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2 17:4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1

  中位数是继学习平均数和众数后又一个统计量,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中间的数,课本例3和例4分别介绍了一组数据(奇数个或偶数个)的中位数的求法,这一点在课上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自行解决。

  学习中位数到底有什么作用?在分析一组数据时,到底用平均数、众数还是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所体现的情况,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书本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例题数据中发现中有一个或两个数据和整体的数据相差很多,如果用平均数描述这组数据的情况就会明显偏离中心,因此用中位数体现比较合适。由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一些比赛中,要将评委给出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以后再计算选手的平均分?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就能体会到过高、过低的分数会拉高会拉低平均分,这样对选手很不公平,学生就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初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练习十六的第3题,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集合在一起,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各种统计量各自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这组数据中低于平均数的.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中位数两侧的数据大小很不均衡,所以用中位数也不合适,因此只有众数是最合适的。本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是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十分遗憾。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整个教学思路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如何合理选择使用统计量中位数和平均数”这条主线展开。

  教学例题时,当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用最中间数来代表9名同学的跳绳成绩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揭示中位数,而是适时提问引导:“7号同学跳了110下,跟平均数比较,不能正确判断出他的真实排名情况,那你想想看,跟哪个数比较,就能正确判断出他成绩排在中上游水平?”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思考的方向。事实上这就是因为平均数不能正确的反映真实排名情况,所以用中位数的原因。自然中位数的概念也就出来。

  然后练习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题型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排序,奇数个,偶数个,怎么找等等;接下来的练习也是逐步提升的`,逐步挑战学生的思维,最后知识点应用到生活,水到渠成。

  整节课学生都融入课堂,课堂气氛轻松自如。

  反思不足:

  1、本节课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没有讲清楚。

  2、练习有点流于表面。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3

  “中位数”是六年级教材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同时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

  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结合三维目标,我这样展开教学:

  (一)以“平均数”为参照物,体会“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羽毛球队7个同学的身高情况,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身高的情况?”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回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然后提出“如果换一名队员,把最高的换成世界冠军林丹—身高185cm,现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又是多少?”学生计算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平均数上升了、变大了),再次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身高的情况更合适呢?你能选一个数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我想这也是新教材安排学习的中位数的目的吧!

  (二)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求中位数的方法,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统计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4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冲突。

  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 上的冲突。一开课,我提供了小红妈妈去找工作,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该超市月平均工资 1200 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概念。

  中位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 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中位数这一个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对所学概念比较清晰并且印象深刻。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明白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以致用这一环节,我注意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悟中位数的应用价值,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两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有助于了解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5

  《认识中位数》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一些实际情况,需要我们用一些数据来描述,而要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同时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位数的值。

  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结合三维目标,我这样展开教学:

  一、以“平均数”为参照物,体会“中位数”的意义。

  出示五年级1班7个男生掷沙包测试情况,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9个同学跳绳比赛的情况?”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回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然后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男生掷沙包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呢?你能选一个数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

  二、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练习中加深对中位数的优点和作用的理解后,我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达到一题多用,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体验到数据的个数,对中位数的求法有一定的影响,完善了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的一般步骤。

  三、从实际生活中来,到实际生活中去

  中位数的出现,正是源于我们生活中需要用某些数据较为合理的描述整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所以在初步了解了中位数以及如何求中位数后,学生能否将中位数的知识运用的实际生活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

  通过求公司员工工资平均数、中位数,感受到平均数的缺点和中位数的优点, 由于经理的工资对比其他员工高出太对,平均数被这数据直接拉高,而中位数并不受此影响,让学生体会到了数据的选取,对一些实际情况的判断是有明显区别的。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11-15

认识比教学反思09-19

认识教学反思12-28

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2-25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2-25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04-01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09-02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09-03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