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8 16:05: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推荐)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新教师深觉这份工作确实需要深厚的功底,不单单是丰富的知识,对课堂的掌控,更是对学生的关注。

  经纬中学开展双层次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反思使自己不断提升,成长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三、加强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考意识。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

  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

  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

  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

  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

  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仍使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古代史的学习中,要多给学生展示历史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记忆深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迈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好的一面与不足之处。首先,是整个课堂很有秩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课堂展示还算有效。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设计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帮一”互相检查、同号抽查及抢答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加入了竞争机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动起来。再者,就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都能明确,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通过这一课,学生明白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还算是有一点成绩的`。40分钟的讲课,值得一说的优点却只有这些,真是惭愧。看来以后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本周三县教研室的各位领导来校听课,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交流让自己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匪浅,对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悟读。到底要打造怎样的课堂?能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绪飞扬,课堂就是要进行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从以下些许方面更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体。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是谈教育成功与否的前提。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少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学习探究环境中,不能达成目标,让面向全体的课堂教育多少有点尴尬。

  2、架构知识体系。注重搭建历史框架,拓展性的贯穿历史要素、及其线索。不要就教材谈教材,缺少整个知识的体系,缺少延伸。构建网络,注重联系。本来很完整的知识体系,人为的零碎化。一节课下来,让人有整体的感觉。

  3、全面发展。不要将课堂教育简单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以知识目标为载体呈现、落实。不要将课堂蜕变成智育课堂。

  4、加强教师的备课。从教材的'广度、深度拓展。强调古今知识、世界历史、时事政治等的联系。历史教师同样学会“合并同类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内涵外延到位,落实教育目标。 5、学案是教师的第二课程。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炼、再整合、再升华,是教师自己的教材,这个教材才是最适合教师本人的,也应该最适合所教的学生的。精当设计,不降低难度。注重创设、营造解题的情景和状态。要问题的答案,更要解题的过程、更要思维的过程。

  6、小组“真合作”。小组学习有形式,更要有内容。探索小组评价的科学策略。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有足迹,清晰可见。

  7、历史思维课堂。历史课堂同样需要思维。切记问题讨论不要过于简单,直来直去,讨论了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整合多媒体资源,利用好,使用好。搜集整合利用好网络资源。

  8、增强驾驭课堂的态势,教师的气场达到教室的角角落落,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教师要hold住。.

  反思我们的课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数上来。成绩重要,成长更重要。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听了马牧池中学张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还仅仅是初级阶段,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张老师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令我佩服。从张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小组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应该负责帮助的同学,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一点我体会最深。

  今天学校领导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听取了一节马牧池张文淑老师的课和薛校长的报告,感触很深,收获也不少:

  1、老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真独学、实自查,有效地控制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进度。

  2、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互助的目标要明确、互助的对象要明确、互助的内容要明确、互助的时机要明确、互助的'方式要明确。

  3、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展示时间、展示的对象,展示的过程要跟上评价,评价要公正合理。

  通过学习王老师《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精心准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明白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教师要摆正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要把我一个度,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应该说这为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考试的要求,最起码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对理科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更是这样,教师要方方面面的都要考虑到,才能给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怎样把握教师知道的时机呢?打个不太恰当地比喻,不能像对到小孩学走路一样,等跌到了再让他自己爬起来,毕竟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他即将倒地的一瞬间就要及时的扶他一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某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本节课的课程任务和内容,最多只能给学生10分钟的考虑时间,如果过了15分钟学生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还要学生继续思考讨论,我觉着就是教师没有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我觉着如果过了十一二分钟如果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是应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提示,当然该点拨什么,点拨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不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点拨绝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最终还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

  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但绝不是让学生乱起来,要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事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特别是把备课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在多年的历史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学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学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 运用历史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学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学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学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学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学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学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学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学人物

  历史学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学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回顾从20xx开始,吉林市中学历史教学开始使用部编历史教材,作为工作了近20年的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内容,对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了“开通大运河”子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制作示意图。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播放了周恩来的外交演讲的视频。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班级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习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经常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四、制定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方案,教学中持之以恒执行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确定历史学科的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小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答对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标记,下课前总结本堂课中的两个小组的各自分数。课代表记录在墙上的表格中。

  (二)学生改正作业情况。

  每天交上来的作业在教师批阅后,学生自行改正。教师记录学生改正的情况。以打对号的方式,依照学生的姓名进行记录。每天每人次加一分,当天统计分数加到两个小组中“改正作业”项目中。

  (三)学生检测成绩情况。

  学生的每次历史学科的检测成绩,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数不累计。这样的规则进行统计加分。

  (四)学生品德和课堂纪律。

  学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课堂纪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组分数表格中。

  (五)学生完成当天任务量情况。

  每天历史课上总结归纳的表格和完成作业的都要进行加分统计。

  (六)评价的总结方式

  每周进行周统计、每月进行月总结、每学期进行学期末的汇总,展示给学生知道,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示鼓励。

  经过一个学习的具体操作,一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正像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平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习他也不复习”。

  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兴趣;

  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

  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习目标不很明确;

  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9-02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04-12

(热门)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7

(优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7

(实用)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热】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07-08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