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通过以上“看、摸、描、量”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课件出示:找图形的周长﹑比眼力活动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指”从“ 指” 到“ 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我想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课件出现一点小麻烦,心里着急,也就没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课件进行导入,对教材没把握好,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后来对“周长”这一抽象概念还是有所模糊。同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对课堂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处理。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周”字,请学生说这个字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已有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很快就说出:“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我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有关。”接着,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问学生:“那你知道“周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很自然的答道:“那就是一周、一圈的长度。”看来,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怎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呢?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树叶的周长、用绳子围一围课桌的周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实物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的第三个步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这个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封闭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因为它没有封起来。”从学生的回答中,说明学生对封闭这个词已经理解,就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在学生理解了“封闭图形”这个词语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周长?”学生很快说出了周长的概念,教师顺势完善周长的板书。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还增加了将几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一个十字架型,让学生描出并算出拼成后图形的周长。这个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而且还为以后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总之,我感觉今天这节课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3
在《周长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揭示周长概念到引导归纳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每个环节都创设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应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周长的概念,选择理解的方法求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先设计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3只小动物沿不同图形爬行一周);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理解一周的长度);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在对比中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通过这3个活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将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作为重点来教学。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用直接测量、计算的方法,而求叶片的周长却先要用绳子围出一周,再来测绳长,求圆的周长更可以用滚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由线段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测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的有梯度的练习,并以“闯三关”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关是求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基础练习。第二关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沿着跑道跑一圈,跑了多少,要求学生能想到求小明跑了多少米,也就是求跑道的周长。第三关是一个图形的变换,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明白图形变换后,周长的变化。
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焦点。本节课,我刻意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怎样求3只小动物所走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测量周长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等。在教学中,无论是“观察、发现”还是“联系实际”,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的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强有力工具。如在课程的引入过程中,电脑动态逐一出示三个不同的卡通动物围绕不同图形爬行一周的动画。以激趣和设疑为目的,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4
在《什么是周长》一课时,重点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体验"两个理念。从课中,我感觉到,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出示飘落的树叶,学生因此有了描树叶的欲望;紧接着通过描树叶的轮廓来增强对一周的感知。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教案和试讲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本教案和其他教案的相同之处有:一方面是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和其他教案有所创新的地方有:整体设计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创设图形家族争吵谁的周长长,利用学生爱帮助别人的特点,引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测量方式,并合作交流测量结果和体会;布置作业为: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读教育书刊,使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
1、强调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切入。
本节课我以“围图案”引入:把不同形状的图案镶上边框,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案时,很自然地把思维转移到了图形的边线上来,形成数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基础。
2、精心设计活动,重视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围一围,指一指,描一描,在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含义;通过量、滚、围等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思考。充分感悟周长的本质,形成求图形周长的有效策略,使“玩”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形成有效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求周长”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与练习,第一次是求实物(树叶)的周长,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思维水平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发展。
但一节课下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想办法得到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硬币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而且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能就会避免上述的问题。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6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现今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但如何适当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恰当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比赛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兔子在中间就穿过操场来到终点,犯规了。而乌龟按照比赛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意义。
新教材中,“周长”的概念是这样出示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一周”、“边线”等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让学生动手剪书签,提问:“你是怎样剪的?”引出边线,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书签边上的边线;其次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先让学生自己指,再老师示范指,指名指,让学生理解一周边线的意思。这时揭示:刚才我们所指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最后,描边线,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引导学生由“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她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经历测量计算物品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量一量、算一算,理解周长的含义。小组合作测量校名片、五角星、硬币的周长。五角星的测量主要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体会到五角星的10条边都相等,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就能算出五角星的周长。校名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和宽,初步接触长方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而硬币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曲面图形物体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和计算周长。尤其是硬币的测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直接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这样测量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这学期第一次接触三年级的内容,所以很多方面还值得认真思考和商榷。思考如下:
思考一: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经历去探索。
由于长期从事低段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我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带”着孩子去理解题意,“引”着孩子去学习。如在教学“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计算的方法。而我在教学中生怕学生虽然知道了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但不知道多边形各边的长就是它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所以,在教学中,忍不住又“引”着学生学: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边线,再让学生理解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求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求三条边的长度之和。这样的“引”的确可以使思维反应慢的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另外,在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由于时间的不足,我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而是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跟”着老师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科院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自主探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数一数、加一加或者移一移等等,基础方法是数一数、加一加,要求学生掌握,而移一移要求较高,如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可以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二:适当调整测量物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时,我选择了三件物品让学生去测量周长,校名片、五角星还有硬币,主要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中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去量一量,而由曲面围成的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课后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在例题教学时已经测量计算过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已经知道了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直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算出各边的长度之和。所以实践活动中,校名片、五角星的测量就显得重复和累赘。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只要留下测量硬币的周长即可。又通过教学实际发现,硬币比较小,让学生去围一围,量一量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选择大一点的圆形的物品让学生去测量。比如:一整卷的胶带纸(或者双面胶)。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测量,理解和掌握“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7
这学期的青年教师磨课比以往来的要早一些,开学第一周就贴出来青年教师的磨课安排表,我是第五周开始磨课。我的计划是第三周就开始选课,在网上搜查资料,第四周先组内磨课,第五周正式第一次磨课。
一开始,我选择的课是第五单元的《倍的认识》,因为去年去xx参加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时,听过刘松老师讲过这节课,想着照着名家的思路去讲,应该可以节约备课的时间。然而,在找资料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名师的课只能看,不能模仿。因为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改变,看着越是简单的知识越难讲清楚。通过一个星期的不断查阅资料,不断修改教案,我觉得放弃这节课。我赶紧向教研组长清霞姐和其他老师请教,最终确定下来讲《认识周长》这节课。这节课之前很多老师讲过,比较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但也不会出错。
我在讲公开课时,一般的思路是第一确定课题,第二仔细阅读教参上的内容,如果教参上有这个课的教案,那就会被我重点反复的看。第三在网上搜索关于这节课的名家视频,第四搜寻教案,一般找别人讲过的优质课教案,看到哪个环节特别好的就摘抄下来,或者先收藏起来,第五是确定好讲课思路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教案,理顺讲课的环节,制作课件。按照这个顺序,我开始准备《认识周长》这节课。
第一个试讲是在三(1)班,全组的老师都来听了,因为是第一次讲,有点生疏,讲完后大家都给我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我马上进行了修改。原来用的是毛线来让学生理解化曲为直,但是毛线比较软,现场围圆形时不容易围成,而且下面的学生也看得不清楚。我换成了铁丝,提前围成树叶和钟表的形状。动手测量环节原来是让学生把数据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但是有些学生不太明白,不知道怎么记录,我重新设计了一张表格,每组发一张。图形的一周和图形的周长区分的不够清楚。
第二次是在三(3)班,还是全组出动,这次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教案也更熟练了,教学环节也记的更清楚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还是不会说一个图形的周长,提问一个说的不完整,我补充一下,再提问还是不完整,我感觉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有点多了就自己一总结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后大家反映的'就是让学生说的太少,就听见我一个人在讲,测量环节,因为小组四人共用一张记录表,有的测量完了就等着正在填写的同学,而有的是自己测量一个数据就记录一个数据,而不是我想的这个图形全部测量完了一块儿填写。下次我应该每人发一张记录表,这样就可以互不干扰了。
本来安排的第二次磨课是在29号,那天又开运动会了,第六周是国庆节放假,第七周又因为排练建队节的活动,继续推迟。第八周时,我问组长我什么时候上课,结果组长问了校长说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要上,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快了吧,能不能换个时间,但是转眼一想,早上早利量。算了,反正已经上过两次了,整个课的流程也已经清楚,就是中间隔了两周有点生疏了。于是中午也没有回家,赶紧把教具一样一样的准备好,把教案又重新熟悉了一下,可是时间还是紧张的。下午,在紧张中上完了这节课,中间有个环节我忘了,看了一下课件才想起来。上完课我长舒了一口气,自我感觉讲的不是很顺畅,话有点啰嗦,到后面课堂纪律有些乱,汇报时学生听的状态不太好,尤其是最后巩固提高环节,当时已经下课了,外面有点吵闹,学生也坐不住了。我快速总结了一下,结束了这节课。
回到办公室,我已经做好心里准备,等待着宋校长和评委老师们的批评了。没想到宋校长先表扬了我这节课,教具准备的充分,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心,尤其是里面的动画部分,对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组合作时同学们相互配合的很好,是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又表扬了我们教研组,很团结,平时教研也很扎实。听到这里,我内心真的很兴奋,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被认可了。张国立老师还把我上课的图片发到全体数学老师群里,表扬我的表格制作的很好,教具很新颖。
最后宋校长指出了一些问题,很有针对性,听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宋校长的水平真的很高,很多地方我都没有想到,也没有这种意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到位。
(一)前面的内容有点重复。介绍一周时,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考虑到,绕着树叶外面跑,没有沿着边缘,要跟学生强调好,必须紧贴树叶的边缘才是一周。
(二)汇报交流环节是重点,当同学们汇报完了,老师要适当的总结和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复述一下学生的话,当一个扩音器。
(三)测量周长时,把平行四边形换成正方形,因为下节课就会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备课时要考虑教材的连贯性。
通过这次磨课,我感觉自己最大的不足之处还是对教材不熟练,每次讲课就只是讲这一节课,没有想到前后的联系。在数学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后面我会重点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这本书,平时在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思。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8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全新的课堂,开放的舞台!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设计活动,让学生从“剪”入手, 在“做”中升华,创设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氛围,精心搭建求知的舞台,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快乐的舞台上绽放思维的火花.这,就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全新理念!回顾本节课的的教学,个人觉得有以下特点:
较成功之处:
一、取之生活素材,活用教材。
教学中,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概念。
“周长”这一概念学生首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先送给学生一个礼物——笑脸,希望他们天天开心、天天快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剪下笑脸,说一说笑脸的边线。接着让学生指一指建瓯市地图和树叶的边线,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和从身边找出其他物品的边线,描一描各种喜欢的图形的边线。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数学思考。
三、解决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创设了“想办法求名片和一元硬币的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实践、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
一、物体的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周长,这里强调“一周”的长。所以每一个物体在指出周长时都必须以一个点为起点也是终点。我在教学时忽略了,使得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周长时误差较大,其实这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二、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两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总之,在课前分析、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关键。对自己的不足有了认识,就给今后的学习教学指明了方向。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定能做到,做好,做得更好!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9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0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
证明
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画片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节课的遗憾: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
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
3、由于我对教学生存的处理有所欠缺,导致生生交流时老师不能自如的应对,用时稍多,加上前面还是有点罗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展示。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1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2
今天在我们东校区三、四年级数学组所有成员的努力下,黄老师终于走上了&ldqu;联赛&rdqu;的赛场,她是紧张的,坐在下面的我们其实跟她一样,这节课汇集了我们全体数学老师的智慧与努力,认真地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黄老师的演绎,对于《认识周长》这一节课,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体会,下面我就本节课中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学习单设计
前置性学习内容:
1. 用彩色水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指出:你刚刚一笔描出的一圈轮廓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2. 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3. 按照课本40页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用厘米做单位。再想一想要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再怎样计算?
4. 你还有什么疑问?
本课让学生利用前置性学习单进行课前预习,分别从&ldqu;描一描&rdqu;、&ldqu;算一算&rdqu;、&ldqu;想一想&rdqu;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ldqu;一周边线&rdqu;和&ldqu;周长&rdqu;这个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ldqu;一周边线&rdqu;这一周长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分为&ldqu;认识周长&rdqu;、&ldqu;测量周长&rdqu;、&ldqu;巩固周长&rdqu;三个主要方面。
二.认识周长
认识周长这部分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首先是认识边线。
【教学片段1】
出示4幅学生在学习单上描的树叶图。
师:哪一个图描的比较好? 为什么?
生:第四幅图比较好,因为画的比较好看比较准确。
师:其它3幅图有什么问题呢?
生:第1幅是他把里面的筋也描了,第2幅没有沿着树叶的边描,第3幅也是没有完全沿边描。
师:对,我们在描的时候要沿着树叶的边来描。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描的?
学生指着描
老师边指边说:刚刚这个同学描的一圈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师:谁再来指一指树叶的一周边线?指完了,说一说。
生:我描的这一圈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
师总结: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圈),这一圈的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
师:那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同桌先互相指一指,再说一说。
在指完一周边线后,教师总结:
第一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第二个同学从书签的这里开始指,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它们两个指的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无论从书签边线上的哪一点开始指,只要沿着它绕一圈回到了这个点,它都是这张书签的一周边线。
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一笔描树叶轮廓,指一指书签一周边线、描一描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一周的边线,为认识周长打下基础,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基础上,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刚刚指出了这些书签一周的边线,学习单上老师还让大家描了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
交流:这两张你觉得哪个同学描的'好一些? 这张你有什么意见?
师:那哪些边可以用尺子描比较好呢?
生:第2张好一些。直的边线我们可以用直尺描。
师:说的非常好。
总结:像树叶、书签、还有这些平面图形的,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师: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指的?
师: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个物体的面,说说他的周长?
本课上到这里,孩子回答确实很完整,但是我觉得教师还应该追问一句:&ldqu;那什么时候不用直尺呢?&rdqu;这样自然地让孩子总结出&ldqu;直的边应该用直尺描,弯曲的边就可以直接描,这样会更好。&rdqu;应该适当的给孩子进行总结一下。当教师告知学生周长概念后,紧接着就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以及找一找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更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片段3】
师:我们要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什么?
生:每条边的长。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老师给出了一些平面图形,已知了每条边的长度,你是怎么求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7厘米,我用5+5+7=17求的。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用3&ties;4=12求的。
…………
师:课前的学习单上有个同学提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图形里面有图形,算不算周长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忙解决。请你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说说为什么这条边为什么不加进去?
生:因为它不是边线。
在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及时的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周长的含义,因此追加了一个长方形,这时的长方形既有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还增加了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但是,在学生批改学习单时应该已经发现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适当的展示给孩子看下,这样有利于计算方法多样思想的渗透。
【教学片段4】
师:要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得先知道它每条边的长,如果不知道呢?
生:可以用绳子。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树叶、圆)黑板上挂出四个图形。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量出它们的周长。
指名读合作要求
1.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
2.再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接着组内合理分工,互相合作
4.最后填写记录表&iddt;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
教师与学生参与活动,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长方形和园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照着记录表汇报)
师:我们在量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板书:大约36厘米
师:课前学习单上有同学问,圆的周长怎么量?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量圆的周长吗?
学生演示量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圆周长时应该紧沿边线、正好一周、拉直再量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三角形和树叶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生:三角形的周长=14+13+10= 37厘米 树叶的周长=28厘米
师:我们在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量下各条边的长,再算。
师:我们在量圆和树叶的周长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线测量一下,再量线的长。
师: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
本课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物体或者没有数据的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重在测量方法的研究。展示时,重点突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从而较准确的得出周长,并培养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合作,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货。但是在最后教师对于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我们分别可以怎样做没有做及时的总结。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些总结性语言具有引导规范作用。应适时地引导导学生概括出&ldqu;长方形、三角形这类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rdqu;;&ldqu;圆形和树叶这类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rdqu;从而渗透&ldqu;化曲为直&rdqu;的思想。
四.巩固周长
同时,本课中教师通过设计小蚂蚁走不同的路线,巩固并提升周长的概念,小蚂蚁走的路线相等也就是它们走的这个范围的周长相等,初步感受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面积无关。同时,本课通过分组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结合格子图,找到规则图形的边线长度,从而很快口答它们的周长,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上没有把算法多样表现的这么明显,,教师没有彻底的放开,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生成资源,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第二组是不规则的组合周长,教师让学生通过每边长度相加、格线数乘以及转化法来解决,把部分线段通过平移后转化为长、正方形来计算周长,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再次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3
周长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长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长”字的意思、周长的函意、判断周长、描周长、量周长、再到用周长的。但在第一次试教时就发现,学生根本就不能自己从字面上去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意思,特别是“周”字,在些学生说成是周围、周边、一个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学周长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周长的意思时我参考了一位老师的教法,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一圈,是从哪里开始,还是从哪里结束的,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离开了物体表面外面的边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这样讲学生理解起来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试教完时,有些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按这样的上下去学生会有点固定得太死,没有充分动起来,包括动手和动脑,这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再想一想,其实教材只有一页纸,内容就是两个图和一句话,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第一幅图就让学生知道上面的图形是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第二幅图是让学生动脑动手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上面图形的周长,规则的图形直接用尺来量,不规则的图形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针对这里我特意设计了给两个信封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图形,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是工具,让他们想办法用这些工具量一量这图形的.周长,在量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来量,钟和树叶这些不规则图形要先用绳子围,再用尺来量出它的周长。但在上定教课时,由于我讲不够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量了信封外面这张表上面的图形,而不是量信封里面图形的周长,在我指导下才改过来。因此应该在学生活动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
学完周长之后就应用周长来为我们服务,也就是量腰围买裤子,第一次试教时发现这把量身尺有两面,一面是用厘米作单位,一面是用寸做单位,有个别学生读错了。这里也是一个在活动之前,没有把注意的事项全部要讲清楚讲明白。这个问题已经出现过两次,看来这是我个人比较大的缺点之一,下次上课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实际应用的这一个环节我自己觉得设计得比较好,让学生运用刚学完的周长知识为自己选裤子,还有周长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动画来结束这一节课,也让学生知道周长这一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创造发明的,在自然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和规律等着你细心的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喜欢。
在设计上要有多种预案,大担假设细心求证。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利用汉语知识的特性和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直接导入问学生周长的“周”字是什么意思?“长”字是什么意思?周长合起来是什么意思?这样导入又直接又快,当时我问“周”安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就回答了“周围”,“一个星期7天”等意思上,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来,方法虽简单但行不通不通。后来才改过先认识一圈就是一周,再说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要注重细节。例如生活当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会跑到内圈上的,但我们这节课所讲周长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边上,开始时我没讲清楚以至于请同学上来黑板上运动场上一圈时,他就画到了内圈上,如果我在开始的时候多讲一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课堂上来。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4
汪老师通过剪一剪、指一指、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状态。整个教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周长概念的建立——周长测量方向探究——生活中的应用——总结梳理。
另外我觉得也有一些不妥的`地方:
1、学生的基础仅有对厘米的测量,教师让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度,而书本不是整厘米,学生很难表达。
2、在实物投影上指硬币周长时,起点用彩笔标一下,其余用铅笔,并标一下,很显然画了一周。
3、在量硬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线,二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是否选用粗一些的纸条更好。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15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划一划。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比划出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一动作正体现了对图形“一周”含义的渗透应用。
2、描一描。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边线描一描,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描的?”从而理解正是沿着图形的一周来描的,从一点开始,回到这一点结束。这正是周长意义中对“一周”的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3、剪一剪。通过剪两个大小不同的笑脸,让学生体会出图形的一周是有长有短的,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抽象概括出“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对所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我设计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由于这一内容或概念的教学时间上比较充裕,所以后面相应地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比较充分。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周长教学反思02-0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4-10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1-29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01-13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2-05
认识周长说课稿11-06
周长的认识教案02-28
《认识周长》教案01-27
关于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