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2 08:10: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科学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教学反思1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可以成为科学课的活动。同样,科学课活动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科学课活动的材料。科学课活动的材料,应该是有典型性、有结构性、有启发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

  在学生实验时我发现,他们用的第一组材料中,泡沫是大的,浮,铁螺帽小,沉。曲别针是轻的,却沉了。在矛盾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精细,认知会不断深入。

  对材料不同的设计、选择和应用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有时也会成为学生探究的垫脚石。那么如何把这块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呢?我觉得除了精心挑选材料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材料。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对教学过程的不同设计,选择的材料也不尽相同。因此说,准备材料才是科学课老师最需要做的一件事。

  我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设计的“知识拓展”环节,是帮助提升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正确认识,当我把马铃薯逐个切成小块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认为随着马铃薯变小了变轻了,它应浮在水面,结果与他们的猜测是相反的,特别是应学生的要求把马铃薯切成薄片和细丝,结果它们在水里都是沉,学生们非常好奇,当我问他们: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吗?他们迟疑了,有的猜测与液体有关,但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只有一两个学生会想到无论马铃薯多小,多轻,它还是马铃薯,跟物质本身有关。虽然他们的解释不很完全,规范,科学,但他们表达出了一定的含义。加上我的适当讲解,有一部分学生好似明白了,又好似不明白,我没有在继续展开,而是让他们带着疑惑课后继续研究。

  同时,“拓展环节”的.设计让我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两课中尝到了甜头,《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要求改变石头和塑料泡沫的沉浮用什么方法,有的学生说把石头凿碎,塑料泡沫掰碎,马上有好几个学生反驳:石头和塑料泡沫沉浮的道理和马铃薯沉浮是一样的,无论多么小、轻,沉浮不会改变。当时我非常高兴,说明“拓展环节”的设计是正确的,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提升。

科学课教学反思2

  《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联系生活实际紧密,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举一反三,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逐渐加深。在教师引导下,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三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转化为自觉的'探究活动。

  虽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自己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时间尚短,在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不理想之处。学生初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扶”是必要的,可是,不易多“扶”。在这点上,我还需努力,适当的“扶”,逐渐达到放手,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多做,多思,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在不断的学习中更突出,更明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反馈,注重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新发现没有及时给予鼓励,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

科学课教学反思3

  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进而树立节约。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六课。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进而树立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意识。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第二部分:污染源的讨论。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我在上这课时先由视频导入(在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我先上的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接下来再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觉得这样更自然,让学生更好理解。

  课初,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地球水资源有限的短视频。在课堂上,将这些资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引入新课。学生产生了想研究的兴趣后,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课前,学生就调查了水的污染源,这个活动学生对污水情况已经取得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调查到的污染源,充分意识到大部分污水是人类的生活造成的,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污水净化实验中,每个小组准备了2杯水:一杯生活污水,一杯自来水。课堂上,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并填写实验表格,分别从颜色、气味、沉淀物、透明度等方面去比较。在实验中,有些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实验后,基本能达成共识:生活污水中不仅有泥沙,还存在油污等其他杂质。沉淀和过滤法可以对污水进行净化,但达不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实验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完善。

  最后在污水的处理这个教学内容上,我让学生自行阅读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之后给学生补充加细菌群的生物处理方法和加氯的化学处理方法。学生取得印象也不是很深刻。由于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这个活动不能落实,我下载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也十分精彩,学生如身临其境,这也是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

  这节课,教师一直有一个困惑不能解答,现在仍不知该怎样处理。第三环节污水的处理中,教师到底需不需要引领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让学生明白物理方法的特点是分离,生物方法的特点是分解,化学方法的特点是消毒,似乎我觉得学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因为是公开课,害怕学生弄不清,所以我没有讲,总觉得有些遗憾。

  这节课中,学生参与积极主动,展示大方,观察细致,课堂气氛活跃。但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之处:

  1、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过渡语设计得也不是很完美,这些缺点有待于日后改善。

  2、污水的准备应该具有多样性。可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污水。例如厨房污水、洗涤污水、河水等,效果会更好。

  3、小组调查不到位,不准确。例如动物尸体对水的污染、工业污水对水的污染。

  4、学生实验时秩序有些乱,而且小组长分工了,但没有落实好,学生被实验所吸引,没有好好观察,记录。

  5、教师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总是急于讲解、提示,而留给学生的空间、时间不够充分。尤其在最后一环节污水的处理中,学生可自行得出的结论,教师过多干涉。

  总之,课改的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会不断思考、实践、总结,我会在漫漫长路上上下断求索,迎接新的挑战,奔向曙光。

科学课教学反思4

  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教师的用心经营。就目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现实而言,教师要坚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两条教学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加强对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习惯和科学学习方式的指导,努力做到让学生“活”而不“乱”,让课堂“动”而不“闹”。

  一、有人考察过国外的小学科学教学,他们发现儿童上科学课时总是很安静,说话声很小,这既是个人素养的良好表现,也反映了教学状态之有序。难道我们的儿童天生是个吵闹者?其实不然,他们小时候也会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摆弄玩具,也会用半天时间痴迷地看小蚂蚁爬动……浸泡在科学的世界中乐此不彼。回归安静,表面上看只是强调了教学秩序在“声音”这一维度上的表现,有的人甚至会批评安静的课堂背后隐喻着“思维的停滞和情感的冷漠”,但我们同样难以想象,在高分贝的环境中学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他们天生是个探究者,是个倾听者。说得严重些,正是我们的教学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会吵会闹的无蛮婴孩。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安静的课堂与重返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完全是两回事。

  二、“有序”与“和谐”无疑是相近的两个词。课堂做到了和谐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无序,正是因为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懂谦让,不肯倾听,不愿顺从……,这些现象多了,教学秩序便无法保证,更别谈教学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了。孩子的个性的确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让它演变成培植自我主义的温床。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约束,合作、沟通、交流、评价都陷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很难堪实现。表现欲强固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不加以调训则更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调则和谐,放则滋生”,教学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其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维的课堂总是让人感觉上去很有品质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维弥漫的课堂,不管教学设计有多么精巧,感觉上去总觉得缺少了一股“精气神”。当学生忙于思维的时候,还有谁会去担心教学秩序的问题呢?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执教的科学课,其最大的特质就在于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不断地推动他们去思考和联想。也许他们的教学手段是如此的传统无奇,又或许他们为学生准备的器材很平常,但他们却总能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暗置玄机,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与设问中把学生引向最终的目的地。有一点是应当明确的: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在活动中最好能有思维上的训练参插其中,这样的.科学课才显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课,还是现在的科学课,只要教师说一声开始实验,用不了一秒种,我们的学生便会一站而起,簇拥一团,这似乎成了这门学科无法摆脱的鲜明印记。很多教师对于出现这种情形都无计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学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此话过矣!现在的问题不是扶植学生的兴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勿须讳言,学生过度强烈的参与意识所带来的已不再是探究价值的提升,相反已经拖滞了科学学习的效率。蒙台梭利曾说:“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科学课教学反思5

  “科学”这门新课程的名字告诉我们,它的内容更贴近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是重在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活动组成的课程,教学须紧密地与观察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根据以上要求,我在教学《我的大树》这课时,经课前准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针对校园内几棵大树设计了一个观察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学生站在大树前,我看到了什么?学生以树基观察到树冠,交流信息从几条到几十条。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节大树的.生长状态都是不同的,新叶为什么是带有黄色(新绿)树木有没有生长的敌人?树枝为什么越长越粗?有学生提及树也有呼吸,树是从哪里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里去了?……观察使学生获得了联想又产生了疑问,其实正是疑问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直观大树,学生有了树干围圆的长度概念,继而产生了对直径的要求。大概是**让学生的实际观察升华为理性的知识。树叶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富有吸引力,学生比较全面知道一张完整的树叶构成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并在课外观察小卡片上记录,起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这个教时提醒老师,要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走近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教学,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探究自己发现并提出的疑问。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要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之于渔的动感目标。这样:教师辛苦了许多,备课增加了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总觉得很难,其实我们只是走近了新课程,只是刚开了个头。

科学课教学反思6

  这段时间,我对于课堂教学组织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先将现在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我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深入的思考,和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了探讨,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予以实践。

  1教学过程中首先有一定的宽容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一些合理的动作和说话要有一些宽容性。学生在课堂中不会向机器人那样不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明着交流或者是暗地里小声说话。只要在其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提高,而且在不影响其他的同学情况可以适当宽容。

  2人性化,有区别的对待课堂发生的情况。我以前提到,在课堂上要人性化。刚才说学生都是有情感的,而且很多都是个性十足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有些学生的具有反抗性,批评他,他就会越捣乱,因此我们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以进行课堂暂时进行冷处理,在课下找时间找地方单独进行谈话,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生自己的错误,。在谈话过程中,我注意学生有点,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上劲的动力,但也必须指出学生错误,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注意学生的反应,以便进行教育方法调整。对于一些学生进行教育,我对于有些学生故意进行扰乱课堂秩序,必须坚决的进行处理,该批评的'批评,该写检查的写检查,该联系家长的联系家长。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当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当性。对于女生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委婉的教育谈话,这样他们的表现效果就会不错。当然对于他们有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提示,有的我们需要进行课下谈话。总之,女生的教育效果是不错的,但也要尊重她们的自尊尽量不要在课上伤害她们。对于男生的处理就比较复杂一些。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肯定优点,严厉批评错误,使其认识到错误,并且能够改正。在教学发现进步,老师我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差,而且可能更加优秀。

  3在教学过程中说到做到。对于学生的一些情况,老师必须说到做到。比如比如说和某个同学进行谈话在某时某地,老师一定要去实施。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话是算数的。有效力的。在课堂上的一些课堂秩序的执行,必须严格去做。这样能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

科学课教学反思7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真正的好课,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科学课上提出探究的是“真实问题”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真实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语言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设置悬念,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二“、实验导入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三“、多媒体导入法”,在教学《水滴里的生物》一课之前,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被显微镜放大的细胞的照片,再问学生认识它们吗?学生有的说是甘薯,有说是珍珠的。我说“:这是取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的照片,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哇,是这样的。”大家都感到很惊奇,我说“这么小的东西,是怎样拍得这么清楚的呢?用的是显微镜”。接着顺理成章拿出显微镜,以惊奇导入新课,以创造生动的愉快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进入主动探索的阶段。

  反思二:在科学课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其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地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学课堂更加鲜活。

  一次科学课上,研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实验后,我问他们发现了磁铁有哪些性质?同学汇报“:磁铁有磁性、能指南北、能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我正在听取一名同学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我白了他一眼,不料,这学生坚持说“:是真的!”我没好气地说“: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吗?”学生不服气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越想越惭愧:学生有了“新”发现,我没有去关注他,反而粗暴地对待他,这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并适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在参与研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围着学生转,关注学生,不但不影响上课的进程,有时越探究,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本质了解得越透彻,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科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老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效果。如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学生并未全员参与,只是个别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无须合作就能解决;有的讨论过于频繁,失去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的老师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一般程序,而没有注意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还有的老师对于形式的回答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不论正确与否照单全收,既不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又不能敏锐地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把它作为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

  但合作互动不能理解为一问一答,而是要关注互动后质的发展。有位教师在上科学公开课五年级上学期《电磁铁》这课的教学中,是这样问学生的“:关于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将怎样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是不是与导线的粗细有关?是不是与导线绕的匝数有关?是不是与铁钉粗细、长短有关等等。然后就以预设好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于是课堂气氛异常火爆,学生可谓是交头接耳,高谈阔论。这时有我走进一小组细听: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有的谈放学后去干什么?有的谈电脑里的游戏;有位学生一直在那里做小动作。当老师巡视到那里时,这位学生做出一副认真讨论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同学“:你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意思吗?你们讨论的问题与这节课无关呀?”学生说:我们老师说过“:上公开课时不管讨论什么只要把嘴巴张开就行。”小组合作是科学探究的好方法,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它需要长期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的组织、引导工作必然不能缺少,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为目的,引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避免过于简单,全部放手于学生;另一方面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

科学课教学反思8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科学课教学反思9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四课《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问:同学们老师从山里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师打开用报纸包着的土),千万别小看这些土壤,俗话说:宁要黄土,不要黄金。不信?学了这节课咱们再理论。

  你知道关于土壤的哪些知识?还想了解有关土壤的哪些知识?(生自由口答,老师随机评价引导)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你认为土壤中还会有些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交流把本课的重点、难点都体现出来。

  3.从矛盾之处质疑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孩子思维过程的表现。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矛盾,让孩子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磁铁的力量》一课中,学生拿着磁铁兴致勃勃地靠近不同的物品,填写实验表格。在汇报的'时候,同学就毫不客气地争论起来:原来有的学生发现硬币可以被磁铁吸引,但有的学生却发现不行。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要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轻重等方式来判断这两种硬币的质地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

  这时,学生没有刚才的急躁,而是饶有兴趣地认真对比和思考,后来,他们得出结论:它们的质地不同,所以有的可以被磁铁吸引,有的则不行。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在这次小xx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思考?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多观察,多思考。还有的学生对磁铁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表示在课后要继续做实验。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行探究、学会汇报交流,那么科学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

科学课教学反思10

  由于学校安排,我除了教学一年级数学外又安排教三年级科学,初次教学科学课真的是无从下手,刚开始上课时,没有教参,没有试验器材,只有靠班班通上面的资源,首先我根据教材内容写好备课,其次选好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课件,视频以及课外拓展练习。我是边学边教孩子们,对我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学生们很喜欢上科学课,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首先我发现了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学生明白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的同时它还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我们平时只说一年有365天,其实并非365天,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样 每4年多余的时间又凑够了大约一天,我们把这一天放在了2月的最后,即29天,凡是 2月有29天的年份我们就把它叫做“闰年”,学到这里学生们算是彻底明白了数学上的《年月日》这节课的有关知识,怎样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看来数学和科学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实验课对孩子有很大吸引力,例如:再讲《沉与浮》这节课时,它是《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节的内容, 为了上好这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同学们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体作为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发现:原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让学生走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而沉入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一误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对沉浮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探究;本节课的亮点,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提升,让他们想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中,沉在水中的物体浮在水面,在选择这一活动环节的实验材料时,我费尽了心思,最终选择了橡皮泥,锡皮纸团和空玻璃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沉与浮的知识,这样设计,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拓展活动中:通过对《沉与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这一科学原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先让学生说,然后带领大家看一看一些人们利用浮力的图片,这样做是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只能做些简单的实验。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在科学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对我自身也是一个提高,我现在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含义了,愿今后努力学习在科学学科继续探索。

科学课教学反思11

  本课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水的观察活动,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儿童天性好动,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玩中学,学中玩,是我们科学科的一大特色,本课教师努力以学生主体,指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更多对水的认识,但是,一节课下来问题百出,好好反思有以下问题:

  一、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头脑中没有一个完整流畅的教学流程,选课比较仓促,本课应该是一个在实验室的分组实验,在教室上会发生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提前想到的而教师没有想周全。

  二、实验材料没有结构性

  实验材料的准备精准,有结构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我准备的材料太少太散,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不能更好的进行观察探究。如果能够准备每组一个水槽,效果会更好。

  三、对学生的特点情况不太熟悉,没能及时的进行调控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了实验材料的干扰,有些学生很是兴奋,特别想与同伴分享,但我的教学设计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协调,让学生没有尽兴,所以不能集中精神听讲。原来长时间小班教学怎样才能更好的抓住不会听讲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外,还应该加强学习兴趣的激发。

  四、实验习惯有待培养提高

  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孩子们,还不会真正的`科学观察,科学探究,怎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习惯,做到科学的学习,都是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教师要逐步渗透培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本应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应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本节课未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讨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作为教师没有真正把科学学科的教学理念贯彻到了课堂上,总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

科学课教学反思12

  《种子排队》是大班的一节科学课,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这个活动主要在操作中完成,从线条的顶端开始,一颗挨着一颗,并且在线条上,给种子进行排队。我把线条分别用三角形、花、正方形不能的记号来表示,以防止幼儿视觉错乱找不到线条。在活动中操作,大多数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排队操作。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一些粗浅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当我问起幼儿:“每一对的长短都一样长吗?”幼儿马上积极的回答:“不一样长。”我又问:“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有幼儿回答:“因为蚕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们的队伍就排得最长。”小豪说:“黄豆圆圆的小,所以它们排得短了。”安琪接着说:“红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看来,孩子们通过自己操作,更直观的`发现了三种种子的不同。

  这次活动由于考虑不周全,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材料的准备。我给每组孩子共同准备了一份操作材料,但孩子们不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再加上由于黄豆等种子容易到处乱滚,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没排好,花费了不少时间,就连集体讨论时还在“锲而不舍”地排着,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事后我想到,可以用KT板,上面压上几道凹槽来让孩子们在上面给种子排队,这样种子就不会到处乱滚了。

科学课教学反思13

  《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开端课程。通过观察与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与基本物理性质。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空气,让他们认识到空气的存在。接下来,通过和水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空气的一些基本特性。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按年龄特点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在教师的引导下,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热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好学、善学,将好奇心转化为自主研究的行动。

  尽管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我自己对科学教学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初学科学课的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帮助。然而,太多地帮助他们不是一个好策略。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需要逐渐达到放手,让学生多做、多思,并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科学课的学科特性,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突出和明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以便给予鼓励和及时的指导。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科学课教学反思14

  上课开始,我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引入本课的重点,即:上节课我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推想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课后你们是怎样设计实验探究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汇报、交流欲望。当教师对他们实验的认真、观察的仔细、表达的流畅表示赞赏时,可想而知他们会是多么的高兴;当他们从各小组的汇报交流中自己得出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时,那种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由于学生实验的局限性,在验证铁在有水的条件下是否生锈时,学生的.发现是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与实验室里正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其中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件中的小资料去揭开这个困惑,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有价值。另外,除了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的结论外,还有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盐,铁器表面粗糙等”,这些小资料的阅读,意在让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教者抓住资料中“铁生锈后就会烂得更快”这一重要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铁生锈有什么危害?”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的并不多,于是我让学生课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了更多的铁生锈的危害。

  铁钉生锈了教学反思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了铁生锈的危害,那么应该怎样防止铁生锈呢?这一问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铁生锈就必须让铁与水、空气隔绝。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都能想到擦去铁器上的水,用油漆覆盖等。为了深化认识,我再次设疑:既然这些防锈办法都是为了让铁与水、空气隔绝,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同一种防锈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大考验,学生只能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不仅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了解了更多相关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启发式谈话、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科学课教学反思15

  通过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精彩的情景导入

  本节课,我不像一般的操作那样,以电路复习为切入。而是先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感受电对人们的重要;然后话题一转,通过孩童触电身亡的事件告诫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整个过程精彩而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开启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的思考,对本节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灵活运用教材

  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我先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学掌握规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利用教材作为学习资源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然后,再抽出其中一组演示一次,让全体同学共同落实研究计划,这样做可以减少时间,又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又如,尽管教材中要求检测25种物品,但我只选用了15种,而且,我只为学生提供了10种物品,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1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从身边找出可以供检测的东西,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通过检测1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实验结果,找出新的问题,这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铺路。

  3、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在本课教学中,我把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本节课,处处体现着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个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导入阶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外拓展以及作业的布置都体现了这个要求。在这几个环节中,我认为实施得最好的就是课堂上通过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课室安全用电守则》到课外的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电守则》。我通过以点带面,不仅将安全用电知识与学生一起分享,更通过学生这一途径将这一意识带到家庭、社区。这些贴近生活的设计使科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

  4、、注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得

  这是我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之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所以我并没有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我更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因此,我搜罗了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并在作业中要求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通过网络与科学课进行整合,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操。

  5、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细致实验观察的习惯

  实验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经。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我给合检测计划,在指导学生检测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序观察、仔细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着力培养学生细心实验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探究的范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搜集证据等活动,查阅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就是科学教师的一种责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好的东西经常做,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那么实验中的动作就一定要规范,教师自己要做到熟练、自如,准确地示范给学生看,清晰地讲给学生听,尤其要强调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完美的意思,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技术动作。动作规范本来就是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一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更重地加以强调。

【科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课教学反思03-17

科学课教学反思[必备]10-11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04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5篇04-12

科学课的教学计划08-11

科学课教学心得体会04-04

小班科学课教案《美妙的声音》含反思06-12

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04-16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