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4-05-14 10:20:53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1

  新一轮有关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有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其明确地提出了要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实践性能力作为其重点内容.经过十年的实践,对课程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国家教育部专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增了创新意识作为关键词,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了现代化教育的基本任务.而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突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也是当今国际上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实践性能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国外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他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要注重启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方法.[1]从18世纪起,研究性学习就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18世纪末到19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要遵循着人类的天性发展.继卢梭之后,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化”,他倡导在活动过程当中,要对儿童内在的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性;他们的思想都为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20世纪左右,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在这方面同样进行了研究,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主张“从做中学”,认为学生仅仅通过教师讲解或者看书所获取的'知识都是虚无飘渺的,只有通过“活动”获取的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身心以及未来发展.在20世纪中期,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议论.他认为学生非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施瓦布也提出了“探索研究性学习”,他倡导通过探索研究来进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得以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世纪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教育部正式的开启了,将“研究性学习”融入高中必修课之中,以此,作为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此之后,“研究性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变革当中一门独树一帜的课程,它掀开了基础性教育的新一页,无可置疑,它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变革中最吸引眼球的一项举措.[1]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但对于学校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迫切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而且还可以丰富教学模式,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实践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具体来讲:第一,有作用于课程的变革.革新到目前为止,研究性学习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突出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数学,它是中小学革新的龙头,所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对于课程的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第二,有作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文件提出了要注重对教师由强硬灌输到鼓励、引导等教学方式进行转变.第三,有作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育出台了有关在课堂中,针对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变革的文件,具体内容为不仅要倡导学生自己积极参与、还要培育学生获取未知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变更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一线工作者乃至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重要原因.

  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议论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者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引下,从各类学科以及实践活动中选取并设定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积极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的同时,体验、了解、学会和应用数学学科所蕴含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当中,学生不仅明确地了解了活动的程序,还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所带给人们的奇妙之处,更加关键的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传统思维模式,培育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其活动过程的实施,对于传统的教师模式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主要起着指路人的作用,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给予适时的正确评判,督促学生有效的完成各个阶段的活动任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2

  一、课题背景

  1、素质教育对语文学科的要求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评价方式。

  2、学生特点的需求。

  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老师讲学生记,有的甚至于像背常识科一样的死记硬背,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得不到有力的培养,在学习中仍然是被动的“让我学”

  3、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效果明显的现状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是有的教师仍就没有改变理念,在教学中仍然是以讲授为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共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并树立探索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在语文课堂上营造积极、主动、热烈的氛围,以实现这些目标。

  三、理论假设

  教师讲得清楚,学生不一定学的明白,教师的讲解只能起到“的作用,不是坚定性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发展,灌输式”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之一,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是时代的需要,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沉淀的和广阔的社会视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探究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经的历史过程“

  四、课题实验准备

  (一)、组织准备

  1、围绕课题内容,按照科研要求,将课题组成员分工,具体实施,系统研究;

  2、明确实验班,对照班;

  3、按照整体实验的要求,纳入学校教学的整体系统,是本课题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思想准备

  1、在观念上,抛弃旧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高语文素质。

  2、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我们应该广泛搜集、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我们才能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实验,我将专注于学习教学法、教育学,并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可以为我的课题实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课题论证的条件

  1、从过去的实践看,我们以为本课题的实验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从学校的发展战略看,“科研兴校”是我们不懈的追求,“项科研要质量”已经深入人心。

  3、课题组的师资力量雄厚,成员们拥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并且对本课题的研究充满热情。其中,课题组成员涵盖了校长、中层干部、教研员以及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教学水平高超,而且在教科研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取得的优异成果也是石湾乘客体的重要保障。

  五、主要研究内容

  1、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在新课前充分预习。预习内容包括作者及简介、文章背景(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生字注音、生词释义以及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包括自然段划分、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层次掌握语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并对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解释和讲解。课后,我们鼓励学生培养写日记的好习惯,以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

  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般8—10人,选一名有组织能力、有责任心、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教学中组长带领组员讨论问题寻找答案或共同配合完成故事接龙、故事续编、文章拓展、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情节表演短剧等。

  3、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对文章内容理解时,教师提出较有难度的问题探讨,课外延伸提出问题探究。

  六、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设计:

  (一)、开题后的主要工作: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科研意识。

  我们认为,为了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深入而充分的理论准备至关重要。在开题后,我们应该认真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相关理论,了解最新科研成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理,积极研讨,进一步改变教育理念,强化科研意识。这样才能在课题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研究性学习。

  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待问题要有探究的精神。

  3、加强课题管理。

  (1)、加强科研方法的学习、交流和研讨,定期召开科研研讨会。

  (2)、重视课题资料的积累和使用,建立课题档案和数据库。

  (3)、定期做好课题总结、 汇报 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面总结汇报,每阶段进行一次课题论证和科研总结。

  (二)、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3月------XX年8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科研方面的理论,《课程标准》对课题组的成员以及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课题研究的理论素养;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各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交流,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XX年9月—20xx年8月)

  我们将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分为平时培养和课堂实践运用两个步骤。同时每学期将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观摩课,以便指出不足并总结经验。我们会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检测和评估,注重积累课题研究的资料。

  3、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全面检测,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准备结题。

  七、实验研究的具体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分六步;

  第一步、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新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包括作者及简介,文章背景(利用网络)、生字注音、生词释义、文章内容掌握(自然段划分、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层次掌握语言特点)。

  第二步、课上检查预习情况(自主学习)

  分小组提问的方式

  第三步、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设计多种方式向学生们讲述文章内容。

  第四步、分析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筛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第五步、课外延伸(合作、探究学习)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创造训练,谈启发、收获,德育渗透。

  第六步、练习作业(自主、合作学习)

  练习分组竞赛完成,自主提问,合作完成,作业课外形成日记或作文。

  八、研究方法;

  1、比较调查法,对初一班级进行抽样调查、摸底、确定实验班级并进行跟踪研究。

  2、教育实验法,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承担教研任务,比较效果。

  九、保障措施

  1、人力保障:全校教师中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15人。

  2、物资保障:学校每年拿出XX元作为科研经费,鼓励奖励有成果的科研教师。

  十、人员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课题研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生物新课程教材有许多优点,但对于 民族 地区农村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由于教学设备的相对落后,信息量不充分,学生体验不足,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生物新课程教材的问题太侧重于大城市的实际,从而偏离了农村实际,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实际;另外,有些例子又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学习的实际不符。因此生物新课程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配套资源不完善,对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准,缺乏新课程实施的操作性等。加强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与校本教材资源整合利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而出发提高成绩和素质的措施,势在必行。

  (二)概念的界定

  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来源,它主要分三部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本课题所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是指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整合三部分资源,使其能够进入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切资源。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高中生物教学课堂,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

  2.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观: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模式多元化,课程设计个别化和课程实施情境化。

  3.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强调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和合作创造,认为课程知识是由师生共同建构而成的。在实施课程时,师生应该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核心人物。总之,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是一种以师生互动和协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旨在实现课程的'共同建构和知识的创造性传递。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2)本研究旨在探讨我校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我校已经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类型,并掌握学生对于仍需开发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需求。

  (3)有效提高生物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如建构概念图、模型建构法、课堂利用错误资源、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等。

  (4)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从校内课程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三个不同的维度探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

  (5)研究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本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采用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形式,探索课程资源整合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本课题研究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生物教材资源的使用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消化和掌握生物知识,并且能够帮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生物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生物教材资源,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

  2、生物教材资源在配合生物新课程教材下能与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能与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3、生物教材资源的开发对人教版统编生物新课程教材和课标起到补充、印证、丰富和发展作用。

  4、利用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开发为生物教材资源与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方法、课题实施规划

  (一)研究方法

  (1)在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前,需要进行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收集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便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综述,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2)调查研究法:用在开题之处,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形式了解师生对课程资源的了解和需求。

  (3)行动研究法:用在实施阶段,利用教学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实践研究。

  (4)案例研究法:用在实施阶段,根据教学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5)经验总结法:用在结题阶段,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与论文。

  (二)课题实施规划

  根据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精神。本课题实施规划如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理论研究阶段:召开课题论证会,细化完善研究方案,人员培训,文献研究,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有关理论;设计问卷,了解本校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进行理论模式的探讨;构建理论模式。

  第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5月):实践研究阶段:依据理论模式,进行“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写出论文,制作课件、光盘,进行实践模式的探讨;如整合现有的PPT资源基础上加以改造,运用于课堂教学,借教学效果检验该课件的可用性;下载网络上已有的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检验运用视频的效果;搜集与课本中的难点相对应的视频,构建实践模式。形成中期成果论证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主要对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进行研究修改,形成教学课件集锦和教学辅助视频集锦,总报告的撰写,主要成果的形成。总结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实施保障

  (一)研究对象及实施教师

  1.研究对象:全校高二、高三理科25个班及高一年18个班的全体学生

  2. 实施教师:研究课题实际实施的全校生物教师。

  (二)软硬件建设

  我们学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同时,每位组员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记录和整理学习资源。我们团队还拥有一台摄像机和数台数码相机,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方便老师和同学们共享。此外,学校还非常支持和鼓励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并提供经费支持。我们的图书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检索和资料来源,非常方便学生和老师们使用。

  (三)研究保障

  1.课题人员情况

  2.研究时间保障

  所有参与者均为高二或高三的生物课学生,他们将直接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本课题组的成员均为一线教师,他们全部的时间都可以用于教学研究。

  3.学校一贯重视教研工作,对课题研究工作尤其重视,明确承诺: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足额保证研究经费。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4

  一、选题背景

  在当今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应用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领域都体现出了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加入到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知识一样贯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始终”这一举动不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结果,统计与概率“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盛行时代的重要性”推出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统称为《课标》)中,持续了统计与概率的独立模块结构,统计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更加点明了统计知识的实质是对”数据,的分析“数据分析”的概念突出了统计与概率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其中包含的随机性[1],其中统计内容和概率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初中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在条理性方面更加清晰。同时强调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也强调了对其中包含的随机性的体会。通过实例体会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利用统计图表来感受随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随机现象”而统计与概率又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从大量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在初中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其它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有很多问题产生,其主要原因有由于教师的自身知识较薄弱、教学理念的陈旧、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等因素,导致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出现困难与错误。由于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意义不理解、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学习达不到培养随机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的目的,或者受到教材、学校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专家都对初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给出了意见;主要有可以从各方面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的弥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的选用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供实际情境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认知进行类比,促进学生转变已有的错误概念与认知[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与概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20xx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并且贯穿于义务教育始终。然而,通过文献、论文资料和一线教师的调查与交流发现,在初中阶段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关于教学实施策略的提出,即解决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但对于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却很少。事实上,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对于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满意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阶段进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准备,并全面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撰写完善的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目标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目的明确、计划周全且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的活动。在开展教学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启发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对于初中统计与概率课堂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够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熟悉《课标》及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编写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内容、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课前需要教师做一个具体的规划,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做一些准备工作的行为,即是课堂教学准备策略[1]。教学准备是教学的先前步骤,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的构思过程,因此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各个内容的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课标》强调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作为教学指导者更应该注意在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转变自己旧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全面贯彻“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的思想。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材、课程资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具体谈谈教师对初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准备。

  《课标》对教师全面了解初中数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有绝对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现今的教学理念,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考虑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如何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为基础去设计,使学生有兴趣参与到其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根据《课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全过程,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内涵与不同,亲身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优缺点;通过亲自收集数据、感受生活中的数据所蕴含的大量信息,体会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在学习随机事件的基础上,理解概率的定义,能够以科学的数学方法去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教育实习、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深刻地体会到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实际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及随机意识,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具有特殊性,这必然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

  本论文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他们在备课能力、知识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初中统计、概率内容的教学准备的若干策略,从教学目标、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为教师在对此内容进行教学准备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为教师对初中统计与概率的有效备课提供参考。

  五、写作提纲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论文的开题报告07-19

论文开题报告11-08

论文开题报告02-25

本科论文开题报告06-30

教育开题报告07-05

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5篇)11-30

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11-04

论文开题报告15篇11-26

论文开题报告(15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