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
通过一个多月的生物的教学和学习,我感触颇多。
这一册生物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本,里面写出了详细的每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有助于自主学习时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还有精要的文字阐述,并配以精美的图和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系统的学完每一节后,每一节后面还有评价系统——自我评价,利于学生在学完后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还有思维拓展部分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有兴趣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做这部分习题。
同时,在每节中还有相应的活动系统,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观察,实验,调查,讨论,论坛和游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拓展系统的课外探究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课外阅读是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阅读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这本书在编写上具有几大块组成,有这许许多多的优点,供学生学习利用,同时还有许多实验可以供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正确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远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此教科书中的每节课不是急于把结论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科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观察,讨论阅读游戏等活动,并通过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同时,这本书参考了世界许多国家最新的中学生物教科书,汲取了其中的精华,版式更加新颍,栏目更加活泼,图片更加精美,而文字简洁精练,浅显易懂,这一定能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当他们忘情的`畅游在生物学知识的海洋中时,他们就会逐步的汲取到作为未来社会公民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知识。
21世纪是一个生物学更加迅猛发展的和更加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世纪。20世纪末,一只还在妈妈身边吃奶的小羊多利忽然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和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他们可能会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只小羊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和神秘迷惑,本教科书将会引导他们面对这些生物学及其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激发他们饶有兴趣的参与讨论与实践。久而久之,他们将会逐渐学会如何参与社会决策,形成作为未来公民应该具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使学生形成一个观点:“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只是跟着都是的问题“答”,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转变观念,“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可以当面问,可以写信问,还可以打电话甚至上网问。教师在课堂上也要转变观念,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不要怕被问住,对课堂内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对过简单的问题不要取笑,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对过难的、过深的问题也予以肯定和尊重,帮助学生查找答案或询问专家尽量解决。转变观念,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机,能引发学生努力思考,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刚开始时要积极引导,提供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问题。可以在生产和生活中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靠近路灯的树叶秋天比远离路灯处的晚变黄、晚落?而在有路灯的道路旁边种植的水稻反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呢?运动会上,同样进行1500米长跑,经常锻锻炼的运动员和不经常锻炼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这类问题学生在生活上都有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学校校园绿化及改进、校园白色污染的调查及防治,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依据所学知识,自己设置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既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生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和课题的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和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2
本节课设计很科学,自主阅读期间学生解决了绝大多数知识上的困惑,通过阅读后的组内帮扶、知识梳理,强化、巩固了基础知识。
本节合作交流环节重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问题“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问题“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通过问题“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其繁殖速度为30分钟一氏,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问题“外科大夫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存在的不足:
孢子与芽孢的区别学生自主学习时理解不够到位,通过教师精讲,能清楚孢子是生殖细胞,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但接触到实际应用问题的时候,仍不能灵活应用。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3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推行好多年了,广大教师立足实际,锐意改革,不断提高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平。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惑,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探究的问题越多越好吗?
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不需要探究,哪些知识需要探究,需要探究的问题到底设置几个算是合理等问题,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几乎探究了整整一节课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看书就知道的问题也在探究,对于过难的内容还想探究。那么哪些内容不是我们要探究的?哪些问题又值得我们去探究呢?有人说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知识就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跳得老高都够不到的就没有探究的价值了。也许有人会说,一节课探究的问题少了那还算是新课改吗?这种状况在听评课时时常也会听到,这或许就是我们对探究过程的认识误区。因此,我感觉探究什么问题,探究多少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而决定,绝不能千篇一律。事实证明:探究的问题设置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究的次数设置的合理,符合学生的承受能力,就能会不断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探究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续,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得到加以运用的问题,都应是我们重点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是重过程轻结果吗?
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和结论,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生物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之一。而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学生的探究活动看似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好多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目的、原理不甚了解,对探究活动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认识。例如,临沂市有一“中考”题(当时还没出现学业水平考试一词),要求学生绘画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解,评分标准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学生图解画错了,但是如按照错的图解解释对了,也就是能“自圆其说”,同样给予相应的分值。本人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明显的是注重了过程而轻视了结果,违背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容易给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不利于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也许有人会说,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科学上已有定论,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只要注重过程而不必在意结果,这种观点看似注重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忽视了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割裂开来,正如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一样,科学探究也离不开理论假设的指导,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目的就是验证实验的结果正确与否,让学生明辨是非,最后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从而少走弯路。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既尊重过程又尊重结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才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正确理解。近几年临沂市学业水平考试注重开放性题目的考查,目的是提高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此促进教师的创新教学。但应注意的是,设置什么样开放性的题目值得我们探究,我认为以上这则“中考”题目就不适合作为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
三、课讲得越少越好吗?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有些教师误认为讲课越少越好,(有的甚至说一节课不能超过五分钟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读理解。但是有些内容要求较高,而且是很难理解把握的,例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课,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去分析透彻,单凭学生看书消化,恐怕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我认为讲多讲少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知识应该有所区别,对于那些阅读性了解的内容,就交给学生自己好了,例如“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卫生保健”等内容,就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阅读完后检查其效果,将部分内容讲解,起到画龙点睛即可。而对要求高难度大的知识,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的。
各位老师,教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只要我们把行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责任心使命感,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水平就会不断的迈向新的台阶。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4
尽管课前备课反思很多,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是有犹豫的地方。
一、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如何导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这部分的教学,总觉得有不妥之处。课件设计的是“蚂蚁拖食进入蚁洞”,老师设问“这是蚂蚁的什么行为?”“觅食行为。”“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种设计是为了避免课堂学生的猜测过多、老师解答过程过长,从而避免课堂时间过长、冲淡主题。但这样设问,我总是觉得好像和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不一致。课后细细想想,觉得教材设计者的意图可能是通过探究蚂蚁喜欢取食哪种食物,得出蚂蚁有觅食行为这个结论的。其实,在探究出蚂蚁爱吃哪种食物的过程中,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推论出“蚂蚁有寻找爱吃的食物的行为,这种寻找爱吃食物的行为就是一种觅食行为”而导出重点部分的教学。还有当时觉得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所以想换种导入方法,就是将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的画面换下蚂蚁搬菜粉蝶的视频,这样就可以直接探究饥饿的蚂蚁聚集在米饭粒周围是否是觅食行为,从而导入“在复杂的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顺利进行列举多种行为类型重点教学了。这样既可以避免生硬的转问“蚂蚁有觅食行为吗”这个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进行重点部分的学习。也不知为什么,在设计这部分教学时,怎么也走不出思维怪圈,终究是按照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教学了,真是件莫名其妙的事。可能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思路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吧,但现在细想起来,终究觉得有不妥之处。
二、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考虑到给学生充分参与并多思维,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教学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给予恰当地指导。但遗憾的是,教学中课堂时间太紧,又因为是借班上课、不能将设计的内容留待下一节课进行。因此,在课堂上,只是请一小组就某一动物行为类型如防御行为等列举了两例、在诱导他们说出规类的依据后,就没让该组继续说完他们交流的结果,而是把机会给予了其他小组继续说其他某一动物行为的类型的例子了。虽然,在后面的“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补充回答中可以弥补部分遗憾,但还是不能让全班各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就是发言的小组,也不能将本组的交流结果全部呈现,可能影响了部分同学积极交流的情绪。课堂结束时,如果让学生们把交流的结果交给他们自己的老师评价可能会有所弥补,但当时却没有考虑完善,这就让我对这节课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中,语速有时过快。教学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语速过快,就凸显了课堂思维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表现出不够流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语速的调节上,我要注意加强调节。
四、准备不够细致由于是借班教学,教学设备可能不一致。我虽想到可以早点到达现场进行调试,但是没想到现场已经有人在上课,因此无法进行。结果,上课时,果然该班的设备和我们准备的不完全相同,操作上出现误差、配合教学的视频画面调动困难,影响教学思路和效果。这是我过度自信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造成的失误,其实我是可以前一天或者更早一点趁别人未上课时就到达教学现场进行调试的。所以无论如何,要保证一堂课的高效率,哪怕是一个微细方面都要考虑周全。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
《生命的演化》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及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本单元内容的教学,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从同学们熟悉的有关生命发生和发展的神话传说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章的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成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图片让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效果很好。
4、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
1、在“查”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的板书不足的地方,要明确地提出来,并改正。
3、少数同学不爱动手、动脑,认识不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6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是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的重要内容。学生虽对空中飞行的鸟类比较熟悉,但对它们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空中飞行还不明确,对于鸟类在空中飞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缺乏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去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实践体验,所以:
一、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二、鉴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启发为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充分挖掘潜能。
三、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例,变抽象为具体,变感性为理性,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及知识处处和生活相联系的.道理。
四、采取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做、思、讲、听、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7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他的观点是:繁殖产生的个体总是有差异的,即长颈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颈长的有些是颈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变异的特性,因此,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接下来这些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存活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汰掉,即颈长的长颈鹿与环境相适应,被自然选择活了下来,颈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颈长的这些个体又产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颈长的又被自然界选择存活下来,颈短的又被淘汰掉,这样,经过逐待的选择积累,剩下的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颈长的`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可以看出达尔文认为生物能存活下来不是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让其存活下来的。且选择存活的都是有优势性状的,如颈长的长颈鹿,因此,自然的选择是定向的,且是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变化的自然环境。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本节课对课本内容进行大量扩充,增加了介绍研究的动物行为学的科学家故事以及尝试研究自己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突出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活动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更加向往生物学研究。
1。活动引入,一箭三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动物行为学的素材。本节课的引课环节采用活动法,“看图片,猜古诗,说行为”。猜谜游戏使学生兴趣高涨,全体参与到课堂;优美的古诗词使学生陶醉在如画的意境中,心情愉悦感悟课堂;说行为活动又使学生了解到动物行为多样性,好奇求知向往课堂。
2。突出主体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不同意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课堂上突出主体参与性,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9
本节是继细菌之后的一节内容,本节联系生活也较紧密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认识真菌的结构,通过自己的观察让学生自己说出真菌的结构,自己推测去真菌的营养方式。
因为前面学过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掌握真菌的结构并推测营养方式。比如老师可以出示细菌的模式图在屏幕上,让学生找和真菌细胞结构的'共同结构和最大的不同,学生容易注意到细胞核的有无上来,我试验过不对比教学的班级很少能注意到真菌是有细胞核,只是机械的记忆了细胞的基本结构,脑海中无法留下痕迹。
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孢子的的具体形态,一定要提前一周给学生准备好发霉的橘子皮和馒头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青霉和曲霉的颜色和孢子排列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对青霉和曲霉的颜色的区别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曲霉,发霉的馒头片颜色多种多样,有黑色、黄色、红色、绿色等。
本节的孢子和上节的芽孢很容易混淆,老师能放在一起进一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
一、成功之处
1、本节内容侧重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节教学能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录像,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及通过介绍《寂静的春天》一书,得出动物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课题,形象又直接,达到在与前面知识相联系的同时,又能顺利的展开新课。用这种直接明了的方式创设教学意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产生了探求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3、本节教学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将课本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问题转化为以填空为主的具体的练习,与资料分析相结合,浅白易懂。根据初二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的特点,这种形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同时设计的练习将涉及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食物链、食物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生态平衡等整合到新课练习中,温故知新,达到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通过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相关作用,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以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和分组讨论的形式,从生物圈的高度来概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在了解动物的行为活动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衍的影响,渗透环保意识。通过这一形式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合作的科学精神。
6、以蚯蚓为例分析有利和有害两面,简单明了的教会学生辩证看问题。
7、用科学—技术—社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足和改进
1、语言需要再简练些。
2、多些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有效鼓励。对学生的回答尽量不用“很好”、“非常好”等十分笼统的评价,不具有针对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如果自然界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将会是什么状况?”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一面,并积极探讨如何防治这些疾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及文字介绍,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课后材料“以菌治虫”,让学生知道细菌和真菌还有有利的一面。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1
1、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2、借教具导入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通过设问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
完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后,感想很多,具体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很高。
2、引导学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认识动物在生态平衡和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体会到某些动物的具体作用,对动物在整个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和疑惑。本节课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和材料,说明动物在调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方面的作用以及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等。在加上学生的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且提高了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情感目标上,渗透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借助草原生态系统图分析一条典型食物链:草羊狼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真正从内心里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本节课自我感觉离预设的理想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没有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学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未能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如果结合生态瓶来进一歨地探究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可能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物质循环的促进作用,那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能会更换好一些。
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本课应培养的能力,认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珍惜爱护动物,在大自然中,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本课应着力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这一点上达成高度还有待提高。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3
学生、老师和家长习惯把初中的各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这无疑是从升学的角度来分的.而初中的生物学,自然被列为副科当中。既是副科,被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让学生愿意学生物、学好生物,就成为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感受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发现,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二、把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三、动手动脑,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四、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设计有两个明确的想法:一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认识规律;二是在认识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后对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将“自我评价”化整为零,使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衔接,成为认知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在于缩短认知与评价的'间隔,巩固知识结构,使评价成为知识拓展与升华的手段。
通过课后向学生征询意见,认为这节课方式灵活,组织严谨,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的兴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教师可多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马铃块茎,还有姜、蒜、番薯等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列表对比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都得到了培养,不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还要更多设置学生动手性的实验或实践内容。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文来阐释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我也认同了这种说法。可是,在随后的教学探讨中,我发现对于文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方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要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作者如是说。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后来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比如,原产于西域的黄瓜,在西汉时引种到中国后,并未见其对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并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经济损失,反倒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肴的品种。像黄瓜这样的“移民”,生活中可谓多多。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这样带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国外引进,或是由少数民族地区引种。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有益的。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几十年前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种植物——水葫芦,曾一度用它净化污水。后来,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它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要花巨资打捞。类似的还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由80000多平方米锐减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茎泽兰也在四川凉山上惟我独尊。
这样看来,对于生物“移民”,我们不能如作者那样,一概称之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许多有益于自然和人类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民展,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但是,对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物种,我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它们无节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反思04-10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3-23
生物的教学反思05-22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2-04
生物的教学反思03-23
生物教学反思06-12
生物教学反思06-24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反思05-05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