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鲸》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鲸》教学反思 1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课文,充满了有趣的动物知识,但并不失去语文的特性。通过上第一节课时,我发现少许优点之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的。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还有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还是看不够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认真地具体分析让学生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介绍了蓝鲸、抹香鲸……可见他们对鲸的兴趣浓厚,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
不过,我也在反思。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虽然也不是沉闷得一句话不说。因此,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仍需要下功夫。
《鲸》教学反思 2
这节课渗透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按照“两增强五学会”进行开展。通过小组合作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研究主题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大小、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很感兴趣,但如何避免将课文上成常识课,是设计教学中的难点。在此,导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了解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换的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这篇课文很简单,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消解的干干净净。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在课堂上让小组自主选择研究的主题,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他的学习成果。如,有的小组上台展示鲸的睡觉,小组学生头朝里屁股朝外,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很形象地表演了鲸的特点。有的小组学生通过图画展示不同种类的鲸,并且进一步说出鲸的呼吸特点,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学生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展示。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
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对于比较难于用画表示的“鲸是哺乳动物”,有个孩子先画了个大大的鲸,然后在它身下画了个小小的鲸,非常形象。在画“鲸的食物”时,有的孩子在鲸的前面画了许多慌忙逃命的小鱼小虾,画面生动有趣。作者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为了让学生感悟,请他们画出鲸呼吸的样子,然后加以辨别是须鲸还是齿鲸,还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也体会到这样说明方法的好处。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通过小组合作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小组合作让课文变得生动有趣。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
在“鲸的自述”中,由于时间的紧促,展开的也不是很到位。因为学生课外资料查找的不够,老师也没有准备太多的课外关于鲸的知识来补充,显得自述很局限。
《鲸》教学反思 3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它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当然是感兴趣的,但如何避免将常识性课文上成常识课,是设计教学的难点。教学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要让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知识的,进而学习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课文再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颇有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所消解。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开课,我先以故事激趣,故事大意是:龙王要举办鱼类大赛,鲸却不能参加。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思考:鲸为什么不能参加鱼类大赛?以此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如鲸不是鱼类等;接着我问学生还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鲸的知识,诱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迫切想了解这种动物的心情,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之后,我又设计了小组讨论学习这一环节,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合作汇报。不规定汇报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们用他们最擅长的本领、最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汇报,读一读、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真是各显神通。交流、讨论实际上就是在口语交际,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积极地说、认真地听,并且能够吸纳别人的`见解,促进自己思维的前进。
学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蓝猫淘气问答赛,一人扮蓝猫提问,其余学生扮淘气抢答,巩固所学知识。在结束课之前,我又创设情境将今天的知识介绍给你的家人或邻居小朋友听,并让学生演练。这样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以老课文实践了新课标的要求。
《鲸》教学反思 4
一、开课。(设计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鲸很大,也很壮美。)
1、在黑板上画一幅鲸的简笔画。
2、播放视频:壮美的鲸
二、质疑:看到翻腾的鲸,跳跃的鲸,你想了解它什么呢?(设计说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交流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肯定学生善思好问的精神,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检查独学情况。(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识字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主汇报或抽查方式检查、巩固语基知识,适机引导学生能从课文语言环境中理解新词,并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达到学习方法的交流和积累。)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认读PPT上的词语: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3、比较“腭、肺、肚、胎”的字形,正确书写这几个字,并把这几个字写在插图中鲸的`相应的部位上。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重点检查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朗读。
四、根据导学案的第一题,自主学习。(设计说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重点。围绕“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问题展开学习。)
五、第一自然段每一句话都在写鲸的大,你喜欢哪一句,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按导学引领2的要求自学。
六、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成果。(设计说明: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去发现,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比喻等说明方法。)
七、全班交流。(设计说明: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并结合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鲸的特点。)
八、通过朗读来表现鲸的大: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全班展示读。
九、盘点收获:我们学习说明文,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特点,还要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写作文时也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去。
《鲸》教学反思 5
《鲸》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中的第九课,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课文语言相对平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课前我便思考如何让学生既学到有趣的动物和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呢?
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填表画水柱,展示鲸的睡觉过程、播放鲸的演变过程等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基本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然后让学生找找本文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说明鲸这种动物的;接着在班上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结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最后动笔以“鲸的自述”为题让学生练笔。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使我感受到只有用心的教学设计,才有精彩的学习过程。
此外,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上做了大胆而有效的尝试,将课文3~~7自然段都交给学生依照自学提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之中。最后的小组汇报时,让学生做小小的解说员,借助教师给出课件的辅助,顺利地完成讲解的任务。
上完后,感觉到有些教学目标已落实了,如:学生已了解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几种说明方法,但有些教学目标却没有好好地落实到课堂中,具体如下:
一、学生基本懂得列数字,打比方这两种说明方法,也明白这 些说明方法的好处,但对“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却理解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说明的文章时,说明方法一定要好好让学生再理解。
二、在设计《鲸》这一课时,我虽结合了单元导读的要求(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和课后思考题来设计教案,但却忽略了这一点,就是学习说明文章时,还要抓住课文的要点,如:这篇说明文每一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用,是什么意思,作者怎样写这些特点的,段的结构怎样等,我没有把这些内容设计在我的教学课堂中。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鲸》教学反思 6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大小、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很感兴趣,但如何避免将常识性课文上成常识课,是设计教学中的难点。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在太平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透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我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把了解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换的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例如,首先让学生透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十分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资料。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透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始祖,并对鲸的始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这篇课文很简单,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消解的干干净净。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生动的环节,比如看图片,吸引住了学生。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他的学习成果。如,同学们透过读每一段,总结鲸的特点,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鲸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能够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能够画出来,能够表演,能够谈感受,在鲸吃食时,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在鲸睡觉这一部分,学生的画更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他们自主选取正是他们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潜力的具体体现。用新鲜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与鲸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样更激起学生保护鲸的欲望,让学生谈心理感受,学生的热情极高。那里的知识丰富多彩,学生眼界大开。学生看着、读着,既获得了新知识,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整节课中,学生一点都不拘束,但静下来一想,学生们却收获不少。不论在知识上、语言上还是在技能上,他们都获得了丰收。让学生在这节课上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但是,在备课时总是有一些犹豫,担心上课的资料会不会少,所以在犹豫间自己又说了很多,本该让学生说的,我却剥夺了他们的展示时间,同时学生相互展示时,有些脱节,可能是老师点拨的不到位,同时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今后这些问题就应避免再发生,让课堂上呈现出更多的精彩之处。但是,透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先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鲸》教学反思 7
《鲸》一课采用了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处处突出鲸的大的特点。教学时我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找出内含“16万公斤重”、“20xx公斤”、“十几头大肥猪”等资料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讲解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议议,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文中举的一些数字较大,如,16万公斤、30吨等,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自身的体重与鲸进行比较,不但能够具体、清晰地体会出鲸的大,而且极具趣味性,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列数字的写法的好处。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期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忙。但是,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搞笑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征、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上。因为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我以搞笑的谜语引入,课堂上学生的用心性还蛮不错,个个都很踊跃。
在评价方面,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抓中心句是说明文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虽然在教案中我有设计,但在让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时,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去找找,也没强调。一方面是由于时间掌握的不好,课上到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含糊带过。所以课堂上时间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鲸》教学反思 8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是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做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详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例举具体数字, 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
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准确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课文介绍鲸,为什么先要写象呢?这里作者运用比较说明法,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由象“很大”到鲸“比象大得多”,以此来说明鲸之庞大。这样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更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然而,这头鲸虽然有4万公斤重,可还不是最大的,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比较,更进一步说明鲸特别大。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这些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加准确、清楚,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③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进化过程。鲸的样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鲸生存的环境由陆地变为海洋,鲸为了生存下去,就要适应环境,因此慢慢地由爬行变为游动,身体逐步变成了鱼的样子。这一进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作者用“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语加以说明。“退化”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逐渐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这里指鲸的后肢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
④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对词语的理解。
上腭:口腔的上壁,通称为上牙膛,前部由骨和肌肉构成,叫硬腭,后部由结缔组织和肌肉构成,叫软腭。
哺乳动物:指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幼体。哺乳动物大都是胎生的。
胎生:人或某些动物的幼体在母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脱离母体,叫作胎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今,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对鲸的认识已经愈来愈全面。因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走近鲸的世界,对鲸有所了解。教师也应准备一些有关鲸的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课程资源。
2.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学本文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可采用找中心句和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2)细读课文,体会特点。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认真体会鲸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读,并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来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点,当演说家的讲解出鲸的特点,当表演家的演示出鲸的特点。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当评委,与汇报同学进行交流。教师针对汇报情况,扣住重点词句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并结合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鲸的特点。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生物学术语,教学中可联系课文内容和具体语境加以理解,也可以借助图片加以理解,但不必深究。
(3)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读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鲸的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师可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概括性叙述语言,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然后,让学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可以出示思考练习中第三题的3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要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补充介绍一些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之后出示一些随文练笔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①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②以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③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④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学生练笔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可以先让学生在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然后推选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4.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捕”“哺”的声母是b,不要读成p;“乳”的声母是r,不要读成l;“潜”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三声;“倾”读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即”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本课生字中“腭”“肚”“肺”“胎”都与人体有关,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鲸》教学反思 9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课文,充满了有趣的动物知识,但并不失去语文的特性。通过上第一课时,我发现少许优点之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的。
我觉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时,设置了超链接,当讲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点击相关链接,显示出大象和猪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把鲸与大象和猪对比,对鲸的大、重、长特点的印象就深了。另外,在课件里大篇幅不动的文字里添加有动态效果的图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教学有效地开展。
最主要的有待改善之处是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首先,因担心学生像平时那样提出太多不懂的词语而耽误时间,所以有个学生一点到一个不懂的词,我就立刻放出事先打在课件里的词语解释,课后再认真反思,觉得没有打上课件的必要。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了,在讲课文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就基本上能查字典解释课文所出现的生字新词了。因此在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后,提出不懂的词时,可以动员其他同学帮其解决。而避免让老师直接代劳,煅炼不到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在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概括,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这篇课文从第三至第七段每段的第一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而且这些句子里分别有“种类”“吃”“呼吸”“睡觉”等重点词。但事实上提问后,学生一昧地读句子,读了半天到最后还不知道自己读的大致是讲什么,所花时间既长又没能概括出内容来。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读句子后能及时引导,那么学生自然会学着这种方法去概括。也就用不着我亲自把“体形”“类型”“种类”“生活习性”这四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出来了,或出现老师一直在希望学生尽快概括出来的僵局。或者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鲸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或抛开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会更好些。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时,不能模棱两可,而应该做出一些评判性语言,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研读课文。虽然分段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根据课文内容一定有最合适的分法。很明显,课文按顺序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类型、种类和生活习性,在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四大块内容后紧扣这一教学环节把课文分为四大部分。因为这篇课文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几乎集中了课文出现的所有说明方法,那么重点分析第一段就不难找出其余内容中的说明方法了。课文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从微观方面说,这是鲸的类型,与第一段中鲸的体形特点是不同的,再分析课文后面的“呼吸”和“胎生”就更好地证明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从而突破了难点。因此,从这层面上看,鲸的'“体形特点”和“类型”分别独立成两大部分较好。很多学生都是用了这种方法。但有个学生坚持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他认为第一部分介绍了鲸的形体和类型,第二部分写鲸的种类,第三部分就是鲸的生活习性。他这样归纳段意也不完全错,但按这种分法也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把体形特点、类型和种类全部归结起来,第二部分就是生活习性。如果我能及时指出,相信他会很快更正的。
再次,读课文很少,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读,在读中思考问题,在读中领悟内容。在这一课中,我只是安排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最后分析第一段时齐声朗读了一次。期间却花了大量时间给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梗概。与其在单调地重复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或老师直接在学生读句子后说出答案来还不如让他们再回到每一段课文中,或朗读或默读或指名读或全班读,在读的过程中挖出重点。
另外,在分析说明方法时,问得比较直白。直接用课件放出第一段文字,问学生“既然课文是说明文,那么这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还不如叫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读,继而引导其思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达到重点讲说明方法及其好处的目的。
最后,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的,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虽然也不是沉闷得一句话不说。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来设计教学过程,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回答,还要注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
《鲸》教学反思 10
《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鲸》这篇课文。可是上完课之后还是漏洞百出。下面是上完课之后我的一些反思。
因为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有趣的故事激趣导入,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还蛮不错,个个都很踊跃。在上课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学习课文。如: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等。在学习鲸的进化过程时让学生看电影片段,品读文中关键语句,讲述鲸的进化过程。还展示学生收集到的鲸的原始面貌的'图片与电影中的现实中的鲸的进行对比,体会它进化的意义。在教学鲸的生活习性时,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部分一部分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理解课文,只是在这个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学生汇报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倾听情况。在这个环节应该要在指名汇报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这样才能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评价方面,我能结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学法的指导。如:我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时,同学在汇报鲸的吃食方面的特点时,说到他是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的,并且把一个个动词都找出来了。我评价:“你真会读书,能够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大家也要学习这种学习态度,才会学好语文。”这样既表扬了同学,又引导了学习方法。
抓中心句是说明文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很好的去找找,也强调了说明方法表达的好处。但让学生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时,学生运用得不是很理想,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思路尚未打开。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说自己收集到的鲸的资料由于时间的关系拓展太少。但展示的那组杀鲸图震撼了学生,相信学生对保护鲸的意识更强了。
总之,设计一节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的情况,环节不能太多,实用就好。
《鲸》教学反思 11
前几天,我执教了这篇《鲸》这篇课文,课文介绍了鲸四方面的生活习性。因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所以在教学中我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课件相机展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领悟到鲸的生活习性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我们学生的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本课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说一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鲸》教学反思 12
《鲸》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介绍了鲸七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体型庞大、进化过程、分为两类、饮食习惯、呼吸特点、睡觉方式、生长特点。本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了降低学习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朗读评论法:有感情地朗读,再讲讲自学的收获。
(2)解说法:模拟海洋馆解说员,为来客介绍鲸的某方面特点。
(3)表格罗列法:自己设计表格形式,将鲸的特点一目了然地罗列出来。
(4)补充介绍法:先给大家讲讲课文中鲸的特点,再结合平时自己了解的知识,补充介绍该方面的特点。
(5)画图法
(6)自创法:用你所能想到的最佳办法介绍鲸的特点。
十几分钟后,学生进行汇报。这次的反馈完全出户我的意料,不仅选择的方法恰当,而且学习效率很高。同样方面的介绍,其他小组只做补充,没有重复。第一小组上来汇报进化过程,他们根据文字画出了鲸进化的整个形态变化,拿着图抓住时间词和关键词进行讲解,浅显易懂,富有生趣。第二小组通过画对比图区分了须鲸和齿鲸呼吸的特点,顺势引导鲸的大小与水柱粗细、高矮有是关系。这样直观的对照图,不用说都能掌握两种鲸的呼吸特点。第三小组通过画表格的形式介绍鲸的`饮食习惯,特别突出强调了两种鲸进食时动作的不同,既分清两种鲸的不同动作,又进行了语言训练。第四组以漫画的形式汇报了鲸的睡觉方式,逼真的图画仿佛放电影一般,各个都很喜欢。体型庞大抓住关键词和说明方法进行介绍,而生长特点采用了朗读评论法。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鲸》教学反思 13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但我们在实践中,总有这样的困惑:形式怎样更好地为内容服务,而不是搞花架子?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鲸的特点想一想它能否入住海底世界。这一情境的设计,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点。因为这一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含盖了鲸的生活习性的所有内容。学生能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也就学会了鲸的习性特点。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引导学生读课文,帮刘公岛管委会想一想鲸能否入住海底世界,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实践也证明,这种方法极大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有空前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明显。
我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可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而生活又是情境创设之源泉。所以说,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是最富有活力的课堂。
二、利用电化教育 开阔视野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便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教学中我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鲸的进化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广泛搜集资料制成
动画课件,还搜集了有关鲸的图片资料,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的特点。这堂课上完之后,就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不过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所以课件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落实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得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不同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学习本是个性化的行为,而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的“选择性”,教学中,我让学生享有充分地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1、阅读自由选择,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由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2、内容的自我选择:默读课文,说说鲸的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就可以选择最喜欢的特点来说。3、小组的自由学习,鲸资料的交流和讨论鲸不能入住海底世界的理由,这两部分的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还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这种自主选择正是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不过,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今后的实践中应思索的问题。
《鲸》教学反思 14
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语言相对平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21世纪的小学生已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体对鲸有些了解,再加上《鲸》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对课文缺乏新奇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习主动质疑,主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这种庞大的动物是什么?(鲸)
1、出示多媒体,导入:
一天,东海龙王兴致特别高,想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联欢会,比一比哪一种鱼最聪明,表演的节目最棒,得到名次的给予重奖。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由蟹将军把守的赛场的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想溜进去凑凑热闹,去拿个大奖。当它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蟹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
T:鲸和蟹到底谁说得对?分学习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
T:刚才读课文,你们已经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你们还想了解有关鲸更多的.知识吗?(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指名学生为本课设计板书:
T:鲸的特点实在太有趣了,鲸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学生交流感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鲸的特点:
(如找有关句子朗读、画简笔画、看图辨别须鲸和齿鲸、分角色读等。)
二、质疑释疑
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来到大海边,亲自面对鲸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
学生边质疑释疑,老师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三、分角色扮演,复述鲸的知识
T: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有关鲸的知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别人介绍鲸的特点。
T:先准备两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讲。
评议。
四、自选作业
1、把鲸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3、上网查找或课外阅读有关鲸或其他海洋生物的书。
《鲸》教学反思 15
《鲸》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对鲸这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很感兴趣,但如何避免将常识性课文上成常识课,是我教学本课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时,考虑到鲸对于学生来讲是种不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不仅从书上,更从视觉上深深体会到了鲸的各种特点和生活习性。首先,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引导他们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特点。组织他们自读课文,认真体会鲸的特点。之后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读,并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最后,我根据课后作业题的要求,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分别画出鲸睡觉,呼吸,进食的样子,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又让他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通过作业训练,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鲸》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鲸》教学反思06-15
鲸教学反思02-04
《鲸》的教学反思04-20
《鲸》教学反思05-25
【优秀】《鲸》教学反思07-05
《鲸》语文教学反思07-24
《鲸》教学反思15篇02-07
鲸教学反思15篇02-21
《鲸》教学反思(15篇)02-17
《鲸》教学反思 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