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07:04:2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教师教学反思1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以上教学流程是在大家评点过后修改整理完成的。

  自己感觉整堂课围绕一"变"字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流畅,但也正因为力求流畅,为引导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走,老师介入得比较多,所以预设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第二,虽然有朗读,但是朗读与文本研习结合不紧密,感觉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只是为了体现师一堂公开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活动起来,并没有达到通过朗读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范读时,虽然能让学生把握到重点,但声音不够深沉,没有把诗人的'情感很好的体现出来。

  由于自己对这首诗一知半解,参照教参的相关内容,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去给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说很不错,但有些地方还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说对第一组意象的解读还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参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已。

  诗歌教学,我自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我应该把整首诗读透,至少,对这首诗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读,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师教学反思2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一学期下来感受和体会颇多,现将有关情况作个简单介绍,与各位同仁交流研讨。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班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有九十七名学生,他们基本都来自农民家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较薄弱,这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2)班,学生的基础不紧凑,最好的在

  (2)班,最差的也在(2)班。而且差学生的数量比较多,出现了断层现象。让人无法下手进行有效的教学。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采取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基础,我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每天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进步。绝大多数农村学生上初中前英语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本书庞大的词汇量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对于音标的掌握更是十分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要花一节课左右的时间来教学生学音标,读单词,往往效果还不理想。而等到下节课来进行操练的时候,学生仍然会在生词处卡壳。在课堂上我努力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对话,有的同学就比以前显得有信心了,到后来这些同学都能主动举手

  回答问题了。这是让人感到欣喜的一个成果。只要他们自己加把劲,我想对他们来说会提高的快的多。与此同时,我还不忘提高好学生,把原来的好学生想办法再提高。让学的较轻松的同学试着回答较难的问题,尽管有时候设计的题目有些难度,但经过引导,他们还是能做的出来,这一点也是可喜的。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当天学过的内容,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对话,每一篇短文,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语感,我认为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册书共10个单元,教材内容太多,时间不够.那么按规定的每周5课时算,共计90课时供八年级第一学期使用,除去国家法定假日和平时的阶段考评和试卷、配套练习的评讲,满打满算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鉴于这一种情况,也为了学生更牢固地打好基础,我只能加班加点地“开小灶”,利用早读课、晚自习时间,补充习题,强化训练。我精疲力竭,但往往还是事倍功半。

  新教材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我的理解是“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同时比以往的教学我们还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以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学

  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用训斥性、讥讽性语言,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多用鼓励性话语,多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的道路中,我不断探索,学习和研究,虽然很苦、很累,但同时我看到了学生们在一天天的进步,英语表达一天比一天好,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幸福,我愿意永远做一名英语教学孜孜不倦的实践者,永远体味着教学的快乐。

教师教学反思3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大部分幼儿在看图讲述过程中往往只能讲出表面、简单的情节,不能够完整的讲述图片,通过《猴子过河》这个活动,对幼儿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和有目的地讲述,可以更好地让幼儿学会完整有序的表达图片内容。设计本活动的主要意图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较多数幼儿喜欢争强好胜,事事都想争第一。通过本活动对幼儿进行常规方面的教育,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遵守秩序,以下是我通过本次活动的几点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了三点:

  1. 鼓励幼儿能注意倾听,并大胆的在集体中讲述:幼儿都能积极认真的倾听,但他们还不能够大胆的讲述故事,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老师讲和幼儿听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第一个目标“让幼儿大胆的在集体中讲述”定位偏高,没有达成。

  2. 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图片,根据提问完整连贯的讲述故事,丰富词汇“又*又”:幼儿都能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的回答问题,但在丰富词汇这个环节中没有很好的的进行,教师对词汇的解释不够全面。

  3.教育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谦让、遵守秩序:在这一目标上定位合理,幼儿都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教育。

  其次在活动准备中,我准备了四幅教学挂图,和一张桃子图片:图片色彩鲜艳,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在导入环节中我运用变魔术的形式,出示图片,幼儿都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对活动充满好奇。在第二个环节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尝试讲述,幼儿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都能认真的在观察图片,但主体性比较没有体现到,都是处于老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进行的,幼儿比较被动。在第三个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的猜想故事发展,我在设置问题方面不够明确,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提问,让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较少。在第四个环节中,鼓励幼儿大胆为故事取名字,发展孩子的概括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兴趣都比较高,多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的为故事取名字。

  整个活动在孩子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敢说、会说的求知欲望,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整堂活动幼儿的兴趣都比较高,也能跟着老师认真的学习,在活动中幼儿愿意把看到的图片用完整的话讲述出来,幼儿基本上能边看图边完整的讲述图片。

  教学中多了一份反思,就多了一份智慧,我想:把反思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继续改正,相信我的收获会更大!以上就是我本次活动的反思。

教师教学反思4

  一年级小朋友课堂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光也比较短,所以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持续新鲜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iuü资料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拼音字母无非是要孩子多读、多记,有些特殊规则如i标上声调要去点,ü遇y要去两点,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可能只会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对听故事的兴趣个性浓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讲授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结合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学生上课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得个性快。有时个别学生对知识点回忆不起来时,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记起枯燥的知识点来。

  iuü教学结合故事讲课还有个特点就是能够根据各项知识点的特点把故事连起来,让学生觉得有完整性而且听起来搞笑味性。根据i,y,yi的特点,我把故事表达为:小i是个爱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头上戴着蝴蝶结。当她一戴上声调帽子的时候,就把蝴蝶结遮住了,她头上的'点就没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来就吵着要妈妈带她去游乐场玩。小i的妈妈是大y。大y妈妈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牵着手出门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们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齐,还是读做i)。游乐场的人可真多,大y妈妈怕小i妹妹走丢了,紧紧地牵着她的手,他们靠得可紧了。u,w,wu能够让学生在我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学生兴趣浓厚,而且把很多难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很自然地就传达给了学生。至于ü见y要去两点,我又巧妙地这样表达: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小ü出去玩,怎样办呢?小ü急得大哭起来。大y妈妈看见了,就赶紧来安慰他,大y妈妈答应小ü带他去玩。小ü一听,可开心了,赶紧擦掉了眼泪,和大y妈妈一齐出去玩了。(yu)并及时提醒儿歌:小ü见大y,擦掉眼泪笑嘻嘻。

  故事教学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有必须的吸引力,但也要注意故事与教学知识点的紧密结合。

教师教学反思5

  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高效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要加强。英语有时候是挺无聊的,尤其是学习语法的时候,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才会有兴趣。

  其中有一个例子,让我深有感触。在我任教的艺术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比较少,所以上课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沉闷,学生没有动力。有一次,我要一边做语法练习一边讲评。本以为这会是一节很无聊的课,因为语法更是他们的死穴。但没想到,当我要求一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学生的热情居然很高涨。不管被提问的还是没有被提问的,都很有精神,很活跃。我心里一阵高兴,没想到学生这么喜欢被提问呢!平时由于觉得语法很难,都很少提问他们,看来是没有猜透学生的心思。但是,到了另外一个练习的时候,由于时间不多,快要下课了,我决定等学生都做完后,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结果,学生刚刚被燃起的热情“咻”的一下就无影无踪了。我一直在后悔自己做错了选择。

  因此,我觉得,既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就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时间上就要稍微宽松点,才会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发挥。

  已经是高二了,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还是靠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缺乏自觉性。这种现象不管在尖子班还是普通班都一样。具体表现在:当老师没有安排作业的时候,学生就无所事事,然后就讲话或者开小差;而有时候,即使有很多作业,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走神,导致学习的效率很低,作业没能按时完成;更有甚者,一遇到节日的放假,往往作业就没有办法按时完成。在自习课等时间,只要老师不在,学生就会不够专心和认真。

  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表现,或者是他们的学生缺乏目标性,基本上处于得过且过的阶段,学习没有计划,人生没有目标。

  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点是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比较长远的事情。所以,作为科任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多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多把一些时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给老师减负。但是,具体怎样训练学生呢?这就是我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

教师教学反思6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4、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教师教学反思7

  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了。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后,就要求孩子掌握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这一单元,孩子们要探索并体会所学多边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面积的转化,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要体验图形平移、旋转等变化……感觉任务非常艰巨。

  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重点是“转化”。但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转化,需要让孩子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

  邻边相乘(长×宽)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学生掌握的已有经验。如何让停留于“邻边相乘”这一概念上的学生悟到“剪拼转化”呢?如何仅仅提问“你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并加以引导,学生注意力会更多地停留在正确实施剪拼的活动上,难以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邻边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经验出现差异式断层,就必须让学生发现差异、感悟差异,并追本溯源,以经验原点的同一性助推再认性经验的改造,沟通“教”与“学”的通道。

  在学生坚信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邻边=9×6=54平方厘米时,呈现格子图。于是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锁定在(8×4)32平方厘米和(10×4)40平方厘米之间。这一过程不仅学生认识到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差异,也让学生在面积的度量层面沟通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每行摆的单位面积数×摆的行数”。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利用格子图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教学反思8

  受疫情影响,幼儿园组织开展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一开始,新的教学方式让我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如何进行。在经过培训和同事互助交流探索之后,逐渐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路。

  针对当下的.疫情,结合自己负责的活动领域,进行选材、备课、小组交流分析,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个新鲜出炉的教学活动就出炉啦。

  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家学习的情况及家长反馈信息后,首先肯定了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孩子们因为线上教学的开展,孩子们得到各方面发展,每一天都过得相当充实。其次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一是在备课过程中考虑不周全,活动设计常常不够完整,需要反复修改。二是语言表达不够童趣。三是制作音视频的技术操作还有待提高。

  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反思,短时间快速提高自己,积极学习,多向同事交流学习,做好线上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反思9

  在学生们对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赞叹的同时,我又补充了关于海洋资源的更深广的信息资料,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把课文的思想内涵拓宽了、提升了,放飞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训练:还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类未来的什么呢?学生们又立即投入到信息碰撞与融合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的大药房,因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马都是人类的药源,所以可以说他是个大药房。”还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大油库,可以到海洋里开采石油”。“海洋还可以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还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矿场”。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彰显了开阔的思维,善思的品质,灵动的智慧,而我在这里也巧妙的点拨到,海洋处处都是宝,看来我们真的应该与大海和谐相处,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丰衣足食,还需要蓝天和碧海,并由衷的为学生们的奇思构想送上了掌声。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到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鼓励与信心,还有幸福的体验,更有思想的启迪。

  不足之处:学生读得少了些,板书设计还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不足,虚心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争取把语文课上得更出色。

教师教学反思10

  这次制作的微课内容是最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中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讲述文章的写作思路,这也是这篇文章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这次制作,可谓是大费周章,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录像、录音、剪辑,整个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三位老师共同参与,制作中间有不断地修改,不断重来,前后共费时一周,可谓是“大制作”了。

  以往我们制作的微课形式主要是录屏,或者手机录制纸质材料。而这次我们采用的是课堂实录的形式,根据我们设计好的内容和课件,在一个班级进行授课、录课,视频中除了以往录屏微课讲解清晰明了的优点外,还增加了学生的.分析、回答,使观看微课的学生在学习时既有自己的理解,还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启发,比单纯的录屏微课效果要好很多。

  这节微课优势很强,但是仍发现了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在观看实录式的微课时,会因为视频中学生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不如观看录屏式微课时专心;

  二是视频中有学生在思考,在回答,观看微课的学生反而不能自主思考。

  这节微课虽然制作艰难,也有不足之处,但实际的运用也给我们的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教师教学反思11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股德寇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前苏联儿童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培养六年级学生收集、处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学习完第一课时后,我组织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方向,进行拓展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有的学生对战争场面感兴趣,于是他们集中收集二战著名战役的资料;有的学生崇拜英雄;有的孩子对国内的抗日战争发生了兴趣,收集了许多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二、抓住重点,做到长文短讲。

  利用课文的自然空行形式,考虑到第一、二段内容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内的两个不同场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小夜莺”的言行。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既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同桌合作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次让学生和教师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第三次,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课后的思考题,我个人觉得这个思考题有难度,有合作的必要。在学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预设中我对学生在此处的学习留时间比较充足,计划如果他们讨论后还是说不全面,我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课堂上学生读的充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尽管讨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他们说得很完整,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讲解。

  四、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如能更具有启发性,让孩子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我给学生的自学提示是抓住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结合故事情节,想想小夜莺是怎样的孩子。如果改成小夜莺是怎样一步步迷惑敌人的。学生在在理解、交流时可能更容易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小夜莺的言行理解可能会更透彻。

教师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教师教学反思13

  这节汇报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品析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语言来学习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跟岗日志——梁德欣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亲切大方,讲课富有激情,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是在这节汇报课中我还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指导不到位。语文课堂十分注重朗读,但是这节课我却选择的是让学生大段大段地读,而没有对其中的个别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朗读的侧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因此导致学生不能通过朗读关键句子更好地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文中写到山鸟呼朋唤侣,应该让学生通过细腻朗读,从读中体会山鸟众多、场面热闹和大自然的融洽和谐。在课上没有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也是这节课的遗憾所在,教学反思《跟岗日志——梁德欣教学反思》。

  2、忽视初中学段具体学情。汇报课上我总是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者等待学生主动发言。其实这样做是不符合八年级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八年级的学生与比低年级相比会更加内敛,即使心中有想法有答案但是也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而这节课中我却疏忽了这一心理特点,不断重复让学生举手发言,强迫学生发言等,这属于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课后评课中主任也说到初中课堂应该是安静的课堂,在课上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意交流,不一定要通过点名或者点学号等方式来进行互动。例如可以用亲和的语气与学生说我想听听你的看法或者见解,用朋友般的方式交流。

  3、强化运用能力。因为这节课是从人物和景物描写中获得对写作的启发,因此比较注重语言的运用,但是很明显在课堂上学习了人物描写(工笔描绘和写意描绘)方法后并没有加以运用。根据其他老师课下的意见和课后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应该在出示两张对比图时,让学生分别用工笔描绘和写意描绘来对这两幅图进行具体描述,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4、培养迁移能力。对于两种描写方法,怎么具体迁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也是我这节课后反思的一个方面。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学活动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不再单纯地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迁移和总结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的这节汇报课还是挺满意的,但是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一节课是绝对完美的,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反思调整才能获得更大地进步,使自己在教师这条道路上快速成长。

教师教学反思14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教师教学反思15

  教授新课程已经一个学期了,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在了解了新教材的内涵和思路的同时,我也体会到,对于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就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思路和内涵,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歌唱,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减少对他们的限制,多给他们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出超乎想象的东西来。所以在课堂中我从不去限制孩子们的想象或者一些行为。记得在欣赏《欢乐的'小熊猫》一课时,我先用故事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熊猫,他爱学习、爱劳动。还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有一天,他又帮妈妈去河里打水,可是一不细心把水桶掉到河里了,这下可急坏了小熊猫,因为他不会游泳。我们帮忙小熊猫想想办法好吗?其实,我只是想用这个故事导入一下,想办法的环节只是一带而过。可没想到,却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地说开了,那场面十分的热闹。有的说:“用一根树枝伸到河里把水桶够回来”。

  有的学生立刻反驳到:“如果树枝不够长怎样办呀?”另一个学生说:“能够用竹子做一个小船,然后划过去不就够到了嘛!”我赶紧表扬他,夸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扬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议论也更加热烈了。我明白如果这样下去,可能会打乱我最初的课堂设计和构想。可是看着孩子们兴奋的劲头,我没有去阻止,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更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欢乐的去想象,去议论。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说:“教师,我有个办法,不仅仅能让小熊猫够到水桶,还能让它不用走这么远就能有用!”我立刻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那你快说说吧!”他自得的说:“能够顺着小河挖一条水沟,让水流到小熊猫家的门前不就行了嘛!”说实话,当时我真没想到他会有这个想法,因为,毕竟才一年级。我用十分赞赏的语气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且对全班的孩子说:“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们奖励他一个‘创造奖好不好’?孩子们都为他鼓,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孩子进取想象和创造的兴趣。

  其次,是要还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不能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能够就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中,我会经常注意主动走进学生,以此来拉近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例如:坐到他们之中和他们一齐欣赏新月,观看学生表演。有时我刚走近他们,有的孩子就会热情主动地邀请我挨着他做。并且在课堂中我会自然和真诚地使用“多谢”“对不起”“你太让我感动了”“我好喜欢你们啊”等等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自我是好朋友。在学习歌曲《拉勾勾》时,我和孩子们一齐演唱歌曲,一齐表演。学会歌曲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资料,就是每个同学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去和自我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们可高兴了,都去找朋友。这时,我也走入他们之中,和每个孩子都勾一勾指头。这下孩子们更高兴了,都纷纷来到我的面前抢着和我勾指头。使我感到异常亲切,我想孩子们也必须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最终,我总结到:我们勾了手指头就是好朋友了。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是永远的好朋友!”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立刻说道:“对,教师要和你们做永远

  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动走进他们,主动和他们去勾手指头,怎样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又怎样会让这样普通的一节课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呢!

  最终,我体现到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安排和设计。音乐课不一样于其他学科,能够不必必须按着教材中的资料安排去进行。为了教学效果更好,每节课的资料能够互相调换。在学习《开火车》一课时,教材的安排是,学会歌曲后,带着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去做开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先在做游戏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学生愉悦的心理氛围下学唱歌曲,学生学的既快又有兴趣。学会后再做一次游戏,这样教学的效果更好。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感到新教材给教师的空间更大了。我们能够有更宽阔的空间去发挥、实践。

《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师的教学反思12-28

教师教学反思03-10

教师教学反思08-25

《寒号鸟》教师教学反思02-09

教师功的教学反思02-16

2023教师教学反思02-23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02-12

学校教师教学反思02-24

有关教师的教学反思02-13

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02-1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教师教学反思1

  这是一堂市级公开课。以上教学流程是在大家评点过后修改整理完成的。

  自己感觉整堂课围绕一"变"字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流畅,但也正因为力求流畅,为引导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走,老师介入得比较多,所以预设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第二,虽然有朗读,但是朗读与文本研习结合不紧密,感觉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只是为了体现师一堂公开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活动起来,并没有达到通过朗读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范读时,虽然能让学生把握到重点,但声音不够深沉,没有把诗人的'情感很好的体现出来。

  由于自己对这首诗一知半解,参照教参的相关内容,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去给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说很不错,但有些地方还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说对第一组意象的解读还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参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已。

  诗歌教学,我自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我应该把整首诗读透,至少,对这首诗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读,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师教学反思2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一学期下来感受和体会颇多,现将有关情况作个简单介绍,与各位同仁交流研讨。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班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有九十七名学生,他们基本都来自农民家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较薄弱,这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2)班,学生的基础不紧凑,最好的在

  (2)班,最差的也在(2)班。而且差学生的数量比较多,出现了断层现象。让人无法下手进行有效的教学。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采取了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基础,我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每天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进步。绝大多数农村学生上初中前英语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本书庞大的词汇量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对于音标的掌握更是十分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要花一节课左右的时间来教学生学音标,读单词,往往效果还不理想。而等到下节课来进行操练的时候,学生仍然会在生词处卡壳。在课堂上我努力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对话,有的同学就比以前显得有信心了,到后来这些同学都能主动举手

  回答问题了。这是让人感到欣喜的一个成果。只要他们自己加把劲,我想对他们来说会提高的快的多。与此同时,我还不忘提高好学生,把原来的好学生想办法再提高。让学的较轻松的同学试着回答较难的问题,尽管有时候设计的题目有些难度,但经过引导,他们还是能做的出来,这一点也是可喜的。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当天学过的内容,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对话,每一篇短文,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语感,我认为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册书共10个单元,教材内容太多,时间不够.那么按规定的每周5课时算,共计90课时供八年级第一学期使用,除去国家法定假日和平时的阶段考评和试卷、配套练习的评讲,满打满算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鉴于这一种情况,也为了学生更牢固地打好基础,我只能加班加点地“开小灶”,利用早读课、晚自习时间,补充习题,强化训练。我精疲力竭,但往往还是事倍功半。

  新教材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我的理解是“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同时比以往的教学我们还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以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学

  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不用训斥性、讥讽性语言,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多用鼓励性话语,多给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用建议性语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的道路中,我不断探索,学习和研究,虽然很苦、很累,但同时我看到了学生们在一天天的进步,英语表达一天比一天好,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幸福,我愿意永远做一名英语教学孜孜不倦的实践者,永远体味着教学的快乐。

教师教学反思3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大部分幼儿在看图讲述过程中往往只能讲出表面、简单的情节,不能够完整的讲述图片,通过《猴子过河》这个活动,对幼儿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和有目的地讲述,可以更好地让幼儿学会完整有序的表达图片内容。设计本活动的主要意图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较多数幼儿喜欢争强好胜,事事都想争第一。通过本活动对幼儿进行常规方面的教育,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遵守秩序,以下是我通过本次活动的几点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了三点:

  1. 鼓励幼儿能注意倾听,并大胆的在集体中讲述:幼儿都能积极认真的倾听,但他们还不能够大胆的讲述故事,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老师讲和幼儿听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第一个目标“让幼儿大胆的在集体中讲述”定位偏高,没有达成。

  2. 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图片,根据提问完整连贯的讲述故事,丰富词汇“又*又”:幼儿都能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的回答问题,但在丰富词汇这个环节中没有很好的的进行,教师对词汇的解释不够全面。

  3.教育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谦让、遵守秩序:在这一目标上定位合理,幼儿都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教育。

  其次在活动准备中,我准备了四幅教学挂图,和一张桃子图片:图片色彩鲜艳,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在导入环节中我运用变魔术的形式,出示图片,幼儿都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对活动充满好奇。在第二个环节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尝试讲述,幼儿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都能认真的在观察图片,但主体性比较没有体现到,都是处于老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进行的,幼儿比较被动。在第三个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的猜想故事发展,我在设置问题方面不够明确,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提问,让幼儿自由讨论的时间较少。在第四个环节中,鼓励幼儿大胆为故事取名字,发展孩子的概括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兴趣都比较高,多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的为故事取名字。

  整个活动在孩子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敢说、会说的求知欲望,活动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整堂活动幼儿的兴趣都比较高,也能跟着老师认真的学习,在活动中幼儿愿意把看到的图片用完整的话讲述出来,幼儿基本上能边看图边完整的讲述图片。

  教学中多了一份反思,就多了一份智慧,我想:把反思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继续改正,相信我的收获会更大!以上就是我本次活动的反思。

教师教学反思4

  一年级小朋友课堂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光也比较短,所以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持续新鲜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iuü资料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拼音字母无非是要孩子多读、多记,有些特殊规则如i标上声调要去点,ü遇y要去两点,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可能只会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对听故事的兴趣个性浓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讲授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结合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学生上课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得个性快。有时个别学生对知识点回忆不起来时,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记起枯燥的知识点来。

  iuü教学结合故事讲课还有个特点就是能够根据各项知识点的特点把故事连起来,让学生觉得有完整性而且听起来搞笑味性。根据i,y,yi的特点,我把故事表达为:小i是个爱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头上戴着蝴蝶结。当她一戴上声调帽子的时候,就把蝴蝶结遮住了,她头上的'点就没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来就吵着要妈妈带她去游乐场玩。小i的妈妈是大y。大y妈妈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牵着手出门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们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齐,还是读做i)。游乐场的人可真多,大y妈妈怕小i妹妹走丢了,紧紧地牵着她的手,他们靠得可紧了。u,w,wu能够让学生在我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学生兴趣浓厚,而且把很多难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很自然地就传达给了学生。至于ü见y要去两点,我又巧妙地这样表达: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小ü出去玩,怎样办呢?小ü急得大哭起来。大y妈妈看见了,就赶紧来安慰他,大y妈妈答应小ü带他去玩。小ü一听,可开心了,赶紧擦掉了眼泪,和大y妈妈一齐出去玩了。(yu)并及时提醒儿歌:小ü见大y,擦掉眼泪笑嘻嘻。

  故事教学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有必须的吸引力,但也要注意故事与教学知识点的紧密结合。

教师教学反思5

  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高效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要加强。英语有时候是挺无聊的,尤其是学习语法的时候,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才会有兴趣。

  其中有一个例子,让我深有感触。在我任教的艺术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比较少,所以上课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沉闷,学生没有动力。有一次,我要一边做语法练习一边讲评。本以为这会是一节很无聊的课,因为语法更是他们的死穴。但没想到,当我要求一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学生的热情居然很高涨。不管被提问的还是没有被提问的,都很有精神,很活跃。我心里一阵高兴,没想到学生这么喜欢被提问呢!平时由于觉得语法很难,都很少提问他们,看来是没有猜透学生的心思。但是,到了另外一个练习的时候,由于时间不多,快要下课了,我决定等学生都做完后,直接告诉他们答案。结果,学生刚刚被燃起的热情“咻”的一下就无影无踪了。我一直在后悔自己做错了选择。

  因此,我觉得,既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就应该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时间上就要稍微宽松点,才会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发挥。

  已经是高二了,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还是靠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缺乏自觉性。这种现象不管在尖子班还是普通班都一样。具体表现在:当老师没有安排作业的时候,学生就无所事事,然后就讲话或者开小差;而有时候,即使有很多作业,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走神,导致学习的效率很低,作业没能按时完成;更有甚者,一遇到节日的放假,往往作业就没有办法按时完成。在自习课等时间,只要老师不在,学生就会不够专心和认真。

  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表现,或者是他们的学生缺乏目标性,基本上处于得过且过的阶段,学习没有计划,人生没有目标。

  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点是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比较长远的事情。所以,作为科任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多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多把一些时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给老师减负。但是,具体怎样训练学生呢?这就是我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

教师教学反思6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4、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教师教学反思7

  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了。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后,就要求孩子掌握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这一单元,孩子们要探索并体会所学多边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之间面积的转化,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要体验图形平移、旋转等变化……感觉任务非常艰巨。

  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重点是“转化”。但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转化,需要让孩子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

  邻边相乘(长×宽)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学生掌握的已有经验。如何让停留于“邻边相乘”这一概念上的学生悟到“剪拼转化”呢?如何仅仅提问“你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吗?”并加以引导,学生注意力会更多地停留在正确实施剪拼的活动上,难以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邻边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经验出现差异式断层,就必须让学生发现差异、感悟差异,并追本溯源,以经验原点的同一性助推再认性经验的改造,沟通“教”与“学”的通道。

  在学生坚信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邻边=9×6=54平方厘米时,呈现格子图。于是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锁定在(8×4)32平方厘米和(10×4)40平方厘米之间。这一过程不仅学生认识到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差异,也让学生在面积的度量层面沟通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每行摆的单位面积数×摆的行数”。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利用格子图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教学反思8

  受疫情影响,幼儿园组织开展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一开始,新的教学方式让我有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如何进行。在经过培训和同事互助交流探索之后,逐渐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路。

  针对当下的.疫情,结合自己负责的活动领域,进行选材、备课、小组交流分析,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一个新鲜出炉的教学活动就出炉啦。

  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家学习的情况及家长反馈信息后,首先肯定了线上教学的有效性。孩子们因为线上教学的开展,孩子们得到各方面发展,每一天都过得相当充实。其次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一是在备课过程中考虑不周全,活动设计常常不够完整,需要反复修改。二是语言表达不够童趣。三是制作音视频的技术操作还有待提高。

  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反思,短时间快速提高自己,积极学习,多向同事交流学习,做好线上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反思9

  在学生们对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赞叹的同时,我又补充了关于海洋资源的更深广的信息资料,作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把课文的思想内涵拓宽了、提升了,放飞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训练:还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类未来的什么呢?学生们又立即投入到信息碰撞与融合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的大药房,因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马都是人类的药源,所以可以说他是个大药房。”还有的同学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大油库,可以到海洋里开采石油”。“海洋还可以是人类未来的大能源库,还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矿场”。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彰显了开阔的思维,善思的品质,灵动的智慧,而我在这里也巧妙的点拨到,海洋处处都是宝,看来我们真的应该与大海和谐相处,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丰衣足食,还需要蓝天和碧海,并由衷的为学生们的奇思构想送上了掌声。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到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鼓励与信心,还有幸福的体验,更有思想的启迪。

  不足之处:学生读得少了些,板书设计还需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改正自己的不足,虚心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争取把语文课上得更出色。

教师教学反思10

  这次制作的微课内容是最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中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讲述文章的写作思路,这也是这篇文章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

  这次制作,可谓是大费周章,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录像、录音、剪辑,整个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三位老师共同参与,制作中间有不断地修改,不断重来,前后共费时一周,可谓是“大制作”了。

  以往我们制作的微课形式主要是录屏,或者手机录制纸质材料。而这次我们采用的是课堂实录的形式,根据我们设计好的内容和课件,在一个班级进行授课、录课,视频中除了以往录屏微课讲解清晰明了的优点外,还增加了学生的.分析、回答,使观看微课的学生在学习时既有自己的理解,还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启发,比单纯的录屏微课效果要好很多。

  这节微课优势很强,但是仍发现了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在观看实录式的微课时,会因为视频中学生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不如观看录屏式微课时专心;

  二是视频中有学生在思考,在回答,观看微课的学生反而不能自主思考。

  这节微课虽然制作艰难,也有不足之处,但实际的运用也给我们的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教师教学反思11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股德寇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前苏联儿童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培养六年级学生收集、处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学习完第一课时后,我组织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方向,进行拓展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有的学生对战争场面感兴趣,于是他们集中收集二战著名战役的资料;有的学生崇拜英雄;有的孩子对国内的抗日战争发生了兴趣,收集了许多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二、抓住重点,做到长文短讲。

  利用课文的自然空行形式,考虑到第一、二段内容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内的两个不同场景。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小夜莺”的言行。通过“读——画——思——议——谈”体会人物的品质与思想感情。既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小夜莺言行,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达到长文短讲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地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默读、划批的基础上,开展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同桌合作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次让学生和教师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第三次,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课后的思考题,我个人觉得这个思考题有难度,有合作的必要。在学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鼓励他们谈理解说体会。预设中我对学生在此处的学习留时间比较充足,计划如果他们讨论后还是说不全面,我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课堂上学生读的充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尽管讨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他们说得很完整,教师没有必要再进行讲解。

  四、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如能更具有启发性,让孩子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我给学生的自学提示是抓住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结合故事情节,想想小夜莺是怎样的孩子。如果改成小夜莺是怎样一步步迷惑敌人的。学生在在理解、交流时可能更容易谈出自己的看法,对小夜莺的言行理解可能会更透彻。

教师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3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教师教学反思13

  这节汇报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品析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语言来学习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跟岗日志——梁德欣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亲切大方,讲课富有激情,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是在这节汇报课中我还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指导不到位。语文课堂十分注重朗读,但是这节课我却选择的是让学生大段大段地读,而没有对其中的个别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朗读的侧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因此导致学生不能通过朗读关键句子更好地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文中写到山鸟呼朋唤侣,应该让学生通过细腻朗读,从读中体会山鸟众多、场面热闹和大自然的融洽和谐。在课上没有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也是这节课的遗憾所在,教学反思《跟岗日志——梁德欣教学反思》。

  2、忽视初中学段具体学情。汇报课上我总是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者等待学生主动发言。其实这样做是不符合八年级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八年级的学生与比低年级相比会更加内敛,即使心中有想法有答案但是也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而这节课中我却疏忽了这一心理特点,不断重复让学生举手发言,强迫学生发言等,这属于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课后评课中主任也说到初中课堂应该是安静的课堂,在课上老师与学生可以随意交流,不一定要通过点名或者点学号等方式来进行互动。例如可以用亲和的语气与学生说我想听听你的看法或者见解,用朋友般的方式交流。

  3、强化运用能力。因为这节课是从人物和景物描写中获得对写作的启发,因此比较注重语言的运用,但是很明显在课堂上学习了人物描写(工笔描绘和写意描绘)方法后并没有加以运用。根据其他老师课下的意见和课后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应该在出示两张对比图时,让学生分别用工笔描绘和写意描绘来对这两幅图进行具体描述,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4、培养迁移能力。对于两种描写方法,怎么具体迁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也是我这节课后反思的一个方面。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学活动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不再单纯地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迁移和总结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的这节汇报课还是挺满意的,但是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一节课是绝对完美的,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反思调整才能获得更大地进步,使自己在教师这条道路上快速成长。

教师教学反思14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教师教学反思15

  教授新课程已经一个学期了,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在了解了新教材的内涵和思路的同时,我也体会到,对于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就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思路和内涵,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歌唱,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减少对他们的限制,多给他们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出超乎想象的东西来。所以在课堂中我从不去限制孩子们的想象或者一些行为。记得在欣赏《欢乐的'小熊猫》一课时,我先用故事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熊猫,他爱学习、爱劳动。还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有一天,他又帮妈妈去河里打水,可是一不细心把水桶掉到河里了,这下可急坏了小熊猫,因为他不会游泳。我们帮忙小熊猫想想办法好吗?其实,我只是想用这个故事导入一下,想办法的环节只是一带而过。可没想到,却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地说开了,那场面十分的热闹。有的说:“用一根树枝伸到河里把水桶够回来”。

  有的学生立刻反驳到:“如果树枝不够长怎样办呀?”另一个学生说:“能够用竹子做一个小船,然后划过去不就够到了嘛!”我赶紧表扬他,夸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扬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议论也更加热烈了。我明白如果这样下去,可能会打乱我最初的课堂设计和构想。可是看着孩子们兴奋的劲头,我没有去阻止,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更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欢乐的去想象,去议论。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说:“教师,我有个办法,不仅仅能让小熊猫够到水桶,还能让它不用走这么远就能有用!”我立刻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那你快说说吧!”他自得的说:“能够顺着小河挖一条水沟,让水流到小熊猫家的门前不就行了嘛!”说实话,当时我真没想到他会有这个想法,因为,毕竟才一年级。我用十分赞赏的语气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且对全班的孩子说:“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们奖励他一个‘创造奖好不好’?孩子们都为他鼓,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孩子进取想象和创造的兴趣。

  其次,是要还学生一个平等的地位,不能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能够就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中,我会经常注意主动走进学生,以此来拉近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例如:坐到他们之中和他们一齐欣赏新月,观看学生表演。有时我刚走近他们,有的孩子就会热情主动地邀请我挨着他做。并且在课堂中我会自然和真诚地使用“多谢”“对不起”“你太让我感动了”“我好喜欢你们啊”等等的语言,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自我是好朋友。在学习歌曲《拉勾勾》时,我和孩子们一齐演唱歌曲,一齐表演。学会歌曲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资料,就是每个同学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去和自我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们可高兴了,都去找朋友。这时,我也走入他们之中,和每个孩子都勾一勾指头。这下孩子们更高兴了,都纷纷来到我的面前抢着和我勾指头。使我感到异常亲切,我想孩子们也必须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最终,我总结到:我们勾了手指头就是好朋友了。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是永远的好朋友!”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立刻说道:“对,教师要和你们做永远

  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动走进他们,主动和他们去勾手指头,怎样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又怎样会让这样普通的一节课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呢!

  最终,我体现到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安排和设计。音乐课不一样于其他学科,能够不必必须按着教材中的资料安排去进行。为了教学效果更好,每节课的资料能够互相调换。在学习《开火车》一课时,教材的安排是,学会歌曲后,带着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去做开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先在做游戏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学生愉悦的心理氛围下学唱歌曲,学生学的既快又有兴趣。学会后再做一次游戏,这样教学的效果更好。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感到新教材给教师的空间更大了。我们能够有更宽阔的空间去发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