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08 14:31:40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必备【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必备【15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当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何让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语感;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等方面。我在教学当中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高写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好词佳句的习惯,并教会学生进行分类摘录,然后让学生们把精选的部分词句先进行理解;接着在此基础下再进行背诵,背诵一般通过堂上检查或进行背诵竞赛,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大了,动笔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不再像以往那样“江郎才尽”,学生真的有收获。

  从这看来,我觉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很重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能力,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例如:我在讲第四册《狼和羊》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对狡猾的狼与老实的老山羊的五次对话的理解和认识像狼这样的坏人是不会跟别人讲道路的。我在第一次试教时,设计出比较多的'问题,想让学生寻着我的步伐去把课文理解,师生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就比较热烈,但其实教学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后来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以及反思了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发挥教育机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只是限于个别学生来回答,学生没有全部参与课堂的学习当中,没有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被我的教案中的问题所局限了,缺少了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换为主动,我再认真地钻研了教材,重新修改了教案,然后再一次去上这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通过读书、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情况,自己去把课文读懂,自己去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去解决问题或在全班上交流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只作适时的点拨、指导,在读懂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表演动作。这一节课我把课堂真正地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真正地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2

  走进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记得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3

  上周,我在陵水县观看海南省xxxx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9节写作课和11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从中受益匪浅。他们多才多艺的表演,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制作,设计简练、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点滴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例展示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课堂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四、崭新的教学理念

  所有上课的教师,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文本”,听、说、读、写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值得大家体会学习。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特别是我多少年没接触过小学,对小学的教学不了解,现在大致知道语文的基本教学结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4

  实践中,课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的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那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正确的理论性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课堂的成败和效率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艺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在课堂的45分钟内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但是,如何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提出了十个策略:1.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设定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导性问题,以确保课堂的连贯性和目标导向。2.灵活调整: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问题,教师需要及时调整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3.多样化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如开放性问题、情境问题、启发性问题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4.引导探究: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激发争议:有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并促进他们进行深入讨论。6.引用文本:教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文本材料或例子,以提供实际案例和具体的背景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展开思考。7.鼓励回答: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8.引导讨论:在提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以促进合作学习和交流思想。9.反馈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10.激发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以上的策略,我相信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当老师在提问时能够自然地表现出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言辞,这样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问题思考。然而,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思考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无论答案如何,老师都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并保持热情,一视同仁。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表扬,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不应指责或嘲笑,而是真诚耐心地引导和启发他们。另外,在提问时要尽量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关注那几个"聪明"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或不擅长言谈的学生,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动力。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

  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感到亲切,进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为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请你回忆一下,当你得到奖励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课文中主人公有什么相似之处?」「如果你是主人公蘑菇,你会如何表达自己对奖励的感激之情?」这样的问题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经历,激发他们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氛围。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在提问时,我们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迈向更高层次的知识。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我们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使得教学氛围变得非常活跃。

  ,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在语文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开来探讨其他知识和问题。通过“节外生枝”的方式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挖掘了语文课程的丰富资源。我们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述思想、学科渗透以及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1.续写情节:-假设你是小说中的某个角色,请续写故事的情节发展,描述你的心理变化和行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面临了一个困境,请你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续写故事。 2.比较主题:-请你比较两本不同作家创作的小说中的主题,并分析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选择两首或多首诗歌,比较它们的主题表达方式,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评述思想:-选择一篇文章、一部电影或一幅画作,评述其中蕴含的思想,讨论其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分析某个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意义,探讨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批评或反思。4.学科渗透:-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历史、地理或科学知识,与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探讨。 -通过阅读科技类文章或小说,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未来前景,并与文学作品中的科幻元素进行对比和分析。5.联系生活:-将课内学习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联系,探讨作品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问题的启示。 -讨论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困境,并与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关联,思考解决之道。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这样的拓展性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使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多样。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5

  通过听专家的讲座,我收获颇丰。明白了小学语文知识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是专家详细地讲解了具体的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讲座主要讲了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的策略,专家分析的有理有据。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感兴趣的是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我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汉字是“因义赋形”创制的表意性语素文字,量多形繁,音义繁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笔画、结构分析法。

  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所学的大部分是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字,教学时一般按笔顺规律说出笔画名称来进行记忆。采用结构分析法时,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笔画的细微变化。

  第二,组字归类识字法。

  学习的本质是在头脑中形成学习的认知结构,生字的学习也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的生字的内在联系,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一串一串地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可以是同音字归类,可以是形近字归类,也可以按相同偏旁归类。

  第三,比较辨析识字法。

  对字形学习,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在学习中,常常对一个字其中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可引导学生作仔细的观察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人渴的时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第四,联义联想识字法。

  联义联想是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三种。

  象形联想。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等。教学这些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地记住这些字形。指事联想。指事联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学。如教学“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画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本”的本义是树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本。

  会意联想。如把“火”用“一”盖住就成了“灭”,很小的土就是“尘”,“不”和“正”组合在一就是“歪”教学时,应先讲偏旁义,再讲各偏旁义之间的事理关系,其联系归结出的新义就是字义。

  第五,形象识字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而且不易忘记。

  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教学法“阔”字,可编成形象的字谜:“活动门”。教学“春”,可编成顺口溜:“三人看日出。”一位老师在教“苦”时,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真苦啊,冬天一家十口都挤在一起,没有被子,只能盖些草。这样,学生听得有味,“苦”字的形义都记得非常深刻。有一些形近字,可采用转字盘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学“辨、辫、辩、瓣”。

  第六,结合生活识字法。

  为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还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看书、读报、看电视中识字;可以从各种学生喜爱的商标中识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椰子汁等;可以从各种路牌、单位门牌、广告牌中识字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识字交流会,进一步扩大识字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七,游戏识记法。

  低年级学生爱玩是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化识记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天性,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之中。

  学习了“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报告后,使我受益匪浅。专家的讲座让我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通过学习,我知道,新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新的要求。我不由得内心生成了一种紧迫感,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专家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讲解,使我对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论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6

  小学语文课改热热闹闹、日新月异,于是我对怎样吃透新课改的精神,不让自己迷失在花哨的形式里进行了反思:

  一、鼓励孩子,但不能缺乏适当引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为迎合新课改精神,夸奖学生十分普遍,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了不起了”、“你正是天才”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鼓励教育,却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了自我,对自己不能够正确评价。这种缺乏指导性的表扬,学生们都听腻了,也难起到激励作用。“表扬不能让孩子迷失‘最佳答案’”,新课改鼓励孩子自主思考,不等于老师不作引导,教育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迎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谦让,懂得……

  二、提倡合作,但不能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改后,孩子们上课思考回答问题:由一行行、一列列变成了一圈圈、-堆堆。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合作学习,但是也有误区:孩子们更乐于参加热闹的合作,课堂上孩子们高高兴兴,争得面红耳赤。在老师的示意下,孩子们停下来,课堂回复了平静。但喧闹的.背后,少了冷静的自我思考。“合作不能让孩子们回避独立思考”,所以尝试着给孩子们独立学习的课堂“留白”,孩子们可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渐渐提高,因为有了思考的空间,他们的表达也有了独特的见解。

  三、网络文学不能替代传统

  新课标规定,小学高、中、低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几十万字,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于是乎,老师们掀起了孩子读书热潮,教室图书柜,学校阅览室,家庭阅读建议……一些相应的设施、措施相应出台。慢慢的我发现,不少孩子把时间都用在看网络文学上了。网络文学直白易懂、朗朗上口,孩子易于接受,但也有不少弊端,如语言缺乏规范性,不如传统的诗歌、神话故事、对联等语言精练;想象力强,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教材的范文例文较多,使得很多孩子用了拿来主义,省去了许多写作环节,有碍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要作适当的引导。我们应指导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学会有效阅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这就是我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三点体会,课改之路还长,相信有许多教育者的耕耘,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7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课改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经过学习了解,每个学校到教师都有自己的模式,但大致不外乎是这样的: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展示、随堂反馈、拓展延伸,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上用好这些模式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实施起来更是举步维艰,是事实就应该承认,是问题就应该面对,凭借本人的努力摸索,总结出以下一些措施,以供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一、板演展示,巩固字词

  农村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很多已学字不能正确书写,或能正确书写笔顺也不对,在展示环节中我经常让听写板演,若有问题及时纠正,或者让书写能力较好一些的同学帮扶差的,对于普遍难写的字就共同口述笔顺,课下作业也多以熟悉字词为主,经过一番训练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提升。

  二、先改后讲,引导讲题

  课改模式主要是用于新授课的,讲题中套用这些模式可算是白手起家,我试着也找到了一些方法,讲试卷或练习册,通常先让学生自己修改力所能及的题目,自己不能解决的找同桌帮忙,同桌也不会的就让班里做对的同学讲,最后只留下共性问题老师才讲,即便讲也是一步一步引到那重意思上,只要靠谱就予以赞许。

  三、自主阅读,讨论发问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尽管这一条目标只是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却贯穿于整个中小学各个学段。阅读课上出语文味就应该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也就是和文本的对话中,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语文教学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培养喜欢阅读的情感和习惯。这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最基本的一点。

  四、多种教育,提高能力

  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问题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尊敬师长和长辈教育、实现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五、博闻强记,增强语感

  农村孩子在记忆力方面可不比城里差,这一点也是最让我欣慰的,正是应了幼学如漆之说,抓住这个长处培养语感正合时宜,于是我想出了课堂竞争背诵完成学习任务,当堂就可以完成背诵诸如古诗或课文段落的学习任务,较好地展示了新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时间,发现他们记得越多就越爱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六、制签背箴,课外延伸

  利用课前1~2分钟的时间,让每个人说一句歇后语或名人名言或谚语,一条龙式逐个进行并养成习惯,既是个人展示又是互相学习积累的过程。同时把自己的座右铭做成书签,在动手中玩味比生硬的说教能更好地获得感染和熏陶,而且在条件简陋的农村搞这样的形式,学生非常乐意表现自己。

  七、师生共议,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语文不同于数学逻辑缜密,如果学生肚里缺少相应的东西再怎么鼓励讨论发言也是无济于事,我想老师的帮、扶、带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见缝插针随机穿插逐步过度,只要学生能想到那层意思就告知其表述方式,顺势也帮助他们记忆积累。如果实在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就罚讲个故事或笑话。

  总之,我认为新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教条化,而应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农村,迈向城镇,去领略外面的精彩。本人本着少谈大道理多谈心得,把自己半年来教学实践体会汇总成文,潜心探索,为农村孩子能有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8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一节课,就在老师与好学生的问问答答中过去,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终于煎熬到下课。这个是我自己以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单就朗读教学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老师的讲讲问问上。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读不懂,要老师讲解才能懂。

  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的面窄。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不到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5.朗读评价单一。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这不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白话文,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关于朗读的好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12页有这样一段话:“一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的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朗读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有助记忆、朗读促进领悟、朗读提高审美、朗读益于写作、朗读发展想象等。在这诸多好处中,我们不能一一展开论述,只就朗读培养语感这一好处稍加说明。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有人说,有了语感就有了一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一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于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在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中,多次担任评委的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了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读’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

  新课标对于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

  1.巧用范读指导朗读

  ①范读的重要性。

  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讲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边讲边示范,所以说,示范本身也是指导。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

  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代言符号。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

  ②范读要注意的问题:把握时机

  教师可把握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范读可以全文范读,可以重点段落范读,可以关键词语范读。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创设朗读情境,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这是提高朗读指导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越来越多,比如: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创设情境,以图片、影像创设情境,以音乐烘托情境,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以课本剧创设情境等。

  3.在评价中指导朗读

  ①赏识评价力争针对性。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执教《掌声》一课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得拖拉,此时,老师及时指出读时要干净利落,不要拖音。学生马上就知道该怎样处理。当学生初步把课文读通后,老师表扬了三位同学,请他们站起来,老师说这个同学读得快,说明他阅读速度很快;这个同学坐得正,坐得直,说明他读书认真,态度好;这个小朋友读得很准确。为这三个同学鼓掌。这样的读后评价,非常明确地指出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一方面鼓励这几个孩子以后会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告诉了其他同学该怎样读课文。

  ②诱导评价力争形象化。

  好的评价应当是善于巧妙、机智的,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③引导评价力争丰富性。

  要想做到丰富,就得要与作品、作者、读者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对话。因为只有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合二为一产生共鸣才能让自己的朗读情真意切。朗读的评价用语要与作者对话就是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依据对朗读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抓准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作者对话,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特别是伟大的作家的心灵产生碰撞,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启发评价力争多角度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请同学进行读后评价,而往往听到的是“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等抽象的简单的评价,这除了平时课堂训练外,还有教师的及时诱导至关重要。

  ⑤主体评价力争多元化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

  “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以读为本,形式新颖。杜绝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师生间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

  这种读法,表面上变化很多。但只是教师“千变万化”,学生却“不离其宗”。学生读要注意三点:一是只读原文;二是老师读,学生就停;老师一停,学生就接着读。三是老师不读的词语学生要重读。

  5.精选练点一课一得

  ①关注标点,巧用课件

  ②反复引读,加深理解

  引读,作为有效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引读能够渲染烘托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讯速走入文本。

  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9

  所谓进步来自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来自北京教育专家的两节语文课以及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讲座。通过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对于自己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课间在操场上快乐,无拘无束的玩耍着,而上课时却总有那么一些无精打采,溜号,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孩子。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学到知识?今天在陈延军老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学生快乐地学者,教师轻松地讲着,学生在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学习的结果重要,过程与方法更重要。”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透”。

  一、学生学得透,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透,陈老师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每一处的点拨都很透彻、清晰,有着教师语言的精炼、幽默。丰富的词汇量从未离开过这篇课文,陈老师在报告中也指出:课本上的内容还没有理解,还怎么学习课外的东西呢?怎么能学得会呢?

  二、方法点拨透,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透。例如:对课题的分析,《乡下人家》这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陈老师先让学生整体读题目,再分开读题目,看看课题中都含有什么要素?“乡下”是地点,“人家”是人物,地点是写景,人物是写人,从而在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特别是生字的教学,陈老师更是一绝,指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记忆字形,把不用书写就能一辈子记住的生字画上对号。不要求学生书写全部的生字,学生自学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认为最难写的字,考老师,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考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边写边讲述要注意的地方,“冠”字是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耸”字是耸着耳朵听。最后让学生总结老师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从而学生掌握了记字的方法。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学生如何创新词语?如何概括文章中心?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如何进行口语交际?如何学以致用?总之,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实实在在的学会了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语文教学的教师,因为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陈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的: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也是你们的学生,我们都在互相学习。他对学生的尊重卓然可见。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教学要时时颠覆自己,减轻负担,就是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搞好师生关系。

  最后陈老师还告诉我们:语文,文无定法,有规可循。语文是学生读会的,不是讲会的,要在课堂上重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要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就是选择了吃苦,因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听来自北京优秀教师的课,第一次是吴xx老师的课,至今难忘,而今天我会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0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以来,"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全省轰轰烈烈拉开大幕。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举行了"课内比教学"大比武活动,我来说,是一次大好的学习机会。

  “比教学”比的不是一节集中各种优质资源和教师全部精力的优质课、示范课,不是刻意包装、精心准备的样板课,而是在常态化之下对教师教育教学真实水平的考核,“比教学”比的是专业素养。我们八年级年级组老师,全部参加了这次比武活动,我积极参加了每一位老师的比武活动,认真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听了舒继清等几位有名老师的教学,让我豁然开朗,简直就是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一、灵魂教育

  现代教育已实质性地演变为一种“训练”,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附庸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是包括智慧之爱,这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我们教师有能力做好,也可以推动教育的更好发展。

  “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认真反思找差距,努力工作,从身边的'事做起,真正做到“真做、实做、做实、做细、做到位”,把“课内比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二、耳目一新

  听了老师们的课,我觉得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每一位教师能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这次“比教学”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优秀”,而是要寻找出那些“平常中的优秀,优秀中的平常”。它就是要返璞归真,还本原于教学,我听后也从中受益。我相信:有先进的典型可以学习,有校长的重视,我校的活动也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同时坚信,我个人将在这个大舞台上跳出自己的风采。

  三、受益匪浅

  找到了以后教学的着力点:

  1、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教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学习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活动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讲,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这样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快餐式的,学生忘的快,没有领会知识的精髓。

  “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是非常妙不可言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这样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就是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合适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特点的教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1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下面将从刻画教育目标、培养语文素养、促进交际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教育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目的,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刻画教育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写作,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和写作任务,我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当今社会所重视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创新,通过设计各种任务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相信,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受益良多。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2

  我学习了崔峦教授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这篇文章,读完文章之后使我明白:写作绝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纯技术训练,而应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当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必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因此我非常赞同崔教授说的“习作教学必须走向开放”的观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生活有多广阔,作文教学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广阔。例如:

  1、喜欢的游戏,做了写。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精神是欢乐的,思维是敏捷的,语言是流畅的。游戏过后写作文,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事可写。

  2、平时的观察,记了写。小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形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粗粗一看看到了,待到写作时又觉未看好”。因此,在作文前,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去探索,去参与,就一定能撷取到许多新颖的写作材料。

  3、生动的叙述,听了写。小学生的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在学校里与同学交往,在市场上看人买卖,在公交上听别人说笑话等等,这些都不失为作文的好材料。

  4、奇妙的想法,想着写。儿童的好奇心强烈,求知欲迫切,想象丰富。他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充满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提起笔来,描写自己美好的憧憬与幻想,就会形成一篇篇构思独特的好文章。

  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要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活动,引导智慧地表达智慧的人生。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3

  写作水平体现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功底,同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成为教学新目标。在此阶段,学生要学会多类型作文写作,要学会记叙,要学会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目标,不断变革教学方式。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优美词句,也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熟知教学内容,更应研读教学内容,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完成教学计划,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教师要根据课文要求进行不同的讲解,让学生能从每篇文章中都学到相应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感悟生活,从生活出发进行写作

  写作通常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常能启发学生思维,带给学生感悟及写作灵感,所以学生应立足生活来写作。但学生生活经历较少,这导致他们缺乏写作素材,缺乏对于生活的感悟。受思维限制,学生在写作时不知从何处开始,不知该讲述何种故事,这使得他们所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意引导,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并将所感所悟记录下来。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自身生活,丰富自身情感,而且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全面展现自己,活动后的记录,便于学生真实的情感流露,获得真实的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回忆,让学生在回忆中寻找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回忆中追寻真情实感。比如,写作中经常会有“你觉得幸福是什么”这类的作文写作,这便需要学生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是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幸福就是有父母陪在身边,能够感受到父母之爱,享受父母的关怀。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的点滴付出。例如,无论什么天气,父母总会风雨兼程送自己去上学;无论多累,父母总是不辞辛苦为自己做好一日三餐……这些幸福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便会发现并体会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感悟,使学生的感情更加丰富,更能在写作中流露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感染力。

  二、借故事及科技发挥学生想象

  发挥想象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关于童话写作,学生首先要学会认识图片,在读懂图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层想象。在?M行写作时,学生除了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外,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表达流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格外注意文章内容的连贯性。

  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对于想象类文章的创作也处于不同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学大纲》仅要求学生能够看图识物,通过简单的图片内容来描述故事。这些图片的主角一般为动物,学生在写作时可结合平时所学知识,比如通过学习《龟兔赛跑》便可知乌龟较有毅力,兔子具有侥幸心理。学生了解了动物的特性,在写作时便可以根据动物的特性进行创作。学生也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在写作中寻找更多规律。

  六年级学生进行写作已不仅仅与动物有关,学生更需要学会结合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比如,地球资源有限,科学家正在寻找与地球环境相同的星球,学生在进行写作时便可以想象人类在外星球生活的状态。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不仅要有较多的生活常识,还需要对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想象,写作内容要与其紧密联系。另外,学生的思维应极其缜密,这才能够使所写文章在不缺乏创新与想象的同时,不会远离科学研究。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实例,还要讲解一些科学知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如此,所写的作文也会更具欣赏价值。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在写作中需要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能提升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同时,大量的写作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灵感。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优美词句。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升写作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揣摩如何使用词句,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久而久之,使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学生在创作中不仅仅需要运用优美词句,更要学会运用写作材料,这能够更好地体现文章的灵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学生通过分析每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了每一篇文章的表达主旨,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例如,在进行阅读之初,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读物。有些读物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读这些文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改变学生的部分认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更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对于阅读不够投入,有的学生容易在阅读时走神,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让学生按照阅读计划进行有效阅读。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收获很多知识,教师可以定期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或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分析读物内涵,并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完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读,从课本中提取对学生写作有益的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还要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以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写作水准,这更符合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4

  近期,参加了学区组织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但收获的同时,仍有着不解之处或者说是困惑。下面针对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的.书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反思,我自己的教学,在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时目的性不是很强,学生不知怎样进行学习。

  在班内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间的和谐的美,

  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了风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还远远不够,生怕学生说不到,牵引太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信他们一定会学习的,学习得也会更深,更透,在关键之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收获的同时,我也存在着困惑,针对这节课来说,整堂课教学顺顺畅畅,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思维碰撞之处,教师讲得的确是少多了,但这样是不是少得可怜。语文教学,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师生之间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解重点之处时,学生有时谈得比较肤浅,这里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而是一带而过。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做得不是很好。比如说有的孩子汇报船给我们组留下的印象是柔和的,教师有必要再次追问学生,哪些词语更能体现了作者的真情,你能再次把这种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之中吗?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别人高效课堂的精华,更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其重难点,采

  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教有所获。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5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蔡波林

  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深深感触到这次比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送上的是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看到的是一群刻苦钻研,敬业好学、与时俱进的同事。一堂堂精彩的课充分体现出了授课教师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语言的精炼、教学课件的恰当运用,更是体现出了各年龄段教师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教学能力。

  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懂得了认真组织的课堂是多么的美妙。多媒体中的动画与幅幅动人场面引领着孩子们走进乐趣无比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中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烈场面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每一位学生都能“张口就说,提笔就写”,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者既轻松引领学生们走进了文本,主导着学生学习使学生学而有得,教学环节中的分析课文到拓展延伸等环节就是老师领着学生们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步入现实的生活。这样的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就是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本次活动让我想到了“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认识到自己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探究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我认识到:长期的教学生涯使我积累起来许多的职业倦怠意识,让自己上课变得漫不经心,自以为是,也曾经因为学生的一次错误或过失而大发雷霆,而忽视了好好关心学生、耐心的教育学生。通过“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会给我的感官和视觉上以冲击,也会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涤和更新。我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把握学习提高的机遇,除了做好手头上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努力提高自己。我相信:我一定会踏上新的征途,取得新的成绩,创造辉煌的明天。

  通过本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的效果,锻炼了我的教学基本功,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通过课内比教学的形式,交流有关理念、任务的理解和实践方式,探讨如何解决问题,让我在充分的实践与思维碰撞中产生教学上的顿悟。

  筛选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达到了专题研究的目的。开放课堂、开放资料、开放管理,让教师之间,互相借鉴,实现了双赢。在课内比教学这个舞台上,使我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方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得到了提高。我看到,沉寂的课堂变得活跃,曾受冷落的学生重新成为课堂的主体,思维的大门在循循善诱下悄悄打开,学生的很多见解令为师者耳目一新。

  “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凸显合作互助精神,实现教育相对的均衡发展。这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路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带来的是一种活力,一种精神,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它将促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肩并肩、手拉手,共谋发展,共同耕耘,共同收获,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课内比较学心得体会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04-23

小学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11-28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心得体会02-26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7-03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7-0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心得体会03-08

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心得体会02-02

【荐】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06-2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6-20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