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1
按照我的计划,《桃花源记》的教学花了三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但这三节课还有半节课的预习指导。也就是说我这次的教学时间是比以往的教学时间缩短了半节课的。但是我认为,这次教学的过程有几点需要给予肯定。
1、预习方法指导到位。
尤其是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参考书和如何翻译文章。
2、教学过程大胆放手值得肯定。
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读三读精实词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上我基本没有讲解,学生自己解决的有需要纠正和指导的'我就说一下。所以这三读基本上由学生自学完成。
3、美读配乐效果超好。
我给课文配上了《寒鸦戏水》的音乐,上课时放了一小段要大家找找感觉,然后让那个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诵读。读文章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其他的由学生演绎,结果让人惊喜,诵读带给大家的快乐就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渴望阅读的目光让我快乐和满足。
4、简化问题,拓展阅读空间,把文章阅读挖深品细。
如果按照以往讲《桃花源记》知识点是很细碎的。线索、理想社会、现实社会、桃林特点、写桃林作用、桃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民风、篇章布局、写作目的、评价作者的思想等等,讲的时候生怕落下哪个,考试就完蛋了。这次,我只讲了两个大问题。一条线索、两个社会。由一条线索,把文章的五个段落内容涵盖其中,由桃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现实社会的对照,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囊括于其中了。学生们解决问题也简单了许多。一节课下来,知识点全部了然于胸,效果不错。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2
(一)课堂教学善于调动学生,“激励,唤醒,鼓励”是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
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挖掘各科教材的兴趣点,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化知识。听了周景军老师的课,我就想:幽默的语言,搞笑的手势,学生的思想就在融洽轻松地氛围中活跃起来了,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也随之而来。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善于调动学生,花费心思,搞活课堂,可以应用情感激励法、唤起注意法、自我发现法、讨论辨析法、竞赛评比法、小品表演法、分组结对法、擂台比武法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一境界。
(二)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
学生有要学习的心理欲望,但往往不得法,方法不对,就谈不上高效,就谈不上自主,要会使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行为无非是读、思、问、议、评。读:学生会读书;思: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会质疑;议:讨论时会说出自己的见解;评: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哪些是对,哪些是错,能加以区别。这几个环节做实了,也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解答,要在学习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敢说: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意见。善问: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
2,“乐写,善写,会分析,将条理”的记笔记的习惯。我们的学生都有积累本,平时的课堂练习就要要求学生高质量的'写,这样考试时就会写得优秀。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来学语文的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和发现,应让学生放飞思绪,自由表达,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框死于文本中,要把语文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做人。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全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把语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树立教学就是育人,课堂就是学生的舞台,以思想,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展示、发展、培养自己的机会。把文本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组织教学活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环节。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放手,让学生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气和激情,使学生更加自信、快乐地完善自己!这将是我极力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3
来这里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这里的老师与学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语文,有时会跟其他老师(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起探讨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有的时候还会问问学生对我的看法以及对我上课的看法,我知道,对于我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我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只是凭感觉来讲,有的时候确实抓不到重点,往往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它不考,一笔带过的东西反而会考,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老师不仅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点难点,还要多了解考试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几年的考试动态,考试趋势,考试题型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脱离新课标,多研究新课标,因为它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它提出了对于各个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上课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让学生觉得你很容易亲近,因为我问了一些学生,他们都喜欢带有微笑的老师,而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师,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当学生不听话时也对他笑,该严肃的时候还是得严肃的,要不然学生会肆无忌惮,局面就会难以控制。当发现学生说话或者是做些小动作时,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诉他我已经发现了,给他点面子,不行的话就直接点名教训,没必要再给他面子。
至于板书方面,我认为该写的还是要写,没必要写的就不要写,有学生就向我反应,有些字不会写,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写。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别是课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会走神,我发现有个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写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再强调一下,这样印象会更深刻一点,学生记得更牢。
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套路在我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灌输式的教学是最常见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鱼”。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教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样,有必要的话还需解释它是怎么来的,也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即长久的“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对于新的知识点,特别是一些重点,需要详细讲,比如说象征手法,以前学生都几乎没接触过这个概念,在分析这种手法的时候,先要跟学生声明什么是象征,以及用象征有什么好处,然后再分析具体的句子,加深学生对于象征手法的印象,这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后到特殊 ( 也就是解题)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学生一般不是很积极,上课比较沉闷,很多情况下都是没多少人在认真听的,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语文课,是不是课外知识越多越好?活动越多越好?我想应该不是,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反而弄巧成拙,适当地可以增加点与课内相关的课外知识,偶尔搞点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比赛回答问题,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在生活的网中,时时刻刻都与周围的人与事联系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还需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梳理,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说八年级的第二单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征这种手法,在讲这种手法的时候就可以联系以前的课文来讲,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学会运用这种手法。
当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课语言不丰富,过渡语言不够,往往觉得没词,不知道应该怎样从这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个知识点,导致上课时老是出现一些像“然后,这个”之类的口头禅,也许自己没注意,其实自己说了很多次;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东西,却很难跟学生讲清楚,也许是表达能力不行吧,也许是经验不够吧,一般我们老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觉得难,这就启示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多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前学过什么,需要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必要的时候还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个学生问到有关谓语句的类型,有四种“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谓”谓语句,要判断具体的谓语句的类型,当时我对这个也感到陌生,不过我最终还是给他们讲清楚了,这当然离不开便利的网络,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以及网上的有关谓语句的知识,我把它拿下来了。这启示着我们老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那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复习以往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嘛,将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对于教学我们应该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养。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4
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谈体会、谈感受。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呈现出,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课题切入直击重点---以读代讲、自读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读---拓展练习新知巧用”四个环节。
一、课题切入直击重点
课伊始,是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回顾第一课时所讲的内容,目的是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引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即“潮来时”。并由重点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读发现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二、以读代讲、自读感悟
在教学“潮来时”这一部分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充分朗读入手,感悟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然后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即朗读---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在学生感悟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同时又是在与老师进行合作学习。除了师生互动,还有生生互动。当一个学生汇报之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一设计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朗读和感悟是他们的权利。
学习课文写作顺序,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作者描写大潮的声音、形态的特点,或文中的某个句子、词语等,感悟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读
充满感情的朗读必须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设计这一环节时,通过读课文、看图片,使学生感受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壮观。继而启发学生说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最合适。
考虑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运用了自读、同桌读、齐读等方式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练习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别人的作品,只是口头的表达,总是纸上谈兵,会让语言的魅力停留在浅层次。所以在本课赏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写作方法以及好词好句,写出对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用笔去思考,用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情绪体验形成文字,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写文章时情感的重要。而随时运用文中的语言,也会使语言的积累更具有实际意义。
虽然每位学生写得不一定都好,但通过练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受益匪浅。这样做也充分体现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在酝酿、准备这节语文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两个教学困境:
第一、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师的指导。
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或是偏离了重点、难点的“航线”。介于这一想法,当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把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找得很散乱,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要按文中的写作顺序说出潮来时的特点。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且从词语的排列顺序中发现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潮来时江面从远到近的变化过程。由此看来,学生读书和教师的指导是紧密结合的。
第二、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应倡导“以读为本”的学习方式。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应该从理性中走出来,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语文回归的应是生活,追求的应是自然,寻求的应是快乐,感受的更是美丽。对此我有两点体会:
1、读在其中。在语文教学时,要让人感受到脚踏实地而又赏心悦目。如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到了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教师请学生读一读,说说体会,并鼓励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这样做让学生感到读的重要,感到读的魅力。紧接着指导学生不止一次的读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读,直到读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导学生读时也要有目的.,比如:师说:“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如果你仔细读课文,就可以把这些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按顺序排列出来。”是什么顺序?就在文章中,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寻觅。教师不归纳什么方法,方法靠学生在积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之后,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观潮的人,感受一下潮来时的壮丽景观?”这种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语言的把握到位,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舒服,从中感受到鲜明的语文特色和浓郁的人文色彩。
由于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以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时的点拨,发挥了指导作用。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并且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的困难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从这节语文课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这也将成为我以后教学的内在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深入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5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自主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我对文言文教学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6
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歌都凸显民风民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云南这个诗歌的家乡别样的风情。比如在写山野对歌情节里,我们看到:那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并没拘泥赛歌过程,重在表现胜利姿态。她“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负已定,然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一点也毫不矫情,不张扬,朴朴实实的歌手也只有在这里才看的到了。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三个场合展示出来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由此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7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模板,格式化,矫情,千篇一律。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矫饰之情……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第三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
几年来,我聆听到前辈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他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很是感冒,谆谆教导,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他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他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及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这是不是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呢?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8
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十几年来,颇感语文老师之为难。语文课似乎人人能听,人人能评,人人都有想法的课。于是从上第一天课起,脑子里就混沌模糊,既怕误人子弟,耽误学生前程,又怕辜负学校厚望,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一来,甚为辛苦。然在与前辈、同行与学生的共同研讨与交流中似发现两点略有点价值的东西,一是语文课必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二是语文课必须要达到师生共鸣的目的。
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上怎样的课,上哪一篇课文,我都时刻牢记:一定要把这节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者,语言文字也。当然这里特指汉语言文字,语文课不能离开汉语言文字,不能离开文本,否则就是离水之鱼,断翅之鸟。许多老师说《信客》这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无论对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还对信客优秀品格的分析都没有离开过文本,师生不断地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无论《红楼梦》还是《阿Q正传》,它们是文学名著而不是哲学名著或心理学名著,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通过他们高超语言运用技巧表达他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学生从语文课上要学到的首先应该是语言与文字。虽然,这堂课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上还显得比较粗浅,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一大进步。
第二点深刻感悟是师生共鸣的重要性。一堂课应该是由师与生共同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效应的。这种共鸣效应一方面源于教师课堂上良好的提问与引导和学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莫说沟通对于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任课老师也同样重要。对于自己所任课的学生没有了解,没有信任,就没有师生的长期的合作,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听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听”,才会“信”,才会学好。而这个“听”,源于心灵上的“听”,而非耳朵之“听”。这种境界需要的是一种融合。不幸的是,这方面,在这节课上表现得并不太好,课堂虽显热闹但深层次的沟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越变越好。
教学至今,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究竟该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尚有许多困惑,还是运用中山先生那句遗嘱勉励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9
老师播放《铁道游击队》片尾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设情境引人新课后,可分别引导学生进入下列三个话题进行欢乐对话。
一、话题一:说说内容
以话吧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地谈论是解读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能使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见解、体验,让他们在不断悟的过程中,生成智慧,闪现精彩。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内容──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统读感悟文章主旨逐步进行。
1、整体感知内容,要学生把握文章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英雄,智歼鬼子为两个孩子报仇即可。
2、寻读抓住重点内容(片断摘录):
师:文中的老头子富有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一说他奇在哪里?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教师小结:文中的无名老英雄确实神奇,他奇在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闲又乐观的情绪。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学生悟出,歌颂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具有爱国热情。从他身上看到白洋淀人民乐观豪迈的抗日斗志即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老师低估了学生的潜力,固而不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被我们这种好心给抹杀了。说内容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期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自主活动中感受成功,收获惊喜。
二、话题二:谈谈写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内容美,其次还得写得巧,本文在起伏照应、人物刻画等方面特别明显,教师要想办法唤醒学生潜力,促使学生什么发言欲望,在互相谈论中自主赏析。
下面是赏析精彩片断:
师:对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膛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用和老头子对话的方式,析读课文在课文旁边作批注。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师:下面请看老师给的一个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师朗读)。
例: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作者对他的语言描写──
1、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么傻的一个孩子呀!
3、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4、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批注:每一次你都说不怕,难道你刀枪不入吗?不,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生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对他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我的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儿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生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你看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破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我的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里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从谈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到位而又不越位的.点拨示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找到了感觉,尝到了好滋味。
三、话题三:唠唠语言
语言优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标志。孙犁先生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灵。指导学生集读课文,学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场景。
生1: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生2:苇子不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拟人手法写苇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残酷战争中顽强的生存姿态。
生3:这一句钻用得好,化静为动。
生4: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本句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老头子解恨后那种轻快愉悦的心情。
交谈的形式,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能开启学生的心灵,放飞学生的情愫,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师的适时点拨示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我们从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交流了各自的体会,下面自己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重视学习经验的总结,重视授人以渔)学生再次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展开联想讲一讲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迁移思维,再次训练表达。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3-26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05-0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7-06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7-08
[优秀]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7-10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20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反思03-29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29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