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
今天讲了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回忆自己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仔细批改,后来叶老邀请初中生肖复兴去他家做客,通过几次交往,肖复兴感到叶圣陶先生亲切、平易近人的品质。
课文中有一处描写是说叶圣陶先生非常认真的修改了肖复兴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肖复兴此处的描写是想让大家知道身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叶老对待一名初中生的文章都那么认真,修改得那么细致,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质。当我提问:“‘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有着密密麻麻,那么多的修改符号时,‘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毕梦琪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但是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如果是我看见了,我会想:‘我辛辛苦苦写的'作文,你为什么给我改那么多?!’”原来毕梦琪在生气啊!不过这个想法很符合他的思维习惯,他说的也的确是实话。我立刻明白,原来孩子们对这里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继续往下分析课文了。
事后,我想了想,虽然不指责毕梦琪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些老师、父母们,我们的孩子考虑问题总是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没有替他人考虑呢?也许是我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身份介绍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真的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孩子们会觉得有人修改他的作文是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啊!为什么孩子们没有想想,尽管你写作文时很辛苦,但是老师、父母替你修改、分析,我们不是更累吗?
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自私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现在很多社会矛盾不正是由于大家都自私而引起的吗?我这样说并没有指责毕梦琪的意思,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听了很高兴。但是这种回答背后隐藏的一些想法值得我们成年人去深思,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3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课文,其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满墙的爬山虎让学生回忆,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到了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我便顺势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样子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话:“《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他曾经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复兴为了怀念叶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边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改变了以往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自主读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这个问题,我先以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叶老的怀念以及自己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在读中感悟,难点就被破解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通过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我在上第一课时,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来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开头我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我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
不足之处: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5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
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
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
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6
我校录播室刚刚竣工,我有幸第一个在里面上了一节公开课《绿色的金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1、认识11个会认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圈出了会认字和生字。课堂教学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从几张金鱼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说出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金鱼,然后引入课题:绿色的金鱼。
二、设问导读
本环节我原来设计的是插入一个范读课文的录音,可在“龙音阁”中找到的录音少了一句,自己的朗读水平又不怎么样,因此我先让同桌互读课文,再指读课文,同时出示了两个问题:
1、课文共有( )个小节。
2、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 )色的金鱼,老师点点头,( )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 )。
逐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字词教学
1、会认字
课件出示加拼音的会认字,让学生自读、互读、指名读,纠正字音,然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再去掉拼音,让学生开火车读。
2、指导书写生字
让学生先观察说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书写时哪一笔在什么位置,然后由老师范写后,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然后书空。安排的每个生字组两个词,因为时间关系没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语言不够规范,不能自觉地说完整的话;
2、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时,应让学生先书空,再拿笔写;
3、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的握笔姿势有70%的学生都不正确,虽然一直在努力纠正,但效果不理想。还有正确的坐姿、认真听讲的习惯等都需要慢慢地帮助学生养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地、长期的过程。希望自己今后耐心,细心加用心,静待每一朵花的盛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7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8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许多疑问,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中,通过两件事回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从“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而让人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人品与作品上都堪称楷模!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这其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课题。为了突破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在前置学习中就让学生画出写爬上虎的句子,同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扫除生字。
二、第一课时,通过听写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同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本册书中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让孩子们感受叶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墙的爬山虎长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显得虎虎有生气。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会给凡是到过叶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对于当时只是一普通中学生的`“我”来说,对那一墙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会想起那一墙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会想到叶圣陶先生。这样,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突破了课题的难点,接下去的重难点就是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第二课时第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重点词语,其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义非凡”两个词。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与“我”交谈时的“融洽”,设置情景,想叶老先生会问些什么,“我”会怎么回答。这样的设置,也为理解“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认真”和“期待”分别说的是什么打下铺垫。请学生到讲台前坐下来情景表演,之后,师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问孩子们“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出。于是给孩子们讲了我选择专业时与语文老师之间的一段故事:当年,在选择专业时,我与老师发生了纷争。我想选择中文系,老师说我的语文“可以”了,想进一步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而外语则不行,尤其是想当老师,不经过专业学习那是万万不可的。最后,由老师拍板,我填报了外语系。老师这一拍板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告诉学生们,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长;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职业。这一题外话让学生们对“意义非凡”有了感悟,大家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这次交谈激励、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有著名作家,这次交谈的意义真是“不一般”。
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以后,对“他亲切之……”这个句子的理解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句段学习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们修改作文。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修改符号的使用,他们早用到日记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课时主要谈怎样使句子“干净”、“规范”等。
一、读“我”的原文,让学生理解“干净”一词在本课和作文中的意思。读学生的范文(上一单元的作文,我没只做了“目评”),进行集体修改,将平时大家所说的“口水话”(重庆方言)删下去,达到“干净”的效果。这样“干净”的意思就明了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明白这就是老师在辅导写作文时所说的“简练”。
二、学生互相修改习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于我来说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时读过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所以本课让我感到亲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备课时也多用了一些心思。尽管这样,不足之处是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有下两点:
一、在前置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作者肖复兴先生,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位写他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却要以《那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中学生”感到极其陌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导、启发不够。表演前,应该多设置一些“我”的问题,让学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师生表演时,如能将时间稍适延长就更能表现出“融洽”。
我县一位小语名师给我提议,在写反思时要有理论支撑,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将自己课堂上的一点感受理解讲解过程写下来,还请读我反思的同仁们多多指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分层次读,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情感体验法: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绿叶书签,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整合学习法: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选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一)复习引入,指导学法。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交流上节课收获”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相机奖励写有修改方法的绿叶书签,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再小结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读、划、议、品”,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课文中那些语句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采用“读、划、议、品”的学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汇报环节中,用写有文中出现的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作为奖励,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三)以读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初读、细读、赏读中,在形式多变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中,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理解:“融化”一词,一般指什么?(固体遇热变为液体的过程。)在文中又是指什么呢?(作者心情从紧张到轻松的变化。)再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吗?”这样,使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问启思,突破难点。
教学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就更有趣了。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如: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感悟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总结全文的环节中,我邀请得到写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体现叶老先生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今天送给大家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借这一枚小小的绿叶书签,不仅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叶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许还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阅读,深化体验。
为进一步深化体验,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及拓展资源文章进行相关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名人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父子或同龄人之间),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为第三课时的打写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六)课外延伸,强化目标。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作为礼物送给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以帮助、启迪的良师益友,表达我们的谢意。希望凭借这一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本课知识、情感目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
文章篇幅较长,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事,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后半部分,“我”到叶老先生家里做客,体会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作者肖复兴的资料,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肖复兴的一篇回忆文章,了解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先让学生回顾本册课本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往上爬,;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作者和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然后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修改作文”这个部分。然后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结合资料袋读第4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2、看了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作文,“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学生展示时我相机板书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接下来,我用小黑板出示了肖复兴的《一张画像》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用粉笔在原句上修改。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一起动脑筋,基本上都改对了。但是,下课时间到了,第二个问题“我有什么感受”没有时间展示了。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三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还补充了原文中叶老先生和我谈话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最后提出一个问题:“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回顾课文中的.两件事,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落实了教学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突破了难点——理解了课题的含义。但感觉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如果下次再上这篇课文,可以将需要修改的文段印发下去,能节省部分时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3
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有了名篇范例,加上态度认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课文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我”作文“亲切自然”,叶圣陶先生请“我”做客。叶圣陶先生亲自改过“我”的作文,运用各种方法修改,“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构成“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弄清顺序,部分→整体,具体—抽象。理解词句。感情朗读。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3、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在叶老家做客见到那片爬山虎,叶老教导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过去近三十年了,但当时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老,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4、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4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启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恐怕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母亲”不能少: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从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以“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和“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导入新课。之后便是读歌谣,品亲情。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教学中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相信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会练就一双慧眼。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通过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我在上第一课时,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来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一、成功之处:
1、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开头我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我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
2、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我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二、不足之处:
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
2、这节课安排朗读的时间比较多,但读的形式不够多,多以自由读、齐读为主。
3、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不突出。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课堂师生的对话,生生对话。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03-18
(经典)《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2-22
语文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03-2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四年级教案02-13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04-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2-12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4-08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5-23
【优选】《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