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职思政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职思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思政教学反思1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通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其重要手段是政治理论的传播和政治价值观的普及。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会加强其心理素质。而心理学这门科学,研究人的心理形成,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从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的本质上讲,相同点是两者都属于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射,不同点是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的基础,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发展,两者对外界客观事物反映的层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在本质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人的思想和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人的思想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高级层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就包含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该是综合教育活动,既包括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又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将心理学的知识借鉴并运用到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对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心理学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学生思想的形成规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实践证明,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相异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是强调受教育的统一性,并没有突出受教育的个体性,收效并不乐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生个性是不完全一样的,若是思想政治教育能从不同受教育者的个体特点出发,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做到了有的放矢,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高职学生正处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期,这个时期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借鉴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会使学生在解决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中探寻新的出路,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高职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例如,经济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大多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将一目了然,应对策略也相对明确。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必然可以合理地分析并有效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锻炼意志品质,做到因材施教,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而人们对某种事物看法和所持观点,会以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可以通过行为表现,行为又会反映其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学知识,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推测其思想状态,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消除矛盾。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要发挥出良好的教育功能,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要求,即必须配合本学科以外的教育方法及教学措施才能取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思想道德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结语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学习借鉴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师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深层次心理活动,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帮助较大,对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职思政教学反思2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政治教材不同于其他科目,有较强的时政性。作为一名中职政治老师,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一是加强了对教材本身的学习与研究。只有吃透教材,把握重点,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加强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对教育心理学以及青少年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让自己理解适应并能够针对中职生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二、开展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互动学习可以分为课堂内外两部分。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进程中,着意选择一个或两个带有适度挑战性而跨度小的教学内容,分别精心设置,便于学生上课试讲的小课题,提前一周在班上下达课题教学任务,让学生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做好上课试讲的充分准备,到下周新课同步时走上讲台,代替教师上台试讲。学生讲完后,教师着重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把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度、教学方法的恰当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板书设计的精美度、教学姿态的自然度共六个方面加以扼要性的讲评,并适当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给予适当拨高鼓励性记分,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安排一些课外互助学习,通过分小组学习、调研、讨论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倾注情感,贯穿工作始终
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有一条主线,这就是情感。有句话说的好,有的老师蘸着墨水写教案,有的老师蘸着汗水写教案,有的老师蘸着心血写教案。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中职思想政治老师,还应该蘸着爱写教案,应该是爱教育事业的,爱教学工作的,爱学生的,爱政治课的。这种情感,如果渗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话,那么就会在和学生的每次交流与互动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给他们以动力,以热情,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骄人成绩。而这,不正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期望的吗?
四、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是老师必备的基本功,在课堂上,妙用导语,巧设疑问,都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对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回答,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质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中职思政教学反思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顺应高校扩召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扩大。整体上看,他们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但面对市场经济时代利益的驱动和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认同缺失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思政课教师的主流是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还存在淡化、彷徨、怀疑、反对等信仰弱化的现象。所谓淡化,指个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下,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疏离;所谓彷徨,指个体为一定的气场所左右。在信仰与不信仰之间出现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所谓怀疑,指情感上将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伟大理想,理智上却认为它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所谓反对,指个体的主观世界被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占领,从而否认和敌视马克思主义。由此,一些思政课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更多受到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过分关注学历、职称和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对理论学习热情偏低,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紧跟,对当今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反应迟钝。表现在课堂言论上,部分教师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抬头,以政治中立为借口,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色彩;部分教师甚至放弃自我约束,散布实质上主义的言论。
2.职业意识模糊。部分教师虽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但仍缺少相应的职业意识。一是缺少使命意识。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部分思政课教师缺少终生从事信仰传播工作所需要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意识,不能正确认识思政课的性质和作用,不能经历教学相长的职业成长过程。二是缺少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其主要表现是工作中的个人主义,教学方面习惯于个体户式的工作模式,不与同事进行备、课上课方面的交流,不向同事学习;科研方面则不参加他人的课题研究,或者作为课题组成员有名无实,完全由教师个人独力进行研究。三是缺少究问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理论方面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求进步,对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人际沟通和交流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技术不熟悉:学科与科研意识薄弱。将思政教师职业作为单纯的教书匠看待;调查研究意识薄弱,不主动了解学生状况:缺少内省意识,不习惯于通过自我回顾和反思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四是缺少人本意识。不能尊重人,未能意识到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不能理解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隔膜;不能关心人,“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淡薄,课后不愿与学生过多交流,对学生的疏离感明显;不能发展人,对思政课在人格完善和生命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只教书不育人。
3.敬业精神不佳。在经济利益关系全面调整的现实社会环境里,少部分教师受物质利益的驱动,思想不够稳定,不安心于自己所从事的相对清贫的教师职业,未能将思政工作作为终生事业,而是向往收入待遇高、工作条件好的公务员等职业。他们把教学看作是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为维持生存而教,把上思政课仅仅当作谋生之道,或看成是生存手段,对本职工作投入少,而热衷于炒股和校外兼职、经商等。由此。他们在工作上敷衍了事,得过且过,不把主要精力放到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不去认真钻研业务。业务不精,敬业精神欠缺,成为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成因
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首先会在大学生信仰世界中引入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反对,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危险境地。也会使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实效。对思政课教师本身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种双重人格或人格分裂的情况;也会使思政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受阻。职业前景黯淡。对此问题需要认真对待,既要从教师主观认识方面找原因。也要从客观环境方面找原因。
(一)主观认识因素
职业认同问题属于主观认识问题,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首先要从主观认识方面找原因。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未能掌握理论的彻底性,未能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把握上。一般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都接受过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但是,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而言,虽然我们有一支庞大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但其来源相对复杂。真正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能长期坚持研读经典的人实际上不多,至于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并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则更要少一些。另外,思政教师也是具体的人,生活在具体的环境和具体的时代中。他们思维活跃。更容易受到当今社会各种时髦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这都会使得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马克患主义信仰的建立发生一定的困难。以致经常是“一脑袋的困惑去面对一大群的困惑”。
2.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较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践是认识和真理产生的唯一源泉。思政课教师往往满足于做一名纯理论宣传者,唯理论化倾向和教条主义倾向明显,生活经验贫乏,社会阅历单薄,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实践基础严重不足。因此,不少思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少定力,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工作中一旦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为负面情绪所困扰。甚至对自身事业和使命产生怀疑。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当今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可能通过流血牺牲的残酷革命斗争来锻炼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务实可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建立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逐步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可以且必须通过对各种反马克思
主义思潮的辩驳来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3.对思政课存在认识偏误。首先,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普遍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过高期望,即期望完全由思政课教师来扭转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认同方面出现的危机;另一种是过低期望。即认为思政课教师只能作空洞的说教,学生不可能认同你。故根本不期待思政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有所助益。前者无疑会在今天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碰壁,带来严重的职业挫折感。后者更会直接打击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其敬业精神受挫。其次,思政课教师还有一种惯性思维,即习惯于通过大张旗鼓的政治灌输来立竿见影地改造青年学生的主观世界,而无视德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导致德育危机,其实质就是人本主义精神的缺失。再次,思政课教师还有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所谓科学性可言,因而也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将思政课教学工作简单定性为一种传话筒和教书匠的工作,其实质是自我贬低。
(二)客观环境因素
职业认同问题属主观认识问题,但外部因素对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不容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探讨外部环境对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1.制度环境不完善。首先,思政课领导体制不顺畅。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开设情况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强调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时代各种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各地方对贯彻执行中央的政策和意见的力度不一:而在各高校内居于思政工作核心领导地位的高校党委以及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也不一定能担负起思政课建设的切实责任。其次,思政课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准入制度不严格。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引进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但高校引进人才时往往是从缓解师生比压力的角度出发,普遍只重视考察所进人才的业务水平。忽视对新进人才的职业认同和敬业精神进行某种适当考察和把关,更谈不上作为引进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这直接导致一部分主流信仰不够坚定的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政课的初衷,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二是培训计划不健全。高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专门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上岗培训也是如此。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一些高校流于形式,有些高校甚至连形式也不存在。人才引进之后,除了一些零散的业务培训外,很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没有系统培训计划和措施,尤其缺少针对职业认同问题的应对措施。三是考核评价不科学。相当部分的高校没有意识到应将相对抽象的信仰问题和政治方向问题作为对思政课教师的一项有约束力的考核标准,更没有具体的有关敬业精神和职业认同的考核办法和管理措施。再次,思政课教师主体地位不突出。部分高校在行政和教学部门之间有所偏颇,行政主导的气氛还相当突出,未能使广大思政教师尤其是部分爱岗敬业的思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权益受到保护。这实际上使得普通思政课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从而降低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舆论环境不积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价值取向对主流信仰的构建形成了最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与全球化时代的叠加,不可避免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入多元主义,也对主流信仰的建构造成冲击。思政课教师作为具体时代环境下具体的人,不可避免受到时代大潮的影响。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目前面临尴尬的生存环境。首先是社会对思政课普遍的怀疑态度。其次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对思政课的实用主义取向。再次是学生对思政课的分数主义态度。由此便产生一个明显的悖论:一方面是党中央高层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社会和学校甚至是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轻视。因此,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弱化,思政课教师工作热情从而受到打击。
【中职思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职的教学反思02-05
思政课教案03-10
中职教学反思02-06
中职教学反思06-28
思品教学反思03-10
思品的教学反思03-09
《静夜思》教学反思02-22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02-02
静夜思教学反思09-18
静夜思的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