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优选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
通过必修3检测的来看,平均分达到了85.3分,效果不错,认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绩归功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一、课后思考
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刚开始尝试自主学习时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探索。二节课的时间能学习一节课的内容就算不错。这样的训练必然影响数学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从学生的长远考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完整的自学过程,在自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获得启发。
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机会。对129页问题2的探究,学生自己准备乒乓球,每四人一组进行分工,每组重复试验20次,记录结果,然后将全班的结果汇总分析,学生情绪很高涨,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大胆发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质疑、迁移、类推、对比、实验、分析、归纳、综合等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奠定基础。自主不是放纵。脱离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自己主导作用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二、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3教学的几点看法
上学期的教学进度已经过半,完成必修1与必修2的教学之后,下学期要完成哪个模块的教学已经摆上议事日程:必修4和必修5,三选二!
2.1、先上必修3的几点优势.
几年的教学下来,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必修3的看法惊人的相识:把必修3放到最后,先上必修4再上必修5。其理由主要是:必修3的教学比较陌生而必修4三角函数内容在大纲教材体系中比较提前,且内容重要。其实,内容陌生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必修3和必修4的内容都是新知识,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教师的原因而打乱实验顺序,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因此我认为先上必修3有以下几点优势:
⑴遵循了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不以主观意识随意打乱模块实验的顺序。
⑵必修3中算法、统计、概率的教学,大约7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本模块的内容在这7周内都可以得到强化训练,而不是放在必修4或者必修5之后,然后走马观花过一遍。认真学好必修3的内容,可以把算法、统计、概率思想融入今后的学习中。
⑶高效率地完成必修3的教学之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修4中重点内容的训练。必修4三角函数的内容是大纲教材体系中的一个重点,突出了三角函数的函数特征,应从实际背景、解析式、性质、图像、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在三角函数的应用方面要求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半角公式、倍角公式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有深刻的理解。这必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而必修3则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可以与必修4形成互补。而必修5的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等知识内容充实,在教学时间上不如必修3有优势。
⑷学生学习必修3的效果强于必修4。大部分学生感觉必修3的学习较为容易,原因是题型的变化不太多。相反,必修4题型变化较为灵活,学生感觉比较棘手。另一方面必修3中的知识可以与信息技术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学生对计算机普遍比较感兴趣,爱屋及乌,自然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比较感情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在学期结束前的期末复习中,由于必修4的内容刚刚结束,学生印象深刻,复习重点可以放在必修4的强化训练及必修3的重点题型归类上,从而可以用较短的时间组织好期末复习。
2.2、算法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中算法内容的引入,是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算法体现了通用化、机械化、程序化等特点,在算法教学中的几点建议如下:
⑴同时走好算法表示的三条路,即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算法实例,分析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的步骤,绘制相应算法的程序框图,并编写相应框图的算法程序。注意三条途径的目的都是体会其中的算法思想。
⑵剖析清楚教材中的几个典型的算法实例。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按大小顺序输出三个数、1~100的累加、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分段函数的求值等。
⑶学习程序框图时,可以结合一个流程图的实例,认知基本的程序框及功能,并分析出其中的逻辑结构。各种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学习,都应当配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逐步分析,特别是循环结构,应该对每一次的循环都进行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框图的功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⑷典型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久韶算法、进位制)的学习,必须奠基在其历史背景之上,讲清楚具体的解题步骤,剖析如此解题的原理,在熟练解题的基础上,再结合框图或语句,从算法思维的角度进行分析。
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适当的上机训练,通过适当的上机训练,让学生对算法有一种真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巩固算法中所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算法编程训练的平台可以选用windows下运行dos程序qbasic,训练的重点是在qbasic下输入教材上例题与习题的相关程序,并调试其正确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比较陌生的知识,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说明有很多新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
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如一地认真研讨课本,公正建立题目景象,增强头脑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要领,优化教学历程。
我以函数教学为例,谈谈这节教学反思: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还把函数堪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但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
我在进行函数教学之前,首先深入研究初中函数部分教材,从初中学生角度来理解函数的概念,为了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了给抽象以足够的实例背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从三个背景实例入手,在体会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继而,通过例题,“思考” “探究” “练习”中的问题从三个层次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定义、函数符号、函数三要素,并与初中定义作比较。
在教学中,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而将函数单一地理解成函数中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函数就是函数值。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列举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有三部分组成: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函数的符号是学生难理解的符号,它的内涵是定义域中
的任意x,在对应关系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y。通过大量例题和练习题来理解函数符号的内涵,函数符号在解题过程中好处及作用。
在教学中,突出函数概念及函数三要素这个重点,并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理解函数的概念,在个过程中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3
高中数学教师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教学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防止课堂教学时间的隐形流失,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益于施教的学生。
1、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涵义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高中数学进行反思性教学就是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
2、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有:反思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学习方法、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整体感想等。反思性教学的形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于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在行为完成之后对师生的表现、想法、做法所做的反思,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后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这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师生的表现、想法和做法所做的及时反思,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课中反思。三是为活动反思,这是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的一种反思,其具体形式为课前反思。下面围绕这三种形式作深入探索:
2.1、高中数学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反思一节课后在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得与失,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并探索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方面,并加以调整改进,课后反思是指数学教师课后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成功的地方、灵性迸发的地方、缺憾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
可见,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就是教师结合“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刚上完这节课或前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认真分析判断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起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2.2、高中数学课中反思:
主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是否及时掌握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是否营造积极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引导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到什么促进作用?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即在备课中和教与学的方案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你是否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其目的在于提出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倾听学生”或在多大程度上关注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2.3、高中数学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反思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或困惑,并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引导探究活动,同时还应反思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精神实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拓展和整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反思课时遇到的困难,如“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这种反思能使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3、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基本途径
教学后记是反思性教学的基本途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记教学成功之处:记教学失误之处:记教学的创新之举;记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记学生在学习中的“拦路虎”记好的思想方法等,并对这些进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以后的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记再教设计,通过反思,对教学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并写出简要的再设计,为再教时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4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面对面的即时交流,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应当将课堂提问环节作为授课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的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然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的问题不明确
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凭借以往的教学经历来上课,没有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在课堂上提的问题也是比较随机的,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反馈情况,对课堂提问的问题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提问,才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才能够活跃起来,所以,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出很多不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反而减低了教学的质量。
2.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每节课都有时间的限制,这样教师真正能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先入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习惯性的在等待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就把答案说出来。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连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时候会出现学生厌学的情绪比较大,课堂上课不认真,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回答问题反馈的信息不够重视
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的过程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掌握该问题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全班部分同学对这个问题掌握的程度,所以教师应当重视每一次提问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但是,实际工作中,教师让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就将学生晾在一边,自己考试传授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往往使得学生依赖老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拓。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1.明确课堂提问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避免过度的经验主义,不应当完全的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每一节课应当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忽略。课堂上虽然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授课的对象和具体的环境却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应当结合教学的具体环境背景,对授课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对于课堂需要提问的题目也应当慎重选择,围绕课堂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收能力展开。课堂提问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设计的提问问题明确清晰,那么将有效的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接下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对于提问问题的本身,问题有难易之分,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认识,达到教学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即可。
2.合理控制提问的频率
问题的提问要有一个合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困难,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这个以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科学合理的控制提问的频率,把提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如果频发的进行提问,则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必要思考的时间将会打折扣,这样则打击了学生自主学习性。如若一直不提问或提问很少,则会出现教师一直在滔滔不绝,而学生则一直只是听,被动的接收知识,课堂互动基本没有,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不能够及时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以,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认识到问题的本身并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当以探究式为主
课堂提问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而决定下一步的课堂教学计划,所以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当以探究式问题为主,已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思路进行。比如,在进行几何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图形思考,教学生遇到具体的题目应当如何画图、分析和证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同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提问的问题,从课堂问题的目的、有效性入手,提出符合实际教学要求的问题,以利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5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6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
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臵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臵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
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七、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八、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7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8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
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
三、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数学
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
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进而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四、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
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应用问题能力。
五、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心理素质己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所以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决不可忽视心理教育。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情感意志过程中,主要是在认知过程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中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形成日趋稳定地能力和性格。中学数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技巧、“自学”的能力,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9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4、从自我经历方面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这天的学生仍有必须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带给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能够“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 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线段 (D)不存在
(2)已知动点 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双曲线 (C)抛物线 (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
?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
5
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 ,实轴长为 ,焦距为 。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 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 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 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 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x2y2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169
到右准线的距离。
|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 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
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x2y2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259
|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9272
1|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2
x2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8
x2y2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259
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POWERPOINT课件”,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
紧张有序的高二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经受了磨砺和考验的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学科知识的理解和业务水平方面更有了进步。
这一年来我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积极主动的学习老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我努力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尽管我在教学中小心谨慎,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高二数学教学,应该理顺知识网络。因为高考命题是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全面考查能力,所以,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通过一年来的高二的数学教学,以及对高考试题研究分析发现,数学考查的多是中等题型,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学生作好这部分题是至关重要的。
二、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合理利用
数学考试考查点“万变不离教材”,许多的试题就来源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的同时,关键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对于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关重要,先整体把握全教材的章节,再细化具体的内容,用联想的方式,对于详略的处理交代清楚,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解题思想和知识方法的本质联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三、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识体系
各知识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连,有的`在应用上相通等,把已有知识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解决问题时便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四、高度重视新课程新增内容的复习
在新课程试题中,有些题目属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结合部,在高考命题中采用新旧结合的方法。例如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既可以用导数解决也可以用定义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处理既可以用传统方法也可以用向量方法。只有重视和加强新增内容的复习,才能紧跟教改和高考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自己作题时有意识的找出最佳方法,尽量不要有较大的思维跳跃,同时结合参考题解加以取舍,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2
一、课题: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2.7对数》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都应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自然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对数的概念及其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它属于函数领域的知识。而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部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数的学习,可以解决数学中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以及对数函数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数和指数可以求幂值,那么知道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求指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学习指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难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八、教学流程:
问题情景(复习引入)——实例分析、形成概念(导入新课)——深刻认识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变式分析、深化认识(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介绍自然对数及常用对数)——练习小结、形成反思(例题,小结)
八、教学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内容的处理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教学设计,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3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构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个性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取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资料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潜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到达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能够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资料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资料,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透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能够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资料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潜力。尤其是在选取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资料选取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先45分钟的资料在40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资料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资料,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透过投影仪,同步地将资料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资料,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资料的总结、选取题的训练等等都能够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能够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资料。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能够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资料,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资料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构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能够透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能够结合课堂资料,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潜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资料的掌握状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和新方法的构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七、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透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潜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透过超多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透过让学生超多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决定错误。不少学生说:此刻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潜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八、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潜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忙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到达传授知识,培养潜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就应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运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色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数学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名著、数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二、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1、数学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数学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及时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数学教学反思对数学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数学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数学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4
今年是我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年,这一年以来我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误人子弟。在这学期即将结束之时,在教授完高中数学必修3和必修4之后我有如下一些反思。
因为同我本人的学生时代相比较新的课程改革使课标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改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调整、反思。
首先.应该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自作主张改变课程标准的意图。例如私自增加课时,补充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或增加教学的难度。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增加学生的负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定义、概念、结论的教学而忽略过程。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教学中,我更多地鼓励学生通过指数的运算性质的复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类比、计算、猜测等方法去发现对数的运算性质。而不是直接给出对数的运算的性质然后再不断地进行机械训练。这样就不至于今天练了明天忘。学生对自己推导得到的运算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们能更加理解运算规律,熟记运算性质,熟练运用性质。
再者,在教学中不能单一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却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一些问题的`引入常常单刀直入,让学生没有直观的映象,理解起来不容易接受,在这方面可以从一般到特殊给学生以直观映象帮助理解。这样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可以把很多立体几何部分的图形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多媒体也可以有效的增加课堂的容量和减少我们的板书工作量。
最后,我觉得有很多的困惑和担心。在贯彻新课标的过成中,总会觉得学生的解题能力变得差了很多,但是学生的升学还是以成绩为依据的。不过这也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真真诚诚的关心教育自己的学生,希望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铺好路。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
一、教学策略的选择: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为理论基础。根据《集合》这节课在高中教材的基础地位,也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首先,主要内容虽是对集合及创始人的一点材料。但在这里创始人康托,年青,开创,受挫,患病,科研,最后被认可。这曲折的一生与伟大的成就不得不令我们对他产生崇敬之情。尤其是在患精神病发作的间歇还能从事研究。他的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能激发出对集合这个要学习的内容求知欲。集合是什么令康托如此执着。然后,再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集合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让同学们感到学好这堂课的重要性。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总结规律的能力。
(举例子、总结)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觉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功能主要依靠过过去的经验。因此,在学习集合的概念的时候,首先,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常理,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近而再举出数学中这样的例子,一是为总结集合的做前提,二是让同学们能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然后,自然而然的结合这些能组成集合的例子对集合这个概念进行理解。
3、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师生互动,举例子,实际操作) 本节课的内容,多而杂。一些简单的,一看就能明白的,需要记忆的,就由同学们来自学。例如:集合的表示方法,数集的记法,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分类。都要求学生来自学。而对于元素的确定性这一难点,就设计“跳绳比较的同学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讨论。而对于互异性这个难点,通过对学生对“互异”的理解,先做解释,然后,举出在使用电脑时,在同一个地址下不能保存两个完全相同的文件。又解决如果有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怎么办?通过举例子“把1、1、0,三个数字组成的集合是什么样的呢?”再动手操作,把一个苹果,三个桔子,四个大枣归入一个集合(放到一个盒子里)。
4、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多角度,多层次的选择练习题。(口答,笔答,判断,选择,解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选择了问答接龙,抢答等形式。
二、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的驭的能力还要加强练习。上课时,胆怯,口误经常出现,对课堂的语言组织能力更有待提高。
2、对于学生也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不要出现在课上很简单的问题也解答不上来的局面。
3、数学教学不要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也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是不分的。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06-12
【精选】高中数学教学反思07-05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05-21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2-02
【推荐】高中数学教学反思06-21
【热门】高中数学教学反思06-21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荐】06-16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1-20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12-23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