方是凸的下方是平的?

  3:杜甫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更进一步明白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后我顺势利导问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鱼?”汽车赛车的尾翼为什么是倒置机翼?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习,从巡视学生做作业情况来看教学效果非常好,平时上课根本不听课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应该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器材做一些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更加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事实也的确如此,学生对知识应用是最感兴趣的,每次一讲到应用的实例和做实验学生都非常认真。

  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突破方面,本课较好地体现了“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结构和拓展学习能力的过程。

压强教学反思5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学环境,缺乏实验器材,课前学情估计不足,在加上准备不充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够自信,时刻担心某个环节出错,教态不自然,面部表情僵硬,解说乏味,没有风趣,对学生的吸引不够。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给学生太少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我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只是让学生乱想乱说。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二、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只是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在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之后,决定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排除那些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猜想”,如:“高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用主要的精力来探究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尤其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完全被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学生说什么,我就探究什么。

  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实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使探究实验更为有效。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变成了被动因素,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没有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更为丰富多彩。本节课题我没有让学生的兴奋点集中起来的素材,为新课引入铺垫太平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过度连接生硬,突然。

  四、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没有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模糊,学生不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表演,抢了学生的发言机会,对学生缺乏引导。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没有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压强教学反思6

  在沪粤版初中物理《9.4神奇的升力》这一节中,安排了三个“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活动:实验A(a)吹气时,互相平行的两张纸条相互靠拢;实验A(b)吹气时下垂的.纸条向上飘动;实验B通过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在漏斗内不会掉下来;实验C用一根塑料吸管做个简易喷雾器。这些实验现象,新奇明显,通过亲身体验,可让学生感受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并可尝试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A,一方面实验简单易行,有些学生已作课前预习,已有体验,课堂上重复实验已不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个班准备那么多的纸条,从某种角度说,随意撕纸条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时制造了“垃圾”。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实验B,受条件限制,一般只是演示一下,但乒乓球在漏斗内不会掉下来,有时可能是因为球和漏斗是湿的,被水“粘”住了。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实验A来说,我们可以借用人教版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硬币、笔“栏杆”,一般学生都随身带有,取材更容易,现象更新奇有趣,极具吸引力,若以比比谁的硬币“跳”得更高的方式进行,更富挑战性。人人都可实验,参与者广。再者,不存在资源浪费问题。对于实验B,应确保球和漏斗是干爽的,应该先将乒乓球在漏斗内但不吹气,松开手试一下,表明乒乓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是会掉下来的。可请几个学生进行查验并完成实验,以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压强教学反思7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情景设置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压强教学反思8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矗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一、优点

  本节课我利用比赛捏鸡蛋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利用在沼泽地和雪地行走的两个人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备课不符合,在备课时让学生做探究实验,没想到上课时才发现实验器材只有一个压力小桌,没有办法改成了演示实验。

  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

  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时时间比较紧张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三、措施

  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压强教学反思9

  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不会很好,对知识也没有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遵循以下设计思路:选取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改变的实验条件引起研究对象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压强教学反思10

  1.引入:利用小魔术直接引入大气压强。瓶子变瘪,瓶子周围只有空气,空气使瓶子变瘪,比较两个瓶子受大气压强的作用,应该用相同的瓶子,体现控制变量法。

  2.语言要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物理量一定要带单位。

  3.演示注射器吸取水时,应该用带颜色的水,实验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时,给学生图片展示,创设情景。

  5.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大气压与气压,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学生的亮点,顺着学生的问题拓展开。

  6.交待清楚托里拆利实验,让那个学生明白,不管玻璃管怎么变,但是水银槽液面和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是不变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形状,倾斜角度,水银槽内水银多少以及提压管子均无关系。

  7.分析托里拆里实验时,不妨取一个液片,水银柱对液片有一个向下的压强,大气压通过液体的传递,给液片一个向上的作用,而液片静止不动,受力平衡。所以大气压就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3m高的水柱,向学生说清10.3m高的概念,可以举例一层教学楼高约为3m,而10.3m大约为4层楼高,如果用水代替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在普通教室不宜操作,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水不代替水银的`原因,但是得说请,任何液体都可以做次试验,只不过水银的密度是最大的,方便操作。就着这个问题,可以再解释一下覆杯实验,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若水柱的高度超过10.3m,大气压就托不住纸片,纸片会下落。

压强教学反思11

  《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点,尽量控制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同时也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教给他们正确的科学方法。另外还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由课内到课外、由被动到主动,逐渐使学生自然地学会科学的想事情、做事情,这也是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目的之一

  3、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有效课外延伸。每个课时精心设置足量练习,有机穿插在各个知识点后,一方面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反馈;一方面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练习中有比例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丰富课外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不足之处:

  1、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普遍比较紧张。一是课堂容量设置过大,二是实验安排较多,特别是探究实验耗费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三是练习量的控制不力。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2、一些重难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压力和重力还是有些混淆不清;压强的计算问题中对叠加物体压力的确定容易只考虑一个物体产生的压力,缺乏整体意识,面积大小的确定也经常出错;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压力问题的求解程序错乱、混淆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出现预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提前拿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注意对实验课堂的有效控制。本单元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验的教学功能,四个课时都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个别环节有点失控,一是时间方面的失控;二是研究内容方面的控制;三是实验是否只是表面的热闹繁荣,还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四是纪律方面控制。这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需要去认真反思、积极改进的地方。

压强教学反思12

  这是一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教学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需要和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刚开始利用潜水员穿的不同的潜水衣、深海中的鱼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时,请同学运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这几个图片所蕴含的道理来结束这节课,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平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加默契。

压强教学反思13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堂有效教学示范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有效:

  “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

  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

  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压强起作用。这样提问有较强的启发性与针对性,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

  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实验也有失败,请耐心等待”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学生学得有效: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六、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

  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压强教学反思14

  《液体的压强》我上了三节课,这让我自己也感到吃惊,发现自己变得好像不会上课了。

  以前讲液体压强的时候,往往是两节课解决问题:第一节课讲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第二节课讲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包括液体压强的计算与连通器原理和应用。感觉两节课下来学生也能掌握得好好的。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三节课呢?主要是在第一节课中我花了太多的时间。

  在第一节课,我带领学生用实验器材认识了液体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分析其原因是液体受到了重力作用,并说明这也是液体压强的根本原因)

  2、液体顷容器的侧壁有压强(重点分析了液体具有流动性,从而对阻碍其向外流散的侧壁有压强)

  3、液体的内部有压强(动手和学生组装简易压强计让学生了解其构造及原理并注意细节:如U型管中的水看不清楚怎么解决?U型管中出现了高度差说明了什么?如何检验压强计是否漏气?)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挺耽误时间的。

  4、让学生辅助我进行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和方向的关系,并得出定性结论(一名学生帮助我专门作记录,并及时把记录向同学们汇报,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去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讨论:

  1)深度到底该如何判断:(分别说出a、b、c、d四点在液体中的深度,好多学生都说出b是0cm,c是22cm,d是12cm,看来这个说明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不然测试中提问c、d两点谁的压强大时,学生就有麻烦了)

  2)回忆学习浮力时大鱼和小鱼的争论,如果改成“大鱼大,所以受到的压强大”和“小鱼深,所以受到的压强大”的说法时,到底谁对谁错?

  3)讨论人类对深海的探测,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连钢板都能被压缩的深海中竟然生存的鱼类可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认为设置比较好,学生很感兴趣,也能想象出深海中鱼的一些特点,如形状、发光等)

  4)当堂对比实验,学生讨论:矿泉水瓶(瓶中装有适量水)放在手上时,正放与倒放时瓶子对手的压强的比较;矿泉水瓶中的水在正放与倒放时对底部压强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液体的与因体压强不同之处。这个实验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了固体压强的分析要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角度分析,而液体压强的不同要从液体的深度与密度的角度去分析。加深了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

  5)课后讨论:当你在游泳池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1、当你在巢湖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2、当你潜入大海中深度为1米时受到的压强P3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你又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轻松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第二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并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时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说出其得出结论的过程。

  1.本课重点是在归纳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液体内某一深度处压强的计算步骤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前设想一段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补充做了演示实验(学习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想象,搭一个阶梯,就比较容易了。

  2.本课分析较多,为了使学生在45分种内不至于疲劳,让学生对例题自己练习,并且分为三部不同条件进行练习,练习后再分析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更为恰当。同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分析,这样得出结果就顺理成章。

  3.讲解中,对公式p=ρhg中的h表示深度要特别强调,避免学生误认为h是液体内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否则将在计算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压强教学反思15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压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压强教学反思05-05

《压强》教学反思03-22

认识压强教学反思03-16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3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3

压强教学反思15篇03-27

《压强》教学反思15篇04-01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02-10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