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1 09:40: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锦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锦集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背景

  最近,张店区教研室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我们学校有位刚毕业一年的年轻教师参加。经过大家共同选教材、研究商量后,确定参评课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新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折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很显然,许多学生肯定有这样的知识经验,每个班都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说出这一知识点。根据这样的现状我们让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备课、设计教学思路,随后我们进行了跟踪听课。

  试讲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先出示色彩鲜艳,用卡纸制作的学具: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分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答的轻车熟路,感觉非常简单。继而教师拿出直角三角形,说道:“请大家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很快,学生便大功告成,举起画完的作品让老师看。

  老师边点头边露出赞许的微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画画试试。”没出5秒钟,反应快的学生便脱口而出:“老师,画不出来!”老师紧接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直角就是180°了,画不出第三个角了。所以画不成三角形。”学生说得太好了,老师赶紧接过了话题:“这位同学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知道吗?”其他学生似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好连忙点头说知道。教师肯定的说:“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我们怎么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合作、探究,得出了三种办法,全班交流汇报。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两个层次。学生计算的没多大问题。最后一题是思维拓展练习:研究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多边形呢?因时间的关系,无一人能够想出策略。

  反思:

  教师创设情境采用的是给学生制造思维障碍的方法,让学生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欲擒故纵,有其果,学生肯定会究其因,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数学的真谛,此创设情境的方法真是妙哉。听课时,我也为他这样的'设计感到高兴,心想,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学生一堂课显得比较沉闷,只有部分好学生在迎合老师,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课后,我反复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教师在出示问题时,没有把“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强调清楚,有许多学生没有听清要求;

  二是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好学生反应快,答案脱口而出,其他学生思维还没产生任何的碰撞,更没经历实验的过程。

  三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缺少质疑权威的意识和习惯,显得顺从,没有主张和个性。在好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其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真正知道的有多少?但正因为是好学生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中,这是学习的权威啊,他说的肯定是对的,结果大家只有稀里糊涂的点头附和,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吃了夹生饭,根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看似精彩的情境创设,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度的调控和把握,也焕发不出它应有的光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的思考、仔细的推敲以上情境的创设,也不难发现,它尽管有它的闪光点,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设计引入没有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没有照顾到全体,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也就是它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再者,最后一题,是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基础上的拓展,任何多边形都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计算内角和,学生无一人能够想出办法,仔细想想,是我们的题目出的太难,还是学生太笨呢?都不是,是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没发挥出来,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部活力,也就无谈学生的动手实验、猜想、验证。当然,学生的实验、猜想、验证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堂课的问题,而是朝朝夕夕,无声无息的渗透。作为任何一个站在教学前沿的教师,我们都应有这样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丰富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再次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评课和授课教师自己的反思,我们重新改变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4)个角,这4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内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沿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也就是把360°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8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沿正方形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原来的直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两个45°加上90°就得到180°,所以我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验证。

  师:对,需要经过验证。

  (分小组对三角形进行验证。看它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组织学生汇报 (测量的同学边汇报边板书,剪拼的同学利用投影汇报。)

  生1:我们用量角器对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360°。

  生2:我们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用量角器测量,把两个锐角相加是90°,再加上直角的度数,这样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我们小组将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直角,再把另一个直角拿来拼在一起,这样组成了平角,证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4:我们是先将一个角折过来,使它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另外两个角也折过来,这样三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乎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这种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关键是使学生具备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平移与平行”这节课设计思想是以活动为主线,展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参与的能力。

  1、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感,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节课当学生从常见的车辄印中把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观点来认识,并惊奇的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平行线,从而激起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有一种对平行线强烈的探求愿望。这种探求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的形成。

  2、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形成自主参与的方法和能力。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摆铅笔、平移铅笔、折纸、画平行线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多张白纸、不同的格纸、直尺、三角板等许多材料,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果然面对多种材料学生有的利用格纸上的平行线、有的利用物体平行的特点、有的利用折纸的技能。尤其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折纸活动中各种奇思妙想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且积极的乐于创造,想要与众不同。因此我想到平时因为害怕学生出问题、走弯路,教师提供单一有用的材料、提出过于具体的问题、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限定较少的时间,确实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因此学生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像。允许学生有错、走弯路,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

  3、不断学习和实践,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活动的开放式的课堂,对于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准备。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做好教学预设,做好可能突发问题的应对方案,才有备无患。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再有,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学生引发的在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已有经验教训则尤为重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是积累经验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另外,“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不是非常困难,此内容的教学价值更多的在于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从而得出结论。再次,学生的操作材料(吸管和小棒)都有一定的粗细,在实践操作时难免产生误差,此时,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用三根吸管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初步感悟到:“当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的规律。本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三根吸管围不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吸管能围成三角形?”、“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应在哪个取值范围内?”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质疑。这样,学生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认知产生飞跃。最后通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三角形边的关系比较抽象,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很容易产生误差。课件应用,能动态呈现出来,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验证“当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猜想时,学生意见不一,因为小棒是圆形的有一定的粗细,所以在围三角形时很容易产生误差,误导学生。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明白当较短的两根小棒的端点搭在一起时,就与第三条线段完全重合了,围不成三角形,直观形象地突破了难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观察的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教学读亿级的数。难点是: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读法,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由于学生已熟练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自己总结读法。在读法中,含有三级的数的读法,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每一级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不是整个数中间所有的0都只读一个0。例如:108000007这个数的中间就有很多0。在不分级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有很多同学读错。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同学们先分级、再读数,明确每一个0在每一级的哪一个位置,确定哪些0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不要盲目地乱读。我认为在读法中,教师要求学生有分级的习惯也就相当于分散了难点,分级至关重要。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常常懒分级,造成读数的错误。以后在学生练习中多加以提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和两位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多元化互动,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学生一方面尝试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归纳出商的变化规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重点突出。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动力。托尔斯泰亦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听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利用了这一点,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都投入到“猴子和猴王哪一笑才是聪明的一笑“的思考当中,学习积极性非常浓厚,最后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教学中。

  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让学生学生有序观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让学生学习发现第一个规律时,我就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很快找到被除数不变时商与除数变化特点,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再次提醒大家按一定的顺序汇报,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顺畅了,表达也准确了。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观察奠定了基础。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

  1、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学体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平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平角和周角的形状,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平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错误。

  4、教学程序出现次序颠倒现象

  在教学完平角后本来应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平角和直角的关系,而我在教学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导学生探究直角和平角以及周角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出现颠倒。

  5、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语言不太严谨,比如说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的准确表述等等。

  6、评价方式太单调

  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四、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习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确实如此,一天不学习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认真的研究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多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巧妙的利用评价,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3、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等,设计重点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运用给予学生评价,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学生成资源,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研究,不断的学习参考,虽然这方面能力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就是试商。

  课上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孩子们能够说出要先从最高位开始除起,最高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

  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时,学生已经有了口算的基础,在试商时,学生按老师要求先把想的内容写下来,例如:245÷60=?想:60×4=240,240最接近245,所以商试4。再例如:189÷29=?想:把29看成30的话,30×6=180,180最接近189,那么商试6。接着还需理解两位数除法中,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商写在个位;而当前两位够除时,就要先除前两位、商写在十位,例如:318÷15=?就是这样。通过多次巩固商书写的位置和除的顺序的基本问题学生基本解决。之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其实我们可以分课时进行,让学生充分的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感觉本节课我还没有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契机,而是着急的站出来,给学生的空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和我们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1、强化口算。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磨刀不误砍柴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3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一方面,为学生计算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笔算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理解。

  3、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齐任教四年级的老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我力求使教学结构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此刻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忙,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就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一下。

  1、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就应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2、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就应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因为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

  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

  4、务必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样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覆盖了本学段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测试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测试了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掌握程度。

  二、试题分析

  数学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共五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细化考察体系

  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突出了教学重点,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儿童心理,其中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2)题型设计新颖,试题结构均衡

  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五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开生活。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掌握较好。

  (2)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够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与平时的课堂训练及差生转变工作不够也有直接联系。

  四、今后的教学方向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并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育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教材的知识点,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本节课我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两种标准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按角分上,让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然后总结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渗透集合思想。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在共享中修正认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思维是活跃的,学习是有效的,体现了积极自主的探究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系统,同时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特别是在小组汇报时,抓住按角分的`关键,让其他各组同学也试着分一分,从而使全班同学都能掌握按角分的这种方法。在按角分类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为最后游戏中让学生猜角做好铺垫。这两点算是本节的成功之处吧!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更加有效地调控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现对本次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进行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紧扣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数图形中的学问、小数乘法和观察物体几个部分内容进行命题,其中小数的加减法、认识图形以及小数乘法占的比例较大。

  一、试题成因及分析:

  1、第一大题:“对号入座”认真填。总分:1250分,失分:317分,失分率:25.36%。错误较多的题目:

  (1)一个数由6个十和12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很多学生写成6.12。

  (2)单位换算:46克=()千克1吨6千克=()吨,部分学生写成46克=0.46千克1吨6千克=1.06吨。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它的一个底角是(),部分学生写成110,写出两个底角的度数和。

  (4)在第8小题“观察图形分一分”,总共有12个图形,但很多学生找“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没找完。

  我认为,这些题目其实不是很难,只是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导致大量失分。

  2、第二大题:“择优录取”用心选。总分:250分,失分:38分,失分率:15.2%。

  选择题中错最多的是第1小题:下面的数与3.40最接近的是()①3.41②3.402③3.399很多学生填①。

  3、第三大题:“神机妙算”巧、对、快。总分:1800分。失分:331分,失分率:18.39%。本题包括直接写得数、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小数加、减、乘法的计算,以及对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在脱式计算中,有一题“2.3+7.7×0.4”很多学生把2.3和7.7相加,再乘0.4。尽管这类型的题目在平时已有接触,但此次失分也不少。除这一题以外,其它的计算题失分主要是不够认真导致,因此,这一大题失分也较严重。

  4、第四大题:动手实践真有趣。总分:500分,失分:20分,失分率:4%。这一大题里有(1)在点子图上画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2)已知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这一大题学生做得还可以,失分较少。

  5、第五大题:解决问题我能行。总分:1200分,失分:256分,失分率:21.33%。

  解决问题的6题中,第2小题“一张课桌54.6元,比一把椅子贵12.8元,买一套课桌共要多少元?”原本一道较简单的题目,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算出椅子的价钱,没有算出一套课桌的钱,导致失分。第6小题,“香蕉每千克1.80元,苹果每千克2.80元,梨每千克3.20元”有一部分学生较粗心,没仔细看所要求的水果的单价,而是混淆了,导致整题错误失分。其余的失分都是在计算上。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

  (2)强调估算的必要性,重视教给验算的方法,督促学生切实认真进行验算。

  (3)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理清解题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加强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平行”是几何概念,在认识直线以后教学。启东蔡宏圣老师的教学实录,常州赵智敏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先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提取已有经验,再观察、比较、分类,由表及里地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这些安排,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符合认知原理,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意图。

  我们能够看到蔡老师厚实的教学功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表现在:一是课的导入细致,处处为学生着想。从两支铅笔掉在地上的情境,思考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经验充分想象;用两条直线表示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让学生画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能表达生活现象,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为学生提供点子图,便于画出不相交的直线,初步感知“不相交”的含义。二是课中交流有深度,时时和学生互动。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相交”。他一边板书“不相交”,一边说:“我们没有看到相交,但不知把两条直线画得长一些,是什么结果?”这句启发性的话语,引导学生用直线概念分析现象,画出或想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纠正了原来的认识偏差。再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也相交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验证,确认这两条直线不相交……

  赵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比较充分,教师努力理解教材设计的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尽量把教材意图落实到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引导学生摆小棒、画直线,对大量感知材料进行分类、比较;为了突出“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结合实例及时板书“互相平行”,还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平行线”。教师还精心安排教材中“试一试”“想想做做”的教学,从安排时间看,有利于及时巩固概念、形成技能;从教法看,预设了交流、反馈与评价……

  研究两位老师的教学,联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第一,教材第87页例题有三层内容,首先联系现实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然后利用两条直线不相交,教学“平行”的概念;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实例,用数学知识描述、解释生活现象。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和垂直。以前教材的单元标题为“平行与垂直”或“垂线与平行线”。本单元的标题为什么用“平行和相交”?为什么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这些问题都应在钻研教材时弄明白。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还可能重合。相交与不相交是常见的位置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经验积累,而重合不适宜小学生学习。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概念。其次,“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内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可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与“互相平行”具有同一性,而相交与垂直是属种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形成关于平行、垂直的上位观念。这样,全单元的重点就不会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再次,先认识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就能通过下位学习,理解平行与垂直。这是公认的、比较好的认知线索与方式。

  既然认识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是例题的一个教学层次,那么其教学过程就需要有相应的完整性。尽管两位教师都引导学生收集丰富的感知材料,开展扎实的感知活动,认识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但总感觉还缺了一点。蔡老师的一句话“经过一番分析,看来画在点子图上的两条直线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可以作为这一段教学的小结。如果改造成学生的.回顾及小结,变成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就能更充分发挥上位观念对后继学习的积极意义,为理解平行、垂直构建认知平台。赵老师在联系感知材料,指出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后,立即从不相交引出平行,显得有点仓促。适时安排学生回顾、再认学习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活动的要求。

  第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概念的内涵,“在同一平面内”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学生在感知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时,对“不相交”已有感受,因而建立互相平行这个概念时,会关注“不相交”,疏忽“在同一平面内”。为此,两位教师都力求解决这个矛盾。

  数学概念是严密的。概念的严密性要求概念教学也必须是严谨的。两条异面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不一定平行。所以,教学直线互相平行,必须指出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数学概念的建立可以分阶段,学生对概念中的某一内容,如果受基础知识、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暂时不能透彻理解,应允许他们先知道,再逐渐深刻领会。在缺乏条件的状况下,勉强让他们理解异面直线,恐怕很难达到要求,即使教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有效。

  教学中怎样妥善处理“同一平面内”呢?首先,教材与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如掉在地面上的两支铅笔,摆在桌面上的两根小棒,画在纸上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揭示互相平行的含义时,可以联系具体材料,先指出铅笔、小棒、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其次,可以适当举出浅显的实例,如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与地面上的一条直线,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不相交,也不一定互相平行。以此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说的互相平行指的是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并可进一步告诉学生,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将会更明白。再次,不要把“在同一平面内”作为练习与考查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判断画在试卷上的几组直线,哪些互相平行,哪些不平行,不必让他们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我赞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的:“同一平面内”是绕不开的坎,不能不讲……讲得过于深,也没必要。他选择立交桥上、下汽车行驶路线作例子也是可以的。赵老师把“同一平面内”作为教学难点,力求在长方体上突破,无论对教还是学,要求都偏高了。两位老师首次讲“互相平行”,都只突出“不相交”,把“在同一平面内”留到后面补充说明,似乎把有关平行的两个重点逐一教学。其实,他们首次讲的“互相平行”并不严密,在学生建立新概念的最佳时刻,给予不完整的信息,应该是教学的缺陷。

  第三,教材里有关画平行线的内容也比较多。第88页例题先让学生自己找工具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再沿着直尺平移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第89页第2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两次,折痕是平行线。

  编排画平行线的目的,一是进一步体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含义。互相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为了画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以借助有平行对边或有平行线的物体为工具,沿着平行的对边或平行的线画,物体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线段互相平行,可以通过平移有直边的物体画出平行线;把长方形纸连续对折,折痕在两条对边之间,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有助于体会长方形的两条对边也是平行的。二是培养初步的画图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需要画一组平行线,或者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直尺与三角尺是画平行线的工具,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既能方便地画出平行线,还能用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

  蔡老师在反思中说:技能与知识本是“同根”,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技能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富有生命成长的气息。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教学的“抽象”阶段,课件演示小旗沿直尺平移的情境,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寻找平行线,渗透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教学的“操作”阶段,学生在徒手移动直尺画平行线时,自发需要另一根直尺作“轨道”帮助平移,不仅知道了可以怎样画,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画。画平行线的方法不再是机械的程序知识,不再是缺少思维含量的纯粹模仿。这一段教学是该课的亮点,值得大家借鉴。教材里的“想想做做”,蔡老师的实录中没有看到,也许受篇幅限制删去了。赵老师把“想想做做”分两段进行,在教学互相平行的概念后,安排第1~3题;在教学画平行线后,安排第4、5题,这样安排是可以的,如果把部分题目二次使用,就更好了。如第1题,在初步理解互相平行之后凭观察、想象做出相应的判断。在教学画平行线以后再练习这道题,用画平行线的工具与方法验证。又如第2题也可以二次使用,第一次直观判断,第二次操作验证。像这些习题二次使用,既有助于及时消化、巩固新知识,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

  第四,数学教学讲究语言准确,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稍不留心,就会用词不妥当。两位教师都有这种情况。“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即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的距离,是夹在两条直线之间、垂直于两条直线的线段长度,即两个对应的垂足间的距离。这些“距离”都是数学概念。

  两条相交的直线,虽然从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能够画出另一条直线的垂直线段,但画成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在区间无限长与0之间,是不稳定的。数学里把两条相交直线之间的距离定义为“0”。

  蔡老师用生活概念“两条直线间的宽度”,引导学生度量、比较两条直线间的“宽度”,体会图形里的两条直线相交,图形里的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理解平行概念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仔细斟酌,其实不够妥当,也没有必要。首先,生活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积淀的与数学有关的认识,这种认识经常不系统、不深刻,甚至不准确。生活概念有时支持数学概念,有时干扰数学概念。教学中,指出“相交直线有宽度”,还要度量和比较,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本节课是认识平行的第一课时,只要求在直观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想象,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也可以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帮助判断。给学生的直观情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比较明显,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对图形里的两条直线,学生的交流“画长一些会相交”,“那条直线斜过来了”,表明他们已经看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确信两条直线相交。对图形里两条直线不相交,例题只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不要求解释或验证。再次,结合教学垂直,学生还有深入认识平行的机会,如第45页第2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可见,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没有必要使用“两条直线间的宽度”。

  直线与线段是两种几何图形,它们有联系,更有质的区别,赵老师在教学设计里有些疏忽。如“把每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直线是没有端点、无限长的,怎么向两端无限延长呢?这句话要改成“把图形中的直线画长一点,看看会怎样?”又如学生根据小棒画成的图形,看成直线还是看成线段?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或是相交、或是平行,而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还可能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教学中把图形里的线一会儿说是直线,一会儿说是线段不大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1、 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教师始终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2、游戏——学生的至爱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玩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至爱。片段二中就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既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摸奖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参与过,并且感触颇深。通过此游戏使学生从玩中找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学得自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教得轻松,又让学生通过游戏喜欢上了数学。

  3、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6-26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4-1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7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

【热】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荐】06-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07-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7-08

【实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