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23 10:57: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渔歌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歌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1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感觉有以下 几点处亮点:

  一、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

  二、借助资料,展开想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授人以渔,师生互赏。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2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学反思3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首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而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老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句的字数。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接着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这首词描绘的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学生通过“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然后我让学生找找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我问青箬笠、绿蓑衣是景吗?学生回答这是渔夫的打扮,不是。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什么画面。学生就根据这些景物,概括说了我见到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极其简略,描绘得不具体、不形象,没有美感。然后我就再引导学生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些景是什么样的?企图把景描述得具体、生动、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描述具体了一些,但跟我的想象和要求还差一截。于是我把我心目中的画面描绘了一下,学生听后,似乎有点感动,都面带微笑,露出喜悦的神色。

  经过这样的想象之后,我们就请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4

  今天进行了第九课《词两首》的教学,我是两首词同时进行教学的,大致的思路和诗一样,在教学完第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后,让同学们进一步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

  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

  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同桌自学《渔歌子》。

  ……

  几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景物,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生蠢蠢欲动。

  师:还有?(还有)

  生2:还有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文章的插图。

  师:你真会学习,观察得很仔细,课文的插图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气氛。)

  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一位同学举手了。又不一会,两三个同学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手渐渐多了起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了,河里的鱼儿在欢快的游动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生5:我仿佛看到了连绵的西塞山前点点白鹭在漫天飞舞,和煦的风吹在人脸上很舒服,老翁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们的发言越发让我激动。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画面,诗一般的美妙,将你看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好吗?

  点头。

  不一会工夫,便有同学举手。

  从他们声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觉很知足。

  学生对于古诗词很熟悉,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诗词的大意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没有任何问题。

  这时如果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让孩子们感受、体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优美境界,让同学们在感受充盈之时一泄于笔尖,那将是多么畅快的事。

《渔歌子》教学反思5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学反思6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7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满河的桃花是季节写给流水的诗句吗?每一瓣,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头钻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几圈浅浅的涟漪。它也想读这首春天的诗么?

  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船头,戴青箬笠、披绿蓑衣的诗人,手握一杆没有鱼饵的钓钩,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其实,他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罢了。

  风用轻灵的细手,穿引着如丝的雨,悄悄为江南织一张嫩绿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鸟,从此栖落在那株岸边的小树,不再归去。

  这样,优美的唐诗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幅幅亲切的画面在脑海永远不会褪色。

《渔歌子》教学反思8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我没有像以往急着去动脑设计教学,而是充分阅读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诗教学新视野之意象与意境》、市教研室刘春老师的《“浅”诗深读的价值》、区教研室朱xx老师的《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教学古诗》等相关文章,聆听了特级教师高林生、优秀青年名教师高青对古诗词教学教法的解读,网络上观摩了特级教师窦xx的《清平乐村居》,王崧舟的《长相思》、《枫桥夜泊》等名家的古诗词示范课,我写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在经过我校领导、区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之后,形成了以上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认为本课有两个成功: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

  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完本节课我还有两点困惑:

  1、本节课只学了一首词,内容是否太少?而我又补充了两首同主题的词让学生课后赏析。只在课后进行拓展合适吗?会不会只是走过场?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落实课后的拓展?

  2、试讲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渗透了词的“平仄”特点。我告诉学生“平”就是第一声、第二声,“仄”就是第三声、第四声。读的时候遇平则声音拉长,遇仄声音缩短。区教研室领导在听了试讲后,建议我教学中不要渗透“平仄”的概念,果然效果要好得多。这让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渗透的“度”的问题有了思考。

《渔歌子》教学反思9

  师:作者把春天的哪些景物写进这首诗了呢?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在几个人的描述之后,渔翁在风雨中钓鱼的情景也很清了。我又抛出一些问题:他为什麽如此专心的钓鱼呢?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总体来说,对于体会词的意境。我认为还是步步深入,引导到位。进行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如总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悟出来那会更好。

《渔歌子》教学反思10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11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1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三、品析“渔翁”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首词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在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写景的词语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如诗如画的春景图。美丽的西塞山、展翅飞翔的白鹭、艳丽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清新宜人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他们显然已经享受到文字带来的美感。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人”。学生抓住“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到他的悠闲自在,联系“白鹭飞”理解他渔夫生活的无忧无虑。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渔歌子》教学反思13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14

  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渔歌子》教学反思。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教学反思《《渔歌子》教学反思》。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渔歌子》教学反思15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并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引导“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学生朗读时,我没能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词的节奏。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学反思02-25

《渔歌子》教学反思15篇12-19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11

《让》教学反思12-12

教学的反思12-08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01-07

教学反思03-02

网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