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目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教学反思1
龙应台的《目送》,这是一篇文辞兼美,意蕴悠长的文章,讲述了三代人的亲情故事。笔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文章内涵有一定的难度,在陈玲梅老师的指导下,把品读关键词句作为文章重点,希望能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读,慢慢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意蕴。
《目送》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结构清晰,线索分明写了六次目送。笔者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次目送的学习活动,并给出了理清思路的格式:用“我在_______(地点)目送_____(人物)________”的句式,迅速筛选出表地点、人物的关键词“小学门口”“机场”“高楼的窗口”“华安”“大学侧门”“医院”“火葬场的炉门前”“父亲”,让学生很快理清文章内容,简洁概括文章内容。从课堂教学的完成情况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是很高效的让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
在品读关键字词感悟作者心这一环节,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之前从未在书中做过批注,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情况,课堂教学调整为,教学生学做批注,在批注中慢慢感悟作者心。教师先给出范例,由作者送华安上小学时,目光的“凝视”和“交汇”感悟母亲的牵挂担忧;孩子小手包在大人的大手中的“包”字,感悟家长的呵护不舍;由“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读出作者对生命成长的欣喜。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课堂阅读时间,让学生抓关键字词品读作者心。学生在批注后的交流中也给了我们惊喜,有学生在品读时抓住街道的“空荡荡”三个字,读出了一个母亲空荡荡的心。还有学生抓住了街道上“邮筒”父亲送我去学校的“侧门”等很细很具体的物象。教师和学生共读共悟,读出了时光的穿梭,两代人好像在同一时间交叠的画面。沉入文本,对文章的`关键词的细品深读,可以引发师生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板书的设计是现场师生共同生成的。由情节和关键词组成,有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批注,师生的共悟。关键词生成的过程中,其实也暗含了生命某种链接的时空的密码,学生在这个年龄也许不能完全破解,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生命与生命的衔接与交替之间,代代相传的爱和一个人由被父母目送到目送父母的生命必经之路,令人感慨。
本节课笔者原本是想设计多带入两篇同类型的文章,拓宽阅读,加深理解,并让学生在读后有一个写作的小环节。但是,教学内容还是设计过多,容量太大,学生因为和老师不熟悉,前面彼此适应的过程中课堂节奏会慢了一点,很遗憾不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但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不断地反思和努力的方向。
《目送》教学反思2
从第一次接触《目送》,到今天执教《目送》,回顾这一段备课过程,颇有些想法。
记得赵老师第一次把龙应台的《目送》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不是慌张,是沮丧,因为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关注文坛的动态了,说这些年一心沉浸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而忽略了对文学的关注,其实是一个多么苍白的借口。虽然语文不等于文学,但文学却是语文教学素材的真哟来源。于是没有退缩的理由,只好硬着头皮去沉浸其中,这么一来,发现自己很快被作者带进去了。记得以前看过她的《野火集》,这里似乎没有那样的锋芒了,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无比孤独的龙应台,在政治上,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她,突然发现:“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目送》中的龙应台似乎正一步步迈向空前的落寞。我被落寞抓住了,深深的,深深的不能解脱。于是解读的切入点就是落寞。但是仔细一想,一篇文章的.感情是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的,这种感发的力量必须一点点培育,才能逐步的触动学生,所以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合适的切入。那么路径在哪里呢?
再一次回到文本,再读,再思考,我发现经过几次反复的读,似乎对文本有了不同的感觉,这种直觉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门”,从小学的校门,机场的检票门,单位的侧门,医院的玻璃门,火葬场的炉门,门像一个到处存在的指示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行的道路。对,就是门,就从门入手。那么。怎么开始?又怎么结束?
时间关系,明天完成。
【《目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目送》心得05-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06
拼音jqx教学反思jqx教学反思10-25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的反思01-07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3-0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2-04
网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