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30 10:23: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透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透镜》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透镜》教学反思

《透镜》教学反思1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师演示电筒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5。适时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焦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2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教材要求的科学知识目标是: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的特点;

  4、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同时画示意图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两块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当然这里我没有明示其名称。),再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用师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观地演示了光线遇到透镜时发生的变化,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焦的性质。在研究聚焦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也安排了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透镜》教学反思3

  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每当学完一个概念,在第二节课提问时,同学们都象背课文一样背概念,他们背的很熟练,但一经做题我就会发现做的一塌糊涂,后来我才意识到理解概念是背概念的前提,所以我在讲课时尽量要求学生去理解概念,作到师生互动交流融洽,让他们去说概念而不是一字不差的去背。

  物理这门学科也是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对待探究实验,我尽量让每名同学去参与。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后,向学生说明如何去做,然后让学生做,这样会造成老师一味的去灌输,上完一节课我会感到很累,也使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从而使实验效果很差。后来,我认识到这样做的弊端,把实验课放手给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自我纠正,学生掌握效果不但比以前好多了,也使我在上实验课时变得轻松。

  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主动的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推理能力。他们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讨论和争议,并会不时的请教老师来评判。教师此时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方法。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解惑,更要培养他们自己去想法解惑,达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人才。

《透镜》教学反思4

  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兢兢业业地讲,自己心里明明白白;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学生往往是认认真真的听,死记硬背的记住;在实验室里,教师往往是指导学生,努力做对实验,而不是设计合理的实验,学生往往是无目的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实验报告册的做实验,而不是自主的完成实验探究。这样形成的种种弊端,我就不再一一列举,其最终效果就是导致学生能死记硬背的“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平日学习和考察中不能灵活运用。

  鉴于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反思,总结出了关于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形一点心得,现阐述如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个人认为凸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放大镜和电影(投影仪、幻灯机),紧密联系生活,而且在学生身边与学生紧密相关,应该充分借助于此,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在讲解凸透镜基础知识的时候,结合数学中的'数轴知识,把主光轴分为三段:

  1、光心到焦点一段,标记为 “近”(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放大镜的物距);

  2、从2倍焦距点到无穷远一段,标记为“远” (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照相机的物距);

  3、从焦点到2倍焦距点为第三段,(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放大镜的物距)。

  因此就形成了“远”“近”两个物距的直观概念。由于本人作图水平不高就不在此做图像了,如果能做出图像,教学很简单,效果很好。

  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出照相机、放大镜和电影(投影仪、幻灯机)各自所成像的性质:照相机成的像是缩小、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放大、虚像;电影(投影仪、幻灯机)成的是放大、实像。(在可以渗透倒立、正立这一性质)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两个字“远”、“近” 三个常用生活用品“照相机”“放大镜”“ 电影(投影仪、幻灯机)”。而且他们相互对应:

  虽然是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但很不成熟,文字表述有所欠缺,思想内容仍觉空洞。

《透镜》教学反思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透镜》教学反思6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 ,学生 对其成像习以为常 ! 利用 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大镜 成的像,完整 的 描述 应该是 正 立、 放大 的. 虚 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 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 放在讲 授 《 虚像和实像 》 时 再进一步 加以小结,所以 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这是我第 三 次录制的微课 。 本来按计划我应该 拍摄《投影仪》这节微课的,但由于实验方面的拍摄我暂时没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先制作了《放大镜》。 我 坚持,用实验说明的效果,好过用 flash 动画,更优于图片,毕竟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 个人 拍摄技术不精,因此 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来录制实验, 今后要 在这方面恶补知识 。 我原以为,这节 微 课应该是很容易录制的,但还是 遭遇 了困难重重,何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透镜》教学反思7

  今天听了林老师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林老师本节课按照:知识梳理——导入新课——介绍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获得实验结论——原理应用——课堂检测的环节进行教学,环环相扣,课堂节奏紧凑有序,能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本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件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很好的帮助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

  建议:本节始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将知识过于碎片化,建议可以将成像规律设计制作一个微视频,并设计相应的电子导学单,将问题作相对集中的.处理,让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观看视频,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思考,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20分钟左右的授课时间压缩到10分钟以内,提高课堂的容量和学生的思维深度及高度。

  关于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合作学习任务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刚进行物理学习,某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仍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养成。围绕目标尽量将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小组合作次数不要过多,提高合作质量。

《透镜》教学反思8

  《透镜》这节课是本章各节学习的基础,但在本节课中出现了较多抽象的概念,由此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出透镜的分类方法和对光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画图,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抽象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有效的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

  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平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计划进行,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索和讨论的也比较激烈,但气氛活跃的同时,我自己感觉到也显得比较乱,学生到了实验室上课显得有点兴奋,课堂显得较为松散。 还有一点,在利用太阳光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由于受场地的影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办法做到,应该说这是一个遗憾!

  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我初步设计了本节课的主要结构以物距为主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打开探究之门: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

  第二,观察实验提出猜测,体验有发现:物距影响成像情况;

  第三,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自主活动中感悟学习的快乐;

  第四,分析归纳找出规律,正确处理信息并对之进行整理和重组,使个人成果与群体经验进行分享、比较;

  第五,联系实际延伸思维,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作出提示。在学生自主活动时,关注学生差异性,特设计延伸性实验探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这节课如何引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我在设计时,做过两种尝试。

  其一:利用教具中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通过凸透镜后观察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通过观察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物体时,为什么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倒、有时正呢?提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引入的优点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缺点有二:

  1、在限定的时间内,有些学生不能观察到需要观察的内容。

  2、将学生的思路局限在教室内,不能使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意义。

  为了弥补这些缺点,我设计了第二种设计方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了凸透镜的两个实际应用——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并以学生喜欢的歌星、影星作为成像物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物理来源于生活,也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课件直观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从情景模块中提出自己了问题,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中,两个体验活动由于是学生亲自实践,就很容易挖掘出是物距影响了所成像的倒、正、大、小。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达到了教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通过“问题”巧引。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设计的只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板块粗框架,而不是详细的教案,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细节。如:在分组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设计思路为:

  (1)、分组设计实验步骤,记录的表格

  (2)、分组实验探究

  (3)、收集数据,归纳现象找出结论。

  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如何设计实验步骤、表格?记录了哪些数据?如何汇报?实验的结论如何?等等细节问题都要由课堂实际进程决定,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特别是课堂上所暴露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这时,教师怎样随机应变怎样巧引显得尤其重要。如: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小组实验时找不到像(没有调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有小组没有找到真正的像(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更多的小组找不到虚像,我就随机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重复操作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引导,通过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从而调动起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后反思

  1、问题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过问题教学模式的学习训练,我想这节课的教学情景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有的问题教师难以想到。

  如:

  (1)为什么人在烛焰一侧看凸透镜也能看到一正一倒两个像?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用不透明的纸遮去凸透镜的部分,像变暗淡了?等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才使课堂有声有色,这才是学生真正的在做“学问”。

  2、问题教学使问题空间被充分地展示与利用。在课堂上有学生的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索、学生交流汇报、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对小组、班级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见解,课堂上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的满足。

  通过教学发现:

  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潜能有所反映,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与提升。

  ②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10

  对于这节课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用于实际之中。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达到会使会用的目的。

  对于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透镜的成像规律有机的融合到照相机、投影和放大镜之中,二是利用光具座让学生来进行调节,体会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现代化的音像设备的介绍来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效果上来看基本达到了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做到了将繁杂的知识用清晰的知道线条展示出来,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温故中知新

  2、学生在动手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抽象的知识蕴于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感悟了知识。 但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让人感觉不如意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语言多,有许多东西可以让学生讲而教师却代替了;

  2、教师的`语言有时还有重复现象,必要的重复还是可以的,这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

  3、在小结中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讲照相机时提到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教师应在板书中体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透镜》教学反思11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透镜》教学反思12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新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所执教的《透镜》课反思如下: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透镜》教学反思13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因此,我认为一节课有个好的、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电脑动画画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师演示电筒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5.适时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过程。通过几年来不同的方法改进,不同的上法,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本课中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聚焦的特点,虽然比较容易发现,但其原因是光线的行进路线改变了,却比较抽象、单调,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单调的材料生动化,不断激发兴趣。所以,在教学新授部分经过几次改变后,我选择了“光束进行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要上好科学课,教师就要依据科学,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发现科学课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透镜》教学反思15

  养成积累记录的习惯

  学问靠积累,有积累才能创新。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使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积累探究方法的习惯。

  如教学《凸透镜》时,学生观察镜片特点时,有的想到了与平面镜片相比较。接下来讨论设计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许多学生自然想到了应用研究平面镜的经验,在仪器的.摆放,怎样得到清晰的像,像与物体比较找出像的特点等方面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学生对一些科学探究的积累,使学生有了科学探究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量变会促使质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新的探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透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透镜教学反思03-27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03-01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04-18

奇妙的透镜教案02-16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03-30

初中物理透镜教案12-07

奇妙的透镜教案 14篇02-22

奇妙的透镜教案(精选13篇)09-22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