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1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们迎来了较为轻松地寒假,在寒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
所以在寒假的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之余,我还积极的参加了社会实践!在一段时间的寻觅和思考之后,我决定在一家杂志社进行社会实践!
在这次的实践中,由于对于杂志社的编辑工作流程不是很熟悉,主要工作是负责助理工作,帮助编辑们筛选稿件,校对文稿以及修改工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也有了收获。本次的实践旨在通过这次经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期刊杂志的文化氛围,以及专业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
首先是对杂志社工作策划流程的熟悉,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
再是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 编辑工作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时间过得很快,从开始工作的新鲜好奇到后来的得心应手,通过在杂志社的寒假实践,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彩编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总而言之,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从书本来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2
等到大学毕业后,就业问题就似乎是在我们的身边的问题,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私人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亦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不像在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
我们有了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的补充,我们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知识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
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有经验者优先的感悟。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3
跟着院里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聊城冠县的两所乡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状况”实践调研。一路下来,感慨万千……
(一)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
这是一群特殊的未成年人,社会上用“弱势群体”来定位他们,他们的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他们从小就对 “家”的概念极为模糊。
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近几年,留守儿童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甚至有人说,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社会发展。确实,留守儿童的问题得不到不解决,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彻底实现,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和谐社会建设,就是关注社会发展。
然而,以前只是知道这样的一些概念。当我亲临其境,真正走到他们中间,才知道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过着怎样的生活。而这些人,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二)冠县之行 震撼我心
一座以“富不上学不长久,穷不上学不除根”为标语的小学:古老的砖房,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凳……
这个小学叫“刘村小学”。
一群脸上充满渴望又略带无奈的孩子:单薄的衣衫,冻僵的双手,麻木的表情……
这群孩子叫“留守儿童”。
…………
刚到学校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是学校吗?走进教室,看到那些孩子,又是一阵心酸……
他们的眼神有些麻木,或者至少看上去是呆滞无神的,当他们拿到调研问卷,想到他们的父母,表情愈加凝重。我们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最贫困的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精神生活。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们,他们需要父母的爱,需要有人关心和照顾。
清楚记得,一个孩子在问卷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有种被遗弃的感受”。我从心底,深深被震撼了…… 那种辛酸,是十几岁的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有的事情,有些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吧……生活在阳光下的我们,永远都不能体会那种阴影下的感觉,即使是亲临其境,又怎能彻底走进他们的心里?
(三)留守儿童:和谁在一起你最开心
在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状况调研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和谁在一起你最开心?”,出乎我们的意料,大对数孩子选的都是“同学”而不是“父母”。
出于好奇,我随机询问了一名同学。
“和谁在一起你最开心?”
“同学。”
“为什么不是‘父母’呢,难道跟他们在一起你不开心?”
“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跟父母在一起什么感觉,他们都不在家……”
…………
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他一直寄宿在叔叔家,叔叔婶婶有自己的小孩,平时只是照顾他的食宿,对于其它问题一概不问。长期以来,这个孩子开始对家淡薄了感情,只能跟同学在一起玩。
为了不让他继续伤感,我试图跟他交流另外一些话题。可当我问他的梦想是什么时,他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留守儿童,到底跟谁在一起最开心?……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只能跟同学一起玩,部分孩子可能因此觉得跟同学在一起很开心。可是在他们心里,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一直是一个梦想,只是因为这个梦想无法实现,他们才不知道和父母在一起的开心。
今天,我的心里也有了一个梦想,希望所有怀有“和父母在一起”的梦想的留守儿童都能实现他们的梦想。因为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才是最开心的。
(四)心理问题 谁与倾诉
在这次问卷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大多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或烦恼时不是和自己的父母交流,而是和同学一起解决或自己保留问题。有人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他们锻炼自理和自立能力,但对于一群小孩子,没有父母的教育指导,更多的,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滋生。
在一份问卷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好多事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可我不想问别人”。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怎样的不可替代。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多是为孩子更好的发展,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但这些孩子因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关爱,遇上问题没有父母在身边可以倾诉,导致更大程度的心理问题,造成了他们思想教育上的缺失。这何尝不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遗憾呢?
经济上的困难要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同样不容忽略。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健康成长,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们,是该思考了:到底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他们需要一片蓝天可以自由飞翔;他们需要一个港湾可以放心停靠;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第一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
(五)面对留守儿童,我们该做些什么
“你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吗?请说明原因。”(调研问卷题目)
“希望。因为可以挣钱,没有钱就没有衣服穿。”(一个留守儿童的答案)
“父母在外打工,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调研问卷题目)
“很想爸爸妈妈,做梦都想,严重的时候想哭”(答案)
…………
还有个孩子在我们的调研问卷中这样写:“父母在外打工挣钱可以买好多好东西,但我很想他们。”
平实无华的语言,透漏最真实最淳朴的感情,也最让人心碎。留守儿童,他们其实是生活在尖锐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渴望父母在外打工赚钱让生活条件改善,渴望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父母在身边,渴望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下成长。
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代替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家的感觉。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感受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度。我记得孩子们看到我们时那种期望的眼神,记得他们跟我们聊天时透露出的喜悦。他们需要有人问候和关爱。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给他们温暖,驱除他们身边的寒冷。“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家园”应成为我们共同的意识。
真心希望,阳光普照,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温暖起来!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4
在莘县朝城镇刘菜园村的社会实践活动终于完成了,说实话这两天我们过得很苦很累,但我相信收获的比付出的多。
我作为聊城大学生物践行者协会实践队的队员,就这个付出过程中的所做所感发表一些感言。
来到刘菜园村的第一天已11点,我们首先走进农民的三个樱桃西红柿大棚进行了参观学习,一直到1点半才吃饭。大家又累又饿,天气又冷,可谓饥寒交迫,我们依然在等饭的过程中,针对上午的活动进行了总结。
有的认为农民很热情,学到的知识非常多,比想象中的效果好;有的认为准备不够,大家的激情不够;有的.说参观学习了一大上午,挺累的,但想起学到的这么多东西,觉得很值得。
吃完午饭十多分钟之后,我们开始了下午的活动,先去了杏孢菇和双孢菇两个蘑菇房。我们都是第一次走进蘑菇房,带着新鲜感边观察边询问边记录,在那里我们学到了蘑菇的种植、培养、采摘等技术。
走出蘑菇房,我们队分成四组进行了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农村变化的入户调查活动。
走进农户与农民主动地交流,交流的方式、艺术、口吻等又需要我们考虑学习了。我们总在不停地走、不停地问、不停地观察学习,累但充实并快乐着,因为得到的更多。
晚上,我们在朝城镇实验小学播放了有关樱桃西红柿种植及疾病防治的视频,然后步行回到了镇上的旅馆里。说旅馆,其实就是两间低矮的屋子里放了几张床,我们六人睡四张床,天很冷,但我们依然苦中作乐,谈笑风生,互相关怀,我们还每人写下了这一天的经历和感触。
在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我们战胜了这些困难,锻炼了意志,增强了团队精神,变得更加坚强、勇敢,有毅力。
感谢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想想学到的这些知识,经历的苦与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