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草原教学反思(通用18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反思 篇1
小学课文《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词句的欣赏、品味,应与朗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欣赏,进一步入情入境,以至与最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用朗读来抒发美的情怀,达到我口诵我心的境地。
四、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五、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 篇2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张xx老师今天展示了这节课,听完以后我有以下收获:
首先,张老师用一些美景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张老师学习课文很有层次性。先总体概括全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再重点品读草原美景这一段,先找中心句,圈关键词,谈感受,带感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好。
三,多种层次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指名读。
四,张老师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很自然的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品读第一段,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然后出示文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就叫情景交融;在后面的试背诵环节,又有写作顺序的.指导,而这些写作方法正好为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做准备。
五,张老师特别细心,“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张老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降低了学习难度。
六,张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素质,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抬起头说话,声音响亮,显得自信。班里学生状态很好,精神饱满,学习习惯好,无论是坐姿,还是齐读。
七,在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和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感觉张老师讲的快了些,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
总之,张xx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草原教学反思 篇3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习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客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来体会。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教学反思 篇4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草原教学反思 篇5
本单元以放牧为主题,我结合了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听赏《草原放牧》,通过讲,唱,听,感受,表演,由表向里地学习《草原放牧》这首音乐作品。
讲:通过故事导入课程学习。要想真正体会音乐,就要先了解音乐背景,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音乐作品,孩子们不是很能体会,并且可能也不会很感兴趣,那么就需要用适当的手段去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耳朵,注意力。所以一开始,我就找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大概地讲给孩子们听,成功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听:欣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音乐都在听中去感受音乐内在涵义,由于这首作品比较长,我重点是让学生听出主题一中的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明白好的音乐都有一个很经典的主旋律反复出现。
唱:《草原放牧》的`主题音乐很明显,在书本上也有写出,所以,应该让孩子们听熟并唱会。我只让孩子们学会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但在唱的方面做得不够。应该让孩子听熟,唱熟。才能准确地记住听过的曲目。
感受:重在体会音乐情感,这首作品要体现的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热爱祖国的精神。让学生通过音乐主题一,二,音乐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来感受。但是,在主题二部分,孩子们把这部分理解成暴风雪来了,所以在这一主题开始时,要做好铺垫,讲清楚这一部分还是在暴风雪来临前。
表演:艺术是相通的,通过这一部作品,我们可以衍生出舞蹈,画画,朗诵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它。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课前准备,再来表演,效果可能更好,但放在一节课上就不是很好。
备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难,更细致,更具体,更踏实地备课,上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草原教学反思 篇6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教学这一课使我对阅读课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阅读课文教学的每一课目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受益匪浅。我的体会是: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时,就应抓住以情感人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情感培育。同时,借助有效的电教手段,展现文章表现的意境,并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展开想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对自然产生喜爱之情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自觉加以抵制。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教学实践经验有所提高,在段的`教学和训练学生表达方面还有欠缺,教学细节上还不够精益求精,尤其是教学语言,如: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在备课中没有重视,而恰恰是这些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用语言创设学习的场景、氛围,第一次试讲后组内老师就提出了我在语言上的问题,不精、不准、不美,辞不达意,我也深感由于在备课中没有好好设计使自己的话多、乱,在第二次的备课中我把自己的课堂语言都写了下来,效果果然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两句话却反应出了一个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和教学基本功,自己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多锻炼。
在今后日常教学中,我认为对各种可以用于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利用,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渗透进课堂,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草原教学反思 篇7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草原》这篇课文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文。当时班中有一半的学生喜欢本课,为了让另一半学生也感兴趣,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
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3、大胆使用综合和开放性强的问题,发挥语文综合性的功能特点:
在最后当我问到“课文的主要笔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写上,而开头又为什么写景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学生A说:“景色与人物相互映衬”。B说:“草原的景美人更美”。C说:“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会变的非常狭隘,生活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变的宽广。”看,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极好体现吗?一节课下来,我的话并没有几句,而学生却把课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会思想感情时,抓重点句进行分析,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品读,从而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三、缺乏点睛之笔
当学生说到人与景的关系时,我只是积极的肯定,而缺少精练的小结和精彩的点评。如果当时加一句“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那么会更精彩。
草原教学反思 篇8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
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平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习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草原教学反思 篇9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上摔下来。)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美景。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本自然段写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够体会出?学生们边读边画,讨论非常激烈。汇报中,同学们各抒已见,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点:大、绿、美。重点有五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汇报中,学生能够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与别处的不一样,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学生汇报后,我是这样过渡的: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
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紧接着说: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这种感觉用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学生举手踊跃,能够将重点词“更”、“那么”加重语气,并把老舍初次见到草原高兴愉悦的心情读出来。接下来的四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更是将草原的“大、绿、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边汇报,我边借机指导朗读,同学们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后进生“刘梁”等几个同学也被这种气氛调动起来,积极举手参与朗读。最后,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将课堂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响起,我们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的确,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很多课文学生可以通过读,读出我们想要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够在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标中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本课书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准确,并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草原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好客的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草原美景,体会出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这句话时,学生们能够找出本体和喻体,但是对“渲染、勾勒”两个词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将这两个词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
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宣纸,请我班“小画家”张悦来现场作画,用了这两种画法把小丘的样子画下来,非常直观,学生当即理解,并对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
课后,学生们将本节课所学到的好词佳句按以往贯例都积累到了语言积累本上。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老师都能注重这方面的训练,相信学生将终身受益。
四、不足
1、本课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教学设计中,我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设计的,但是在讲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这两个词时,只留于表面,没有深入进行讲解,应该告之学生: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又……既……又……”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课上的失误,作业中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进行造句时错误率较高。
2、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有其明显的优点: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书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虽然学生们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想像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而且书中也有相应的图片,但是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会更加直观、形象,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多媒体课件没有利用上,也带来不少遗憾。今后教学中,我将会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草原教学反思 篇10
《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优秀的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描会了引人入胜的草原风光。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缓的笔调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洗练的文字将写出了草原美丽动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激起兴趣,描述草原概貌
对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读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利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分组读,男女生齐读,赛读等方式进行展开。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老舍笔下“草原”这一美丽的景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朗读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心中的印象,告诉大家,你觉得草原是怎样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鼓励学生自我思索,不仅对口头表达能力起到锻炼作用,也培养了想象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受“景美和人情美”
(一)理顺课文中心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然后提出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的草原时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对文章的自主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对草原的美丽有了进一步体会。交流感受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哪些文字能让人感受到草原美丽?从而深入到重点的句段或字词去品味草原的美。重点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用得很恰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草原美景进行展现,使学生能直观感受草原美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想象变为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训练字词句段时,需要采取寻找经典句子、想象文中美景、谈论阅读体会等方式得以实现,因此,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其辅助教学作用便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二)佳句重点学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并且进行背诵。对第一自然段的叙述方式和顺序进行讲解,并且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在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对草原“绿”和“广阔”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逐层伸入,接着重点赏析这样几个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够了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三个句子各有特色,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原“绿”和美的特点。在品析这段文字时,主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翠色欲流”和“渲染”等词进行体悟。在教学中,我将读和悟结合了起来。
景美体悟结束,该去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去感悟草原人们的好客的热情和人情美了。在体悟人情美的时候,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如:“欢呼着,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一些具体的描写能看出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在教学时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悟草原人民语汉族的深厚情感。同时要想象这两句话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动手写一写。
(三)本课总结和一点思考
在本课的学习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文主义情怀应该充满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草原》一文文字平淡,无华丽的辞藻和跌宕的悬念,初看略显简单,但是,当整体阅读后,读者便被文章深深吸引了,因此,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来理解其中内涵。从而欣赏文章的美丽和情怀,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导入——阅读体会——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欣赏品鉴这几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学生的兴趣。
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要以探究学习的模式来引导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体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相应的学习,在促进学习深入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追求“讲”,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想做到“方而不纵,散而凝神”。通过自由的思维,学生可以真正发现和品味到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从而学习相关知识。
新课标要求: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索。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之一。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
草原教学反思 篇1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草原恋》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悦耳抒情的音乐声中轻松下来,闭上眼睛,放飞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乐声中向同学们一一深情叙说。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举手,个个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有的同学还准备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告诉大家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在同学们都沉浸在草原的美丽之中时,我把课后作业展示出来。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做作业的兴趣,我布置了三种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道题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积极去探索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才是我们今后要走的正确的道路。
草原教学反思 篇12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激起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的兴趣。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草原教学反思 篇13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草原教学反思 篇14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首先培养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一目标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学本节课时要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 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 篇15
《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我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这种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个人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为此我播放了一段韵律欢快的“鄂尔多斯舞曲”。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们的智慧,欢快祥和的音乐中促成了孩子们语感的形成。在本节课教学接近尾声时,伴随着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感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研读“喜迎远客”时,我出示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襟飘带舞”“飞”“欢呼着”等重点语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优美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盘的手抓羊肉”画面的出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兴奋起来。场面隆重而热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出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3、体验文本,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激情相见”部分从四个“握”字体会见面时的亲切,我很激动的与一个学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肢体语言使孩子们对草原人民的热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文本碰撞,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原教学反思 篇16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老舍先生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这次教学中,学生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将要进入朗读训练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羊群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课件伴奏中,随着课件展示的草原美景,声情并貌地向学生描绘着草原的美丽景色。从学生们的脸上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从他们的眼中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生活的向往。我想,这时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我要运用视觉、听觉的冲击及音乐感染的多种方法,去挖掘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情。让他们一次到位的爱上草原,只有爱上草原,才能对草原有情,只有对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图片展示完之后,孩子们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后一张图片上,久久不愿离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在耳边飘着……这时,我轻轻的问着:“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这时才回过神来,将眼睛游到了我的脸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里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极了,感觉像走进入了人间仙境。”“啊!老师,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已经闻到了草儿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们高兴的交流着,好象真正的游了一次草原。这时,我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们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美,学生们忘情地读着,读书声在优美的旋律中飞扬。
反思:
如果在处理这一部分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干巴巴的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作者、课文及草原的“心灵”。这里,用课件展示出草原的风光,加上老师在音乐伴奏下的范读,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草原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碰撞,就会擦出学生与草原间爱的火花,孩子们既然爱上了草原,那么读出草原美及对草原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草原教学反思 篇17
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 篇18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