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1
一、细。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思考得很细致,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将教学的问题想全面了,我以为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但我也必须提醒你,学生是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问答式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可能我们的课起码像那种ab剧那样,会有n种的发展趋势,只备一种,到时候很有可能与自己的预设不一样,难免会手忙脚乱。
二、全。您的设计非常全面,顾及了几乎所有的可教的教学点,有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字词的积累、关注了标点符号、关注了文章的结构顺序、关注了字词的揣摩、关注了感悟、关注了运用……这样,会让你的教学变得琐碎,从而迷失了文章的重点。
下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这个单元选用了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三篇课文都姓“黄”,分别撷取了中、南、北的四处景观,分别抓住了它们的特点进行介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我最近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以这篇课文为例,我以为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这样两处:一是体会“奇”,二是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从中得到启迪,如何写好景物。我个人认为奇体现在“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他们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松千姿百态。”而正因为黄山松奇,所以作者才对它“情有独钟”。教学时,可以紧紧抓住“奇”或者“情有独钟”来作为学习的线索。
如果一节课将这篇课文讲完,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个流程:
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正音。
二、再读课文,理解“奇”
可以采用自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画出能感受到黄山松奇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交流。这个时候,可以相应插入你预设的对文本的讲解,但不宜太碎。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质疑,明了写法。
为什么课文只写三松?(抓住典型事物、抓住特点)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联系《泉城》)
四、迁移、拓展
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写了三松,你还想看看别的吗?
出示图片,让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写或者说。
然后整体展示,再次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结到第一自然段上,难怪作者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2
一
情境导言:昨天,我们已经一起去黄山大略地浏览了一番。今天,我们将继续去黄山游览,这回可要看仔细哟!
观看黄山纪录片。
演示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我们徜徉在黄山中,尽情尽兴地欣赏着……
二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
2、播放怪石、云海、温泉的图片。导入:领略了怪石、云海、温泉的风情,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当之无愧,更别提还有四绝之首的奇松了。
3、播放各种奇松的图片。
4、导入: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吧。
1、自学: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2、交流:说说对黄山有了哪些了解。
3、欣赏怪石、云海、温泉、奇松的图片。
课件先展示怪石、云海、温泉的图片:在空灵的古筝乐里,那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令人叫绝;那山谷中雾起云腾,似海不是海,似烟不是烟,风来则气象万千,日出则五光十色,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壮观;那三处温泉,水大温高,清澈洁净,可饮可浴,正如诗赞:五岳若与黄山比,犹欠灵砂一道泉。此时,我们切实领略到了“三绝”的风情,有感于“天下第一奇山”的名副其实。
接着展示奇松的图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其他三绝在其他名山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而这奇松却是黄山独有,享誉中外,素有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称谓,真乃绝中之绝。因此,激起了我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课件的演示,无需教师更细致更深入地分析、讲解,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水平,并为学生铺设好了情绪场,为后续的学习激发深层的兴趣和动机。
三
1、比较: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陪客”、“迎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送客”、“迎客”、“陪客”三大名松。
2、你最喜欢哪种名松,画出有关语句,读读并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它?
3、自学:
4、交流:读文中有关语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a、播放迎客松的画面文字:
①你觉得该怎样把有关语句读好呢?(喜欢——凝重——赞美——热情——自豪)
②教师配乐范读这些语句,让学生评价打分。
③学生中推荐出一个跟老师比赛,配乐朗读,评价打分。
④集体配乐朗读这段话。
b、播放陪客松的画面文字:
①补充讲讲陪客松的高度(资料介绍),进一步体会作者把它比作“巨人”的妙处。
②如果这棵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讲些什么?
③学到这,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以什么语气读呢?(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c、播放送客松的画面文字:
①让学生扮作“送客松”,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②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集体配乐朗读这句话。
5、导入:刚才,我们已认识了几棵名松,领略了它们奇特的风韵。其实,黄山松到处都是,它们千姿百态,想不想去看?
1、比较三句话,说说哪句更好些,为什么?
2、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名松,展开自学:画出有关语句,读读想想为什么这么喜欢它?
3、交流:图文欣赏、感情练读、师生比赛、配乐朗读、想象练说、扮演介绍等。
课件展示玉屏楼,学生充分领略了“黄山绝胜处”的风光。体味作者在写“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这句话时的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顺序能不能颠倒?学生的发言多精妙:“迎接——陪同——送别,黄山多具有人情味呀……”俨然是黄山的小主人。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入情入境,学习已成为他们自身的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接着学生自主选择认识各大名松,课件相机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那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黄山松的奇美。
四
1、播放各种奇松的图片。
2、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说说黄山松还有哪些姿态,补充在省略号处。(试用“还有的……”继续往下说,据图片提示)
小结:正是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欣赏各种奇松的图片。
2、感情练读。
3、想象练说。
课件展示奇松的图片,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氛围中欣赏着,这驱遣着学生的想象,使之思维呈现多元态势,认识超越了教材本身,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五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你对黄山还了解到些什么?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小练笔:
①春天,校园里的花儿争奇斗艳。
……它们装点着我们的校园,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
②根据文中提示,请你想象其中某一棵松树的样子(如黑虎松、凤凰松等),再依据课文描述迎客松和送客松的写法,具体描述一下这棵松树。
1、就黄山松写留言。
2、交流收集处理后的黄山资料。
3、开始小练笔。
BBS留言,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并且能浏览别人的“大作”,更具有个性化的色彩。生生在互动的平台上,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课件中,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黄山的网页。同学们可根据自身实际,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认识世界多奇妙。
课件中的作业,图文并茂,能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展开积极的思维,促使学以致用,切实培养想象、观察、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激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评析与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并让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分析这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验课:教师的工作富有创新性;学生的学习体现研究性、实践性;信息技术与设备体现了工具性。创设了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师生、生生沟通情境和关系,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行为,使之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基于“整合”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以及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与资源的技术观。
整合的课堂,学生需注重读书、注重发现、注重质疑、注重探究、注重辩论、注重想象、注重合作、注重感悟,需最大限度地接触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希望达到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改善的目的。只要我们能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3
(一)迎客松
1、师:谁来告诉大家,让你感受到黄山松奇的词句是哪些?(指名说)
2、师:很好。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吧!
出示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师:谁愿意来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2)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迎客松的什么?
3)师: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4)师:“枝干遒劲”是什么意思?(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5)师:(出示实物:一丛松树枝干)你们看这一丛枝干能用“枝干遒劲”形容吗?为什么?(因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饱经风霜”。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教师黄山奇松课件;一丛松树枝干。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黄山奇松(“奇”用红笔写)学生读。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奇”是什么意思?
3、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神奇的黄山感受奇特、美丽的黄山奇松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1、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的奇,请你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
2、最好的观松处就是——
(玉屏楼)
(1)、课文哪句话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齐读)
(2)、作者主要描写玉屏楼前看到的哪些奇松?(指名学生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遒劲”应该是刚劲有力,很难折断,而这一丛枝干很弱小,一折即断。)
(3)、你是怎么理解“郁郁苍苍”的?能给它换一个词吗?(郁郁葱葱)
(4)、“饱经风霜”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迎客松在高高的悬崖上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干旱……)它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6)、是呀,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一千多年了,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而它的叶却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怎样的?(那么的顽强。)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这是多么奇特的迎客松呀!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
(7)、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的人或物他们也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风霜,谁来用上“饱经风霜”这个词说一说。(学生造句,指名说)
3、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出示句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1)集体读
(2)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
(3)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奇)
(4)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枝干斜伸)
(5)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4、迎客松不愧为第一大奇松,它姿态优美奇特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出示句三: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指名读、齐读。
(2)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
5、迎客松小结:
(1)(课件展示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你喜欢吗?
(2)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它的神奇它的美读出来吗?(齐读、诵读)
(二)陪客松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迎客松的奇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欣赏陪客松吧。谁来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1、指名读一读描写陪客松的语句。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绿色巨人陪同观赏
3、在你印象中“巨人”是怎样的?从“绿色的巨人”你体会到什么?(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4、(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的绿色巨人啊!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送客松
过渡:见过了迎客松和陪客松,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出示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指名读、集体读
2、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你能具体说说吗?
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姿态独特枝干斜伸天然盆景伸出“手臂”告别)
3、从“依依不舍”你体会它的什么?(热情)
4、(出示送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送客松,多么奇特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奇特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欣赏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同学们能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背诵一遍吗?
三、角色表演
师:欣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你觉得黄山松怎么样?你喜欢吗?请同学选择一种你喜爱的黄山奇松,上台来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迎接或告别的话,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
四、总结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寒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五、布置作业
1、黄山奇松果然名副其实,但是老师心中仍然有个疑问,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和我一样——黄山奇松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奇特,这样形态各异呢?你从黄山奇松身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并跟同学讨论讨论。
2、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中引出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先交代三大名松的生长地,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然后再一一描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不同的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神奇”,以呼应前文。
本课的训练重点及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内化、巩固。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0分钟。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奇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
各学科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了生字,而且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仍欠缺,因此,本节课重视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读书、边思考,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含量,营造了创造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将儿童引向创新学习之路。
一、运用媒体以画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媒体演示激情体验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我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利用媒体以实引虚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应用策略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风景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演示,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1、放vcd图片,让学生看黄山风光;
2、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
(媒体运用策略:这时让学生看黄山风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让他们直观感受黄山的美: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学生看完后总有很多感想要说。这时让学生谈看完感受显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这样,学生又将看到的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首次互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3、联系上下文“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同桌说后指名说)
板书:山顶上、陡崖边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2—3人读)。
过渡:黄山到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楼前,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大奇松!你们想欣赏吗?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片(光盘中),练说
(1)出示迎客松图片
你看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叫迎客松?(引导学生从松的枝干姿态说起)(指名说说)
(2)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种说说,再推荐一名同学说。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松。
3、练读描写松的有关语句,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练读并互提建议
(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我这样的教案设计正是遵循新课标的思想。)
4、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说
5、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
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黄山奇松,可用上体态语。学生先自己练说后,再选人在小组内练说,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
谋体运用策略:学生通过反复看课件观察、欣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对黄山松那奇特的姿态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游客向小导游质疑,小导游即兴解答
7、学生练背,试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评价:这里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说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的.舞台。向导游质疑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看vcd松的画面,注意它们的姿态;
2、老师总结并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板书
黄山奇松
山顶上千姿百态
陡崖边
六、拓展
过渡:奇松是黄山的四松之一,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等闻名于世的景点。请欣赏黄山的“怪石”、“云海”(播放vcd)。
老师边看边解说:
1、怪石
(1)猴面石,这儿像猴子的脸部;
(2)观音石,亭亭玉立,仿佛刚从云中降落下来,要普渡重生了;
(3)书童背箱,背着一大箱子的书,可能是陪着主人去赶考了;
……
2、云海
(1)注意它的色彩变化;
(2)像海,但它比海宁静;
(3)像雾,它比雾纯洁;
(4)像雪,它比雪轻盈。
3、学生选择怪石或云海作描述(课内小练笔)
4、指名读并评议
(评价:学生欣赏了黄山的四绝,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黄山真美啊,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6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誉为陡崖乃至宾客屹立(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qiú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的特点,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其它事物,做到从扶到放,有步骤地指导学困生写作,让学生感觉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此爱上写作。】
五。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奇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黄山奇松》说课稿07-28
《黄山奇松》教案09-17
黄山奇松说课稿09-11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04-03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4-29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5-03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10-25
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01-28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02-18
关于黄山奇松教案三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