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8 13:42: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要说今天这节数学课是成功的话,那么首先是我们组三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次这样的组内活动,我们总是坐在一起反复的研究。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听取领导的意见。前两位老师上完课后,我们会针对各自上课的具体情况找出优点和不足。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上的比较轻松,是因为有两位老师前面的基础。同时我在教学时也做了以下的努力和尝试:

  1、找准知识的切如点,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背景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

  《简单的`数据分析》是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例子——销售矿泉水,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表现的领域和机会,从原有纵向条形统计图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在新问题和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亲自探索事物、主动地发现知识。再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和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教材结合求“地砖的周长”这一情境引入,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有了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这节课我感觉上得很轻松,我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周长,对周长的计算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学得也容易。从而学会学习。

  《地砖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一下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入新课。我们教室的地砖就是正方形的,而且尺寸与书上的例题也一致,正是现成的教学资源。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测量地砖的实际活动。

  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首先提出了活动要求:要先商量怎么量,在测量的时候直尺的长度不够怎么办;还要明确分工,然后再开始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同学们的兴致非常高,热烈而有序。有的同学拿直尺量,有的做记号,有的'记录…最后测量出地砖的边长是60厘米。

  当我让同学们思考,应该怎样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点小意外。有同学提出了60+60+60+60来计算,接着马上又有人提出:4个60相加就是4乘60,得240。这两种都属于常规方法,在课本上都有呈现。但是接着,又有同学提出,可以用60乘2再乘2。我还没有给予评价,就有孩子举手说,乘2再乘2不就是乘4嘛!本来这个问题也就这样带过去了,可是又有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60加60的和再乘2。这时我索性把这几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依次让同学们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得出简便的方法并用公式总结出来。再这里我还顺势给同学们渗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同学们也较容易就接受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下面学习首位不能整除及商末尾有o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出示买铅笔的场景图,接着提出了两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解决第一个问题,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解决第二个问题,共同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接着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书写格式,并重点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以进一步明确算理。教材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方法,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片段:

  两人一共买了46枝铅笔,平均每人买多少枝?

  1、教学口算方法:

  指名列式:462

  师:结果是多少呢?借助小棒分一分

  生独立操作,指名交流分的过程及结果:

  (1)每人先分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

  (2)402=20(枝)

  62=3(枝)

  20+3=26(枝)

  2、教学用竖式计算:

  生独立自学书本上竖式的书写方法:

  小组讨论: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应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第二个4、6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应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6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3.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次教学是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习。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规则的公平性。并且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一)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掌握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并会进行除法的验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规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解得不够深入。

  (二)教材分析: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创设“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为素材教学例5,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接着运用此规律教学例6,也就是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我通过阅读教材、教参和新课标,认为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去教学这一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会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至于“商中间为什么要写0”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按照老师所讲述的分东西的例子模仿着进行计算,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了。所以,在教学时我准备采取以下策略:

  1、创设现实情境,重视有意义的计算

  [片断1]

  师: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为了选拔出参加跳绳比赛的人员,我昨天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出示:两个学生跳绳的情境):蔡芳3分钟跳绳309下,屈代乔4分钟跳了520下。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选参加跳绳的人员,你会选谁?为什么?

  思考片刻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有的说选蔡芳,有的说选屈代乔,并且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我装做一种很无助的样子说:“到底选谁比较合适呢?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1:我可以根据他们跳绳的总个数来看。

  生2:不行,因为他们用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可以算出屈代乔3分钟跳了多少,然后再比较。

  生3:你的方法太麻烦了。我认为可以算出谁1分钟跳的多,我们就可以选谁,这样比较公平。

  师: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下面请你们自己列式计算。

  [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计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二)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知道不学不行

  [片段2]

  在学生试算的过程中,当算到十位上的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问学生:“0除以3究竟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生1:0除以3等于0,因为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算除法想乘法,只有0乘3等于0,所以0除以3。

  生2:等于0,因为把0个东西平均分给3个人,什么都分不到。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说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个故事(师边出示,边讲述课本28页“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现在你能算出0除以4、0除以9、0除以376分别等于多少?为什么?从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生2:任何数除0都得0。

  生3:不对,应该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为什么呢?

  生1:我昨天在书上看到的。

  师:不错,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不过,书上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教师出示两个问题:2除以0等于多少?0除以0得多少?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此规律)

  师:知道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后,现在你能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请你们再次带着这个规律计算。

  算完后,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一遍,用笔算的方法或用估算的方法都可以。

  [反思]

  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学以致用的观点,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不学不行,不学我就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时,我重组教学内容,将有关0的除法安排到学生需要的地方。学生有了上述心理,自然也能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了。此外,在教学中,我适时渗透验算方法,使学生自觉养成做后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的,在这里教师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了帮老师选参加跳绳人员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类事感兴趣,符合儿童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教师能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一是能改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将例题中的两题同时出现,便于学生比较;二是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例题中进行,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地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共有14个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教学,很好地把握住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曳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因为在教学中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只有2个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从14→2,正是这节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有效性所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教学反思集锦》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前提下为新课的授知做好准备,。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1、关于学生。

  《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律,如果孩子们不能够牢固掌握运算顺序,做题的时候不遵守运算顺序的一般规则,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在计算中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去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就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方法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当孩子们记不住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当我上师范的时候,我们的一位几何老师就喜欢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来形容一些图形的关系。比如他说:“平行四边形是爷爷,长方形是儿子,而正方形是孙子。所以正方形属于长方形,长方形属于平行四边形。”

  当我给孩子们讲四则运算顺序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加减法是爷爷奶奶辈的,乘除法是爸爸妈妈辈的,小括号是孙子辈的,计算的时候要先让孙子先走,而中括号是小括号的大哥哥,所以计算的时候要让小弟弟先走,大哥哥再走,然后再让爸爸妈妈行,爷爷奶奶年龄大,走得慢,所以爷爷奶奶最后走。”这样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感到很有趣,一会就理解了,也掌握住了。

  我对孩子们说:“当你计算想不起来运算顺序的时候,就想一想这个比喻。”然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计算,很多孩子都能够按照运算顺序去进行认真计算,但是也有个别孩子遇到比较简单的小数就直接口算,三步的计算习题两步就做出来了,这样就导致了孩子急于求成的心理。

  这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样的计算习题,运算顺序和步骤很重要,不能够图省事一步到位,要体现运算的过程,考试的时候这样的习题都是按步给分的,三步占三分,少了一个步骤就少了一个得分机会。

  然后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初次认识中括号: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根据掌握的混合运算顺序,在探索使等式成立的推理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是不够用的,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到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引发孩子思考:按照左边算式现在的顺序进行计算,结果是13,等式不成立,怎么办?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探索任务:

  (1)、试着添上小括号,使结果等于1;

  (2)、讲一讲你的思考过程;

  (3)、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反复试一试的时间。如果你遇到困难要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和小组讨论进行解决。

  组织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推理的思路。可以这样想:9÷3×5-2,如果画横线部分等于9,等式就成立了;而3×5-2等于13,要想等于9,需要把5-2添上小括号先算,变成9÷3×(5-2);而使横线部分等于9,要先算3×3,还需要括号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因为小括号使用了一次,不能小括号外面再套一个小括号,产生了引进中括号的需要。顺理成章因此中括号,让孩子们对中括号有一个直觉的初步认知。

  然后全班总结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一般按照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既有加、减运算,又有乘、除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鉴于时间的抽象性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我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使用了直观的课件与真是教具结合让学生进行感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由此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密不可分。

  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有什么,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最基本的角度入手进行那个教学!

  我从三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仅管如此,还是有好多的学生对这课掌握不牢固。

  教学过程的开始设计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谚语引入教学,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部分:首先是认识钟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接着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然后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最后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时刻。在进行教学时,我感悟到教师不是要纯粹地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应该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老师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小数加减法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课本上只有两个最为简单的例题,并没有概括小数加减法的所有类型,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这堂课的`新内容时,我只是问了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样的小数加减法可以用简便方法来计算?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吗?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写的类型只有一两种,因此我接着请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积极,讨论的也很热烈。最后我请学生来举例说明。我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写了大概有十种左右。其中我发现有些是同一种类型,还有几题是错误的。在学生举完例子之后,我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学生所举的例子,请他们谈谈对这些题目的看法。我发现学生普遍表现的都很积极,举手比较踊跃。所以有时我想我们作为教师的,不要小看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就像今天这节课一样,学生完全有能力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各种类型。那么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我们教师只需在旁边给以学生适当的帮助。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二、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4、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5课时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第三单元统计4课时

  第四单元年月日5课时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第六单元面积7课时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4课时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第十单元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较为简单的加减法,对于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并不算太困难。但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迷惑。另外,对于估算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课堂上我:

  一是尝试在让学生进行迁移学习,让学生深入探索,鼓励学生交流方法,重视方法的总结与梳理,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注重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注意体现估算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知学习估算的必要性。

  三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间关系,抓住关键点理解题意,分析题目应该采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四是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几节课的作业情况看,学生对文字表述计算和估算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强化指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

  《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

  会用简便算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通过对算法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简便计算的好处,并引导学生注意简便计算的规律。教学中我先在口算练习中设计了一组题

  80×3= 800×3= 8000×3= 问: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找特点,讲算法能帮助学生回忆乘法横式中有0的简便算法。即学习新知的生长点,为学生自主探寻算法作良好的铺垫。然后让学生尝试380×3的竖式方法,在学生板演反馈中发现有两种列竖式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列竖式时是0和3对齐的。这时我再让学生试做380000×3,这时学生发现按刚才的做法太麻烦了。因为0乘任何数都等于0。那该怎么算较简便呢?学生通过讨论:马上得出简便的竖式。通过亲身感悟和自主探究,集体交流和伙伴的方法展示,讨论比较,学生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后又组织独立计算,师生共同归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再通过判断和填方框,进一步掌握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整堂课的设计分为“初步感知——探索新知——运用新知——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力求以教材为基础,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反映“知数学”与“做数学”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会学”,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乐趣,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但整堂课的板书设计和书写规范还有待改进。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课引入环节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超市是学生常去的地方,对于物品所标明的价格,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的数学入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转化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再结合学生的身高说明怎样用小数的三个环节。这此环节中,我重点让学生说说米和0.1米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小数。同时,根据课前余老师和丁老师给我的一些指导,从数的数位顺序这一角度让学生感知小数的写法和意义,我在课堂中增加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分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种形式?如果1分米的1写在个位上行吗?十位呢?让学生想到这个1分米的1只能写在整数部分的右边,感知小数部分的数所表示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本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听课的名师们不仅指出不足,还给了我许多教学建议,让我收获很多。例如米娜瓦尔老师指出我的课堂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去说,要充分地信任他们。是的,自己一遇到难点的地方便想着尽可能让他们顺着自己思路走,着急地想看到正确思路,所以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也就少听到一些学生真正的想法。陆老师还指出要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明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课堂刚开始有个学生说0.85元表示10元8角5分,我便问其它学生同意吗?同意谁的?这个问题就放过去了,没有继续追问。陆老师建议我此时就可以问问该同学是怎么想的?同时也能引起其它同学的关注,让学生更好的去思考。自己在教学中还应该适时放慢脚步,这堂课中在学生说0.1米的含义时是个难点,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或是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但是我找了两三人之后就过了,总怕时间不够用了。陆老师告诉我,这节课你可以把两位小数的含义放到下节课嘛,这节课把一位小数的含义弄扎实弄透,两位小数就好突破了。另外通过名师的指导,自己对教学环节有了如下思考,也得到陆老师的肯定。我想从数的顺序考虑小数,可以在教学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处让学生自己能把1角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量。在此处让学生明确角是比元更小的单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时不能写在整数部分,只能个位以后写了。

  引入部分除了让学生认识小数,会读小数,还能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在后面用小数表示长度时可以再感受一次,在学生从数位顺序以及数位关系这一角度感受小数。

  总之,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从与名师团老师的交流中我能体会到当思维处在一定高度,才能看清知识的本质。要用好教材,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参是不行的,要自己独立的思考,多学习,多请教,才能不断进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教学反思02-25

数学周长教学反思01-1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8-09

《比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09-23

数学测量教学反思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