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31 16:40: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梯形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

  此次,我执教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一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由于学生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剪、移、转、拼”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学生给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和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我进行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目的。

  4、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求出生活中的篮球场3秒钟限制区的面积,练习中让学生动手量量梯形学具的数据,再求它的面积,又求出梯形菜地的面积等等,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是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自己感觉教学过程顺畅,是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但鉴于我还年轻,对于很多细节,觉得仍需要推敲,相信自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完善。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2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第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换个角度说,基本知识和技能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节课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实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设想。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梯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在计算梯形的面积时,先写公式,这样有助于强化公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让班级的几个学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这样使我很准备快速的掌握了学困生在这段内容的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即个别学生会写公式不会写算式,个别学生忘了除以2,个别学生最后的单位用的是长度单位),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辅导学困生。在学困生做题目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并没有着急去纠正,而是让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帮他看,这样我在课堂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困生。

  三、适度评价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本节课由于自己对于新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教学准备时间仓促,在教学中很多地方不尽人意,课后我也与杨校长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以下问题在今后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感觉到对于书上表格的整理这个环节处理得草率,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对于这段教材不熟,对于这段教材读得不够细,在课前没有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这个表格的处理方法。由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尽管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不管什么课,我以后一定首先用认真的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才能用好教材。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3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梯形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本节课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4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三、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四、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5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仅巩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仍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上。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上几节课的内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容易将转化的方法迁移到这节课来。

  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比如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形四边形,从一个梯形的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还有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到。我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在练习中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的简单运用,又有等积变形的思考,还有计算垒成梯形的圆木的根数。对于计算圆木的根数,有些学生是层层计算解决,有些学生把这堆圆木的横截面转化成一个梯形,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决,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运用梯形面积来计算的方便性。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6

  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出示了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简要复习梯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三、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

  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7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对教材进行加工,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 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 , 发展的 .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 , 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 , 关键的 , 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 . 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 ,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如果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 , 通过选择 , 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 , 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 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需要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 。

  一、对知识点教学的反思 —— 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 而对于教师来说 , 他还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因此我觉得反思应当从逻辑的 , 历史的 , 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 :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用“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然而,这种思想方法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却不小,因为要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必须对极限的思想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新课程似乎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不要求深入介绍极限的概念,其旨在用最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亦是如此。基于以上原因,备课时我认为本节课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使学生获得“无限分割,以直代曲”的思路;二是对“极限”“无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为什么将近似值取极限正好是面积的精确值。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 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应把他们看着 “ 空的容器 ”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 “ 空的容器 ” 里 “ 灌输数学 ” 。这样常会进入误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 常常说要因材施教 . 可实际教学中 ,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所讲知识 . 这也许是自己一直以来教学的困惑与障碍。让学生多多思考 , 在本节课中未能达到预设目标 ,仍有“满堂灌”之嫌 。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8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发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归纳选优;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拼、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为了学生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教师实施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和逻辑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的融为主体动态式的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其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9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回顾了这两天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方法,了解是用了“转化”的思想得到的。重难点都在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上。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再一次学习了画梯形的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后面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无阻碍。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动手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此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好多学生都想到了要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此时如果我能赶紧及时的给学生一个高度评价的话,孩子们会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如果我能看到此时会思考的孩子们的美,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是吗?而我却没有那样做,还是因为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只是稍作提示后就给赶紧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之后,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道:“想一想我们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了要再拿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把他两拼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很快能将梯形的面积抽象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能够严谨且无懈可击。此时,如果我能够再一次给予学生真诚的欣赏,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之感会消失殆尽。但吝啬的我依然是忙着赶进度,生怕因为一句表扬会耽误好多练习的时间。哎!

  还有,本节课在课前我仍然是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学生想到方法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来拼拼看,然后找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进而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则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者是用直观演示法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记忆和运用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归纳出公式后给学生三个梯形(有两个把梯形的各边都写上,另一个没有给高的条件。)进行公式运用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动感觉梯形面积公式的作用,即计算梯形木堆的面积。

  但由于我课前准备做的不充分,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何止一二,还有:

  1.在整个教学中又过于偏向推导过程和注重学生多种不同推导方法,时间占用了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推导出公式以后,学生在练习的时间很少,应该画出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应用公式求它们的面积,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后的教学要在新授部分多下工夫、下大工夫,但是不能把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新知的过程中,尽量浓缩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可喜的是,发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学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探究学生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探究性学习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希望探究式课堂之路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越走路越宽。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0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梯形,我让学生说说: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尽情回想着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显然他们对于梯形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梯形,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操作与联想,为随后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为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作好铺垫。)

  每位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他们有的比画,有的对折,有的剪拼,想出一种后,又试着另一种方法,多数学生在尝试中都有所发现。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自己则穿梭于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意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然而在汇报时,一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我发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下可打乱了我的计划,原本这个环节学生只要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把梯形上下对折,再沿折痕剪开后所得的两个小梯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学生才说了几种想法,就被这位同学下了结论。而且还有几位同学在窃窃私语:这我也知道。该怎么收拾场面呢?我边板书边思考着,犹豫了一会儿,决定还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吧!)

  我问学生:“对于这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

  马上就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请问为什么要把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再乘高除以2呢?”“你怎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我紧接着说:“是啊,我们怎么来证明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呢?能不能谈谈你的初步设想?”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证明”两字。

  生甲说:“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

  生乙说:“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来推导?”

  生丙说:“看看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间的联系进行推导。”

  ……

  (真不简单,之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马上就用上了。)

  我兴奋地说:“同学们,你们的设想很好,看它是否有价值,关键还在于它能不能经受住实验的验证。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比哪一小组探究得最愉快、最有效。”

  学生开始合作动手操作、尝试转化,我则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听取意见,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小组主要采用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能够用多种方法完整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小组不多。而在我的课件中预设着近10种的方法,学生能想到吗?心里虽然有些着急,但还是希望等会儿交流时,能听到精彩的发言。)

  不能再等了,我赶紧让全班进行交流:“不少小组已经成功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生丁说:“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而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说得多好啊!还有哪些组也想到了这个方法?”

  生戊说:“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方形。也可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甲表示不同意:“老师,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与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样的。”

  “你能把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丙说:“我们小组把梯形上下对折,然后将梯形分成两个小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组很聪明,这种方法也很好!”我及时表扬,其他同学也向他们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乙说:“我们小组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和“下底×高÷2”,合起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说得太好了!”我带头为他们组的精彩发言鼓掌。“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而此时,已没有学生想发言了,他们都处于苦思冥想之中。10秒钟过去了,怎么办?如果继续让学生动脑筋想方法,有可能还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如果把课前预设的与学生不同的另外几种推导过程告诉学生,那岂不是要把我的推导过程强加于学生。不如索性就此打住,就让他们掌握这几种推导方法吧,我想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愿望。)

  我激动地说:“同学们刚才能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让我们继续创造吧!”

  (看着学生们各个神采奕奕的样子,我知道我这样处理是对的。)

  最后总结部分,我安排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现在你会比较两个梯形面积的大小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倒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学生踊跃发言。

  “我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

  “总之我们设法把梯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的回答太精彩了,出乎我的意料,我兴奋地说:“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转化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其实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还有很多,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接着我为学生演示了预设的几种方法,并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研究研究。可喜的是,好几位同学已经开始“窃窃私语”地讨论开了……

  反思: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 “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 下的 “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反思本课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让意外莅临课堂。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而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有探索性的能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可探索的对象,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在本课中,我努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独到的思维方法,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积极评价。对于学生回答出现的错误,鼓励他再听一听别人的意见;当学生题目做错时,也不直接批评,而是采取婉转的方式告诉他,让他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生活过程中,学生才愿自由地伸展童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出现课堂中的“意外”。

  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极大地限制了课堂,课堂上的内容都给定得死死的,教师被圈住,不敢放手给学生,学生被圈住,只能坐在那儿被动地学,被动地听,无法对喜欢的东西做出反应。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的全过程,而其中的认知活动应当是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怕学生耽误时间或“出乱子”,偏向与标准答案,教师一路领着孩子的手,不舍得放开,那么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十分狭窄,自然思维就打不开,所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将泯灭在萌芽时期。所以,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也才能产生多种“意外”,促成“生成”。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测、质疑、畅想。

  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的,多样化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和幻想,甚至找自己的麻烦。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质疑”入手,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释疑”,学生也在研究、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或把学生的学习引入误区,我经常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延迟评价判断。一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天地,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可见,敢于猜测,勇于怀疑,善于畅想,正是课堂意外的生长点。

  二、把握生成,让意外演绎精彩。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这种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1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2

  我上了《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下面结合自己上课的感受以及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来探索、研究新知识,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魅力。

  第一、注重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在学习《梯形面积》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两节课的内容,并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虽然是一个新的内容,但是在方法上是有法可依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据此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密切联系之前的学习内容;而在研究过程中,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研究,表述结论,从而经历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本节课上也设计了相应的复习,主要是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复习。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复习公式的同时,将推导的有关过程进行一些整理,那么对学生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无疑具有较强的正确迁移。

  第二、强化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从这部分内容的教材编排来看,突出体现了重研究过程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结论不重要。在上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研究过程中,我有意引导学生由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去探索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一点

  。当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观察,我对教材上提供的实验素材和内容进行了处理和利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了教材中的.讨论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结论的总结性概括。最后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公式的推导和相关计算练习。

  第三、从练习反馈中全面反思本节课的有效性

  从练习题反馈上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能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但是在练习第2题时,同学们读题后都是通过计算出面积判断哪些梯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表面上看这道题的作用仅限于此。

  但是如果我能进一步引导观察,学生还会发现这些梯形的高都是相等的,得出了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如果梯形的上下底的和也相等,那面积也是相等的结论。另外通过这道题学生还领悟到了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3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节内容。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起作为结束直线型面积的计算,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成为本册教学内容一个重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本节的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转化的数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从而使学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为深刻,思维能力亦得到发展。

  4、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4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就以五年级第九册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片断]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1: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2:也可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也许三角形呢?

  ……

  师:那好,就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先议一议,然后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S=(a+b)·h÷2

  生2:我们组还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生3:我们是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S=a·b÷2+b·h÷2=(a+b)·h÷2

  生4:如果是等腰梯形,沿上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S=(a+b)·h÷2

  ……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反思]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热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动了他的这种需要。他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真正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时教师要舍得“放”,说不定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是说教者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吗?这个案例中正是注重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转化”的思想上来,又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从而生成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啊!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15

  教材中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只给出了常规的推导方法。如何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探索,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思维因素,注意沟通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上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给学生的探索、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合的台阶,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了探索过程的艰辛。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学生在原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动手剪拼,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十分注重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在这节课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对这种方法也有很深刻的体验。相信,经常这样有机渗透、恰当孕伏,学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锻炼,今后的学习、工作也会受到较好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探索,当学生在操作、探索、表述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只应加以适当指导与点拨,而不是直接给予。但对于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除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之外,教师也可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也能学有所得。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3-17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3-24

梯形面积的教学反思08-30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04-14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篇03-31

梯形教学反思04-13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02-16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03-07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