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8》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15:51: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十几减8》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几减8》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几减8》教学反思

《十几减8》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在上完十几减9的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我先复习十几减9的算法、分组讨论算法、示范算法、总结

  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上这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选择算法,然后反馈交流,再来计算的。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多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十几减8》教学反思2

  上一节课,感觉孩子们对于十几减8、7的口算还是很不熟练的,所以今天的练习课特别关键。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想尽了办法。一年级的孩子,练习的形式一定得多样化,才能保证质量。

  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练习二的第6至第8题,让孩子们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题,是三个题组,看似数字不同,其实是关系密切的,以前,我总是让孩子们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今天,我没有这么做,是让孩子们先比较、发现规律,结果证明,孩子们的观察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找到规律:根据第一道加法算式,可以直接推算出下面两道相应减法算式的得数。发现了这个规律,再去写得数,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我想,通过这样的题组练习,“想加算减”的优势在孩子们的心里会得到更大的凸显。

  第7题,完全是十几减8、7的综合练习。我将其设计成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产生更大的竞争意识,这样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都是很积极的,我给他们计时,又评出了“口算小能手”,孩子们兴奋极了。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口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9题,是一次加、减的混合练习,有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也有进位加、退位减,我将其设计成了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玩一玩“闯关”,请一组的同学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能率先顺利到达,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完全得到了激发。

  看来,口算能力的提高,与死记硬背无关,与大量的题量无关,重在方法的引导,加上科学有趣的训练。

《十几减8》教学反思3

  最近学习了十几减8、7的减法,因为有了十几减9的基础,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虽然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还不那么理想,但学生的思维表达却有了大大的提升。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收获和启思。

  一、注重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通过之前“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两种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这节课上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且还要让他们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基础好的学生多喜欢“做减想加”的方法;对于占大部分的中等学生来说,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还不能熟能生巧,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自然慢正确率也不会很高,我就重点指导了“破十法”;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分步减”的方法去计算;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是允许他们用“数的方法”去减,但是还是努力让他们试着接受其它的方法。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我们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全面出击”与“重点指导”相辅相成

  新课改计算很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数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与“不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主观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就过分强调或限制。“想加算减”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数的方法”很“笨拙”,但对于没辙的孩子管用;“破十法”易于理解,知识点相对独立;“分步减”有的孩子喜欢。教学时,我们在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的同时还是要注重计算方法的优化,只不过不能要求他们每一种方法都掌握,方法太多也会让他们陷入“无所适从”的脑空白状态。

  三、多种形式,趣味练习

  方法再多,还需要到实践中去应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是相对枯燥的内容,退位减又是计算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子过桥”,走一步,算一道题,要是哪个学生算错了,小猴子就会掉进河里,学生对于这样的练习就会兴致很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相信多多练习,学生一定能在实践中学会优化方法,口算速度也会逐步提高。

《十几减8》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十几减8》教学反思5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相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1)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

  (2)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

  (3)“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十几减8》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在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理解能力差,觉得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用分解法和想加法

  1、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

  2、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习中就暴露出来了。

  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

《十几减8》教学反思7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小比赛,通过口报得数、小组开火车的竞赛方式导入,在紧张的比赛情绪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这部分没有直接出示茄子先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观察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满心欢喜的想到学生肯定会说一共有15把。结果学生却出乎意料的说:一共有5把。我想这肯定是个思想不集中的`孩子。于是我让他坐下,说:好好看看。再请一位:一共有10把。当时心里很生气:孩子们怎么这样?于是我也没多想就归结到没有注意观察。于是我指了指,干脆请了一名“好”学生,终于说了我要的答案:一共有15把喇叭。我庆幸着赶紧往下讲。

  一个很小的教学片段,当时我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现在想来孩子们为什么这么说?10和5都是这幅图的一部分,而我对于他们的回答也没有给出任何评价。而我的提问是: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们常常以为学生理解了我的意思,就忽略了提问的精准,这是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让我感受到提问的细节很重要。学生的10和5都是在桌上喇叭的个数。在这里我可以追问一句:对,盒子里有10把,那外面呢?(外面有5把)一共有几把呢?谁来完整的描述?在开学初,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巩固是很必要的。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平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还有学生提出15-9=6,15-8比它多减了1个,所以用6+1=7,15-8=7,学生能够联系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交流算法有一个环节我没有处理好,一个学生说:我想8+2=10,2+5=7,我们幼儿园老师就教过了,我当时也没有及时评价,只说可以的。这里可以说:其实你也是想10-8=2,2+5=7的。在课前对学生预设时我没有想到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说出想法我也含糊过去,我想可能因此也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观念。

  这节课的例题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学生预设方面需要加强,当学生出现出乎意料的答案,作为教师怎样应对,更多的还是需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思路。

《十几减8》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十几减8、7》。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学得较好,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因此学习十几减8,7比较轻松。本课练习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将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大多数人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来完成十几减8、7的口算,而且一部分同学对不同的题目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根据题目来选择相对简单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当被减数小于15时,大多数学生用想加算减,因为他们对加法比较熟悉,而被减数大于15时,选择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我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试一试”15-7,13-7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十几减9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习十几减7的计算方法,充分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探索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步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表述思路的能力。

《十几减8》教学反思9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似乎对前面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习中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8》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

  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十几减8》教学反思11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课堂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加法还是不算熟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十几减8》教学反思12

  具体与抽象之间孩子们已经对十几减9的口算很熟练了,我以为今天教学十几减8、7会轻松许多,其实不然。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教得特别累,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学得很累吧!

  一上课,我就给孩子们复习了8、7加几的口算,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顺理成章地引入到例题,例题还是直观的小号情境图,然后文字形式出现问题:“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列出算式并不难,一切都进行得挺顺利。可是,当我问孩子们:“你是怎么计算的?”孩子们一下子都愁眉紧锁了,甚至刚才已经能报出答案的孩子,也是纠结的表情。显然,完整地表达计算过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幸好,孩子们身边有小棒,仿佛救命稻草一样,我赶紧让他们拿出来摆,因为有了上一课的活动经验,孩子们的操作还是比较娴熟的`,书本上的思路,孩子们也能摆出。

  等操作完后,我再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思路,可孩子们还是很难表达清,能根据小棒图流利地说出算式的孩子并不占大多数。很多孩子明明会操作,却不会将操作与算理之间建构起桥梁来,这正说明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距离无法逾越。课堂上,我多次结合着小棒的拼摆,不断重复着计算的过程,期待能加深孩子们的认知。

  在巩固练习时,孩子们的计算速度不是很理想,都是慢吞吞地才能说出答案,看来,十几减9到十几减8、7并不是那么好迁移的,还是需要不断地去深化的。相信经过多一些的练习,孩子们会熟练起来吧!

《十几减8》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时从复习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十几减8》教学反思14

  1.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流程。

  教材设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巩固强化算法。教材设定的算法往往是教材编者(成人)认为比较简单的、好的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种算法。教师主要负责讲解、示范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显然,这样的计算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算法的建构,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尽管我们不提倡教学程序化,但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主选择算法→迁移运用算法是算法多样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的7、8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十几减8》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巩固十几减8、7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主要是十几减9、8、7的减法,要求孩子不仅要正确口算,还比赛口算的速度,并结合其中的两三道题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有个别孩子喜欢用分成的方式计算。我也不做强行的规定,只要孩子能正确口算几行。在练习中,重点指导孩子们的解题方法。

【《十几减8》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十几减8、7》的教学反思03-10

《十几减8、7》教学反思03-01

十几减8、7教学反思08-22

十几减8、7、6教学反思04-11

《十几减几》的教学反思02-21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02-08

十几减9教学反思[精选]07-10

十几减9教学反思06-13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