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2 17:25: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去猜测,去推想,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我努力引导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利用森林运动会的动感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目的、有顺序地观看小动物精彩的赛跑比赛。让孩子探索新知,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描述出来。在赛跑进行一半时定格,引导学生猜测、推想:“谁会跑第一?”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对学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最后到达终点时,让学生汇报小动物的'相对位置与顺序。进一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并针对比赛的结果顺势渗透德育教育。告诉学生,小蜗牛虽然落后了,但它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动物赛车比赛中,让学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充分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同一个物体的位置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能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森林里的小动物请我们到“儿童乐园”和“动物园”游玩。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学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发展思维、学会提问

  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一个问题,本课我有意识地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问题,如:在赛车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提问,起初学生提出较浅显的问题:谁是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但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会用“前后”提出一些比较深层的问题。3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4号车排第几?等等。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敢于提问题的学生我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的勇气,有了鼓励学生才敢问,有了引导学生才会问,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今天进行了认识图形(二)例一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茶叶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学空间一:想一想。以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纸上,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教学空间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动笔之前先动脑,以思导行!

  反思:学生以前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基本都能对要画的平面图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是对球是否能画出圆形有不同的意见。

  教学空间二:画一画。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在白纸上画一画平面图形。

  反思:动手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画一画,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圆锥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见,我给每组补充了一个圆锥的教具。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能画出圆形,而球是画不出来圆形的。此外,利用长方形教具,我一抻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学空间三:分一分。以四人为一小组,给小组内画出的`几个平面图形分分类。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

  反思: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给图形分类,这里我拓展了认识图形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不同图形的不同特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次磨课课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上下》。初看教材,感觉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教学应该相对轻松。但是通过不断地解读教材、上课议课、修改教案,发现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教师要想讲清楚,使学生真明白,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经历多次备课,反复磨课,使我意识到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就在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充分解读和了解。

  一、对教材的解读使教师明白教什么

  从表面来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不教,学生也会。其实深入解读教材,发现简单的表面下面蕴含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最初的教材解读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有以下几点:

  1、《上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有关“位置”内容的起始课,根据学生日常积累的经验来看,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容易被忽视。因此,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及“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新授环节,设计让学生用“上下”说物体的位置,并关注学生用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及理解3个物体时“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我自认为对教材的解读已经够全面、深入了。但是通过第一轮的磨课,老师的指点,发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中缺少让学生通过“同一参照物描述不同物体位置”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想当然”,必须塌下身子仔细研究、反复琢磨。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明白教什么,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呈现一个饱满、有效率的数学课堂。

  二、对学生解读使教师清楚怎样教

  在对教材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我对新授部分设计了4个环节,一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为了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第一个环节:说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南京长江大桥”图中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主要为了让学生说清“参照物”,注意语言完整。第二个环节:同一参照物说位置。出示:( )在火车的( )面。让同学们都以“火车”为参照物描述了不同物体的位置。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就在汽车的下面”。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3个物体的位置,体会“上下”位置相对性。出示:火车在( )的( )面。使学生明白:因为比的参照物不同,火车相对于汽车在下面,相对于轮船在上面,位置是相对的。

  我设想的是将新授部分讲的细一点儿,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体会“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使之,有条理、分层次,学生掌握的扎实一点儿。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用“上、下”说交通工具的位置说的很好,虽然学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同一参照物” “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但学生会不自觉的应用。如果一旦给学生架设问题的框框,学生并不能如我所愿。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说出交通工具的位置,这样势必要加强教师引导的强度及学生反复说图的次数。使“南京长江大桥”图承受太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引导的累,学生理解的累,拿着一幅图反复的描述,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的落实,不是老师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仿照老师的例子按照“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来说图中物体的位置,他们感到很困难,不知道如何去说。学生并不能体会教师分层次的教学设想,他们只会感到:我刚才已经说出这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了,为什么还让我说。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我刚才是不是说错了,所以老师还一直让我说。

  在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将新授环节的“南京长江大桥”图设计为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提炼、小结,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再通过后面的练习逐步深化学生认识。这样化繁为简,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设计,都要建立在对教材、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熟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确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识人民币吗,同学都很自豪地答复熟识!,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识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识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惜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第2页 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玩耍这是熟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经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确定的根底;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四、模拟购物活动既然熟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第3页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玩耍,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1、同学在熟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敏;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3、有确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在《青蛙吃虫子》这节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我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探索“一共拔了多少萝卜?”营造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氛围;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积极的表达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当学生用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的不够完整清楚时老师帮助,同学的帮助,让在数学学习上不是很突出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他们在小组里有表达的机会,在全班也有展示的机会。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也脱颖而出,帮助别人时信心倍增,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2、“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教师从青蛙吃虫子这个有趣的情境出发,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青蛙吃虫子这节数学课,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学生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做到了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更多的思考的时间,更多的活动的空间,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多的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整节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个个自信张扬,带领孩子们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今天我当家》是一节综合课,主要通过“我当家”这一教学情境,来综合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有:

  1.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空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同追求。基于此认识,我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以《今天我当家》中的`上街买菜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2.着眼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要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我们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中加以细化,加以落实。本节课力求把课堂知识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理财,学会当家做主,而且在活动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

  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应该给学生更多更足的时间。前面的夺优惠券时间应该减少,后面买菜应该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增强市场的经济意识,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最新文章 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在学生作业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不会口答,单位名称找不到等。等以后学生多接触题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做老师的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点,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主要教学例7和例8。

  教学例7问题不大,他们都知道买几样东西就把几样的价钱加起来。在教学2元+4角时,有的学生得出结果是6角。我抓住这个“错误”挈机引导学生意识到2元不是2角,不能直接相加。从而懂得算加法是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并且结果要保证符合日常生活实际。如结果不应该写成15角,而应该是1元5角。

  例8有两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有两种情况用到减法:一是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二是比较两种价钱贵和便宜也用减法。计算人民币减法也和加法一样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计算。我本想例8无非就是把加法变成减法,学生应该也是迎刃而解。可是真正教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学生,自己又一次犯了自以为是的错。学生能理解找回多少钱,但不明白找回的钱就是花掉后还剩的钱。“找回”两个字和他们所学的加和减的含义好象脱节。可见我平时的教学不够灵活,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我应该给学生提前渗透花钱的时候,花掉就是去掉,找回就是还剩,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

  在我教学例8的时,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要买一个皮球6元,付出1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马上就能说出是4元,但让他们用算式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却只有少数能说出。这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远远高于他们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啊。于是我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引导。如果你要买一根5角钱的雪糕,你给了售货员1元,他应该找你多少钱呢?他们说是5角。怎么列算式呢?他们意识到是用1元减去5角等于5角。我再次引导为什么用减法呢?因为这5角钱是买雪糕花掉的,而且是从1元里花掉的,花掉就是减去,要找的钱就是你自己还剩多少钱。当找回多少钱和还剩联系起来时,他们好象又有很多人理解了。到是计算方法上还比较顺利。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美丽的田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虽结束兴趣还存在。

  2、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30+4=?时,我是让学生先自己摸索解题方法,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小猴爱吃桃的情景,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认识的面值,并能从人民币中找出识别的信息,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在另一个班试教时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人民币,但对其各种面值之间的联系、大小关系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说5张2角的人民币可以换一个1分钱的硬币。因此在后来修改时,我有意识的将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孩子们大多都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因此采用了课本上做一做的习题,1元可以买什么东西?商品有1元的冰棒、5角的作业本、1角的扣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寻求答案,想出多种购买的方案,可以只买一种商品,也可以两种或多种商品,在思考中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币在生活中重要性。

  一整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本来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东西,学起来很有劲,认识人民币和换钱游戏的环节都积极踊跃的参与。但是从随堂的练习中来看,我对新版、旧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块还是把握不够。教材是20xx年编写的,那个时候市面上大多流行的是第四套人民币,而到如今第四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五套人民币大多都能从生活中认识,这堂课只是把知识系统化清晰化;而第四套人民币对他们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点。但是书上的习题大多已第四套人民币为主,孩子们纷纷说看不清楚。其实在认识人民币一环节,我就将同样面值的第五套人民币和第四套人民币就出示在一起,我的本意是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两种版本的人民币联系在一起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学生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谋划好“预设”。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一、“预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源于全面了解学生

  在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小学阶段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和重点。为以后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后由教师给出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预设”新知教学——准确把握,源于学生的需要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新知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而主动的学习。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

  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要贴近学生,俯下身子来备课,多和学生交流,不失为备课的有效途径,课前短短的交流和调查,胜过教师长时间的“闭门造车”。

  三、要在“生成”中即时准确“预设”

  教师要了解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有什么创意?有什么困难?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把学生的情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而不是作为负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生成”的教学策略。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学习的小主人。

  四、要在“生成”中不断调整 “预设”

  本节课上完以后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新授部分过程太快。应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为后继教学做铺垫。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习题的设计要细化,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认真的吃透教材,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数学活动,使我的每一位学生有所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本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

  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在课中我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3-07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4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7-18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04-1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28

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03-18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0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5-2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1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热)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去猜测,去推想,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我努力引导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利用森林运动会的动感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目的、有顺序地观看小动物精彩的赛跑比赛。让孩子探索新知,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描述出来。在赛跑进行一半时定格,引导学生猜测、推想:“谁会跑第一?”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对学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最后到达终点时,让学生汇报小动物的'相对位置与顺序。进一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并针对比赛的结果顺势渗透德育教育。告诉学生,小蜗牛虽然落后了,但它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动物赛车比赛中,让学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充分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同一个物体的位置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能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森林里的小动物请我们到“儿童乐园”和“动物园”游玩。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学的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发展思维、学会提问

  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一个问题,本课我有意识地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问题,如:在赛车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提问,起初学生提出较浅显的问题:谁是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但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会用“前后”提出一些比较深层的问题。3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4号车排第几?等等。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敢于提问题的学生我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的勇气,有了鼓励学生才敢问,有了引导学生才会问,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今天进行了认识图形(二)例一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茶叶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学空间一:想一想。以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纸上,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教学空间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动笔之前先动脑,以思导行!

  反思:学生以前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基本都能对要画的平面图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是对球是否能画出圆形有不同的意见。

  教学空间二:画一画。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在白纸上画一画平面图形。

  反思:动手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画一画,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圆锥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见,我给每组补充了一个圆锥的教具。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能画出圆形,而球是画不出来圆形的。此外,利用长方形教具,我一抻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学空间三:分一分。以四人为一小组,给小组内画出的`几个平面图形分分类。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

  反思: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给图形分类,这里我拓展了认识图形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不同图形的不同特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本次磨课课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上下》。初看教材,感觉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教学应该相对轻松。但是通过不断地解读教材、上课议课、修改教案,发现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教师要想讲清楚,使学生真明白,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经历多次备课,反复磨课,使我意识到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就在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充分解读和了解。

  一、对教材的解读使教师明白教什么

  从表面来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会用“上下”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不教,学生也会。其实深入解读教材,发现简单的表面下面蕴含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最初的教材解读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有以下几点:

  1、《上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有关“位置”内容的起始课,根据学生日常积累的经验来看,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容易被忽视。因此,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参照物”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及“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新授环节,设计让学生用“上下”说物体的位置,并关注学生用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及理解3个物体时“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我自认为对教材的解读已经够全面、深入了。但是通过第一轮的磨课,老师的指点,发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中缺少让学生通过“同一参照物描述不同物体位置”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想当然”,必须塌下身子仔细研究、反复琢磨。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明白教什么,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呈现一个饱满、有效率的数学课堂。

  二、对学生解读使教师清楚怎样教

  在对教材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我对新授部分设计了4个环节,一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为了体现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第一个环节:说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南京长江大桥”图中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主要为了让学生说清“参照物”,注意语言完整。第二个环节:同一参照物说位置。出示:( )在火车的( )面。让同学们都以“火车”为参照物描述了不同物体的位置。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2个物体的位置。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就在汽车的下面”。第三个环节:不同参照物说3个物体的位置,体会“上下”位置相对性。出示:火车在( )的( )面。使学生明白:因为比的参照物不同,火车相对于汽车在下面,相对于轮船在上面,位置是相对的。

  我设想的是将新授部分讲的细一点儿,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逐步体会“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使之,有条理、分层次,学生掌握的扎实一点儿。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教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用“上、下”说交通工具的位置说的很好,虽然学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同一参照物” “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但学生会不自觉的应用。如果一旦给学生架设问题的框框,学生并不能如我所愿。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说出交通工具的位置,这样势必要加强教师引导的强度及学生反复说图的次数。使“南京长江大桥”图承受太大的教学压力,教师引导的累,学生理解的累,拿着一幅图反复的描述,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

  一节课的落实,不是老师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仿照老师的例子按照“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来说图中物体的位置,他们感到很困难,不知道如何去说。学生并不能体会教师分层次的教学设想,他们只会感到:我刚才已经说出这3种交通工具的位置了,为什么还让我说。有的学生甚至怀疑我刚才是不是说错了,所以老师还一直让我说。

  在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将新授环节的“南京长江大桥”图设计为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提炼、小结,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参照物”“不同参照物”“上、下”相对性,再通过后面的练习逐步深化学生认识。这样化繁为简,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设计,都要建立在对教材、对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熟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确定生活体会,于是设计提问你们熟识人民币吗,同学都很自豪地答复熟识!,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熟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熟识哪些?仍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识别的.使同学在合作沟通中自觉的进一步熟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沟通后反应,请同学上来向大家介绍你熟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同学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熟识人民币的方法,到达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防止僵硬的说教,当同学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答复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惜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同学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确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2、虽然使同学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第2页 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玩耍这是熟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经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同学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支配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形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确定的根底;同学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懂得与把握,也有了确定的成就感;四、模拟购物活动既然熟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终的环节我设计明白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或许是和实际的生活体会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同学依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形?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化挖掘这类问题,同学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同学〔缺乏买东西体会或是一些后进生〕略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第3页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同学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玩耍,最终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当然教学中仍有许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1、同学在熟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明白,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学问重点的高度;有购物体会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敏;2、同学有较强的观看爱好,但是观看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同学开展水平差距较大;3、有确定小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相互沟通,相互整合看法同学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在《青蛙吃虫子》这节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我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探索“一共拔了多少萝卜?”营造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氛围;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积极的表达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当学生用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的不够完整清楚时老师帮助,同学的帮助,让在数学学习上不是很突出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他们在小组里有表达的机会,在全班也有展示的机会。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也脱颖而出,帮助别人时信心倍增,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2、“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教师从青蛙吃虫子这个有趣的情境出发,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青蛙吃虫子这节数学课,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学生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做到了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更多的思考的时间,更多的活动的空间,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更多的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整节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个个自信张扬,带领孩子们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今天我当家》是一节综合课,主要通过“我当家”这一教学情境,来综合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有:

  1.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空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同追求。基于此认识,我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以《今天我当家》中的`上街买菜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2.着眼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要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素质教育目标,需要我们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中加以细化,加以落实。本节课力求把课堂知识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理财,学会当家做主,而且在活动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

  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应该给学生更多更足的时间。前面的夺优惠券时间应该减少,后面买菜应该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增强市场的经济意识,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最新文章 在学习“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它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的求和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例题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现的。通过一只小猴的自述,给出了“已经采了23个桃,树上还剩5个”的信息;并提出了“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问题。如何来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悟出:树上原来的.桃已经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来的23个,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树上的5个,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能求出树上原来有的桃。从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算出得数后,再强调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个”,并用括号括起来。并提醒学生要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题,都是有一个条件隐藏在图中,要学生自己把它找出来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一下这几题的答案,让学生从算式,答,为什么这样做三个方面来交流,以真正达到吃透题意,理解题目数量关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题是对比题,在教学时,我也主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加法计算,而第二小题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意思来进行解答。

  在学生作业中碰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不会口答,单位名称找不到等。等以后学生多接触题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做老师的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点,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主要教学例7和例8。

  教学例7问题不大,他们都知道买几样东西就把几样的价钱加起来。在教学2元+4角时,有的学生得出结果是6角。我抓住这个“错误”挈机引导学生意识到2元不是2角,不能直接相加。从而懂得算加法是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并且结果要保证符合日常生活实际。如结果不应该写成15角,而应该是1元5角。

  例8有两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有两种情况用到减法:一是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二是比较两种价钱贵和便宜也用减法。计算人民币减法也和加法一样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计算。我本想例8无非就是把加法变成减法,学生应该也是迎刃而解。可是真正教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学生,自己又一次犯了自以为是的错。学生能理解找回多少钱,但不明白找回的钱就是花掉后还剩的钱。“找回”两个字和他们所学的加和减的含义好象脱节。可见我平时的教学不够灵活,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我应该给学生提前渗透花钱的时候,花掉就是去掉,找回就是还剩,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

  在我教学例8的时,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要买一个皮球6元,付出1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马上就能说出是4元,但让他们用算式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却只有少数能说出。这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远远高于他们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啊。于是我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引导。如果你要买一根5角钱的雪糕,你给了售货员1元,他应该找你多少钱呢?他们说是5角。怎么列算式呢?他们意识到是用1元减去5角等于5角。我再次引导为什么用减法呢?因为这5角钱是买雪糕花掉的,而且是从1元里花掉的,花掉就是减去,要找的钱就是你自己还剩多少钱。当找回多少钱和还剩联系起来时,他们好象又有很多人理解了。到是计算方法上还比较顺利。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美丽的田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一开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文只有一幅图,只看一张图提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机灵狗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及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们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新鲜,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的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反思“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一下几点:

  1、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例如:巩固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由易到难,针对性强。特别是改错,以病例的形式出示,把学生当成小医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巩固练习时,还设计了开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课虽结束兴趣还存在。

  2、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数学是一个整体,其不同的分支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教30+4=?时,我是让学生先自己摸索解题方法,感悟今天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异同——数的组成,这样,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口算,但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口算题,而是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小猴爱吃桃的情景,力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提供探索与交流时间和空间。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提出“30+4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注重将数学与学生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的生活去,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课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还是有的,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人民币都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认识的面值,并能从人民币中找出识别的信息,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在另一个班试教时就发现,孩子们虽然都认识人民币,但对其各种面值之间的联系、大小关系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说5张2角的人民币可以换一个1分钱的硬币。因此在后来修改时,我有意识的将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孩子们大多都有购买的经验,但是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欠灵活,因此采用了课本上做一做的习题,1元可以买什么东西?商品有1元的冰棒、5角的作业本、1角的扣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寻求答案,想出多种购买的方案,可以只买一种商品,也可以两种或多种商品,在思考中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币在生活中重要性。

  一整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本来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东西,学起来很有劲,认识人民币和换钱游戏的环节都积极踊跃的参与。但是从随堂的练习中来看,我对新版、旧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块还是把握不够。教材是20xx年编写的,那个时候市面上大多流行的是第四套人民币,而到如今第四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五套人民币大多都能从生活中认识,这堂课只是把知识系统化清晰化;而第四套人民币对他们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知识点。但是书上的习题大多已第四套人民币为主,孩子们纷纷说看不清楚。其实在认识人民币一环节,我就将同样面值的第五套人民币和第四套人民币就出示在一起,我的本意是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两种版本的人民币联系在一起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学生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谋划好“预设”。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一、“预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源于全面了解学生

  在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小学阶段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和重点。为以后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后由教师给出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预设”新知教学——准确把握,源于学生的需要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新知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而主动的学习。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

  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要贴近学生,俯下身子来备课,多和学生交流,不失为备课的有效途径,课前短短的交流和调查,胜过教师长时间的“闭门造车”。

  三、要在“生成”中即时准确“预设”

  教师要了解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有什么创意?有什么困难?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把学生的情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而不是作为负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生成”的教学策略。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学习的小主人。

  四、要在“生成”中不断调整 “预设”

  本节课上完以后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新授部分过程太快。应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为后继教学做铺垫。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习题的设计要细化,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认真的吃透教材,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数学活动,使我的每一位学生有所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所以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币。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本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运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

  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己付钱。在课中我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