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
回忆整节课,我觉得学生学得比较积极,在课堂中我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次的教学中,导入时我是让学生举例说出可用1—5来表示的物体。学生学得有些勉强,学习积极不高。于是,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一下导课的策略,课伊始,我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习的兴趣也骤然高涨,并且还体验到原来自己的身上也藏着那么多的数学秘密。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请学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东西;认识符号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形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根据数字找符号;对班中两对双胞胎的比较;在教室里找可比的东西进行比较,再从具体中抽象到数字并说出算式,使学生从说、听、动、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教师“灌输”为主,应把时间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以学生在同桌身上发现的数字来进行比较,可以使师产生互动。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懂的用符号进行连接,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自己来总结,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符号的运用。
4、课后的思考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通过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以后,我发现自己无法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一方面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强,在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多了,对话多了,那么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一些临时生成的资源,我无法将其及时把握和利用;另一方面自身的素质不高,有些知识无法对学生进行拓展,下阶段要多学习新课程目标以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及时关注教学动态,使自己在素质提升工程的浪潮中掀起波澜。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2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数小猴吃水果图中的'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数量,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两个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相对来说学生都已经认识了,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3
通过第一单元比多少的学习,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等知识已经初步的感知。只是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基于“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因此上课时,我就以看图听故事《帮小猴们分水果》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学生对粗象的数字确实不是很敏感,还缺乏数感。个别同学对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是很清楚。如当我用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两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的时候,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数字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
回忆整堂课,我觉得给同学们自主思考的机会太少。如在记忆“大于”“小于”号的时候,我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而是按自己的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还有些知识点没落实到位,如看上去很简单的“大于”“小于”的书写及读法。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4
在休息了半学期之后我开始了我的教学工作。今年我加入了一年级组开始了又一轮新的征程。在一个月的常规训练后我迎来了一年级汇报课。就是这个汇报课让我的十一假期过得是异常充实。心里有着长久不讲这样公开课的紧张,又希望让自己尽快的适应学校这种紧张的节奏。伴着这样的心情我备课、试讲、修改。最终把这节《比大小》展示到了大家面前。
比大小这节课首先由小猴和水果的乱图引导学生按照比多少的形式摆成象形统计图的直观图,之后通过观察、描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认识、书写及应用。
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前让学生感受小猴与水果的多少关系时用的时间比较多导致后面没得内容过得比较快,很多基础练习没有做完。比多少的内容前面已经学过这节课让学生说一说即可,重点要突出每一种数量关系可以简单地用相因的符号表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一句很长的话在数学里我们就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也是我们在解读教材时没有很准确的把握住教材才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漏洞。准确把握教材是我们要联系的.教学基本功。只有多读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及教参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还有就是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不能很好地把握。对于学生的回答到底说到什么程度有几名学生回答在上课的时候就掌握不好。有的时候很多时间浪费到了这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今天上了这节课后在领导及几位老师给我指导我才明白。在备课的时候你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预设学生能有的回答还要明确自己想得到一个什么答案这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能很好的把握住时间。在一些概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可直接告诉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记忆就行。
所以针对这节课,有比多少很快的引入重点内容符号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观察记忆,找到符号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帮助学生理解、区分、记忆使用。再就是书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一年级的学生书写的速度比较慢这里就要留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能规范的在田字格中书写3个符号。最后再在练习中巩固对于符号的应用。这样这节课的重难点就都突破了而且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总之每一次的公开课后都能有一些进步。这次我就学到了如何看教材以及区分教材里的新旧知识帮助我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再有就是如何掌控课堂,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几个同学回答、回答到什么程度我都可以把握好了。不会再让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掉,在学生精力集中的有效时间里把握的教学任务完成。提高课堂效率也就给自己减轻负担了。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5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习,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习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6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教材呈现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是通过图形表示分数,让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思维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这样编排,可以进一步加强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刚备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没什么好研究的,分数的意义学生已经认识了,比较的又是简单分数的`大小,没什么难度,课上学生积极的反应液证明了我的想法。可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会在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上出错,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盲点,我们的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刻?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我发现可能有以下2点原因:一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深刻,二是学生受到整数大小的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负迁移了。
于是我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增加了2个情感体验,通过“面积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线段的长短”3个活动,为学生的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会心体会到分数大小是如何比较的,从而更好地应用方法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也很主动,有个别能举一反三,只要老师稍加提醒、点拔就能说出个中原由,这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求新知比较强烈。
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探究:故事一开头,我设计了一个故事导入,自然引出不同整体所表示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比较分数时,要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课后和年段老师探讨后发现,对于这一知识点,学生已经有所感悟不同整体间分数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必要放在开头给学生强调,这样反而会让班上部分同学显得很迷茫。可以在学生说出来后,及时引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特意花时间去教授。
通过一次课的设计,一次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我对教学研究有了一次更高的认识,也激励我应遵循探究的思路来行走以后的教学道路。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7
一年级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 ”、“-”,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8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比多少并不难,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凭直觉或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直接提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多”“少”“同样多”,。在学生学会“一一对应”方法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尝试各种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础,通过图片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以及倾听的能力。在教完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找图中还有哪些是同样多的,谁多谁少,并让学生操作,加深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工夫。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比大小》教学反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反思》。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0
《比大小》一课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简单分数(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比大小》。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我充分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经历比较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上。在比较1/4和3/4谁大谁小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而后请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画图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验证环节,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长方形,有的用圆形等各种形状来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于经历了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实际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断的形成表象,因此对于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大小》》。
二、在交流中学习
在学生得出比较结果之后,还注重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将自己比较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可以借助分数单位来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在质疑中提升
当学生探究出同分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有一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同分子的分数怎么比较?这个问题问得正是时候,我正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于是我直接把问题转抛给学生,学生在经历猜测之后,同样用自己喜欢的画图的方法来解释说明自己的比较方法。由于是学生自主想探索的问题,所以探索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中,轻松的得到比较的方法。
上完这一课,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问题意识逐渐的冒出来了。可不足的是这样的学生还不多,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只停留在听的层面,在总结发现规律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1
《比大小》一课中,是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概念的难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讲故事“小猴分水果”为主题,使学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课上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比较两个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小猴请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在“够吃”与“不够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而理解“=”“>”“<”的真正含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教师注重挖掘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分类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长期的效应。最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主体的地位上。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小猴一共请了几个朋友?他们都摘了哪些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这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由学生喜欢的“小猴请客”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动手操作,渗透分类。通过动手摆一摆,学生很明白谁大谁小,既能渗透分类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左边的3只小猴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子呢?3只小猴分3个桃子,够不够分?小猴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同样多)教师适时指出:表示两种事物同样多,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叫做等号,读作:“等于”,在书写时两条线长短要一致。(在图下面写上“3=3”,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2)每只小猴分1根香蕉,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认识大于号。“3>2”这个式子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3)每只小猴分1个梨,够分吗?请先摆一摆,再说一说,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然后引入数学符号,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比较大小。“<”“>”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学生想、说和做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上问题的提问及学生的规范回答,知识的举一反三,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才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2
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3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并会区分“>”、“<”,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课堂中我想了一种形象的比喻,如“>”象张着大嘴巴的大鱼,所以叫大于,而“<”是闭着嘴巴的小鱼,因为害怕大鱼吃它们所以紧紧的闭着嘴巴,所以叫小于。孩子们通过我的比喻能够分清楚了“>”和“<”。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动手摆这三种符号,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下来对这三种符号认识的非常好。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比较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作用“<”,孩子们通过算式自己总结出了“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的顺口溜。
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亲自总结出一些方法,比如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还有,上课组织教学花了太多时间,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在后半部分学生动手操作中有些乱,孩子们还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跟上老师走,自己玩自己的,还有学生不注意听老师要求什么,而只顾自己摆自己的。如何更快地熟悉学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还需要思考。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4
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
1、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
2、易混知识没有按重点作为区分。认识并区分大于、小于号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我却简单地认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所以在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两个符号。在练习时,有好多孩子都混淆了,由于知识掌握不扎实,到了最后,练习也没有按时处理完,结果导致学生虽然认识了两个符号,但仅仅也就是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至于它们到底什么时候用才是正确的,学生无法感知。应该在认识了两个符号之后就进行区分,让孩子们观察俩个符号的异同,说一说记忆方法,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符号的应用。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15
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将自己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仔细观察,哪盘鸡蛋多?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听听孩子们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可以了,因为前几行都一样多”,“老师,第一个盘子的只空了两个格,第二个盘子空了四个格,所以第一个盘子的鸡蛋多”“老师,我能很快的数出每盘鸡蛋的个数,我5个5个地数,很快”就在这七嘴八舌中,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使其立刻变得鲜活而灵动。同时更从侧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比大小教学反思10-07
比大小教学反思15篇10-25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06-26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9篇09-18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精选17篇)09-23
比大小教案06-22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大小04-04
一年级的教学反思09-16
一年级教学反思06-21
小班教案比大小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