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9 16:08: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汇编15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必须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刘泽杰谈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蔡丽玲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必须的距离。

  我想要的就应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就应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

  《童年的发现》一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练习生字词,领读生字词及全班齐读。接着让学生说识字方法和写字注意事项,但说完后,我没有就几个重点的字让学生练写,这一环节进行的.不扎实,这与我对五年级的学情认识不够有关系。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到作者童年的发现是胚胎发育规律,并让学生练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找到文中的语句拼凑在一起,并不能用自己的话连贯来说,我引导学生按照“开始—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来说,但学生似乎不太理解,我也不知如何引导学生,这一环节也就草草了事,我把主要内容说了一遍。接下来,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学生找到了“梦中飞行、向老师提问、生物课上”这些过程,再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能有这些发现,学生理解到作者的聪明,求知欲,探索精神等。

  整个一节课,我感觉教学不扎实,太浮于表面,只是往前推进环节,学生似乎对文中的内涵,对作者的求知精神理解不够透彻,对文中某些重点词语也没有指导学生理解。另一个原因,我也不太熟悉五年级的课文,课前备课不到位。如何引导学生,我感到很困惑,以后我要多听课,多多学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3

  教学是一门失败的艺术,因为留下遗憾,才有了改进的动力,才使教学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授课前,我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现的本身,而应放在发现的过程上。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因遗憾而庆幸,因遗憾而成长。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4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这些情感靠一味地品词析句,可能学生也不能有深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进行比较朗读。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入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故事,然后请学生围绕“下课后,学生们围着小主人公会说些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小练笔。有了角争朗读的入情入境的感受,有了比较朗读的体会,有了故事人物的对比,还有了情景的想象,学生对于作者的这种求知若渴,大胆想象,幽默和愤慨,就不难理解。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5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讲到“我的发现始于梦中飞行。”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有关飞行的梦,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此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适时给学生讲了有关我自己的梦,“其实,老师也经常做飞行的梦。”我认真地给学生讲了我的梦境,接着我引导学生,文中的“我”,由做过的梦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我又引导学生,你们有什么奇怪的梦,可以和大家交流吗?学生顿时争先恐后说到自己的或奇怪或美妙的梦。这样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比较重要,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突兀,在这里,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适时给学生补充世界上有关的科学家为了坚持自己的真理甚至被绞死的事例,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

  不足之处,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6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7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我预先认为这将是一个精彩的瞬间)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

  “我发现壁虎的尾巴断了会再长出来。”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蚂蚁搬要下雨,是因为……”

  “我发现鱼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有一次我把鱼的尾巴剪了,它就……”

  反思: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8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状况,该怎样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务必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持续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状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状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状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着重落实以下几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

  求知若渴的心情。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2.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

  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0

  上周三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我的邀请课《童年的发现》,想想自己的这堂课可写得东西还真不少。

  备课时,读过一遍课文后发现:这篇课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那么通晓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那样愉悦身心、激动心灵。也许因为这是一篇译文,俄语的言语表达方式与我们的言语、思维习惯不大一样,更主要的还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学的科学现象和术语不是一下能理解的,这影响了阅读的畅顺。当读了许多遍以后,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我被费奥多罗夫这个孩子执著的科学探究精神,被他大胆的、富有诗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聪慧所感染,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我渐渐培养起了对文章的喜爱的情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我的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正式上课之前我看了实录和查阅了不少的资料,对备课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不想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理清课文思路的问题上,因此课前我布置了预习的任务:

  1、熟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3、搜集资料。

  整堂课我主要是围绕着“发现”二字进行的,切入点为课后的三道习题,想通过我们共同的探讨去解决问题。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有了课前的预习和资料的搜集,课上他们在理解和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前面浪费了一些时间在检查预习上,后面的小练笔就没来得及写,把这个遗憾留在了课后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学能把朗读训练、语言的品味、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等融入到课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读丰满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整合起来,但事实上,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

  2、理解最后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重难点】

  1、培养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

  2、理解最后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题

  1、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初读课文完成内容:

  ⑴自学生字词。

  ⑵完成“阅读提示”的问题一。

  3、检查自学:

  ⑴字词。⑵课文介绍了我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二、再读,理清条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第一段,总的概述作者9岁时的发现,及这次发现带来的惩罚。

  第二段,具体叙述我的发现原因,发现经过。

  第三段,照应开头,讲我听老师所讲内容与我的发现相同时禁不住笑出声来,结果受到惩罚。

  三、读课文,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涵义,谈理解

  1、出示原句,读原句。

  2、抓重点词理解。

  3、体会“驱逐”“迫害”透露出的品质。

  4、体会“──”的用法。

  5、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用“激发、渴望、都会、终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

  6、用“很不得、绞尽脑汁”造句。

  四、总结,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大胆发现他们的规律

  五、作业。

  1、抄写语。

  2、正确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3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白纸备课”活动,心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这篇教案我可以写得更好。我们组抽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设计的教案,却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情感的体验;本可以通过“以读促悟”的方法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却过多的设计了老师过多的`引导、涉入;对课文应该在朗读上大做文章,我设计的教案对此却忽略了;课文的导入、激趣可以设计的更风趣些,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更强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为这些遗憾开脱,如备课时间不够充分,资料不够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细反思,如果将这次活动立足于对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还要充实。

  为什么在活动之后的许多好的想法,在活动时却没有及时的设想出来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澡忽略了积累,没有及时地将教学中的优劣予以筛选。俗话说,功在平时,没有平时及时的反思、总结,怎能做到厚积薄发呢?

  我们组抽取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以重点进行读的训练,如小作者的想象,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读中也可以进行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的训练,对“进化论”的理解等等。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却不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总结,将教学基本功练扎实。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4

  《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教学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同时播放事先录好的同学们活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难忘的童年生活中,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想,最后提出疑问:今天我们来学习《童年的发现》……这样的趣味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收获(思得)

  主抓三句话,引导“发现”过程。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教学时,我主抓三句话,引导学生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一句是“我在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理解作者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二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坏好意。”三句是“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我主抓这三个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贯穿了全文的意思,体现了“发现”的起因,经过,特别是第三句,既说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的发展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贯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这篇课文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需要学生通过导学案,加强预习,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上课的时候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时,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关注学生朗读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梦中飞行”一段,可以作为朗读训练点,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重点的词语要突出,注意学生的表情要入迷、到位。教师的指导,毕竟面不是很广,可以利用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朗读水平大面积提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样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后,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9-18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1-05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12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8-28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8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15篇03-18

《童年的发现》语文教学反思03-19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06-03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06-04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