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情境教学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从而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4,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风》教学反思2
舍与得是一对矛盾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舍与得的两难境地,许是鱼与熊掌不知舍弃哪样的尴尬,许是无法把握自己内心想要什么的迷惘,更或许是一时找不到那条“渡江过岸的船”——求取的方法。每天,为了一些大事小情,我们都在不断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取舍。
而作为老师,在备课上课中,就存在着对教材的把握,对可开发训练点的取舍。近日,当然,这里的“舍”也不是一味不要、不读的意思,而是怎样确定重点,找准突破口,更有效地以点带面。《风娃娃》是一篇非常有趣、符合二年级学生心理的童话,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帮助别人不能一时兴起,要学会动脑筋。在听这堂课之前,我已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听了金小英老师的这堂教研课后,更加发现怎样对文本进行合适的取舍,相当重要。现选择第二自然段(风娃娃帮助吹风车)的教学,将我上课时的情况与金小英老师的教法作一些对比:
某老师课堂片段我的课堂片段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风娃娃为人们做的第一件好事——吹风车,请一个小朋友读读第2自然段,其余小朋友划出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的句子。
指名读——课件演示(风娃娃吹风车的情景)
指名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师:注意深、劲都是前鼻音。
师:小朋友,风娃娃用力吹的样子,谁能上来演一演。
指名演——学生一起演——齐读
师:小朋友,让我们跟随风娃娃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读: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
朗读指导:抓住“慢慢”和“断断续续”,读出风车转得吃力的样子。
师:那么,风娃娃看到了这翻景象,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找到句子读一读。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指名读——自由演——一起演(师配读)——齐读。
师:我们来看看小秧苗吧(课件演示秧苗喝足了水的样子。
师: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生甲:风娃娃,谢谢你为人们做好事。
生乙:风娃娃你能和我玩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秧苗喝足水的句子。
指名读
师:风娃娃的本领大不大,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甲:风娃娃力气很大,水流得飞快。
生乙:秧苗喝足了水,很高兴。
师:我们来读读小秧苗的句子吧。
指导朗读。
师:(创设情境)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甲:我仿佛看到了秧苗在点头。
生乙:我仿佛听到了哗啦啦的流水声。
生丙:我仿佛看到了秧苗们笑了。
指名读——赛读
齐读第二自然段。
对比这两个课堂片段,发现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不同:金小英老师将“风娃娃是怎么做的”这个句子作为重点,一读二演再读,再从读好小秧苗这一句,体会秧苗的高兴,从而再来理解风娃娃做的这件事好在哪里,最后再加入移情体验,说说你仿佛听见、看见了什么情景,使学生体会得更加真切。
而我自己的教学中,比较按部就班,采取了一个一个句子,按顺序解读的方法,从找困难到风娃娃是怎么做的再到秧苗怎么样了,每个句子我都找了训练点:比如“断断续续”、“深深地”、“不住地”等等。
再来看看效果的.不同:我的课堂上花时很多,学生朗读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尤其能感受到重点词句如何读,但学生并不能将在读好这句句子的基础上作一个融合的更高层次的理解。而金小英老师因为有舍,才抓住了重点,并用移情体验使学生将“风娃娃吹“和”秧苗笑”这两部分的内容创设了新的情境,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反思:
1、一堂课、一篇课文、哪怕只是一段的教学,有时不能按部就班,尤其是当一个段落中,出现众多可以凭借训练的知识点、语言现象的时候,不能一概齐抓,而要抓住重点。而重点的确定恐怕既要立足与这篇课文的内容,又要能使旨出于其中。
2、确立了重点以后,非重点的内容的目标层次的定位就要下降,只要求读通读顺即可。而相对来说,重点内容,一要想一些办法(或课件演示加深印象,或演一演,或比赛读)来读好,理解透;而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
3、文本是前后贯通的,当学生对重点句理解后,前后文也能相得益彰。比如,读好了后边“秧苗一句高兴的句子”,学生很快能对比读出前面水流断断续续,苗喝不到水的样子。
《风》教学反思3
“体验、探索、想象、表现”是我上这节课的设想,学生们通过体验风来了的感觉,激发出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不大,阅历浅,见识少,有时侯不知道该怎么样表现风来了的情景,如果只是简单的放任自流,任由绘画,多数孩子会模仿书本上的绘画题材,应该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时,就要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料,使他们的大脑接受有益的刺激,从而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种途径和资料包括:图片,风扇、范画等,从看、听等多方面去挖掘他们的.绘画表现题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学生是最富于幻想的。我鼓励孩子自己回忆并说说风来时的物体飘动的情景;风的大小和物体飘动幅度的不同;表现不同的风的线条;风来时人们的动作、神态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人们身上衣物、头发的飘动;雨伞被风吹翻等……我耐心地倾听,充分地肯定,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老师一句赞赏的话就能使孩子信心倍增。
我还让学生自由探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角度,尝试探索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来时的情景,感受风来时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
《风》教学反思4
冬天到了,幼儿也能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天气的变冷,发现了自己的穿衣打扮有个变化,也会对雪和冰的出现感到非常的好奇以及欣喜。这个活动,主要的目标是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尝试根据画面认出相应的故事内容。了解天冷水会结冰,遇热冰会融化的道理。在活动准备上,我特地准备了真冰,能够让幼儿亲自的体验一下遇热冰会融化的道理。在第一个环节,我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请幼儿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然后我就朗诵一首儿歌,来揭晓谜底,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我吸引了,于是我就切入了正题。在听完故事以后,我提了几个问题,幼儿对于故事大致做了一个了解,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水洼变成冰这个环节,还不是很理解,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拿家里的冰箱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把冰箱里的冷气来比作成北风娃娃吹出来的冷气。这样,拉近了幼儿的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天冷水会结冰的这个道理。但是对于冰化成水这个难点,幼儿又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冰块,带着幼儿来到户外,在太阳下面,一起来观察冰是怎么变成水的`,又提供了吸管,让幼儿试一试用吸管吹冰块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幼儿自觉地主动地认识周围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经过这次活动,不仅听了好听的故事,而且提升了幼儿探索的能力,也能使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
《风》教学反思5
《风的形成》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是快乐课堂,快乐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再到课堂结束,我们都处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境界,科学课首先要达到这种境界。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指导中,我仅说明了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验步骤,自主进行实验。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全班同学统一认同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验中获得具体的体验。
二是让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结论。
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我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
首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其次由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很多学生不会、甚至不敢划火柴,见了火苗就懵了,浪费了不少时间,在讨论、提问环节就显得比较被动。学生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实验的点睛部分,为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今后,我应利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并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不管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还是系统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出一份力。
我觉得,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首先应该吃透《课标》,其次,要精心备课,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风》教学反思6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风形成的原因。并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整个实验设计从动手试验入手,沿着“任务”(使烟转个弯)——(完成任务的)“方法”——‘前概念’(为什么使烟转弯)的思路导入探究的主题,再指导学生沿着“烟是被流动的空气带动转弯的——流动的空气是风——空气的温度差使空气发生流动”的线索收求实证,通过实验铺路搭桥,典型归纳推理,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完成探究活动,最后得到‘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规律性认识。
学生通过点蜡烛这一方法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让烟拐个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生试图解释其中的道理。当学生看到上升的转动着的纸蛇后,为自己的猜想、解释找到了支撑,但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停滞在这里,而是将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桌推向大自然,使得学生理解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变得顺理成章。
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小纸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热空气”这一主题来进行的,只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进来补充,才能形成风,因为过于着急让学生知道“热空气”,做实验的时,只让学生如何去感受“热空气”,而没有让学生去对比小纸蛇放在两只不同的蜡烛上,(一只点燃,另一只没有点燃)会发生什么现象?
总而言之,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来看,还存在着若干的问题需发今后更进一步的改正,也希望能使更多的学生爱上科学这门课。
《风》教学反思7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新课程对歌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展。因此在《刮地风》一课中,让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这一带有着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不论是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有西部劳动人民抒发它们的歌声,她是黄土地的母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在课中,我以“西部放歌”为主题情境,将四首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以“歌、舞、乐”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在听、唱、奏、跳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西部的风土人情及灿烂文化,感受、体验西部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特点、韵味及其内涵的情感和精神,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活动中得到升华,从而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成为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的一种自觉动力。在教学中,我注意诱发孩子们的兴趣,将情境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读谱唱歌《刮地风》
在课中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是《音乐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课中我将读谱与唱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识读乐谱唱会一首歌,从而获得成就感。基础好的班级可由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感受歌曲的特点,并跟唱歌词。再分组自主练唱歌谱,最后进行民歌演唱,比一比,看哪一组唱得最具有民歌特色。将读谱的学习与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演唱《刮地风》时更地道、更具有西北民歌风味。
二、口风琴演奏《刮地风》
课中结合甘肃民歌《刮地风》进行口风琴教学。让学生对比两种吹奏效果,再分别学习连音吹奏法和单吐音吹奏法。启发学生根据对歌曲《刮地风》的感受来选择用哪一种吹奏法参与更合适。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连音吹奏法最佳。在吹奏中同学们掌握基本的技巧,兴趣倍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课我安排了一系列学习内容,紧扣“西部放歌”这一情境主题,大胆设计充满浓厚西部文化氛围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西部民歌的韵味。结合课题“西部放歌”这一主题情境,将听赏与跟唱《黄河船夫曲》、听赏管弦乐曲《走绛州》,演唱《走绛州》以及音乐知识这几个内容进行组合,创设“采风归来”的情境,将读谱唱歌《刮地风》和吹口风琴、扭秧歌《拥军秧歌》这几个内容进行组合……。不管将教学内容进行怎样的组合,教学设计都要以激发学生对西部民歌的兴趣为出发点。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西部的历史、地理、风光、民俗、歌曲和歌手等相关资料,以便在学习活动中挖掘与本课相关的内容来启发学生对西部音乐情感和风格的把握。
《风》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认识蒙古族“长调”、“短调”藏族“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聆听蒙古族、藏族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两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l 、老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各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耀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也各有特点。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想到了那个少数民族呢?(蒙)
2、老师: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共480余万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赋予了蒙古人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也赋予了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 ”最具代表性。(讲解什么是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等等。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短调: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流行在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情感表现比较细腻。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来领略那里的民俗风情,学习了解按体裁分类的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巧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通过展示蒙古族辽阔草原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搜集的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等,然后将学生引到对内蒙古民歌的关注上来。)
二、讲授与欣赏: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蒙古族四个景点去参观,每到一个景点都将听到流传于那里的民歌。在欣赏时请同学们感受每首内蒙古民歌具有什么特点(民歌在速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去考虑他们的不同特点)。
1、老师: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欣赏民歌《森吉德玛》。(课件展示)
2、老师:我们已到达第二站,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呼伦贝尔盟,欣赏流传于那里的民歌《辽阔的草原》。(课件展示)
3、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内蒙古民歌,问题(1)、聆听这两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美丽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题(2)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他们在速度、节奏、旋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思考:这两首民歌属于长调还是短调?(学生对比讨论)
学生回答这两首民歌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提示、归纳知识点:《森吉德玛》:全曲以从容徐缓的马蹄声般的节奏为背景,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旋律如泣如诉具有叙事性特征,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节奏 具有自由、舒缓、漫长的特点;旋律 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 。
4、老师:同学们,我们对长调、短调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再欣赏两首民歌,然后判断是长调还是短调。
现在我们到的第三站是内蒙古的哲里木盟,欣赏流传于这里的民歌《嘎达梅林》。(课件展示)
老师:今天,我们去的最后一站是昭乌达盟,欣赏民歌《牧歌》。 (课件展示)
5、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内蒙民歌哪首是长调? 哪首是短调?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牧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属于长调。《嘎达梅林》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属于短调歌曲。
(设计意图: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内蒙古民歌,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6、老师:同学们到过内蒙古吗? (学生回答)
我们今天欣赏到了蒙古民歌,在蒙古民歌饱含深情的故乡情结中,我们看到,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蒙古族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蒙古族民歌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鸿雁》《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 嫦娥一号" 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7、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流传于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其民歌也各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感受一下这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播放课件:藏族《洗衣歌》)
听后学生答:藏族
8、老师:对,这是一首藏族歌曲,那同学们知道西藏首府是哪吗?(学生答:拉萨) 。那拉萨有个特别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学生回答:布达拉宫)好,那我们旅游的下一站就是西藏,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课件展示)
9、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2.13世纪前后, 即出现了论述藏族音乐的专著。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藏族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10、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谈谈你的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给你什么感觉?(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典,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舒缓。演唱者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
11、教师讲解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组成。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时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伴奏乐器常用竹笛、扬琴、藏京胡、串铃等。
舞曲部分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节奏紧凑密集、富于律动,旋律热情奔放、欢快活泼。
12、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藏族歌曲,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青藏高原》同时思考问题:你认为这首歌曲类似于藏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歌舞音乐还是说唱音乐?(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属于民歌)教师总结:确切的说是民歌中的山歌。
教师提问:那这首歌曲的音域、节奏、旋律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教师予以肯定并总结藏族山歌特点(课件展示)
13、请同学想一想知道的藏族歌曲有哪些? 《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古、藏族民歌,感受到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那回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把每一位聆听者都引入独有的旷美意境,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知道了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 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同时也了解了藏族藏族音乐可分为 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器乐五类。民歌中的山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
我们伟大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音乐,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音乐的美妙,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维吾尔族民歌,了解维吾尔族人民居住地区的特点、生活习俗等等,为下节课欣赏学习维吾尔族民歌特征做好预习准备。
五、探讨与思考:课本第27页,看看下面的乐器图,说说它们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乐器的名字是什么?可上网搜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六、课程结束
《风》教学反思9
《风娃娃》是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
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环节中有令人满意之处。下面是我对这一课教学的点滴反思: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音频导入大家都熟悉的风声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这是风。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让孩子们知道可以通过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熟字换部件,整体记忆等方法来识记生字,再用卡片把识字方法进行归类。把词语代入句子里,再读,又一次巩固了生字。
3、孩子们的坐姿和读书姿势很标准。
不足之处:说话训练不够到位,有的孩子还有其他方法识字,我顾忌时间问题,结果草草收场,导致找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这一环节没有展示出来,甚是可惜。
《风》教学反思10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衣”,一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和《地球的大气层》,其中,前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本课所学习的《风的形成》,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个问题——播一粒科学的种子
在学习《热空气》一节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纸蛇实验和塑料袋充满热空气后上升实验,初步认识到热空气能够上升这一特点。临近下课,或许是受到酒精灯加热空气的启发,张子涵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太阳能不能把地球上的空气晒热?”
应该说她提出的这个问题极具研究价值,又与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风的形成原因紧密相关,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张子涵同学提出的问题能够顺利解决,那么《风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也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上述问题的提出是张子涵同学深入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便将她提出的问题认认真真地书写在黑板上面,这样做既是对她智力活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全班同学的有效引领,而且我还特意将张子涵提出的问题连同她的名字记录在课本上这一课的空白处,以示对她的奖赏。
“太阳能不能把地球上的空气晒热?”这个问题的解答对于同学们目前的知识储备与理解水平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利用过长的时间纠缠于这个问题也明显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过,这个问题的价值似乎正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因为解答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的思维经历一次探险,这样的探险往往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我便向同学们说明: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在课后想办法来解答。
因此,这节课一开始,我便开门见山由上节课留下的那个问题导入新课。通过交流总结,得出:地球表面空气温度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太阳的直接照射,另一方面也由于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又作用于空气的结果。总之,太阳能将地球上的空气晒热。这样,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又为这节课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思考更重要
为便于学生学习,课前我照例准备了“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箱”,但是相对于大自然中的风的成因来说,这样的演示活动似乎很难有效予以说明。最多不过是上节课《热空气》中实验的补充。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我决定忽略演示实验而另辟蹊径,突破口就是上节课中热空气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通过纸蛇实验,我们都清楚加热空气能够产生风。但是,自然界中的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大家一起随老师进行一次奇妙的思考。”
“老师现在就是孙悟空,能够呼风唤雨,我一口气吹过,海面上便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时海面上的空气会怎样?”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同学们齐声回答。
“受热上升后,周围的空气会怎样?”我说着便又像上节课那样为同学们演示起来。
“会过来补充。”
“对!空气能够向四面八方流动。”我进一步补充完善,“如果只是从空气温度的不同来考虑,空气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流动,还是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我接着又引导他们思考。
“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一阵沉默之后,同学们终于得出了结论。
“如果大火持续不断地燃烧,那么空气的这种流动就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也就形成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然而,我不是孙悟空,而是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当然,自然界中的风也不是靠燃烧产生的。但是,海洋和陆地在同样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下,其温度并不相同,与陆地相比,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在白天海洋和陆地相比,哪里的温度高?哪里的温度低?”
“陆地的温度高,海洋的温度低。”
“也就是说,白天风从哪里吹向哪里?”
“从海洋吹向陆地。”
“对!风从海洋吹来,这样的风又叫海风。”稍微停顿片刻,我又接着说:“而到了晚上,太阳落山了,海洋和陆地便开始降温了,结果又是海洋的温度……(生:高),陆地的温度……(生:低)。这时,风就由……(生:陆地)吹向……(生:海洋),这样的风又叫……”
“陆风!”隋恺同学及时而准确地做出了回答。
“非常好!”再看看隋恺同学,一向腼腆的他,脸上泛起了红晕,这也许是他精力集中深入思考后的自然状态,也许是他因为耽于思考而失声的举动让自己感到难为情,也许是因为我的表扬令他激动。
我由衷地点点头。他的'表现不正是我梦寐以求学生课堂中理想的学习状态吗?在这种状态下,老师才真正起到了引领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真正地停留在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上面,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真正体现。真心希望在我以后的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学生进入这样的状态。
课后,我又与隋恺同学谈论起上课时的情形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确令他感到难忘。问他当时有什么感觉,他说当时觉得自己的思维很活跃,很兴奋,只是觉得“陆风”答案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而且当自己将问题回答出来又听到老师表扬的刹那间感到非常愉快。我当即祝愿他以后在课堂中经常能够体验到那种美好的感觉,他马上连连表示感谢。
回想问题的解决过程,我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热空气》一课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神话式的思考,进而向学生点明海洋与陆地温度变化特点,这样于潜移默化中使问题迎刃而解,只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上节课中意外生成的一个问题:“太阳能不能把地球上的空气晒热?”
《风》教学反思11
在《看不见的风》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们童趣盎然的发言,听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积极激发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我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找风”的环节,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自己找风,于是弯弯的小树、转动的风车、斜斜的雨丝……在孩子们的眼中都变成了风,孩子们想得巧妙,画得准确。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天使,自由地飞翔在想象的空间中。
二、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孩子们都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作为老师我们只要适时的引导,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课堂上,我经常问孩子们“你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你还想问什么?”“他们是怎么画风的?为什么这样画?你觉得他们画得怎么样?”……看看我们孩子的答案“要是让我画风我就画妈妈的飘起的裙子,我就知道风来了”、“老师我要画一棵倒下的大树,我的风太大了,把树都吹倒了”、“我要把风装在塑料袋里”……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的评价。
三、进行同类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完这节课,孩子们在熟读课文之后,我又把乐园一中叶圣陶老先生的《风》放在这节课中讲授,进行同类阅读。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风的热爱,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下课前大部分孩子都做到了熟读成诵。
四、找到不足,提升自己
上课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在导入一个环节,我把四季风的特点都介绍给了孩子们,这一点不是不好,但是在这节课中多少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作为老师我总是想在一节课中把所有的知识都给孩子,有时“给”的多了,也不是好事,还是让学生一课一得的好。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有些零散,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风》教学反思12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需要我们留心才能观察到、去思考才能捕捉到的,风也是如此。诗歌由三节组成,三节之间句式整齐,意思相近。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亲切、自然。回头望这节课的背影,在该诗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两个环节,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课文阶段。
这首诗歌的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为“但是树叶沙沙响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多数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不能理解,为此,对于第一节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通过阅读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2这一节是说我们知道风在干什么了?3作者是怎么知道的?4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树叶沙沙响是风在唱歌了?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扎扎实实的下来,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外拓展阶段。
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我也要当小作家”的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进而续写诗歌。在这有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办法:第一步,提问,风能让东西发出声音,象是在唱歌;风能让东西摇摆,象是在跳舞,那么有哪个细心的小朋友发现过以上的情况,也来象诗人那样写一写吧!第二步,提问,还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知道“风在唱歌”、“风在跳舞”、“风在游戏”?第三步,提问,我们知道了风象我们一样会唱歌、跳舞、作游戏,风肯定也象我们一样会玩耍、说话、甚至还会生气,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当小作家吧!这样一个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下来,学生们觉得有兴趣,而且比较容易。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董丽莹同学就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花朵低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余立伟同学写出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龙卷风来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生气了”。
新课程标准的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内容应让学生有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一定要做好领路人。
《风》教学反思13
在这堂活动当中,由于自身心里素质不够理想,稍微紧张,以致思路有些混乱,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状态。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导入过于仓促。
在用风车导入时,由于风车形状是花朵,当问及小朋友这是什么东西时,小朋友说是花朵,可是我却不承认,而偏要固执小朋友能够答出“风车”这个答案,还有没能好好利用这个工具,足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在播放PPT时,解说不够详细。
当我把这首散文的.内容有PPT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对风吹动小鸟,风车,风筝,小船时应让幼儿用吹的动作和我播放PPT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幼儿理解。
三、朗读散文不够理想。
在教师朗读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旁边两排的小朋友,只注重与中间一排的小朋友进行互动。加上调动不起小朋友的兴趣,在一起朗读这篇散文时很不理想,在加上动作表演时,我不应该再让小朋友一边朗读一边表演,这样对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四、结束部分简单,时间把握不好
本来后面是想要的角色表演,可是由于时间关系去掉,所以后面就略显简单,这堂活动也看起来单调了许多。
以上几点便是我这堂课的反思,上完以后才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和经验能更加进步。
《风》教学反思14
《风娃娃》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童话故事,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我意图采用贴近二年级孩子的教学语言,抓住字词学习和自主阅读学习,努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达到学习目的`,希望让学生学有所得。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虽有做得较好的地方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下面是我对这一节课教学的点滴反思。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用谜语引入本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随后我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然而我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在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整体地了解课文。
3、在这次我最缺少的就是,应该要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使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人们会责怪些什么?还让学生想象风娃娃还会做哪些事情?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
在此也衷心感谢我们组的每一位老师给我的指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风》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时,我本着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从一开始的简笔画互相打招呼,到后来的观察图片、亲自动手、亲身表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不间断地动手动脑去解决了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生字并在文中找出与生字搭配的词语,这样便于学生增加词汇量,接着让学生开火车、指名认读生词,说出自己的识字的好方法,最后通过快速抢答来抓住学生注意力来达到真正会认的目的。这样把形式单一的识字变成多变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就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此项目标。
第二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然后通过观察图片,来看风娃娃所做的事,每讲一件事的时候,都抓住其中的难理解之处,如“断断续续、纤夫等词语”另外每一部分,还有拓展思维的部分,如“喝饱水的秧苗会说什么?得到帮助的纤夫会说什么……”在这其中增添了学生表演的部分——拉船、吹帆。学生积极性很高。
最后通过分析风娃娃所做的事情,来判断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再让学生以好心人的口气来劝告风娃娃,从而让学生明白——光有好心是不行的,还要看是不是对人们有用的道理。无形之中也渗透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比较快的就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与不好的事,也能够初步的知道风娃娃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动脑筋,如果风娃娃能够在帮别人之前先想一想该怎样帮,就不会做出那些不好的事。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太合理,指导朗读还是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改进。
【《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风》的教学反思04-07
《风》教学反思04-18
《风娃娃》的教学反思02-16
《风来了》教学反思03-12
《风来了》教学反思08-26
《风娃娃》教学反思11-07
风娃娃教学反思02-05
《风娃娃》教学反思02-09
风娃娃教学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