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在三年级的科学复习中,我采用得先做练习,学生对于自己得学习得知识能够有一个了解,知道自己得掌握程度,然后学生学生进行课本复习,最后进行总复习。
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回顾起自己得学习过得知识,我首先组织学生根据课本做相关得练习。学生在练习得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课本学习得知识,从而对于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在在课本翻找答案得过程,就要一种学习,再认或者是再现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习可相关得知识,同时掌握相关重点,难点。但是在复习得过程中,有得学生没有自己去找相关得知识,而是直接超别人得答案,这样得效果就比较差了。这是一种应付得态度,需要在学习中予以纠正和杜绝。
在学生在对于相关知识掌握得基础上,然后复习课本上得相关知识和内容。在这里复习,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学习重点得基础上进行全面得复习,这样学生能够更换得进行掌握,能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个总体得概括和掌握,有一个知识得网络,为学生得学习打下一个良好得基础。
在总复习得阶段主要进行得自由复习。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得掌握情况,进行自由得复习。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查缺补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上课伊始,我亲切地与学生聊找蜗牛朋友的经验,并把一个学生的蜗牛要来看,然后“不经意地”把他的蜗牛与我的一盒蜗牛混在一起,让他说说自己蜗牛的特点,从而帮我找到他的蜗牛。学生说他的蜗牛有两对触角、一个壳,是白色的,而我的蜗牛也有许多符合这些特征。学生感到无计可施了,我才告诉学生:“老师是跟你开玩笑呢!”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发现自己对蜗牛朋友的了解确实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观察蜗牛的积极性,在下面的观察中发现了自己的蜗牛的许多细小的'特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把这种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激发研究的欲望。
在研究蜗牛的环节,学生提的关于蜗牛的问题有: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最害怕什么?蜗牛能在水里生活吗?蜗牛为什么会冬眠?蜗牛的粘液永远也流不完吗?蜗牛贪吃吗?蜗牛有几颗牙齿?蜗牛冬天上哪冬眠?蜗牛怎样从壳里爬出来?看来,学生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的天地,就看我们会不会发掘。
研究时,学生选了几个问题:蜗牛怕什么、研究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蜗牛吃什么等。幸亏我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学生的研究才如鱼得水。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有条不紊地提出猜想、设计方案、领取材料、分工合作、记录、讨论、总结汇报。看到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我感到由衷地喜悦。
听课教师的课后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置“学生的发展”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舍的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给学生创造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的、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使他们的思维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投入了“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达到兴奋、忘形的境界,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校订购了学生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2课《让灯泡亮起来》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较粗糙,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自制了一些教学用具(如:四接线头和六接线头盒子等),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还建议老师们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评估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合理运用科学记录本,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本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本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作业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每次批改作业时,我不再是单纯的打个等级,而是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反思一: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二:如何以教材为蓝本,把科学课上新、上活?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能够比较扎实、有效地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我执教的《通信的发展》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科学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单元教学意识
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都源于自己对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的模糊,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
老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老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家庭的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构建活动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活动舞台
学生科学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科学形成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区分,而是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为了让学生了解通信特点并能合适的选择通信方式解决问题,就设计了猜一猜,选一选,演一演的活动环节,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构建开放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科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还值得加强。上课时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20xx年3月14日,诸城教育局教研室领导来我们朱解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工作。学校领导让我讲一节科学课,我听了好紧张。说真的,在科学这科上,我是个生手,所以心里直打鼓。但领导既然让我讲,那是对我的信任,这样一想,心里就充满了信心,准备好好讲这节课。课题是三年级科学下册《制作计时工具》,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
这节课的实验是学习古人经验制作一种简单的计时工具——沙漏。需要准备的器材有:矿泉水瓶、沙子、小刀、锥子、胶带,矿泉水瓶和沙子我安排学生准备的,由于没有事先讲明白沙子要用干的,第二天早上学生拿来的全是湿的,放在瓶子里做沙漏根本不往下流。我一看,真急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和实验室刘老师商议临时改为制作水漏。由于没有预设,没有经验,心里很慌,很多想好的语言、环节这一慌也就忘了。
上课开始,我首先简单进行了课题引入,对学生说要做水漏,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下这个实验的设计方案。好在学生们脑子灵活,大家互相补充,大致说了一下制作步骤,就开始做了,有些学生没有想到的,我也没能给提出来。所以在实验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当学生们水漏做出来后,水不是预想的那样一直往下流,而是一滴一滴的,一会就不滴了,幸亏这时听课的陶老师给指点一下,要把上面盛水的瓶子扎上个孔,空气对流了,水就流下来。这时问题又来了,学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水是流了,可是也从外面流,怎么办?上面瓶子里的水一会儿流完了,要是再测的话没水怎么办?下面的瓶子水满了怎么倒出来?我一听,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好解决。于是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两个瓶盖上的孔对好了,用胶带封紧了,可是还流;用一小段吸管插在孔里也许也行,没有吸管所以没试;上面的`瓶子没水可以从小孔里往里倒水,可不容易倒进去呀;可是插上吸管往里吸,也不大好弄呀;等等说了好多方法都被同学们否定了,终于有同学说了,把上面的瓶子底割了去直接往里倒水就行了,同学们一听,对呀,于是又动手割,水流完了可以直接从这里倒上水;下面的瓶子水满了可以拿开倒出来再接起来,那太费事了,不行;也说了不少方法,最后说了一个方法,把下面的瓶子也扎上个孔,然后放在一个大的容器里就行了,同学们都说行,就这样通过了,可是还有漏水问题就是没能解决。快下课了,这个实验还没能按照我预想的完成,做好水漏,用秒表测出来这个水漏能计时多长时间。所以下课总结时我总结说这节课的实验不是很成功。希望同学们把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回去再好好考虑,动手做一下,看能否圆满完成这个任务。
课讲完后,教研室王主任,刘校长,陶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听了他们的点评,我真的受益匪浅,感到有点对不起学生,没有尊重这一节课他们的劳动。是啊,难道就是因为这个水漏没有做成功,就说这个实验不成功吗?科学课上,不就是让小学生们能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吗?这一节课虽然水漏不成功,但学生们提出来那么多问题,又解决了那么多问题,这不就是我们想要吗!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只顾做实验了,没能及时跟上评价,虽然也有一些激励性语言,也评价了一些学生,但是,还是太少了。三年级的小学生,科学对他们来说很陌生,老师要用心想,多动脑,想办法不断的激励他们,表扬他们,让他们乐于在科学的领域里探索,积极动脑,实践。跟上适当的评价,给他们荣誉,让他们快乐!
通过这节课,我明确了下一步科学课上应该怎么做:放手让孩子们去思考,去解决,多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跟上小组评价,组内评价,让他们乐于合作,乐于互相学习,乐于改正自己,乐于为小组争取荣誉,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科学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二.从调查入手,渗透数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
三.追求“一英尺深”的挖掘。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
《塑料》这一课,讲的是塑料,很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找到教学资源,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力求创设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开放地教学,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场景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课前,我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提前一天让他们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哪些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这很快就让他们进入这一课的生活化探究活动中,与其说我们应该在一堂课中交给孩子一些知识,达成一些目标,不如说我们应该借助一个课题(或话题)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二:进行角色转变,让课堂贴近生活。
科学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课前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塑料的知识。课堂上我让学生作为参观者,作为调查员,作为辩论手来探究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参与活动和学习课文中得到了快乐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前、课(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上、课后,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内的活动延伸到课外实际生活中。
三: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生活。
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小组调查活动,个体体验活动,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等一些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共设计两个活动:;一是展开辩论,辨证看待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反思人类的不当行为;二是通过调查,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五是金点子行动,为减少“白色污染”尽心尽力。可以说这两项活动,每一项都是和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课前学生走向生活了解塑料,课中学生有感而发,认知明理,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并通过探索性的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在轻松愉悦、热烈争论的气氛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金点子创意。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了塑料,体会到塑料的巨大作用,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
预设近乎完美的,但生成却有些遗憾,原因有两点:一是课堂上的我还不够投入,还没有将课堂当作一种生活;二是每个活动的开展都还不够深入,和孩子们的对话、交流还都浮在上面。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学会灵活机制,学会取舍,要关注生成,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使生成更完美。
《塑料》这一课,非常贴近生活,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从家里各自带一些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并对塑料袋的应用和危害作了调查。因此,我从三个活动入手设计教学:一是互相交流,以二人小组互说塑料的用途,看谁说的多;二是展开辩论,以四人小组说说塑料制品的优缺点;三是以组阐述自己调查的信息,并挑选好的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学习,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课中学生有感而发,真正体会到“白色污染”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了塑料,并体会到塑料的作用及其最大缺点,再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本节课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数学生效果很好。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重点是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特点、异同点,难点是水葫芦的简图,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根据作业情况,学生掌握得还不错,说明学生听进去了,上课的效果较好。错的最多的是选择题第3小题——水生植物的共同点都需要阳光(A)、还有不足的是特点和异同点写不完整,有些字很难看,不清楚,这点以后要抓,不能草草了事。
在上课时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比方说,金鱼藻和水葫芦谁的寿命长?水葫芦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晒死吗?它们的净化能力谁好?前面一个问题当作家庭作业,通过问、查阅等方法,后面两题课堂上就解决了。由此,给我个警钟,要多注意课外的知识,要不断充实自己。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阅历太少,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条件,在上到《水生植物》一课时,学生们大都不认识水葫芦、金鱼藻为何物,学校也没有条件帮助到学生们,就连我也是刚刚认识这水葫芦这种植物。在上这堂课时,当时我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照本宣科。事后想想,这堂课应是我教学的失败。俗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我自己也是现学现卖,当然不能教好学生。在课前如能把水葫芦、金鱼藻这两种植物从野外采摘回来,既可以免去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又可以面对面的观察这两种植物。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了。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刚刚从教科学学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科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学科,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因为科学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学的自然,我认为我能让我的学生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我们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如雨是怎么形成的,在夏天吃冰棍的时候冒出的白气是什么等等,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能想到这和我们所学到的科学知识相关,我想我们这一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次期末的考试成绩我自认为不是很理想,下面对此次考试的分析如下。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主要有以下题型:我会填空、我会选择、我会判断、我会填空。基本上都是每空2分,分值分布合理,所出题型涵盖了本学期所学内容,但是试题仅注重了第三四单元的考查,一二单元的题目基本上没有,试题结构合理、题量适中,范围广泛,重视基础知识和科学常识的考查。
二、基本情况
本年级四个班,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具体情况分析:
(1)填空题
本题学生得分率不算太高,第一题我觉得出题的目的肯定是考察学生都是用哪种材料做的,但校服我们这里的学生大都答成了是用布做的,答用纤维做的比较少,文具盒我想正确的答案应当是金属,大多数同学都答成了“铁”,其实这也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文具盒是用什么做的存在争议的,因为学生的试卷上有的写是用“布”做的,还有写塑料的,确实学生的文具盒也有用布或者塑料做的。第二小题每个班将近有少一半的学生失分,这本属于历史知识,虽没有在课本中出现,其实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扩充,所以有很多学生都答成了“蔡伦”。教师的拓展面不足,通过“我会填空”以后应当重视基础,并做适当的扩充。
(2)选择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不错,该题出现错误较少,问题大多数出现在第5小题和12小题。第5小题“饮料罐的成型,充分利用了金属铝的()”,正确答案为C,有许多同学都答错了,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金属的五种特性掌握不牢,特别是延展性的理解不到位,延展性是金属五种特性中最难理解、最抽象的性质,不光要给学生做演示实验,还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多做讲解。第12小题是考查实验器材量筒的认识,关于量筒的题填空第4小题和判断第6题都有出现,学生大都选了视线要与(B)水平,此题在于没有让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由于我校的实验器材有限,仅是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看看,自然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看来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自身经历很重要。个别学生在第四小题出现错误,属基础知识不扎实。
(3)判断题
此题出现问题最多的是第10小题,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错误率大约在50%,此题考察的是资料库中的内容,资料库里的内容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只是让学生看了看,资料库里的内容确实应当得到重视,增进学生的科学视野。
(4)我会举例
第二题和第三题非常简单,错误很少,第一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学生的思维空间,虽说是对材料的考察,但学生往往不能完整答出五种,有些同学写“墙、纸、稻草等等”,这些到底算不算建筑材料呢?建筑材料的范围很大,所以我们在看这题是对于学生的答案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1.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提高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加强直观教学。
科学课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力求知识点科学准确,并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优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强方法指导。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策略。
经过这次考试,通过试题分析和答题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扬长避短,严格要求学生,争取在下学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1.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3.激发学生愿意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教学难点: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课前对弹簧等物体进行必要的观察。 教师准备: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弹簧拉力器等探究材料及有关课件。
1.(出示玩具盒子)同学们,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2.谁能帮老师打开看看?
3. 咦,怎么跳出来一个小猴子?它是怎么跳出来的?谁能解释一下?
4.(出示弹簧)是这个吗?原来是弹簧跟我们玩游戏呢。同学们,弹簧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它有哪些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吧。(出示课题:弹簧的学问)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完成表格。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组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4.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5. 我们周围的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那么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6.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7.通过实验验证,知道了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弹力有没有方向呢?它的方向朝哪呢?请同学们再次玩一玩弹簧,仔细观察一下。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
1、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 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会中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2)小组展开设计活动。
(3)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2、自我评价。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学们刚才设计的一个个弹簧玩具非常有新意。这里有一个鸡蛋,你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一个装置,让鸡蛋从高处落下来摔不破?
【把探究活动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观察,用心体会。
要用心玩,边玩边体会,比如这个拉簧可以这么玩(稍作演示),玩的时候要用心感受,弹簧的学问就在你的感受里。”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做为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把学生的注意力由手转移到眼,由兴趣转移到思考,有了思维参与的观察,让思维对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指引、调节观察活动的进行,能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 交流感受,善于倾听。
“善于从别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在教学环节里,我成功地运用榜样的力量,利用鼓励的方法,告诉学生善于倾听值得尊重,善于倾听的孩子是最棒的,善于倾听是活动知识的好方法,善于倾听可以让自己受到启发。小组之间的合作要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而且为了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还要人人有目标,事事有要求。为了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去展示、去碰撞、去发现。
三、培养思维,增强能力。
有些人把科学探究等同于“动手做”。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都提倡体验式学习。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它不否认对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但同时也承认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形式来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性。而“动手做”提倡的是“做了才能理解”的理念,非常重视第一经验的学习。由此可见,“动手做”更强调的是动手,而科学探究则更强调动脑;“动手做”重视的是第一经验的学习,甚至认为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模式,而科学探究却不否认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把探究教学理解为活动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问题。而事实上,对问题的讨论来寻求答案、对资料的分析来提取信息也都是一种探究模式。其实上课非常简单,当我们理解了教材内容,只要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学定教,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课堂一定会精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咦,怎么跳出来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师:(翻转盒子)果真有个弹簧!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种各样的弹簧玩具,大家带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里的学问,板书课题:弹簧里的学问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弹簧有力量吗?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试着找一找。
师: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动手试一试吧!
师: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二、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
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养、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
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透明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一、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积极,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三年级上册的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
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三、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
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我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积极撰写教研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教学更宽更广的前程。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上课伊始,我亲切地与同学聊找蜗牛朋友的经验,并把一个同学的蜗牛要来看,然后“不经意地”把他的蜗牛与我的一盒蜗牛混在一起,让他说说自身蜗牛的特点,从而帮我找到他的蜗牛。同学说他的蜗牛有两对触角、一个壳,是白色的,而我的蜗牛也有许多符合这些特征。同学感到无计可施了,我才告诉同学:“老师是跟你开玩笑呢!”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同学发现自身对蜗牛朋友的了解确实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同学观察蜗牛的积极性,在下面的观察中发现了自身的蜗牛的许多细小的`特征。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小同学的好奇心较重,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把这种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同学的兴趣范围,激发研究的欲望。
在研究蜗牛的环节,同学提的关于蜗牛的问题有: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最害怕什么?蜗牛能在水里生活吗?蜗牛为什么会冬眠?蜗牛的粘液永远也流不完吗?蜗牛贪吃吗?蜗牛有几颗牙齿?蜗牛冬天上哪冬眠?蜗牛怎样从壳里爬出来?看来,同学的小脑瓜里有无穷无尽的天地,就看我们会不会发掘。
研究时,同学选了几个问题:
蜗牛怕什么、研究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蜗牛吃什么等。
幸亏我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同学的研究才如鱼得水。在我的指导下,同学有条不紊地提出猜测、设计方案、领取资料、分工合作、记录、讨论、总结汇报。看到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我感到由衷地喜悦。
听课教师的课后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置“同学的发展”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同学的发展权还给同学,让同学自主观察、探究,鼓励同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教师舍的花时间,让同学去探究,给同学发明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充沛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是有主见的、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教师注意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使他们的思维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探索科学奥妙”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达到兴奋、忘形的境界,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胜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1-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2-04
科学《纸》教学反思03-25
科学教学反思范文05-07
《纸》科学教学反思03-08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15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2-06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5-28
科学教学反思3篇02-16
科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