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0 10:51:03 博耿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希望借助教材在短时间内告诉学生知识。这种教学是一种给予与接受的教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理解较为被动,主体性不强。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造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我们可以呈现或再现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1、创造体验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应用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探究,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经验的产生也取决于情境。如果课堂上没有情境,充满枯燥的知识解释和实践,学生就很难产生经验。例如,在地理环境差异的研究中,如果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家乡环境和其他地方的区域差异,如果没有全球区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就很难理解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首先,在导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情境引入新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活动、专题等方式,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例如,在研究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儿童出生问题入手,引出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案例,然后结合教科书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探索“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情境,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还应关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获得经验。例如,在城市位置和城市系统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位置的因素,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世界著名古国的诞生地与河流密切相关?”;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城市和扬子江在中国密集?“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分析广州、上海、天津的区位分布共性,从而了解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ngs在图片分析过程中,了解到河流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提出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情境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感知,但学生的总结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还要注意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提问,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带问题的探究活动。本文以农业生产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和地理环境为例,首先介绍了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的种植情况。问:“为什么;为什么龙井在日本种植得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交流。教师总结了地理环境的区域特征,给出了示例并提出了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在这个时候,学生们会有很多看法。老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并举例说明(例如,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已大幅提高,美国的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指导学生确定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还应注意引导小组学生进行辩论、提问、相互问答,如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探索中国对“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也是一种更重要的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主要是课后的书面实践,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考试技能以应对考试。提倡体验即教学,强调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尊重学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过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完知识后能够应用,获得丰富的应用经验,更好地感受地理与生命的联系。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应用所学知识。在地理课堂上,应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生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运输方式和布局,对于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是难点。在教学和探索数据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家乡城市的情况进行讨论。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例如,在区域差异研究之后,我分析了英国和日本,得出了我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体验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和体验,并在实践中应用,从而使知识变得坚实,技能得到提高,发展得以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2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具体思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向着素质教育为主转变,但由于高考的制度变化不大,导致现在“分”还是学生的命根没有突出素质教育的优势。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近半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例如作为走在高中新课改革最前沿的广东省,为了对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师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开的旧地理课本搬到了课堂,因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工作上与现行的高一地理新课程的要求明显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师手中没有挂图,上课只好用手画图,这一方面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老师教学进度。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相对缺乏,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此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这些也都对新课改教学带来困惑。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平实验班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技巧性提问和设问的必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知识,由于地理科目的特性,要求学生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进而将知识点吃透,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对知识的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是这样,学生基于老师的讲解对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这部分认识并不能完全保证其正确性,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设问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地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问题,进一步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和提问技巧。并且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地掌握好同学们的理解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理解,在确保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开始进一步的教学工作,而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提问和设问,从同学们的课堂反应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是一种比较迅速且高效的方法策略,这样做对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有非常巨大的积极意义,对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少走冤路也很有帮助。

  二、关于做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工作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设问一般带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的目的性,因此,为了能够更高效的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提问和设问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问内容尽量与教学难点和考点相关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设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同学们进行思考的欲望,能过够让同学们投入到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并踊跃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中去,因此,提问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而打击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师的设问和提问必须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与教学难点相结合,这样不但能让老师及时地了解到学生们对于教学难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同时让同学们反思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常考点相结合的提问和设问能够让同学们深化对考试考点的认识,也能提前适应和进入考场般的思考模式,对其将来在考试过程中正常和超常发挥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要求同学们对千里之外的美国的河流特点等在短时间做到很好地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国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进行比较,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通过发现其异同,从我们熟悉的知识出发,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既及时掌握了新的内容又加深了对已学内容的印象,巩固了知识点。

  2、设问要带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设问的时候要带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点的针对性上,也体现在对学生的针对性上;对于知识点,比如在讲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的时候,可以带有针对性的对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进行提问和设问,也可以提问其他重点河流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而针对学生,老师一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掌握,有的学生自然地理较好,人文地理欠佳,有的反之,教师在课堂提问和设问的过程中就可以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在讲到自然地理的时候对这部分内容欠佳的学生进行“特别关照”,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高中地理知识的部分内容偏于抽象,如果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讲到地震带、地震成因、地震预防等问题时,可以以日本为例,为什么日本地震频发?为什么同样震级的地震在日本要比发生在我国所带来的损失要小等?让同学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讲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的时候可以以新疆为例: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更甜?为什么西北地区的人们会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等,尽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能在设问的过程中吸引同学们去思考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恰当的课堂设问技巧能够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上同学们的具体表现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设问技巧,从而帮助同学们加深课堂印象,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4

  时间很快,在**教育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7)—(12)班6个普通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虽然本学期节假日多事情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能在期中考试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两个月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我每周都会积极认真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与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我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另外,协助师父黄金其老师开展高一级地理兴趣小组班培训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参加了《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培训及课堂教学培训》新教师培训,虽然只有6学时,但在老师的精辟解读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事业

  备课认真,刻苦钻研教材、课标,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虚心请师父,并在上每节新课前先做一回学生,认真地听师父的课,听曹老师的课,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另外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外,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并适时适地进行德育教育。批改作业认真。改作业时会有选择地给学生写小字条,指出他们作业上的优缺点,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请听课的师父评课,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5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教学参与度的评价;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对学生探究水平的评价等等。

  6.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除了要求学习必修模块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章节和地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地理学习重点的改变,侧重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注意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尽力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认识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并高度重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等等。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6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典故,通过典故教学法来突破难点。这样通过典故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7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人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加强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高考。

  1.认真分析学情

  在教学中,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考试说明》

  首先要读懂《考试说明》。《考试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考试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考试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考试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高考题型有三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高考题中三种题型,变化不是很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必修部分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必修课本是把初中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当然同时本人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人在教学中应用大量的案例,但有些案例并不典型,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要贴近生活,地理教学更是如此。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处处可见,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用此来解决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地理问题,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体现地理教学的价值。

  2、教材中一些简单易学的知识,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因此,我认为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3、课后学习没有跟上,当然这也是与地理学科的现状有关,只能在课堂上做好文章。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一直坚持以这种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肯定会不断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8

  新编高中教材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所从事的一项跨世纪的重要工程。本文对新编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几项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知识同传统知识的关系

  地理传统知识,大部分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是他们中学毕业后学习和工作中探索知识新领域、研究新问题的基础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首先应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尤其在课时偏少的情况下,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阐明主干知识,即仍以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主。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一些过时的、繁琐的传统知识将被淘汰,人们对一些概念、原理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和更新,因而有必要更新知识体系,体现时代性。

  毫无疑问,教材内容若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更新,不反映先进的思想和当代产生的新成果,将无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目标。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澄清:一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有较大差异,新提出和流传的观念及名词,并不一定体现了现代化;二是应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对国外教材加以比较、研究和借鉴;三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应该是渐进的,变更过大会使师资和设备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观规律的知识,就永远能适应新的形势;五是新内容、新知识的大量涌现,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总量和负担,应当坚持精选内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更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等,教材应有所反映,但并非意味着新知识的过度增加,而应当体现于思想观念、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改进上,不断充实新的科学内容,修正陈旧、老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这种变化,认识和理解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学。

  2.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大方向来看,新教材不仅要渗透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应力求反映世界地理的最新面貌和现代社会的最新问题,并引用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解释现象、分析问题,以深化和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3.在阐明基础知识、重视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应将有代表性的地理研究手段和技术等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简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地理遥感技术、地理卫片航片等。

  一方面表现了现代地理学领域内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以往地理教材只重视概念和原理而忽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介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科技意识。

  其次,增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本国、本地区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地理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识,宜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阐述,尤其要注意结合富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以增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地理事实材料及实际应用内容,则要说明其中的地理原理及规律,指明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及结合,强调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觉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探求、开拓,也要重视学以致用。

  再次,增强对学生科学志趣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建设祖国的宏伟志向。例如:可通过介绍地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社会文化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学好地理科学知识;同时,应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地理学家不畏艰难、执着奋斗所作出的重大发现和贡献,教育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的祟高理想。此外,可通过渗透现代科学思想和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加强国际间合作观念、全球观念、参与意识以及效益观念等,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第四,增强地理科学成果与其他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一要体现地理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又要反映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的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促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联系实际的内涵,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将来走向社会也大有益处。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倍受瞩目,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质疑,勇于开拓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是创造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可在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1.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巧妙质疑和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配以图像、图表、演示、演算、演练等,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化难为易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知识。

  2.继承以往教材的准确精炼、概括性强等优点,以表解、图解和纲要说明等形式来叙述一些事实、材料等陈述性内容,力求突出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探索联系,活跃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而学有所获。

  3.通过介绍一些思维独特、别具一格或者尚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展开讨论和辩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精神。

  4.新编教材还可以专设一些“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扮演知情者、参与者的角色,对地方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决策或预测,并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题内容展开探讨和研究,从而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新天地。

  5.可以通过设计题型不同(如读图析图、计算量算、实际演示、观测观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判断推理、迁移应用等)、层次不同(如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求同求异思维,形象、抽象思维,直觉、分析思维等练习)、穿插形式不同(如练习题可灵活放在每章节教材前、中、后等)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练习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诱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编排构思,适合教学

  高中地理新教材应体现改革思想,有几点认识需要注意:一是教材编写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面向大多数学校,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二是教材编写有一定的伸缩性、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需要;三是教材编写应认真汲取有关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及时吸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中的成功经验,注意总结教学实践中所摸索、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编写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方便广大教师教学;四是教材编写应倡导启发式,对知识内容,学生特点、仪器设备、教具手段等要素综合考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学得主动而积极,既掌握知识,又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五是教材编写应渗透整体观念、联系观念、综合观念等,避免编写形式简单化,教学方法僵化,谋求编排体例、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例如:可综合学科课程(偏重知识系统性和结构)和活动课程(偏重实践活动和操作)各自的优势;综合直线式、循环式、专题式、特征式、问题式、纲要式等编排形式各自的特色,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以获得教学的整体效益。基于上述认识,可在编排体例和表述形式等方面有所改进。

  总之,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继承发扬、博采众长,有所突破,编出特色,更好地为实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服务。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9

  十月末高一进行了期中考试,主要是对高一新生入校以来的两个月的学习进行评估检测。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安排,这次地理考试内容主要为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多通过景观图、表格、等值线图以及各种统计图等形式考查。共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30道(60分),综合题4大道(40分)。学生成绩如下,总人数253,最高分77分,平均分42.76,整体成绩不理想。 作为一名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多教学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结合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我对期中考试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学最独到的做法是不选择学生。因为他有一个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理念引领着洋思人不断探索前进,走出了一条独特新颖的办学之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敢收没人要、没人管、没法管的孩子,并把他们当作重点关注的对象。学校在表彰奖励后进生时对帮助他们的尖子生也同等奖励,这样既鼓励了后进生,又鼓励了尖子生,还培养了学生平等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双赢。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切实转变了教师角色。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把教室变成了学室,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先学”不是预习,它比预习更有效。“先学”之前教师明确地提出学习目标,并出示自学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为“后教”作好准备。

  “后教”教的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老师始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实质上还是学生讲、学生互相教。老师主要对规律、方法、注意点等进行点评。

  “当堂训练”不仅仅是考试。当堂训练可以是测试,也可以是动手、动口的训练。对于当堂训练,是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减轻了学生课外过重负担。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0

  一、回顾实践经历:

  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实施过程:

  1.图片欣赏 A4纸的创意作品。

  利用电脑大屏幕播放 A4纸的创意作品,让学生感受利用简单的材料也能表现创意,制作出优美的图片。时间大约 5全部分钟。

  2.发放 A4纸,学生自由创作。

  欣赏图片后,老师发放 A4纸,将时间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自由创作,时间控制在 20分钟,学生创作时,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代表作品。

  学生创作完成后,六人一组,互相欣赏作品,并评选出小组内最具有创意的作品作为本组代表。时间 5分钟。Z J

  4.展示作品,简单介绍代表作品。

  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代表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创作方法和创意。时间大约 10分钟。

  5.收齐作品上交。

  同学们上交作品,老师收集。

  二、实践效果反思:

  本次创造性学习与表达,利用一张 A4白纸, 可以绘画,粘贴等任意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评选出一副有创造性的图片,作为小组的代表作品。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旨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班级全体同学在观看图片时很有兴趣,乐于用这样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同学们态度认真,用各种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交流时,同学们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此次活动比较成功,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

  三、技术在实施中发挥的作用:

  利用电脑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 A4纸创意作品。展示后,拍摄有创意的作品。利用 UMU平台查看学生完成情况,也可以将学生作品制作成视频,这都需要技术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步。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1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景进取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景,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景,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资料。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比较较薄弱,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提高。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必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可是应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教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教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职责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应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了知识,又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在运用中相关能力不断提高,所做课件也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已经过去的一学年中,我担任高二5个班的教学工作,我想我确实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压力、充实和愉快,也更加体会到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高要求,我会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绩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恪尽职守,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资料,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贴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贴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资料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到达应有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

  第一,教师本身应当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构成深刻的认识。

  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构成统一。

  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能够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能够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资料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所以,教师能够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一样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经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终,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经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所以,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构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经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能够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供给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资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忙学生构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经过实际的地形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能够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构成必须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能够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能够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资料,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一样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能够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能够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一样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一样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资料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一样地形、不一样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一样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所以,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景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2

  新课程改革在我们浙江已推行了三年,我也刚好完成一届班主任和地理教学的任务。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杭州培训开始,我就深深体会到那扑面而来的压力。尽管想象中的新课程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新课程时,却依然感觉束手无策。三年来,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理论是正确,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广,的确困难重重。

  困惑一:你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很少落实,总在诗情画意,没什么时间来落实。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及家长,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二:你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给你预习,更谈不上讨论(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再加上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做作业的完成时间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有一点空余时间,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预习哪一科好)。你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

  困惑三:你利用新的课堂教学,与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师确用传统的地理教学,考试成绩并没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学校、段里的成绩分析会让你抬不起头。不要说挨到高考成绩出来再去定论谁的做法对与错,就是单元或月考成绩一出来,你也许就要收敛自己的做法了。

  以下是我这三年来为了更好地实施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先决条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xxx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言行一致的作风,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

  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教师积极进取、自己发展的行为又昭示出“学无止境”的真理,教师的形象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像“细无声”的“春雨”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

  地理教师的素质提升有什么捷径吗?以下两点供大家参考:

  ①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集体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避免走弯路。同时也能够彼此充实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并进一步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②教学反思要细化。大部分教师能对一节课进行一次反思就不错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里,我得提醒大家,反思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教学反思要细化,要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教学反思。

  二、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及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1

  认识程度。同时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新教材中适宜这种方法的内容很多,这也是我平常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如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习产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②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

  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

  从全球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样,一方面就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现实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也为第四章第二节《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又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胎胎姐妹,班级里有最好,也许气氛会更热烈一些,假如没有就徦设,这个问题我用了十几年,每次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乐此不疲。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小时,所以屈居老二,大家能想办法让这位姐姐管她叫“姐姐”呢?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三年来我总感觉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不适合过早实施,应在学生学习地理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加以实施,同时也要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每学期二到三为宜。如选修六《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我采用这种模式,因我的学校坐落在温州市涂田工业区,周边化工厂、电镀厂、制革厂等企业,在上这一章之前的周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考察化工厂、电镀厂、制革厂等的污染情况,并让学生对工业区附近的温瑞塘河进行抽样取水,进行化学分析,并考察各污染源。然后请各小组负责人在上课时汇报他们的调查情况,再请几个学生分析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加强。从而也改变过去学生对污染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了解,大多通过杂志、电视报道了解环境问题,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总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是漠不关心的态度。许多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正在日趋严重,环境保护不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情,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考虑自身的生活习惯是否对环境产生危害,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制止,并对环保意识薄弱的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保证学生学习地理的投入时间。

  三、重视合作学习的过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但要避免动辄讨论,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有时候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时候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学习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题:“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全班分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材料、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之后,自由选择正方和反方。每方有两种角色供学生选择:

  (1)辩手:主要发言;

  (2)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上课时,教师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解、展示资料等方式试图说服对方。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使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在这样辩论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运用了课外知识,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改变了学生的自私、冷漠与狭隘,学生学习的'心情愉快,学习的效率提高,保证整体成绩的上升。

  四、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学生看到老师不应该有压力,说错了什么也不应该有顾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差生,教师最好能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去,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动口、动手、动眼地听课的习惯。要求每位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思辩,学会质疑,从而提高听课质量。所教师在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要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如上选修三《旅游地理》时,上课一开始就提一些交流的问题——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旅游中更尽兴吗?来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就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总之,这三年来我是采取了一些迂回的策略: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个人魄力赢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是每堂课都是采用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考试前的复习必须实在,以保证学生的成绩不落后于别人;有些学生课前准备只能在周未布置,利用学生周未相对较空余的时间,等等。现在急需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实践中又有可操作性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我共享,帮助我提升对新课程的认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基础课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帮助学生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课堂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效实现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意识培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与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综合思维角度,展现地理知识的网络结构,让学生辨证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问题,通过综合思维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规律,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学“城市环境问题”时,教师向学生列举煤烟、粉尘、城市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电磁辐射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让学生综合分析各个污染要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意识层面为学生树立综合思维解决现实地理问题习惯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总结得出,污染对城市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大气污染造成城市空气污浊和酸雨,工业废水污染会破坏地下水质等知识本质的理解,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综合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探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综合思维素养的有效性和实用行,通过问题情境罗列地理要素,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统性和联系性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利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包含差异与联系、空间、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养,可以让学生全面科学合理的内化,对地理区域人地关系的理性的认识,并深度理解和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分析区域的发展联系与综合特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教学“人口迁移”时,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从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生态因素入手,思考人口迁移的因素,激发学生区域认知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深圳特区城市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和整体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讨论分析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过程中,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全面区域认知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在区域背景下去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形成深度认知,还能让学生站在区域角度,自觉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促使学生在分析、解释、交流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通主观体验让学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识实践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以及地理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好小地球仪,课堂中教师首先利用三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和观察地球是如何运动的?通过观察总结得出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形式,当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分组亲自操作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教师要重视课堂实践氛围的创设,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展示机会,在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从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识问题,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所具备的地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01-03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9-08

最新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2-16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06-28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01-23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锦集11篇01-10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5篇)06-09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04-30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