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3 17:14: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精)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

  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在学校开展的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三年级两位教师分别对《亡羊补牢》这一课进行了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课上两位老师对课文里出现的插图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以下是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个羊圈,羊圈有些羊,羊圈外面还有四个人

  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说出图上的内容吗?

  生:图上有人和物

  师:你能说说图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关系吗?

  生: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圈破了个洞,街坊劝养羊人修羊圈。

  师:你们从图上读出了这些内容,那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片断二:

  师:出示挂图,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你能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生1:因为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过羊。

  生2:因为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用,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师:课文插图是辅助理解课文的,你能结合插图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故事吗?

  生:复述(略)

  反思:

  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指出: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和重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师是借插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位老师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图上的内容,并利用插图内容复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进而明白寓言阐述的道理。这两位老师都重视了插图的作用,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新课程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这些插图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欣赏性,艺术性,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有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插图中获得教益与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文中的插图能赋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成长的养分,奠定学生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关注插图的合理使用,使其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插图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不易理解,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帮助理解。

  1、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复述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背诵较长篇幅的课文,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又配上像连环画一样插图的课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帮助记忆课文。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里的插图。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赋予插图新的教育价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了解寓言的道理是学习寓言的主要目标和方法之一。老师应该清晰地教给孩子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扎实地进行,确保有效落实。通过题目引入的方式,激发兴趣,探究“寓言”的含义。以关键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同时,创设合适的平台,多次引导学生将理解故事的内容与领悟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相结合,深化学习效果。这样能够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得到扎实的实施。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教授生字词的'学习。首先,在课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整体认读生字词,通过上下文的帮助,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思。其次,在具体的语句中,我们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生字词,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发音和用法。最后,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让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通过反复的认知重现,可以积极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字词。

  第二,阅读故事,领悟道理,并非止步于此,而是与他人不断碰撞:阅读故事,体会角色情感;理解道理,寻找语句体味;构建口语交流平台,融合故事与道理,每次碰撞皆为深入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的设计非常清晰紧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老师要求学生首先自己在文中找答案,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此外,老师还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但具体内容要等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后才会告知,希望学生能帮助老师分析一下。这样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阅读故事,通过合作学习和师生交流探究,使孩子们巧妙地理解了故事的含义。这种探究式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得到了自然而高效的应用,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要求。然而,我认为作为切入点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了,因此小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可能不太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们对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指正。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而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使用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而我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上的困扰。这些只是学生们给我提出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细节上的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快速分析问题所在,并及时加以指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习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习。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习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5

  我所讲的是寓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着幻灯片教学。根据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

  首先,我会仔细理解题目要求。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会与组员一起学习相关课文内容。最后,我们会联系实际情境来理解寓言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问答、朗读指导和生字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我设计了小组对话环节,让学生亲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为写作打基础。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编演才能。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最后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在演示flash动画的运用过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删去,只运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6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非常简短而精练,充满了故事性。课文内容相对简单,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关键在于通过理解寓言的内涵来领悟其中蕴含的含义。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说出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并加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一个热烈、积极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同桌之间的合作阅读,还是与老师的合作阅读,学生都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3、擦板字是教师必备的技能,我在这方面还需努力提高。为了加强自己的擦板字水平,我应该多加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继续努力,多研究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教学设计,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以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同时,我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个人经历或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看看是否有相关联之处,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的内涵。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7

  今天,我设计并教学了《揠苗助长》一课,深感收获颇丰,特反思如下:

  1、设计思想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植物生长的规律,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情景。在理解人物焦急的心情时,我让学生抓住词语:巴望、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急忙,通过朗读来体会,然后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挑一个学生把转来转去和自言自语用动作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理解就更容易。另外,在理解词语:筋疲力尽和喘气时,我让学生实际表演,弯腰模拟拔禾苗100棵,边拔边数,然后而后伙伴交流感受,这样筋疲力尽和喘气两个词语学生一下子就理解透拉,并且会用。

  2、联系使劲

  在领悟寓言所表达的道理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伙伴交流,把自己看到的植物生长的过程, 自己发现的一些事物的规律说一说,并从本寓言中去领悟寓意。例如:有学生说,人的生长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不能把人吊起来天天拉他的胳膊和腿啊,这样人是长不高的。从而谈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做任何事不要着急,要按事情的规律去做。

  总之,“设景入境,对话生成”是这节课文教学成功的原因,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

  学生虽然参与活动比较积极,兴趣也很浓厚,但是在让他们自己表达时,语言的连贯性还存在一些困难。另外,有些学生在角色朗读上还需要得到更多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完美。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的表现。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过在引导学生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时,学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加以体会。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这个语言故事应该让学生懂得后一句话“未为迟也”,学生大多能够说出前面,不重视后面,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则直接告诉学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没有给学生讲清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牢”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直接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这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给学生补充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汉语,并降低难度。

  2、《亡羊补牢》的意思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字或写不下来,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9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设计教学时,我首先从问答入手,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其学习方法,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推测“亡”、“牢”在“亡羊补牢”中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而联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紧接着,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来感悟寓言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之处是: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学习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在一上课初始即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有效落实。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重视双基,循序渐进

  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循环反复,螺旋深化,逐步提高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习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不足之处:

  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不够,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多。在验收自学成果时,老师急于课堂程序的进行,有些问题还有包办的现象。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有的学生说“亡”是丢失的意思时,老师应该趁机让学生再读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侧面给出答案。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0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习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1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寓言故事的教学我觉得很有趣。一上课,我就直接揭示了今天要学的内容。当我把课题板书完后,就让同学们说一说,通过预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我问题一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这时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一个人有了错要及时改正。”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不怕人有错,就怕不改错。”“要知错就改。”当我问到他们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许多学生又根据课文内容讲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质疑,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理解语言文字。又抓住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准确地把这则寓言的寓意说了出来。最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再演一演,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果然,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最后几分钟,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习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课内朗读还是小组合作表演,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学生有的不能认识到,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跟这个养羊人开始的错误是一样的,因此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不能把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联系出来说。今后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2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3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教学设计得还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还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4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感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至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届信息杯教学赛讲”课,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窟窿”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2-12

亡羊补牢的教学反思03-09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3-26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6-08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03-05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优秀11-20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优选】11-17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篇03-15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经典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