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
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文艺随笔,这四篇文章内涵丰富,富有“理趣”,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很高的价值。 文艺随笔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一种文体,但是在做这种文体的阅读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本单元的文章应成为很好的实战演练篇目。《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第一篇文章, 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 内容相较于其他三篇文章而言较为简单, 朱光潜 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是一篇锻炼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典范文本。 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高考实战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 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识贮备等问题,对于文艺随笔类文章,学生阅读难度偏大,而且兴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这类文章教授难度较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从文章的例子入手,发动学生自主讨论,既避免了结论先行,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再探讨发扬。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个题目留为课下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练习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正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2
【教学设计思想】
《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2.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3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平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 “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附: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片段)
师:阅读第五段,第三则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生: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的好,跟韩愈的观点是不同的。
生:朱先生认为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应该诗的意境是宁静还是热闹。
生:作者说:“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由此来看,作者认为“推”字比较适合。
师:我认为,作者的意思是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大家仔细推敲一番,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生:“推”字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说明寺庙中只有那一个人,但却是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
生:“敲”说明门内还有他人,因此要敲门。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还有些人情味。
师: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师:看第六段,第四则例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生:有些读不懂,好像是赏月,但最后又感觉是泡什么茶喝。
生:应该得联想一下,团月的意义。
师: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什么是联想意义了吧。从茶“小龙团”想到“天上的小团月”,从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点清新的意味。一件非常平淡的品茶一事,为什么被苏轼写得那么雅,全是联想给力啊!大家进行合理的想象,喝茶人所处的环境和如何喝茶的吧。
生:夜晚,月色清明,诗人在山间泉水旁边,泉水清澈,月光倒映在水中。
生:诗人独自一人,以石为桌,独坐泉边,周围静谧,诗人怡然自乐,品味茶水的清香。
师:我都陶醉其中了,大家说的很好。
师: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
生:用词一定要推敲斟酌。
生:用词要看诗的意境方面的需求。
生:用词要取决于是中的思想感情。
师:对,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师:那好,我们不能只说不练做个嘴把式,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几个选词填空,推敲一下,用哪一词最好。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晚唐诗人,早年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考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你认为颔联括号中应该挑哪个词最好呢?
生:应该是“数”,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应该是“一”,要不怎么体现题目中的“早”呢?
师:对,就是“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并且诗人在此诗中以梅花自比,传达出孤傲清高的情感。
师:再看第二个选词填空。
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
注: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敏捷。
生:我选“疾”字,因为“疾”就是快的意思,说明将士骑马跑的很快像鸟飞一样。 生:我选“落”字,鸟总是“嗖”的一下就从树上飞下来,感觉很快也很有力。 师:哦,看来你很有观察力。大家想想哪一个最好,刚才两个同学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最好的。
生:我选“过”字,因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过”可以作动词与后面的“呼”对应,别的词从词性角度来考虑,都不合适。
师:嗯,非常有道理,从对偶的角度来考虑“过”字最合适不过了。那你能从内容上来分析一下吗?
生:“过”字让人感觉是鸟儿从眼前一飞而过,速度是很快的。
师:“起”和“落”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疾”只是说速度快,但如何快,则表达不出。就像我们夸赞一个人很美,单用一个“美”字是不够的。而“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之下,一只鸟轻然而快,轻灵活泼,一下子就飞过去了,正好就像这名勇将,驰马追敌,马快枪急,一闪而过。
生:我明白“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思了。
生:看来咬文嚼字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写作文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思考过。 生:是啊,我写作文时总是想着用上几个好词就行了。
师:这节课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得懂得: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作文中不仅能看到大家的好词好句,而且能看到用得精当,耐人咀嚼,经得起推敲的词语。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4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朱光潜先生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我采用比较简单的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运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进入到正题,了解了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义,直接击中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艰深,自然就有了学习的信心。然后整体观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观点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为过渡,说明证明观点的方法就是实例,顺势进入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比较活跃,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学生能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启示。听课的老师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本想在分析实例的时候列举更多课外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另外,在分析第一个实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时间上的紧张,最后预设的.讨论题没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为遗憾,因为讨论可以放在下节课,而学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错过的。
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讨论等)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这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并且每节课的目标应尽量明确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其实,不仅是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应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对教学的追求是无限的,我们也得学习朱光潜先生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5
10月29日,在北师大附中我终于上完了两节汇报课。我讲授的课文是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虽然在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这两节课还是留下不少遗憾的地方。
首先,这两节课还不能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然后就带领着学生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方法等;在第二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老师出一些炼字练习让学生当堂练习,当堂讲评。在这两节课中虽然学生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回答,炼字练习也能完成,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去阅读课文,按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解答,学生没能自主去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中也没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第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虽然在课前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内容的趣味性,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不够踊跃,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活跃。我觉得这两节课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做得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6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本节课我摒弃了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套路,代之以学生自主探究地阅读,通过对话与互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意义。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十分频繁,唤醒了学生主体的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注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本节课我在这方面很注意,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就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在“巩固练习案”中,让同学们结合实例进行一番阅读,实现自己的“咬文嚼字”,都很有见解。由于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使的过程成为文化建构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素养。
最后,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 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此外,由于时间关系“巩固练习案”没有充分让学生自主完成。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7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课时分析论证方法,借鉴经验。
教学设想是美好的,可是在第一课时之后,我悲哀的发现,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读懂文章。长久以来的讲练模式训练了他们的做题能力,但是却限制了思考能力的发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做什么。即使学案上的题目难度适中,层次分明,面对课文,他们仍然一头雾水。
今天是第二课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找到事例和事例论述的道理。我以为这很简单,可没想到他们都一脸迷茫地看着我,教学过程进展龟速。没办法我只好带着他们一段一段地来讲,可是这样的讲解方式,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在混乱中,我把第二课时讲完了,最后一课时我已经不想讲了。我觉得第三课时如果还这样的话,那大半是在浪费时间。
是我教坏他们了吗?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心里像是被菜刀来回剁着的生肉,翻来覆去的疼。我一直都在努力追赶老教师的脚步,一直都在学习怎样把课讲好。可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不尽如人意?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8
选入高中《语文(必修5)》的《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
“咬文嚼字”通常含有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即“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有些随意,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就是语言粗糙、啰嗦,大白话、网络语时有所见。至于语言的贫乏,写法的老套(即文所说的“套板反应”)等问题,也值得注意。
有鉴于此,我在讲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找出关键句、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让学生写“《咬文嚼字》读后感”,以图达到“读思写”相互为用,一举三得的效果。
1.读:写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进而确定文章中心,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2.思:写读后感,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
3.写: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都有其自身的写法,通过这次作文,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9
上周星期五,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1)班的同学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导入活泼,激发兴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发现这个班上的学生不大爱开口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我面对又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合作的基础,怎么办呢?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我的第一次给深圳的学生上课的紧张、兴奋而感动的心情导入,让学生看到了我的.真诚及对他们的热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平等交流,因势利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间的平等
交流。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又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教学的热情支持者和合作者。比如,在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时,我用了苏小妹给苏东坡出对子的>故事:“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我鼓励学生说:“苏东坡填了两次都不能让小妹满意,咱们来试试,看看是否能填出让小妹满意的答案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抢答。有说填“拂”和“印”,有说填“抚”和“隐”,还有用了“吻”和“羞”的,对于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我除了表现出了自己极大的惊喜和赞叹外,还不忘记鼓励他们:“我们的答案能不能让苏小妹满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下课的铃声就在这种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响了。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0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1
1. 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想面面俱到,后来权衡利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
2.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后来将其改进,减少了讲解环节,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环节,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情况很好。
3.重新上这节课的话,会先在课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提前看课文的情况下,自己分析材料,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一起讨论材料进行鉴赏,教师在旁边起引导作用,等讨论完以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比较自己和朱光潜的观点,这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2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3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历来认为较难,枯燥。本年度教授这节课,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学生其实还是很有创作热情的,只是我们慢慢地把他们的创作热情给消磨了。
支教本课时,自己并没有太多新意的教学设计。大致流程为: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找出本文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文章1—5段 举了哪些事例? 从哪一个方面阐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 朱光潜认为哪个字好?你认为哪个字好?
苏轼的诗歌修改前后有什么不同效果?什么是套板反应?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
拓展训练:苏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师,春风又绿江南岸,到过入满,有何差别? 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总结本课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整个教学流程也比较大众化,但是在拓展训练环节,当学生选字眼的.时候,热情高涨,大胆尝试的状态历历在目。推好还是敲好,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改了一个“润“字,也改得很妙。可见,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创作的激情还是有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呢?包括我们的老师自己也不愿意写作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觉得至关重要。
高二阶段训练的是议论文,议论文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值得自己思考。与其一次次地让学生艰难地挖空心思地创作,不如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学生是愿意创作的,如果让学生去创作剧本,他们愿意,如果让他们演剧本,他们更愿意。如果让他们创作诗歌,他们也愿意,品味诗歌,遣词造句,也别有风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04-22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04-25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优】06-23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反思03-02
教学反思05-22
(经典)教学反思06-30
教学的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