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08:36: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活动道具:黑白棋子各1筐,空筐两个(自备)多用插板1个,已插好的29个组块(如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派派麦麦带来了许多围棋子,你知道一筐有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呢?(数一数)“派派和麦麦想请你用一种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棋子,这种方法叫两个一数,你们知道两个一数是怎么数的吗?大家会数了吗?”

  2、演示规则 教师:“请小朋友每人去找一个好朋友,两人合作来做数数的游戏。(请一名幼儿配合,边说边演示下面的操作),两人分工,一个数白棋子,一个数黑棋子,一个数白棋子。数之前先在活动单上的方框先画出你数的是那种棋子,然后开始两个两个数,数完之后在活动单上圈出你的总数,然后两人交换材料再做一次、最后看看两人圈出的总数是否一样。“教师:“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数的快“。大家会玩了吗?

  3、介绍巩固活动 出示底纸1(排座号):“今天我们可以接着玩“排座号“的游戏,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请幼儿复述规则。

  4、分组操作

  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帮助幼儿理解理解规则,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合作游戏和两个一数的表现,并做个别指导。观察指导教师巡视幼儿的操作,观察幼儿能否友好合作,能否将两个数,选择指导对象,适时提供帮助。

  5、提示换组

  教师:“做完一个活动的小朋友 请你先把材料还原,然后可以去其他组去玩一玩。

  6、交流评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为三点: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兴趣点很高。但是对于两个一起数的方式,很多幼儿还是在这节活动中很难掌握,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操作活动环节还是会一个一个的点数。通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减少棋子的数量,比如一开始各投放20个黑白棋子,然后通过幼儿的掌握水平,再逐渐增加棋子的数量。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2

  本活动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做个好孩子并不难》这个主题中的一节活动。之所以我选择它,主要是来着我班的孩子们有时喝完水后,将水杯随手一放,下一次喝水时找不到杯子了;自己玩的玩具弄的乱七八糟;孩子不认识自己的东西;每天都有丢东西的现象;孩子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自理能力差;孩子自己的衣服也不会叠,即便叠了,放的时候也放乱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是很必要的。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孩子自己整理与归类,形成良好的分类、整理习惯。孩子们往往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从中受益,有次让我选择了此活动。

  我为此活动设立了两个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命名和进行分类,并根据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

  2、学习有条理地收拾、整理物品,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根据目标我为此活动的重难点定为:根据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我以观看ppt拉开了活动,想要观看这些图片使幼儿感觉到“乱”这个词,激发起幼儿整理的欲望。接着是豆豆家很乱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整理,我一次出示各类物品的图片,请幼儿说说物品的名字并说说它们的用途,这里反复的要求幼儿说它的用途有点啰嗦。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到这环节是否先将这些物品出示在三张背景图上,请幼儿分类,再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的?第二环节我安排的是物品大分类,请幼儿自己把这些物品合理的送到每间房间里,并说说它的用途给物品分类,有幼儿在说水壶是放在煤气灶上烧的,我没有准确的找到这点,提及幼儿物品摆放的合理性。第三环节是我会整理,我在请幼儿放了5种物品后说:“这里还有许多物品,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有次过渡到幼儿自己整理,我要求幼儿每放一种就说说它的用途,贴的时候要整齐贴,小心叠放,经过孩子讨论而得出的'结果,孩子们的印象也比较的深刻,也知道去遵守这个规则。

  幼儿有序的来到自己的位置前边贴边有幼儿说:“怎么没有台灯?”,幼儿操作的材料与我之前示范的材料有所不同,为了能更好的检验幼儿学会的程度,我把整理的物品换了,操作环节孩子们边说边做,兴致很高。

  最后我请已完成的幼儿先自我检查,说说你放每种物品的用途,到集体检查,这里我使用了投影仪,但是我让幼儿都拿着自己的作业本,孩子们的心很容易分散,所以很多孩子边观看上面的本子,边对照自己的本子,检查的不是很仔细,如果检查时把孩子们的本子夹起来,请先完成的幼儿帮忙检查,到共同检查,可能检查的效果更好,这些要注意的地方我一定在第二次活动中改正,我相信通过整理、改进,孩子们对放东西时更注重合理了寻求更好的方法,我相信下次活动,我和孩子们学的更多。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3

  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内容:

  《时钟》

  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个

  过程:

  一、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二、分发钟表,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钟,请幼儿观察(请你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师:两个针一样吗?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三、《龟兔赛跑》故事导入师:谁赢了?

  现在乌龟和兔子又比赛了,兔子代表分针,乌龟代表时针,它们比赛站在同一位置开始比赛。(兔子从12跑到12,跑了一圈;乌龟从12跑到1,跑了一格)谁跑得快?分针与时针谁跑的.快?那再跑一次,乌龟会走到哪里?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四: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师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儿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

  六、出示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时间一样,而小朋友干的却不一样?

  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回家和妈妈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4

  本课的活动目标是在让小朋友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会讲故事,知道大人对我们很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为小朋友们介绍一个生气的小朋友――阿贵,他为什么不高心呢?由此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使幼儿能有较高的兴趣,跟老师一起听听这个故事,在导课部分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使幼儿注意倾听。

  听完故事后,引导小朋友说出,阿贵为什么会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人呢?他的愿望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梦境中阿贵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此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充分理解故事。能够大胆来表述故事,进行自由的交流,锻炼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让小朋友们对阿贵所遇到的困难按顺序进一步进行表述,在这里进行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小朋友更好的'理解故事,训练小朋友们表达事物的条理性,让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大人在对自己的重要性。

  在授课过程中,没能更好地、全面地使训练幼儿的表达能力,如果在此活动中将此部分进一步深化、扩大,幼儿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培养。

  《歌声与微笑》教后记

  在《歌声与微笑》活动中,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相互赠送着微笑。有小朋友说:“我把微笑送给你让你快乐!”还有个特别善于交往的孩子找到了听课老师,微笑着说:“老师我喜欢你,祝你快乐!”一个小女孩走到一位老师的身边,微笑着说:“老师,你教我唱歌比赛得了三等奖,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给你。”……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发现:情感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音乐又能给人快乐和一种美的享受。让孩子们在优美、富有节奏的《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声中互送微笑,体现了“情感与音乐”的交融,使活动在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微笑的美好和所蕴涵的力量。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5

  《认识钟表》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钟表店的方式引出课题,出示了形状、大小、颜色不一的时钟,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课堂气氛一下子就高涨了。

  接着,我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1—12个数字,重点认识12、3、6、9这四个数字的位置。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让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出示了12个整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接着我再出示几个整点的钟表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然后我就请他们拿出学具“企鹅钟”听老师报时,他们来拨一拨整点,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实际操作,幼儿大多掌握得较好。

  活动的难点是认识半点,如何让孩子轻松掌握难点呢?

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观察整点、半点两个时钟,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整点的时间,亦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半点的时间,我就请他来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最后我再来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半点时分钟总是指向6,时钟指在2个数字的中间。对于究竟是几点半这个难点中的难点,我借助实物大钟边拨钟边解释:看现在时针在4和5的中间,那么时针已经走过的数字4,有没有走到数字5上,所以现在应该是4点半而不是5点半。当再出示课件请他们看看、说说几点半时,发现孩子们大多掌握了半点。接着又让幼儿看数字时间,自己拨一拨学具,帮助他们对于半点的巩固。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6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再比如:人教版初三几何中第93页例2和第107页例1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一题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为⊙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曾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xx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 ?, 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计算是初一代数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各老师在例题教学方面可谓“千方百计”。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两个例题:

  (1)请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

  (2)请辨析下列各式:

  ① a2+a2=a4 ②a4÷a2=a4÷2=a2

  ③-a3 ·(-a)2 =(-a)3+2 =-a5

  ④(-a)0 ÷a3=0 ⑤(a-2)3·a=a-2+3+1=a2

  解后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7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思维。幼儿的兴趣在于游戏,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两个:

  1.学习5以内的.相邻两数,理解相邻两数间多1少1的关系。

  2.喜欢喝同伴合作共同游戏。我准备了一下教具:1.幼儿掌握5以内的数序。2.5以内的大数字卡各两张,《幼儿画册》,黑色记号笔。

  在数学活动中,我设计了“报数名”、“相邻朋友在哪里”这些游戏,环环相扣,让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参与到、感受到、实践到游戏中,切身体会和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这一点还需要加强。

  同时,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活动,在一日生活中贯彻数学教育,如在区角游戏、走廊、楼梯上这些环境中,设置相关数学青筋,贯彻落实“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2、学习用数字、图形记录结果。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为小兔做饼干

  ——出示兔子玩具及饼干,小兔从点心店买来一盒好吃的饼干,它们是什么样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还想吃,想请我们帮忙再做一些饼干。

  ——引导幼儿用模具在泥块上压印饼干,看看每块油泥能做几块饼干,并用写数字或画图形(圆点、短线等)的方法记录。

  ——在操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做饼干时采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压印才能多做一些饼干。

  ——从幼儿所做饼干数量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皮”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饼干大,数量少;饼干小,数量多。

  二、谁做的饼干多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饼干数量,比一比谁做的饼干多,为什么。

  ——找出饼干做得最多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模具,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做那么多。

  ——幼儿再次尝试做饼干,将前后2次的操作结果做一比较,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积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初步获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面皮上印制饼干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9

  《有趣的图形》是我们中班教研组的一次数学研课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教研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两次活动,幼儿参与性都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们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种形状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教研组老师们听课后向我们执教老师也反映了这个问题,争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圆形:没有角,圆溜溜;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四角一样大: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一次教研组的研课活动,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执教,从活动后的研课到反思,都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及时地反思,总结会让你收获更多。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0

  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三只小熊》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音乐《三只小熊》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儿歌中唱到的是谁呀?”“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小熊一家人在干什么”

  (二)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师:“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小熊)是小熊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熊妈妈呢?

  3、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三)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师:“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那它们用什么吃饭呢?我们准备好了三只碗。”

  2、师:“哪知碗给熊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熊妈妈?什么颜色的?熊宝宝呢?”

  (四)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师:“今天小熊一家要吃3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师:“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样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图形,有三角瓶、正方形、圆形。”

  3、师:“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爸爸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什么图形的瓶子给熊妈妈吃?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五)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细”

  1、师:“第二样早餐是什么?(玉米)刚刚蜂蜜瓶子有高有低,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玉米都是一样高的,要怎么分呢?为什么?”

  2、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幼儿感知“粗”、“细”:“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是胖瘦,但是玉米我们要说它是粗或者细。”

  小结: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熊宝宝胃口最小,吃的玉米是最细的。

  熊妈妈胃口不大也不小,吃的玉米是不粗也不细的。

  (六)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师:“第三样早餐是什么?(苹果)数数有几个?怎么分呢,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觉得呀,熊爸爸吃得最最多,所以给它最多的`三个苹果,熊宝宝吃得最最少,所以给它最少的一个苹果,熊妈妈吃得不多也不少,所以我们给她不多也不少的三个苹果。”

  2、请幼儿尝试自己分一分。

  (七)结束部分

  师:“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小,高矮,粗细,多少,请小朋友们将家里的吃的分给爸爸妈妈们吃,好吗?想一想你们要按什么分呢?”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通过小熊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让幼儿给小熊一家人分早餐充分参与活动,感受到物体大小、数量与三只熊的关系。在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教学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包括:1、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3、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指南》中对于小班幼儿数学方面的要求: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高矮、多少、长短并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活动通过分蜂蜜,玉米,碗,苹果,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的大小多少和长短以及数量的不同。本次活动设计较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过程较简单,有的环节稍微有点重复,在活动过程中会显得语句有点枯燥,应改进,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分6个苹果对于小班部分幼儿来说较有难度,有的幼儿无法将6个苹果多少不一的分给三只熊,应加强引导与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丰富活动的过程,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自体验分配,相信会又更好的效果。还需加强对于《指南》的学习、加强对幼儿的了解。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1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中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刚接触过数的组成不久,所以在设计流程时,我主要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幼儿在学习数字2—4的组成的基础上,虽然已经知道数字如何分成,并且能有多种分成方法。但在动手操作记录上面却不怎么好。因此,在接下来组织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我把重点放在幼儿动手操作上面,并进一步学习5的组成。使其更深入的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同时,我又考虑到学习数字组成的枯燥性,采用了游戏的形式开展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本次活动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复习4的组成,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出手指游戏让幼儿集体说出4的组成。但在活动后,发现这个游戏过于简单,如果再增加一些趣味性就更好了。第二个环节是“寻找5”的游戏,让幼儿找找教室里数量是5的东西,对于这个环节孩子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提问中就知道了这一点。第三个环节是撒瓶子盖游戏,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自主探索5的组成,好多孩子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第四个环节是学习5的组成,以兔妈妈请客的游戏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并比一比看谁想得办法多,把每次的放法记录在旁边的格子里。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充分地操作,并请幼儿到黑板上演示分法。幼儿在这个环节中始终保持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孩子基本上都能说出5的组成。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5的组成,并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活动效果较好。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2

  设计意图:

  通过一大一小的两种实物让幼儿分辨大小、通过游戏,图片等让幼儿反复认识大小,在熟练掌握了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来按大小不同进行分类,并感受到数学与大小的紧密联系。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2、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按大小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鱼缸大小各一个

  2、娃娃大小个一个

  3、奶瓶大小各一个、

  4、神秘袋一个

  5、各种动物的图片人手一份

  6、大小不同的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我们今天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大大的铃铛(铛铛)小小的铃铛(铛铛铛)大大的西瓜(啊呜)小小的西瓜(啊呜啊呜啊呜)大大的汽球(噗噗)小小的气球(飞上天)”

  二、认识大、小

  教师:看郭老师有一个大筐子我们看里面都是有什么?

  幼儿:《鱼缸》,出示一个大鱼缸一个小鱼缸让孩子对比

  大小!这是一个大鱼缸,这是一个小鱼缸,

  老师总结:

  利用三阶段教学法反复让孩子练习,这是什么?

  幼儿:大鱼缸等。

  教师:看老师又拿出来的是什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奶瓶。

  幼儿:《奶瓶》

  老师:这是一个大奶瓶,这是一个小奶瓶,引导幼儿自己说出答案。

  游戏:猜猜看,老师举起来的是什么?

  幼儿:大奶瓶,放在桌子上的是?幼儿说:小奶瓶,利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练习。

  教师:郭老师又变出两个,看看是什么?

  幼儿:大娃娃和小娃娃。

  教师:哪个是大娃娃?幼儿:老师举起来的是大娃娃,放在桌子上的是小娃娃,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游戏:同上。

  三、结合生活经验,学习。

  教师:我们在班里找一下有没有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孩子在班里找出大小不同的物品请孩子自由的找个别发言!

  四、孩子操作图片

  教师:郭老师准备了几份漂亮的.动物图片想和小朋友们分享,有老鼠的图片,有兔子的图片,有熊的图片。《拿出来让幼儿看一下都是大小不同的》。

  教师:分别发给幼儿每人一份,请幼儿自由操作把大的图片放在大筐子里,把小的图片放在小筐子里。(给孩子们讲清分的规则让孩子们自由操作图片分大小)最后一同分享结果!

  活动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3

  《花灯会》是中班建构式教材上中班第二学期的一个复习活动。目标是

  1:目测数群,复习7以内的数量。

  2.注意倾听活动要求,并按要求操作。具体要求是通过按特征分类复习用7以内数字表示数量。

  围绕目标教师设计了看花灯、数花灯大环节,分层目标是

  1.能说出“几个谁用数字几来表示”;

  2.看标记数数并记录。操作材料中的教具是以图片形式出现的。其中是三个男孩,4个女孩;五个手上拿灯笼,六个拿烟花。幼儿操作材料是一张各种花灯的图片。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反思和调整。

  数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幼儿在数、逻辑、空间等概念的能力,这是数学活动无可厚非的重点。但是,孩子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更高效、更迅速地获得这些能力,这与幼儿的品质养成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如:不会倾听、不会表达、不会自主思维、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解决问题思维不开阔、集中注意力时间较慢、思维灵活度差等等,就会大大影响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学习质量,导致活动低效、低质。

  1、确立隐性的品质目标

  数学活动固然要获得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但是思维品质的获得是更为重要的`。如在本次活动第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数数活动的目标落实在幼儿灵活的思维能力的养成上,用不同的数数方法帮助幼儿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使思维更加灵活;又如在第二环节中可尝试记录,用不同的标志来概括对数量匹配的认知,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而第三环节操作活动则更应帮助幼儿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隐性目标的达成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获得知识。

  2、解决幼儿的分层培养:

  幼儿的发展是个性化的,这一问题在幼儿数概念、逻辑思维发展上尤为突出,突出表现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幼儿完成作品的快慢极不一致,有的幼儿在2-3分钟内就能完成相关的任务,而有的幼儿则需要几倍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完成,有时甚至会产生“帮别人完成、抄别人的答案、”等等一系列现象发生。此时教师必须要关注不同能力幼儿的分层培养,可以给能力强的幼儿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基础上给予更高的任务目标;可以给速度较慢但有能力完成任务的幼儿以独立安静的思考空间;更可以给能力弱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的幼儿单独建组进行培养。细致、灵活、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进一步解决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各取所需、各得所长。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前、中、后的位置。

  2、学习听指令做动作。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三个海狮头饰。

  2、鱼的图卡。

  3、《动物真有趣》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5页。

  【活动过程】

  1、请三名幼儿戴上海狮头饰,扮演小海狮,面向扮演训练员的老师排队。

  2、请“小海狮”说出自己的位置,例如“我在(同伴的名字)的前面。”

  3、三名“小海狮”听老师的指示,模仿海狮做动作,例如:

  前面的小海狮拍拍手。

  中间的'小海狮扭扭腰。

  后面的小海狮跳两次。

  4、动作表演完成后,老师表示要把鱼奖给小海狮,请幼儿注意听老师的指示出来取鱼的图卡,例如:

  中间的小海狮出来拿一条大鱼。

  在最后面的小海狮出来拿两条鱼……

  5、请其他幼儿轮流扮演小海狮,进行上述游戏活动,认识前、中、后的位置。

  6、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5页,请幼儿说说图中海狮的位置。

  【活动建议】

  老师可以通过调整游戏,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请其他幼儿给前面的“海狮”送一条鱼,请幼儿与中间的“海狮”跳圆圈舞等。

  利用生活环节加深幼儿对“前、中、后”方位的认识,如:排队环节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本文扩展阅读:海狮(学名:Otarriinae)包括5属7种。分布北半球。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15

  《远航》这课主要内容是认识4、5、6三个数字,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在上节课认识1、2、3三个数的基础上来学习4、5、6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指导刚要》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远航》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首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让幼儿实际物体的个数与抽象数字的关系,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小兔子采蘑菇的多少,进行比较来加深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并通过动手粘贴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乐趣。其次是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认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伸出手指在空中和老师一起反复写三遍,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描一下书上的范例,再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4写到6。写完后,教师及时评价。最后再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6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6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但教学时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还要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习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多表扬,如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 “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4-6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幼儿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园数学教学反思02-02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教学反思07-09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反思02-02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反思06-12

走进数学教学反思04-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