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上次,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教育”特色课展示活动。我执教了小学语文《桂花雨》一课。亲身经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感慨也颇多。
首先,是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小学语文《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学无止境。教学也是如此.。渴望专家、领导引领导航,让我们共同建构语文“绿色”课堂新境界吧!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带领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关怀,领悟人与人之间只有带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地和谐。由于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管老师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感悟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同时由于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样就使得课文的知识点相对较少,讲解起来容易造成空洞的感觉。
因此,管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读提示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管老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教师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教师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结合实际说话,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设计管老师设计的有新意,以文章的内容为主线,简单明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现在我们是老师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只想着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
因此,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一篇简短的课文确让我们师生都懂得如何去为别人着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说,语文课就是学习阅读、享受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担负的责任。因此,就需要动手操作,去查找资料,去和小伙伴探讨一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长应该发挥作用,总结、归纳大家的观点、意见,指派有谁来发言。这个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作为老师,我只是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当课文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其他三只蜜蜂还会回吗?”学生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想象非常合情合理,我肯定赞赏通过。但好多学生的回答让你措手不及,说他们没道理吧好象也不全是,说他们对吧我也心中没把握,后来对学生的`好多答案我都是应付着过了,有点乱了套,幸亏我让他们把答案都做了记录,下课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或询问专业人士才得解决,事情有点被动了,或许没注意还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从这件事情我感触颇深,教师应该懂的东西太多。还有教师在处理没把握的事情时绝对不能草率。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爱“钻牛角尖”,敢于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行为、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提出异议,给预设的课堂教学“添乱”,但这恰恰是孩子智慧创新的火花。如果老师不留意这些细节,不注重培养孩子提出独特的见解的意识,而是严加训斥,或草草应付,都有可能夭折一朵“创新的鲜花”。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刚刚结束的语文教研活动让我收获很大,我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应该越来越充满活力。孙老师课堂的精彩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整个活动中有了一些思考与体会。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多读书,教师不学习就意味着要落后。通过孙老师的课堂,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要上的精彩,不是老师讲的`怎样精彩,而是让孩子学得精彩,孩子表现的精彩。孩子在课堂上表现的精彩,很多时候是靠老师的引导,如:老师的语言神态,更重要的是老师自身有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感染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
孙老师的课堂犹如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宴席,当然这也离不开孙老师的智慧。课堂上,孩子们在孙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能在课堂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去展示自己,此时我觉得课堂就像个大舞台,让孩子们在这个大舞台上自由地展示自己地舞姿。正如孙老师课后与我们交流时所说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善于去引导,挖掘,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逼他们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培养习惯,课堂中老师稍一引导,可就会上的很顺了。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书、写字、聆听的习惯,特别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中学以致用。精彩的展示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是深刻的,我的收获会指引我今后的教学,我所感受不足将会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恐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以平时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来看,我想孩子们对这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的,所以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多花了些气力,希望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掌握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预备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晨会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同时我也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制作了《恐龙》的课件。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赏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奔跑、嬉戏、漫游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悠扬的音乐声,美丽的画面,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孩子们仿佛进入了恐龙的时代,他们兴奋不已,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对象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触摸期——研读文本了解特点。
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处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在制作课件时也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研读课文,了解恐龙的教学中,先重点教雷龙,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其余种类的恐龙以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学。并让孩子们在逐词逐句朗读中理解课文中多处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例如在教学“雷龙”时,我先出示雷龙的图片,让孩子们猜猜这可能是书中介绍的哪种恐龙,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由于课前的收集资料,他们一下子就猜出了答案,接着让他们说说雷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且书上是怎样描述的。然后通过体会雷龙的'特点来学习作比较和打比方的两种说明方法,最后再请学生通过朗读把雷龙的特点告诉大家。孩子们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说明方法,一举两得。
四、说演期——迁移方法模拟介绍。
孩子们掌握了说明方法,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请他们以“我”的口吻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恐龙,无疑是他们最兴奋的一块教学。先前,以书上雷龙为例,写一段自我介绍,(嗨,大家好!你们认得我吗?对了,我就是梁龙。我的身体可长了!猜猜我有多长?我从头到尾足足有二十多米呢!我走起路来,就象一架移动的吊桥。别惹火我哦!惹火我可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会用长长的尾巴把你甩到天边去!不过平时我可是很温柔的,假如你在侏罗纪公园游玩时有小河无法趟过去,你只需拨打求救电话,我会立即赶来帮助你们过河的。哪位小朋友胆子大,我还可以让他在我身上过一把滑滑梯的瘾哦!)帮助学生理清介绍的顺序,然后运用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作一番介绍。
五、探险期——拓展阅读探索奥秘。
“你们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将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地指向课外阅读,探索这至今尚未揭开的神秘世界。有兴致的可以相互借阅书籍,交流资料,观看电影等。
假如能把这堂课设计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提供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他们阅读。我相信,利用网络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学生会有更多的体会。而对自我介绍某种恐龙的小练笔,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书写,讨论交流。但愿笔记本的进入能改善我校的网络环境,让教师和学生能甘心在“网中挣扎”,并乐此不疲!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对于学生,考试是对其学习质量的评价尺度,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指标。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考试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从而成为既是指导控制教学过程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应该强调的是,考试的上述功能必须以测量的客观性、正确性为前提。要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考试的客观正确性,必须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工作。
在试卷分析工作中,运用考试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中挖掘整理有用信息,用于促进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进而找到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通过试卷分析对教师的“教”进行反思,从考试结果反思整个教学的得失,教学目标实现的状况,教学设计的成功与缺陷,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等等。通过试卷分析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从考试结果明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在试卷分析工作中,运用考试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检验命题和考试本身的质量,采用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是否合适,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是否足够高,试卷命题的结构、份量、难度和区分度是否恰当。从中可以得出今后改进考试和试卷命题质量的观点和建议。
试卷分析不是可有可无,不是走形式,而是完整的考试环节的内在要求和必备内容。通过对试卷的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一方面对该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试卷质量做出科学鉴定和总结,检测试卷能否真正达到考核目的,命题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要求相符合。学校相关部门也可通过试卷分析报告全面掌握学校教风、学风和教学质量的现状。
总结:试卷分析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生词让他们读,增强记忆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让孩子们看地图,增强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课前预习过的孩子能说出很多课外知识,我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带着自信和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再次,我让孩子们自学课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读,让孩子们感受“书要多读,每次的感受不同”。交流的.问题的空间很大,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发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定有不理解的词,教师可以让别的'孩子解释,趁机把“太平洋、福建、台湾”等词写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昂首挺胸、假若”等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可让孩子做动作、讨论解决。另外让孩子交流带来的图片,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祖国之美、之辽阔,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搜集资料的重要性,从小培养搜集资料的习惯,还能培养孩子写话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对孩子的写字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没有展现,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单调等等。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语文课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
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乌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范老师正在执教《司马光》第一课时,接近尾声,一个孩子忽然提出:老师,我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救人。”范老师随口接过:“看来救人还有很多办法,我们下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后,教研组就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发散”,因为这会扭曲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反而感觉司马光的办法也没什么了不起。而比较多的观点是先“发散”再“聚焦”,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办法可行吗?”从而体验司马光的冷静、聪明。
笔者认为,如果答案只停留在“发散”阶段,无疑是“新鲜的误解”,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发散——聚焦”这样的层次,学生无非只是理解了司马光的办法好,他真了不起,我们要向他学习。笔者认为,把文本的价值取向仅仅停留在“解文”“知人”的层面是不够的。学生下次碰到的困难不会再是缸中救人,不会是同样的情境相同的.条件,能够迁移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这种想办法的思维方式。本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很明显,编者的意图也是要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论世”“察己”。可见,如何想出合理办法的思维过程才是教学的重点,“还有什么办法?”不仅要问,而且要“重锤敲击”。
第一步:
发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人?(教师将学生说的方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写在黑纸片上,用磁铁吸在黑板上。)
聚焦——思维方法不一样
师:把人救出水无非是两种思路,(边说边板画)你们想想,一种是(水出来),一种是(人出来)。(学生在板画的直观帮助下,豁然开朗,“哦!”)
师生共同移动纸片,把学生提的方法分成了两部分。)
第二步:
辩论——哪种思维不可行?(撤下“人离开水”这类办法的纸片。)
再聚焦——及时抢救是关键,根据实际想办法。
第三步:
再辩论——评一评“让水离开人”的各种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这个学期,一贯欠交作业或基本不交作业的赵云坤 ,国庆长假过后不仅作业次次获优,而且还连续获了几个“A”+ ,并得到老师奖励的本子。这都归功于“温馨”的作业批语!
因为有个别学生的作业有拖拉和不交现象,我想了好多法子,但效果甚微。自从运用“温馨”的作业批语即“批改+评语+奖励”的方法,每次批改作业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差异,写出富有针对性的评语,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听,“老师批改的作业,暖人。”周思雨说;看,只要你随手翻开她的作业本,就看到这样的评语:“你的作业清洁整齐,字写得真漂亮,说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赏到你那清洁而又漂亮的.字迹啊!” “你很聪明,什么事都做得棒,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把作业做好!”、“有进步,作业做得比以前棒多了!”、“你的进步很大,老师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我了解到原来是她的父母离了婚,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于是,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道:“你很懂事,知道为家里分担忧愁,但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要是你父母知道你现在的学习情况,会多伤心啊!”我又找她谈了一次心。后来,她摆脱了生活的阴影,学习进步很快,还当上了课代表呢。
这种让作业本“说话”的办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批改办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单纯的学生巩固知识的作业过程变成了知识与品德并育的过程。
“你的作业里藏着几处不该有的错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出来,试试!”“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细点就好了!”、“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你字迹工整、清爽,老师看你的作业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今,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评语,充满了学生的作业本,给予了学生一种神奇的动力。原来厌烦做作业的,现在喜欢做作业了;原来做作业粗心大意的,现在变得一丝不苟了;原来觉得做作业枯燥无味的,现在觉得不但有“趣”还会有“奖”;原来感觉做作业毫无意义的,现在觉得做作业不仅能得到老师的有益指导,还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意。
[反思]:无声的关爱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谈,静静地给学生以关爱。利用批改作业之机给学生以温馨和关怀,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紧密结合在教师的教学常规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学生通过它来衡量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的评价更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我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在语文课堂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考。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如小组讨论、口语表达、作文写作等,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我注重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将教材与生活相联系,开展了一系列趣味活动,如语文游戏、趣味阅读等。通过这些活动,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我注重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评价和反馈,如学习笔记、小组互评等。通过这些评价和反馈,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在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泉水》是一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在教学本课时,强调自渎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尽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以学定教
教学本课的时候,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渎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结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本课所描绘的画面很美,课文的语言文字也而后内美。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点语文,在次基础上还通过说话、写话练习,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在运用中积累语言。从而,使学会僧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
总是,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悟,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22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1-14
小学语文《赶海》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4-08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20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06-17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