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

时间:2024-11-04 22:27:24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1

  引子

  从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来乍到之热线篇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一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一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一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一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实习记者之跑新闻篇

  第一课——找准位置,直击现场

  每次接到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到现场,这也是我每次都会遇到也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叫“跑新闻”了。要尽快完成采访和稿件,当然要节约往返于路上及寻找地点的时间。我平时就是过的太省心,坐公车出门,从来不记路,方向感也差,在跑新闻的日子里,虽然也熟悉了些道路,但很多地方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今后的目标就是:分清东西南北,了解北京主要干道,公交地铁路线,在脑海中再现北京地图概况。

  一开始编辑安排我比较简单的活儿,只要找到就基本能完成任务。第一次是去找日坛公园飞来的一只孔雀,公园也不小,问过了工作人员和游人,还好能指明孔雀大概所在的方向,来到了公园的东北角尽头,还是不见它的踪影,毕竟是动物啊,不可能总在一个地方的,快绝望的时候,路人突然指着草地说在那儿呢!我赶紧拿出相机狂拍起来,回家写了400字发给了老师,但这活儿最后还是黄了,当时特期待看见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所以黄了还是很失望,我老师安慰我说经常有千字文都黄了,不要失望,继续努力!ps:不知道孔雀现在过的怎么样,希望它能一直在公园惬意的生活~

  我寻找现场最难的一次,也是第一次跑有模有样的活儿,开始的兴奋随着转了好多圈走了好多路以后渐渐消沉。在板井路口附近,居民反应在一片废弃的空地上有些人在晚上挖坑然后填埋垃圾,造成周围环境很脏很乱。居民是在自家楼上看到的,大坑周围都是胡同,而且小路都很复杂,不能提供我准确地点,我只能在那附近转悠碰运气,那位提供线索的居民听说我一个人来的,还劝我说小女孩别来了,这边人员复杂太危险,我在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信心要找到这个地方,那天我记得特别的热,路也不好打听,只能在小路上七拐八拐,经过一段漫长的搜寻,终于还是找到了,看到那个垃圾大坑的瞬间我真是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任务,联系了老师,决定明天锁定位置直接来一探究竟。第二天和老师一起来到了现场,经过询问附近的住户,了解到原来这里在挖蓄水池,但是属于无证施工。就这样我第一篇上报的文章便诞生了:《下雨积水没膝居民自挖水池》。当时看到报纸上我的名字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

  第二课——采访到位,观察入微

  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问到,没问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甚至重采。新闻最重要是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有一次就是因为采访不到位,造成跑的活儿白费了。巴沟汽车枢纽站的座椅设在了绿地里,造成绿地被破坏。到了现场,我看到了所谓座椅,要想坐的话只有踩踏绿地,我询问了经过的路人,询问了座椅前的卖报人,询问了此路段的环卫工人,还在周围拍了很多照,唯独忘了采访座椅所在公交单位的相关人员,还是老师在事后问我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结果最终无法解释这到底是不是座椅,这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自然黄了。为什么自己当时想不到呢,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做起来就是差那么一点,心里也在着急,想要快点进步。

  我做的最心力交瘁的一篇报道就是《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也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一篇报道。后来这篇文章也被一些网站转载有:新华网,千龙网,数字奥运村,艺术中国,博宝网,中国收藏艺术网等。

  整整两天我都在围着这17个戳打转,其实编辑刚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觉得挺简单的,就是打电话到各个邮局点问问能不能盖戳,但后来发现问题远远不只这些。首先查各个邮局的电话就是一大难点,网上搜邮局网点,有时候所在区域有两三个邮局,有的电话甚至已经改了,还要重新查找,要确保17个奥运场馆戳所在邮局电话都打到一一确认能否加盖,但是接电话的人不一定清楚盖戳的具体情况,往往回答都是不清楚,有的邮局甚至无法联系,我只能把能联系到的邮局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基本情况就是虽然5月22日已经启用了这17个戳,但邮局目前仍不能加盖,这无疑存在着问题,新闻点已经出现了。

  紧接着就是联系北京邮票公司,以前报道过那里可以为市民盖齐全套,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我就直接到北京邮票公司的营业部,以市民的身份暗访。到了那里果然看到了17个日戳真的很兴奋,经工作人员证实这里确实可以盖齐全套,我便想要盖一个鸟巢的戳,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工作人员说盖一个五毛,但这和十一以前免费加盖的规定不符,而且需要盖戳的邮品过多的话不能当时取走。我觉得这可是个大发现啊,激动的冲回家开始写稿,不一会,编辑来电话问我怎么样,结果编辑一仔细询问,我就顿时无语了,为什么规定免费这里收费?向你收费的人是什么身份?如果外地人想盖怎么办?发现了问题但是只看到问题表面这是不行的,编辑说我真是没有经验,到了现场了不问清楚,不看清楚回来怎么能写稿,不行你还得再去一次。当时心情真是超低落,自己采访这么不到位,观察不仔细,自己却没有感觉,看来我需要磨练的时间还很长。眼看临近5点邮局下班,没时间失落,要快点弥补好,再次来到营业部要求盖戳,并且说是要给外地同学,工作人员让我留下地址和邮费表示可以盖好再帮我寄给朋友,帮我盖戳的工作人员胸牌上写着值班经理,确认了身份,再次询问收费的问题,值班经理解释说就是邮票公司的规定。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回家整理邮局盖戳和邮票公司的情况,写出了《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的雏形,后来登报后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都是老师帮我加的,老师用更为简练的语言把盖戳存在的问题写的很清楚,而且重点十分突出,这自然也引出我实习中上的第三课。

  在实习过程中,深深觉得新闻写作是多么重要,做好采访后,如果仅因为写作水平有限而没能做出好的报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太可惜了。用看似简单的语言怎么能把事情叙述的更有条理更吸引人,那就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有时候着急交稿,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瞬时就下降了,感觉都写不出完整的话了,像个小学生似的,语句通顺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我想记者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时间紧来不及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要争分夺秒的保证时效性,这也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的“新”,所以自然要求记者有着较高写作水平,能够临场发挥,具备信手拈来的能力。我感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上新闻写作课时并没有重视老师说的勤写多练,所以写文章总感觉很吃力,语言的运用不太自如,手法比较单一,尤其北青报的风格是比较生动活泼的,有亲近市民读者的感觉,新闻报道自然也要清新自然,但往往我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干巴巴的平铺直叙,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看到听到的直接写出来,文章没有现场感。老师告诉我要多观察,但真的观察起来,我往往还是置身事外,没办法直击问题的核心,作为一个记者,我知道我不能像自己平时市民的身份去看事情了,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的更为深入。

  市郊s2号线指示牌出现英德混译的报道后,第二天老师让我继续跟进,那也是我第一次单独完成摄影以及报道,也是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去采访别人,感觉是受宠若惊,城铁公司的李部长耐心的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表示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愿意及时更正,并表示现在更新的路牌仍需要改进。事件看似简单,但我写出来却感觉表达不清,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叙述,语言有些罗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追踪南站铁路图标注错误的报道中,其中有三个错误标注,已经更正了两个,还有一处错误,老师看了我写的初稿后说我的问题一直都是导语写的不到位,文章现场感不强。要想改变就要仔细观察,不能像个普通路人那样去看去听,要用记者的眼,记者的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询问路人时候可以使用直接引语,不要总说记者通过询问xx了解到,这类太过模式化的表达,这样文章会没什么亮点,还有引语要写的漂亮,不是简单概括报道就足够了,其实仔细回想这些,其实老师上课都讲到过,但我在实践中还是忽略了,说明学习还是不够扎实,一到真刀真枪的时候,还是要靠实力,不是理论简单的理解,可见动笔练习真的太重要了。我也体会到完成一篇报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无疑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就是看报学习,以前看报纸就是简单浏览,现在会注意看专业记者的报道是从哪儿入手写的,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突出要表达的内容,用什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副标,还是导语新闻图片。说到新闻图片,我也感觉新闻摄影也是很有意思的学问,虽然不是拍艺术照要讲求光影,但是基本的美学构图是很重要的,虽然出去采访应该是和一个摄影记者一起,他会负责拍照,但是突发状况下拍照就要自己完成,像我拍过游人喂食孔雀,绿地中的座椅,错误标注的细节图,工作人员更换路标等,我觉得看着简单,但是拍出来往往都有不满意的地方,静物要讲求构图和角度,而动态的事物一定要善于捕捉,动静结合要恰当,好照片会让新闻更耀眼,它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现场,所以是很重要的,这学期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新闻摄影,并且好好练习,提高自己摄影水平。

  实习生活之友情客串

  (一)为了对比奥运观赛撕副券和打孔两种检票方式,我当了一回手模特,捏着两张票我胖胖的手啊,手也要减肥才行啊…

  (二)奥运期间,北青报开通了零八热线,向市民征集奥运线索,并且设立了“奥运热线之星”,每天都会有一位“星”诞生,并有3千元奖金,但不是所有“星”都愿意上报露脸的,自然就有了托儿,而我也友情客串了一把“孙小姐”。恰好那天去报社没好好梳头,摄影大叔该提醒我的啊…

  尾声

  虽然实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确实锻炼了自己,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还有对如何与人沟通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一名专业记者的差距,让我有更多的动力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太过慌张,更多是去考虑如何克服,我在实习中总结出:不要去预想困难,因为预想的都没有现实中遇到的难,但是只要认真努力,往往现实遇到的困难会比想象中的容易克服。所以我要不畏惧困难,一直努力下去!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2

  序:在大河报实习的30个日日夜夜离我渐行渐远,我对其间经历的点点滴滴却愈发清晰可见。怀着对大河报秉持正义的操守,对实习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亦是对自己初入媒体一线的经验总结,感慨良久,怀着万分思绪,记录下在大一这个不甘平凡的暑假实习的收获和教训。

  在大河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共发稿50余篇,大到一整版的通讯,小到豆腐块似的消息,可是对于自己这个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发稿量对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因为自己明白,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学习,学习“铁肩担道义”的信念,学习“妙笔著文章”的思路,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

  新闻理论的实践和新闻业务能力的提升

  带我的是李晓敏老师,跑卫生线,也就是整天和病人、医院、卫生局、卫生厅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连的线。

  新闻价值的判断是在平时看报、写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记得老师曾说过:咱们写的是给老百姓看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稿子写出来,服务老百姓。在这里,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趣味性等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很多东西不明摆着说出来,并不代表忽视它的存在。

  记得去采访医院“恶性疟疾救治中心”挂牌仪式,事件本身就是最多就是一篇消息,没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于是,自己写了500来字就完事了,第二天见报时,却是一篇3000字左右的大稿子。老师从采访资料中,发现今年上半年我省共发现40多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对于不了解这种疾病的老百姓和医院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漏洞,详细介绍这种疾病以及其治疗、预防措施才是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挂牌仪式本身。

  以前曾很鄙视会议新闻,感觉无非就是领导空泛的讲话,底下是冷冰冰的鼓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可是真正实地参加并用心发现之后,才发现其有趣亦有点的新闻。

  省卫生厅召开系统行风评议测评工作动员会,说白了,就是他们系统内部的一个自我检查制度,到现场,发了厚厚一叠相关资料,会议没开完,就回报社写稿了。很纠结的成稿之后,老师说,不行,没有内容。她仔细把资料看完了之后,提出了一些很细微的点,就是和百姓、社会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奶粉检测、职业病防治等等问题。事后,老师说,其实会议新闻是不好写的,比现场稿要难写,但同时也是重要的。会议呢,只是给了记者一个找新闻的机会。

  因为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政策、措施都是在一个个会议上提出的,作为记者,我们需要把好的政策给老百姓说明白,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如何在看似枯燥乏味的会议上发现有价值的点,是需要记者有很强的新闻敏感。

  落地稿,就是国家出台一项政策或是别的媒体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稿子,作为地方媒体,针对自己本地实际情况,把落点放在本地,而写出的稿子。其价值点,就是第二落点的选择角度。

  前几日,国家卫生部门要出台关于规范现榨饮料的文件,那么到了郑州这点,就需要调查郑州市场的现榨饮料的相关情况,看看文件规定的措施,在本地各商家有没有得到落实。必须提出的是,不可否认,几乎每个人都有喝过所谓现榨饮料的经历,所以这个稿子,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

  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各异的新闻现场,作为记者,就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搞混了新闻稿中最基本的信息,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这一点,自己深有体会。

  因为缺乏关于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把一个主任医生的职位错写成了主治医生,搞的医院打电话来质询。粗心的我才发现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是给自己提了个醒。老师安慰我,错误之后必会进步,出现一个错,下次必定很当心,有时你觉得很细微的东西,无所谓的,可有较真的就会揪着不放。老师还举了她曾犯的一个用字的错误,可能就少了一个字,就会产生别的意思。如此看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必须学着养成。

  新闻“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虽说在部分新闻现场,有提供新闻通稿,详细介绍事件的五要素以及一些其他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料是靠自己去搜集整理的,因次采访前列好提纲以及采访的艺术和技巧是有为重要的。实习期间,自己独立去现场采访过多次,也通常会遇到省内多家媒体,这时,一些基本的资料大家都会问到,那么如何在你的稿子里出现新的、吸引读者的要素,这就需要你能够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问题则来自你提前列在采访提纲上。

  8月11清早,淅沥小雨,去医院采访好心人给一的哥捐款的事,无意中遇到了坐在楼梯上低头不语的妻子,出于敏感,我简单介绍之后,就坐在了她身边和她闲聊了起来,不出意料,获取了很多媒体不知道的资料。采访中,你需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让他从心里信任你,什么话都敢对你说,而不是把刚刚出现在他眼前的你当作“陌生人”,而这时,说话,采访的艺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名真正专业的记者,是需要触类旁通的',大杂烩型的,拼知识面的。这,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的基础。记得,赵智敏老师告诉我们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多钻研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法学、经济学”。

  而在卫生线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采访医生某一复杂病例,如果需要向读者清楚的介绍,就需要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转述,如果你自己就不明白,那么又怎么能向读者说得清楚呢?因此深厚的知识积淀是记者们必须掌握的,而我们,则应该趁年轻,在大学良好的氛围里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

  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感悟

  记者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者,而且也是推进社会这艘航船沿着正确方向航行的助推器。

  最能使我感受到这句话含义的,是源自对患白血病的小培艺的采访。最初见到她时,孱弱的身体,枯黄的脸蛋,脖子上还有化疗留下的疤痕,插着输液管,让人感觉好可怜。可是她很幸运,经过媒体报道,有家企业捐款帮助她治好了病。那一刻,才真正发现自己身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可是医院大厅里尽是光着头,穿着住院服的病人,上天眷顾了她,所以她得到了救助,可是在这看似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心酸、悲楚的故事。那一刻,又感到自己作为记者的渺小,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少很少。或许读者把我们当作无冕之王来看待,可是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张纸、一支笔,我们会尽到最大的努力去真实记录,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视记者为救命稻草的人们。更多的时候,社会的进步是需要社会的掌权者们去推动。

  奋斗在新闻战线的第一线,我们没有理由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实习期间,无时无刻不被老师们的职业操守和负责精神所感染,每天奔波于新闻现场,回到报社,无论多晚,抓紧写稿,这时,噼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成了报社最美妙的音符。

  一次去超市做关于奶粉的调查,行至半路,突降暴雨,转瞬之间,全身湿透,路人纷纷避雨,而自己却因为老师赶稿需要自己调查的资料,仍冒雨前行,因为只有一个信念,交代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任何借口。待到完成调查,拧出的雨水摊了一地。

  采访遭人冷遇、白眼,行路热得几乎中暑,写稿子熬到深夜,吃饭、休息毫无规律可言,这些都是记者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可是怕吃苦就做不了新闻,不管客观条件如何艰苦,都应按时完成任务,这是真正的新闻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4.实习结束,可是干记者的新闻理想却刚刚萌芽

  一个月短暂的实习之于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新闻、记者、媒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满足了自己对新闻最初的追求,像个初生的孩子,放肆而兴奋的哭喊。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新闻行当的信念,时灭时燃的新闻理想火种重新迸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自身的不足也在真正的新闻一线显露无遗,理性思维能力欠缺,写大稿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自己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对于自身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实践,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自己,能够合格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汗水、寂寞、困难面前挺了过来,可是最应该感谢的是带我的李晓敏老师,和王曦辉、王灿老师,感谢她们对我如此的信任,放手让我去独自完成采访任务,感受到了作为优秀的记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为自己树立了榜样的标杆。借此,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老师!

  美好的过去的都已经成为过去,未知的未来的还等待着自己去书写,而我,还前行在新闻的路上。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3

  从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大学生报社暑期实习报告。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实习报告《大学生报社暑期实习报告》。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一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一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一一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一一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一——一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 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4

  三峡之行结束后,我在家呆了14天就返回京城。不是做志愿者,而是去中国教育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为此,我错过了8月1日陕西省境内的日全食,西安360一遇的日全食。为此,我也没有能和家人、朋友过多地相聚。

  但是因为提早来了三天,我有了两个发表文章的机会。祸福相依,孰能辨之。

  历数在教育报实习的一个月,除周末外早上七点半起床,赶九点半到报社,下午四点半之后就可以离开。有两天请假,一周休假,一天采访,算来在报社的日子不过13天而已,真正实习的时间,就是15天。这十五天里,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曾四易其稿;排了两个版,有一个版由于粗心数错了行,连累了高老师和排版工作者周六回报社改版;采访两次,一次在紫竹院公园采访4位北京市民,一次在学校用英语采访一位外国奥运志愿者;撰写一份策划,关于高校学生媒体的情况。目前这篇大稿还在酝酿中。 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

  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

  1,定位

  教育报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内容都是针对知识精英提供他们的所需。如此一来,中国教育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专业化,是教育报做强做精的制胜法宝。也许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不如中国青年报大,知名度也没有中国青年报高,但是它的广告收入和记者待遇,确是远远好于前者。正是因为定位准,才容易出奇制胜。相反,如果和其他报纸一样都做大综合,竞争太过激烈,想要做到不可替代,实在不那么容易。

  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

  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人文博艺”——培养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 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晰。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教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是在大众文化之上的。

  2,策划

  每一次出报,都涉及到精心策划。这个选题不能陈旧,不能浅显,更不能离群索居。所以我若干次的策划都被否了。有过丰富媒体经验的人,总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个选题的时效性与实施难度。徐老师说,当记者最难过的坎,也就在与策划选题。因为能做记者,笔头功夫都一定不成问题,差异就在于能否找到好的'选题。我在青年人大也有一年多的选题经验,现在看来还是差几个层次。

  每一次选题策划好准备实施时,教育报都会做出一个书面策划。即便只是一个版,几篇文章,也会有详细的介绍:都有哪些文章,大概多少字,这些文章和整版主题是什么关系。纵然精短,但也能够帮助所有参与者明晰方向。

  3,采访

  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只是有一些在青年人大的实践经验。所以采访,也都是凭着感觉来。以前在青人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都是很简单的确定主题设计采访提纲,然后约学校的老师进行就可以了,甚至下课堵在老师门口随便问两个问题。而在教育报的两次采访,让我深刻明白了什么叫采访。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5

  序:在大河报练习的30个日日夜夜离我渐行渐远,我对其间经历的点点滴滴却愈发清楚可见。怀着对大河报秉承公理的操守,对练习教授的敬爱与戴德之情,亦是对本身初入媒体一线的经验总结,感喟很久,怀着万分思路,记录下在大一这个不甘平凡的暑假练习的成果和教训。

  在大河报为期一个月的练习期间,共发稿50余篇,大到一整版的通信,小到豆腐块似的动静,可是对付本身这个初入大学的门生来讲,发稿量对本身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因为本身明白,最紧张的是如何去进修,进修“铁肩担道义”的决议信念,进修“妙笔著文章”的思路,这,才是最有代价、最故意义的事。

  动静表面的实践和动静交易本领的提拔

  带我的是李晓敏教授,跑卫生线,也便是成天和病人、病院、卫生局、卫生厅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和老百姓切身长处密切连接的线。

  动静代价的判别是在平常看报、写稿进程中天但是然构成的。记得教授曾说过:我们写的是给老百姓看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就用最普通易懂的说话把稿子写出来,办事老百姓。在这里,判别动静代价的紧张性、乐趣性等就已经包括在此中了,很多东西不明摆着说出来,其实不代表忽略它的存在。

  记得去采访病院“恶性疟疾救治中间”挂牌典礼,变乱本身便是最多便是一篇动静,没多少本色性的内容,因而,本身写了500来字就完事了,第二天见报时,倒是一篇3000字摆布的大稿子。教授从采访资猜中,发觉本年上半年我省共发觉40多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对付不明白这类疾病的老百姓和病院来讲,是一个值得警戒的弊端,细致介绍这类疾病以及其医治、防备办法才是最有动静代价的东西,而不是挂牌典礼本身。

  过去曾很蔑视集会动静,感触不过便是带领空洞的讲话,底下是冷冰冰的鼓掌,异国甚么东西可以写,可是真正实地参加并用心发觉以后,才发觉其风趣亦有点的动静。

  省卫生厅召开系统行风评断测评工作策动会,说白了,便是他们系统内部的一个自我查抄轨制,到现场,发了厚厚一叠相干资料,集会没开完,就回报社写稿了。很纠结的成稿以后,教授说,不可,异海内容。她细致把资料看完了以后,发起了一些很渺小的点,便是和百姓、社会干系密切的实际题目,奶粉检测、职业病防治等等题目。过后,教授说,本来集会动静是不好写的,比现场稿要难写,但同时也是紧张的。集会呢,只是给了记者一个找动静的.机遇。

  因为增进社会成长进程的政策、办法都是在一个个集会上发起的,作为记者,我们必要把好的政策给老百姓阐明白,如许才华获得很好的落实。所以,如安在看似死板败兴的集会上发觉有代价的点,是必要记者有很强的动静灵活。

  落地稿,便是国度出台一项政策或是别的媒体做了具有广泛意义的稿子,作为处所媒体,针对本身本地实际环境,把落点放在本地,而写出的稿子。其代价点,便是第二落点的选择角度。

  前几日,国度卫生部分要出台关于典范现榨饮料的文件,那么到了郑州这点,就必要查看郑州市场的现榨饮料的相干环境,看看文件法则的办法,在本地各商家有异国获得落实。必须发起的是,不可否定,几乎每个人都有喝过所谓现榨饮料的经历,所以这个稿子,动静代价的紧张性,就不消多说。

  面对五花八门的采访东西和各种不同的动静现场,作为记者,就必要具有灵活的查看力和细致当真的立场,不然,搞混了动静稿中最根本的信息,是一件很不该该的事。这一点,本身深有领会。

  因为贫乏关于医学方面的根本知识,把一个主任大夫的职位错写成了主治大夫,搞的病院打德律风来质询。粗心的我才发觉本身犯下的不对,也是给本身提了个醒。教授安慰我,不对以后必会进步,呈现一个错,下次必定很把稳,偶然你觉得很渺小的东西,无所谓的,可有叫真的就会揪着不放。教授还举了她曾犯的一个用字的不对,大略就少了一个字,就会产生别的意思。如此看来,严明当真、谨慎谨慎的风俗必须学着养成。

  动静“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实在是亘古巩固的道理。虽然说在部分动静现场,有供给动静通稿,细致介绍变乱的五要素以及一些其他的环境,可是大大都环境下,这些资料是靠本身去汇集料理的,因次采访火线好撮要以及采访的艺术和技巧是有为紧张的。练习期间,本身自力去现场采访过屡次,也凡是会碰到省内多家媒体,这时候,一些根本的资料大家都会问到,那么如安在你的稿子里呈现新的、吸引读者的要素,这就必要你能够问出有程度的题目,而题目则来自你提火线在采访撮要上。

  8月11朝晨,淅沥细雨,去病院采访盛恋人给一的哥捐款的事,偶然中碰到了坐在楼梯上垂头不语的老婆,出于灵活,我大略介绍以后,就坐在了她身边和她闲谈了起来,不出料想,获得了很多媒体不知道的资料。采访中,你必要明白采访东西的心理,让他从内心相信你,甚么话都敢对你说,而不是把方才出如今他面前目今的你当作“陌生人”,而这时候,说话,采访的艺术就变得相称紧张。

  一名真正专业的记者,是必要举一反三的,大杂烩型的,拼知识面的。这,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的根本。记得,赵智敏教授报告我们说,“除了专业知识的进修以外,还应当多钻研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法学、经济学”。

  而在卫生线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明白就显得尤其紧张。比如采访大夫某一纷乱病例,如果必要向读者明白的介绍,就必要用最普通的说话来转述,如果你本身就不明白,那么又怎样能向读者说得明白呢?是以深挚的知识积淀是记者们必须把握的,而我们,则应当趁年青,在大学精良的氛围里连续的进修、美满本身。

  动静采写进程中的感悟

  记者不但仅是大略的记录者,并且也是促成社会这艘航船沿着精确方向飞翔的助推器。

  最能使我感觉到这句话含义的,是源自对患白血病的小培艺的采访。最初见到她时,孱弱的身材,残落的面貌,脖子上另有化疗留下的疤痕,插着输液管,让人感触好怜悯。可是她很庆幸,经过议定媒体报导,有家企业捐款救助她治好了病。那一刻,才真正发觉本身身上担当的沉甸甸的责任。可是病院大厅里满是光着头,穿戴入院服的病人,上天眷顾了她,所以她获得了救济,可是在这看似告成的背地,却潜藏着多少心酸、悲楚的故事。那一刻,又感触本身作为记者的微小,本来我们能做的很少很少。大略读者把我们当作无冕之王来对待,可是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张纸、一支笔,我们会尽到最大的竭力去真正记录,力所能及的去救助视记者为救命稻草的人们。更多的时候,社会的进步是必要社会的掌权者们去鞭策。

  搏斗在动静战线的第一线,我们异国原因中断进步的脚步。

  在练习期间,无时无刻不被教授们的职业操守和当真精神所传染,每天奔波于动静现场,回到报社,不管多晚,抓紧写稿,这时候,噼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成了报社最美好的音符。

  一次去超市做关于奶粉的查看,行至半途,突降暴雨,转瞬之间,满身湿透,路人纷纭避雨,而本身却因为教授赶稿必要本身查看的资料,仍冒雨前行,因为只有一个决议信念,吩咐的任务必须结束,异国任何借端。待到结束查看,拧出的雨水摊了一地。

  采访遭人冷遇、白眼,行路热得几乎中暑,写稿子熬到深夜,吃饭、歇息毫无规律可言,这些都是记者们凡是碰到的坚苦,可是怕吃苦就做不了动静,不管客观前提如何艰苦,都应按时结束任务,这是真实的动静人所应具有的本质。

  4.练习结束,可是干记者的动静抱负却方才抽芽

  一个月转瞬的练习之于我,是一笔宝贵的财产,它让我对动静、记者、媒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满足了本身对动静最初的追求,像个初生的孩子,猖狂而奋发的哭喊。同时,也更加刚强了本身从事动静行当的决议信念,时灭时燃的动静抱负火种从头迸发出非常刺眼的光亮。

  本身的不敷也在真实的动静一线暴露无遗,理性脑筋本领欠缺,写大稿本领不敷,知识布局不美满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本身的成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对付本身的要求必须连续进步,必要本身连续的进修、实践,一步一步兑现本身的梦想。

  感谢本身,能够合格的结束本身的任务,在汗水、孤独、坚苦面前目今挺了过来,可是最应当感谢的是带我的李晓敏教授,和王曦辉、王灿教授,感谢她们对我如此的相信,罢休让我去独自结束采访任务,感觉到了作为优秀的记者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和交易本质,为本身建立了榜样的标杆。借此,由衷地说一句:感谢教授!

  美好的过去的都已经成为过去,未知的将来的还等待着本身去誊写,而我,还前行在动静的路上。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6

  从第一次走进报社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是属于这里的。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很有幸的来到了黄山日报社《黄山晨刊》,在这里开始了我难以忘记的暑期记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心,更重要的是使我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真正生存状态。记者无限光荣的外表下,他们所为此做出的努力,以及往往所感觉到的无奈和遗憾。

  其实《黄山晨刊》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学校的阅览室里总是会准时的摆放每一天晨刊的报纸。当初在看这一份黄山本地的报纸时,总还会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觉得他们的新闻做的很平庸。只是很简单的例行报道,新闻没有深度,让人读起来索然无谓。当时就自大的认为假如自己可以去做这份报纸,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几个月后我真的来到了这里。

  初次来到报社,就给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诺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已近10点了,竟只还有寥寥数人。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致,办公室里的电话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才知道,虽然报社的工作时间写的是早晨几时至几时,下午几时至几时,但除了个别值班的和打字交稿的记者会在办公室里,多数时间他们都是不会在报社里的,有的记者我甚至一个星期都不能见他们一面。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上课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了,“新闻不是可以做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我经常会在中午12点左右的时间和晚上已经7、8点的时间里看到仍然还有很多记者在工作,他们甚至会把饭菜拿到报社里来吃。这些都深深的触痛了我,后来随着记者师傅前去很远的.地方去采访,我在车里受不住路程的颠簸吐了,身为女子的师傅也是很难受,但采访还是要必须进行,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记者的敬业和辛苦。

  除了辛苦之外,记者给我的另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向来被称之为无冕之王,但在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担负的是更多的责任。在我的实习过程中做过很多次的采访,每一次的经历我都是很珍惜,但对王先生邻里纠纷一事的采访印象极为深刻。王先生因回家的通道被邻居堵死一事,从协调到告上法庭三年未果。期间他4次借助媒体,可起到的只是简单的推动而不是根本解决的作用,但他还是依然相信媒体并且找到了我们,看到王先生信任与期待的眼神,我真正理解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期间我们为此事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还受到了一点挫折,但想到王先生对我们的信任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事情终于解决了,王先生开心,我们也为此喜悦。此时是真的感觉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存在的意义。在其他的采访过程中,还有几个类似的经历,其中歙县XX村民修路一事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现在还可以清晰的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到XX,近十位村民围在我身旁的情景,最后因为路程的原因我不能回去,村民们特意准备了一间最凉爽的房间给我,那时我是真的感动。我知道他们如此对待我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实习生),是记者的身份让我得到如此待遇;我也还知道我必须在今后的采访中对得起记者这个身份也才可以对得起XX的村民。

  此次暑期实习除了带给我很多的心灵震撼之外,一些学校里很难体会到的采访技巧也使我受益匪浅。首先就是要善于从别的媒体,无论平面、电视或者网络里获取新闻线索,必须时刻关注并且要从自身的新闻需求中去发现。就好比最近整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欣弗注射液事件”,虽然黄山并没有受到很明显的干扰,但是报社的记者迅速来到我市各卫生相关部门进行采访,虽然结果仍然是未受到影响,但此次的采访也安抚了民心。在我的采访过程中,也有过几次类似的采访活动,如“格美”台风对于黄山的影响以及在“反百日盗版行动”在我市的开展情况。其次就是要重视从人民身上去获取新闻线索,《黄山晨刊》有一个“强哥热线”,而且报纸有一正版都是做热线新闻的。据我在报社实习过程的观察中发现,晨刊所刊登的新闻线索有差不多50%是来源于人民或者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线人以及群众热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还想多提一下网络BBS以及其他网络信息中市民所提交的新闻线索,个人认为对此应当同样重视。但前提是必须要把网络事实放在现实中重现,在现实中搞清网络事实。我也曾经通过网络线索做过一个采访,但我只是仅仅是依存于网络现实。我还又在网络上留言并联系了这个当事人,在现实中接触到他,并且在现实中让他再一次的把事实陈述。网络上的东西大多很随意,真实感较差,但却也不能因此放弃,所以通过网络来到现实是我学到的很好的采访技巧。再次,在获得新闻线索的过程中,应该特别留意“提示性(预见性)报道”也是我很有感触的一点,此次“七月半(鬼节)”我在做采访的时候,稿子写出来投到编辑那,但最后还是没有发出来。一个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记者告诉我:“像这种报道单单是简单的叙述事实多半意义是不大的,而如果你提前一天做关于提醒市民在鬼节的时候祭祀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那意义就有了。同样像一些灾难性报道等对市民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就需要新闻有预见性,这样市民才能爱看。”因此现在我理解到了新闻不仅仅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了,对没有发生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最后再讲一点感触也是很深的东西,这也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所遇到的。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的场合特别是在对于一个集体行为的采访都免不得要应酬,如实习的过程中我有过对XX乡、歙县公路局的采访和对于黄山市桃源大酒店的采访。虽然觉得很别扭,但还是跟着我的记者师傅吃了两顿饭。后者是一个很平常的例行采访,虽然吃了别人的饭感觉怪怪的,但也不多说些什么。可前者的采访却是因为他们与XX村民的矛盾,虽然最后饭吃了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但后来一位报社的资深记者对我说:“政府和村民发生矛盾时,无论孰对孰错,决不可因为应酬推脱不过而吃,看似只是政府很平常的对于记者采访的一次接待,但是如果让村民看到他们就会以为是什么‘勾结’,采访不好进行下去,但村民的饭还是可以吃的,当然最好也不吃”。对于他的话,我的理解是,虽然现在很多的应酬不好推辞,但涉及到被采访双方发生矛盾时,一定还是要坚持原则的。

  除了很多的采访技巧外,我还学到了一些新闻写作上的技巧。首先,必须要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新闻价值永远是最重要的,不必太过于担心稿子写出来的质量,当然这也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如果你的稿件有新闻价值,就算你只是很简单的白描一下,这也就足够了。当然,新闻写作的质量也还是需要注意的。我曾仔细的把我所写的所有初稿和被编辑修改过的新闻稿做过对比,发现自己稿件很大的一点不足之处便是不够简洁,很多“的”“了”等等口语化的用语太多,还有就是太罗嗦。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不能做到“敢于放弃”,即虽然采访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的资料,也许都是能用的上,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取其新闻价值最大的一点,敢于抛弃那些“累赘”。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夏日幼儿患病人数增多的报道,但是没有登出来,可是在后来有一位记者又一次的写到了这个题材,不但登出来了,还是作为头版头条登出来的。我比较了我们稿件的差别,发现我们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以及所采访到的医生、建议都是雷同的。但不同的是,虽然我们都表达了患病人数增多这个事实,我用的是医生说,他用的却是具体的数据,今年的与往年的比较;虽然我们都展现了病人多这样一个场面,但我也就只是展现,他不仅说多了,而且把病人的具体数字给了出来,又详尽举出了一个例子。我想她的稿件之所以比我的优秀,正是因为她的准确性,从而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所有的采访过程中,一次关于盗版问题的采访使我感触最深。因为那一次的采访我受到了表扬,也因为那一次的采访使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受到表扬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细心”,点抓的好;内疚的原因是因为我太卤莽,事实判断可能出现错误的前提下就贸然发稿。事实证明表扬我是错的,我是太卤莽的。关键在于那一个条形码的问题,因为我坚持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条形码,否则的话便是盗版。因为“自以为已经查过了很多的资料”,可事实证明可能出现错误。其实我在做这个报道之前是有这个责任把事情弄的更清楚,让权威部门出来说话的,而不单单只是自己查了资料,这是完全由自己的粗心造成的。现在把它写出来,引以为戒!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便要过去,现在的我拿起一份《黄山晨刊》,似乎能感觉到每一篇的报道中记者们为此所留下的汗水,突然发现晨刊上的新闻是那样的可贵。也许晨刊还不成熟,但它毕竟还不到两岁。晨刊有一个传统,每个星期都有两次的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晨刊的一个编辑曾说道:“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习的终结语。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大学生报社暑期实习报告01-25

暑期报社实习报告01-11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汇编3篇]01-12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01-15

暑期报社实习总结10篇07-17

报社实习报告02-13

报社实习报告12-02

在报社的实习报告10-01

大学生暑期的实习报告01-0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1

  引子

  从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来乍到之热线篇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一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一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一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一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实习记者之跑新闻篇

  第一课——找准位置,直击现场

  每次接到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到现场,这也是我每次都会遇到也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叫“跑新闻”了。要尽快完成采访和稿件,当然要节约往返于路上及寻找地点的时间。我平时就是过的太省心,坐公车出门,从来不记路,方向感也差,在跑新闻的日子里,虽然也熟悉了些道路,但很多地方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今后的目标就是:分清东西南北,了解北京主要干道,公交地铁路线,在脑海中再现北京地图概况。

  一开始编辑安排我比较简单的活儿,只要找到就基本能完成任务。第一次是去找日坛公园飞来的一只孔雀,公园也不小,问过了工作人员和游人,还好能指明孔雀大概所在的方向,来到了公园的东北角尽头,还是不见它的踪影,毕竟是动物啊,不可能总在一个地方的,快绝望的时候,路人突然指着草地说在那儿呢!我赶紧拿出相机狂拍起来,回家写了400字发给了老师,但这活儿最后还是黄了,当时特期待看见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所以黄了还是很失望,我老师安慰我说经常有千字文都黄了,不要失望,继续努力!ps:不知道孔雀现在过的怎么样,希望它能一直在公园惬意的生活~

  我寻找现场最难的一次,也是第一次跑有模有样的活儿,开始的兴奋随着转了好多圈走了好多路以后渐渐消沉。在板井路口附近,居民反应在一片废弃的空地上有些人在晚上挖坑然后填埋垃圾,造成周围环境很脏很乱。居民是在自家楼上看到的,大坑周围都是胡同,而且小路都很复杂,不能提供我准确地点,我只能在那附近转悠碰运气,那位提供线索的居民听说我一个人来的,还劝我说小女孩别来了,这边人员复杂太危险,我在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信心要找到这个地方,那天我记得特别的热,路也不好打听,只能在小路上七拐八拐,经过一段漫长的搜寻,终于还是找到了,看到那个垃圾大坑的瞬间我真是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任务,联系了老师,决定明天锁定位置直接来一探究竟。第二天和老师一起来到了现场,经过询问附近的住户,了解到原来这里在挖蓄水池,但是属于无证施工。就这样我第一篇上报的文章便诞生了:《下雨积水没膝居民自挖水池》。当时看到报纸上我的名字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

  第二课——采访到位,观察入微

  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问到,没问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甚至重采。新闻最重要是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有一次就是因为采访不到位,造成跑的活儿白费了。巴沟汽车枢纽站的座椅设在了绿地里,造成绿地被破坏。到了现场,我看到了所谓座椅,要想坐的话只有踩踏绿地,我询问了经过的路人,询问了座椅前的卖报人,询问了此路段的环卫工人,还在周围拍了很多照,唯独忘了采访座椅所在公交单位的相关人员,还是老师在事后问我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结果最终无法解释这到底是不是座椅,这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自然黄了。为什么自己当时想不到呢,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做起来就是差那么一点,心里也在着急,想要快点进步。

  我做的最心力交瘁的一篇报道就是《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也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一篇报道。后来这篇文章也被一些网站转载有:新华网,千龙网,数字奥运村,艺术中国,博宝网,中国收藏艺术网等。

  整整两天我都在围着这17个戳打转,其实编辑刚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觉得挺简单的,就是打电话到各个邮局点问问能不能盖戳,但后来发现问题远远不只这些。首先查各个邮局的电话就是一大难点,网上搜邮局网点,有时候所在区域有两三个邮局,有的电话甚至已经改了,还要重新查找,要确保17个奥运场馆戳所在邮局电话都打到一一确认能否加盖,但是接电话的人不一定清楚盖戳的具体情况,往往回答都是不清楚,有的邮局甚至无法联系,我只能把能联系到的邮局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基本情况就是虽然5月22日已经启用了这17个戳,但邮局目前仍不能加盖,这无疑存在着问题,新闻点已经出现了。

  紧接着就是联系北京邮票公司,以前报道过那里可以为市民盖齐全套,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我就直接到北京邮票公司的营业部,以市民的身份暗访。到了那里果然看到了17个日戳真的很兴奋,经工作人员证实这里确实可以盖齐全套,我便想要盖一个鸟巢的戳,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工作人员说盖一个五毛,但这和十一以前免费加盖的规定不符,而且需要盖戳的邮品过多的话不能当时取走。我觉得这可是个大发现啊,激动的冲回家开始写稿,不一会,编辑来电话问我怎么样,结果编辑一仔细询问,我就顿时无语了,为什么规定免费这里收费?向你收费的人是什么身份?如果外地人想盖怎么办?发现了问题但是只看到问题表面这是不行的,编辑说我真是没有经验,到了现场了不问清楚,不看清楚回来怎么能写稿,不行你还得再去一次。当时心情真是超低落,自己采访这么不到位,观察不仔细,自己却没有感觉,看来我需要磨练的时间还很长。眼看临近5点邮局下班,没时间失落,要快点弥补好,再次来到营业部要求盖戳,并且说是要给外地同学,工作人员让我留下地址和邮费表示可以盖好再帮我寄给朋友,帮我盖戳的工作人员胸牌上写着值班经理,确认了身份,再次询问收费的问题,值班经理解释说就是邮票公司的规定。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回家整理邮局盖戳和邮票公司的情况,写出了《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的雏形,后来登报后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都是老师帮我加的,老师用更为简练的语言把盖戳存在的问题写的很清楚,而且重点十分突出,这自然也引出我实习中上的第三课。

  在实习过程中,深深觉得新闻写作是多么重要,做好采访后,如果仅因为写作水平有限而没能做出好的报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太可惜了。用看似简单的语言怎么能把事情叙述的更有条理更吸引人,那就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有时候着急交稿,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瞬时就下降了,感觉都写不出完整的话了,像个小学生似的,语句通顺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我想记者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时间紧来不及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要争分夺秒的保证时效性,这也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的“新”,所以自然要求记者有着较高写作水平,能够临场发挥,具备信手拈来的能力。我感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上新闻写作课时并没有重视老师说的勤写多练,所以写文章总感觉很吃力,语言的运用不太自如,手法比较单一,尤其北青报的风格是比较生动活泼的,有亲近市民读者的感觉,新闻报道自然也要清新自然,但往往我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干巴巴的平铺直叙,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看到听到的直接写出来,文章没有现场感。老师告诉我要多观察,但真的观察起来,我往往还是置身事外,没办法直击问题的核心,作为一个记者,我知道我不能像自己平时市民的身份去看事情了,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的更为深入。

  市郊s2号线指示牌出现英德混译的报道后,第二天老师让我继续跟进,那也是我第一次单独完成摄影以及报道,也是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去采访别人,感觉是受宠若惊,城铁公司的李部长耐心的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表示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愿意及时更正,并表示现在更新的路牌仍需要改进。事件看似简单,但我写出来却感觉表达不清,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叙述,语言有些罗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追踪南站铁路图标注错误的报道中,其中有三个错误标注,已经更正了两个,还有一处错误,老师看了我写的初稿后说我的问题一直都是导语写的不到位,文章现场感不强。要想改变就要仔细观察,不能像个普通路人那样去看去听,要用记者的眼,记者的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询问路人时候可以使用直接引语,不要总说记者通过询问xx了解到,这类太过模式化的表达,这样文章会没什么亮点,还有引语要写的漂亮,不是简单概括报道就足够了,其实仔细回想这些,其实老师上课都讲到过,但我在实践中还是忽略了,说明学习还是不够扎实,一到真刀真枪的时候,还是要靠实力,不是理论简单的理解,可见动笔练习真的太重要了。我也体会到完成一篇报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无疑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就是看报学习,以前看报纸就是简单浏览,现在会注意看专业记者的报道是从哪儿入手写的,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突出要表达的内容,用什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副标,还是导语新闻图片。说到新闻图片,我也感觉新闻摄影也是很有意思的学问,虽然不是拍艺术照要讲求光影,但是基本的美学构图是很重要的,虽然出去采访应该是和一个摄影记者一起,他会负责拍照,但是突发状况下拍照就要自己完成,像我拍过游人喂食孔雀,绿地中的座椅,错误标注的细节图,工作人员更换路标等,我觉得看着简单,但是拍出来往往都有不满意的地方,静物要讲求构图和角度,而动态的事物一定要善于捕捉,动静结合要恰当,好照片会让新闻更耀眼,它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现场,所以是很重要的,这学期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新闻摄影,并且好好练习,提高自己摄影水平。

  实习生活之友情客串

  (一)为了对比奥运观赛撕副券和打孔两种检票方式,我当了一回手模特,捏着两张票我胖胖的手啊,手也要减肥才行啊…

  (二)奥运期间,北青报开通了零八热线,向市民征集奥运线索,并且设立了“奥运热线之星”,每天都会有一位“星”诞生,并有3千元奖金,但不是所有“星”都愿意上报露脸的,自然就有了托儿,而我也友情客串了一把“孙小姐”。恰好那天去报社没好好梳头,摄影大叔该提醒我的啊…

  尾声

  虽然实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确实锻炼了自己,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还有对如何与人沟通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一名专业记者的差距,让我有更多的动力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太过慌张,更多是去考虑如何克服,我在实习中总结出:不要去预想困难,因为预想的都没有现实中遇到的难,但是只要认真努力,往往现实遇到的困难会比想象中的容易克服。所以我要不畏惧困难,一直努力下去!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2

  序:在大河报实习的30个日日夜夜离我渐行渐远,我对其间经历的点点滴滴却愈发清晰可见。怀着对大河报秉持正义的操守,对实习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亦是对自己初入媒体一线的经验总结,感慨良久,怀着万分思绪,记录下在大一这个不甘平凡的暑假实习的收获和教训。

  在大河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共发稿50余篇,大到一整版的通讯,小到豆腐块似的消息,可是对于自己这个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发稿量对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因为自己明白,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学习,学习“铁肩担道义”的信念,学习“妙笔著文章”的思路,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

  新闻理论的实践和新闻业务能力的提升

  带我的是李晓敏老师,跑卫生线,也就是整天和病人、医院、卫生局、卫生厅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连的线。

  新闻价值的判断是在平时看报、写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记得老师曾说过:咱们写的是给老百姓看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稿子写出来,服务老百姓。在这里,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趣味性等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很多东西不明摆着说出来,并不代表忽视它的存在。

  记得去采访医院“恶性疟疾救治中心”挂牌仪式,事件本身就是最多就是一篇消息,没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于是,自己写了500来字就完事了,第二天见报时,却是一篇3000字左右的大稿子。老师从采访资料中,发现今年上半年我省共发现40多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对于不了解这种疾病的老百姓和医院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漏洞,详细介绍这种疾病以及其治疗、预防措施才是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挂牌仪式本身。

  以前曾很鄙视会议新闻,感觉无非就是领导空泛的讲话,底下是冷冰冰的鼓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可是真正实地参加并用心发现之后,才发现其有趣亦有点的新闻。

  省卫生厅召开系统行风评议测评工作动员会,说白了,就是他们系统内部的一个自我检查制度,到现场,发了厚厚一叠相关资料,会议没开完,就回报社写稿了。很纠结的成稿之后,老师说,不行,没有内容。她仔细把资料看完了之后,提出了一些很细微的点,就是和百姓、社会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奶粉检测、职业病防治等等问题。事后,老师说,其实会议新闻是不好写的,比现场稿要难写,但同时也是重要的。会议呢,只是给了记者一个找新闻的机会。

  因为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政策、措施都是在一个个会议上提出的,作为记者,我们需要把好的政策给老百姓说明白,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如何在看似枯燥乏味的会议上发现有价值的点,是需要记者有很强的新闻敏感。

  落地稿,就是国家出台一项政策或是别的媒体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稿子,作为地方媒体,针对自己本地实际情况,把落点放在本地,而写出的稿子。其价值点,就是第二落点的选择角度。

  前几日,国家卫生部门要出台关于规范现榨饮料的文件,那么到了郑州这点,就需要调查郑州市场的现榨饮料的相关情况,看看文件规定的措施,在本地各商家有没有得到落实。必须提出的是,不可否认,几乎每个人都有喝过所谓现榨饮料的经历,所以这个稿子,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

  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各异的新闻现场,作为记者,就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搞混了新闻稿中最基本的信息,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这一点,自己深有体会。

  因为缺乏关于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把一个主任医生的职位错写成了主治医生,搞的医院打电话来质询。粗心的我才发现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是给自己提了个醒。老师安慰我,错误之后必会进步,出现一个错,下次必定很当心,有时你觉得很细微的东西,无所谓的,可有较真的就会揪着不放。老师还举了她曾犯的一个用字的错误,可能就少了一个字,就会产生别的意思。如此看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必须学着养成。

  新闻“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虽说在部分新闻现场,有提供新闻通稿,详细介绍事件的五要素以及一些其他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料是靠自己去搜集整理的,因次采访前列好提纲以及采访的艺术和技巧是有为重要的。实习期间,自己独立去现场采访过多次,也通常会遇到省内多家媒体,这时,一些基本的资料大家都会问到,那么如何在你的稿子里出现新的、吸引读者的要素,这就需要你能够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问题则来自你提前列在采访提纲上。

  8月11清早,淅沥小雨,去医院采访好心人给一的哥捐款的事,无意中遇到了坐在楼梯上低头不语的妻子,出于敏感,我简单介绍之后,就坐在了她身边和她闲聊了起来,不出意料,获取了很多媒体不知道的资料。采访中,你需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让他从心里信任你,什么话都敢对你说,而不是把刚刚出现在他眼前的你当作“陌生人”,而这时,说话,采访的艺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名真正专业的记者,是需要触类旁通的',大杂烩型的,拼知识面的。这,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的基础。记得,赵智敏老师告诉我们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多钻研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法学、经济学”。

  而在卫生线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采访医生某一复杂病例,如果需要向读者清楚的介绍,就需要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转述,如果你自己就不明白,那么又怎么能向读者说得清楚呢?因此深厚的知识积淀是记者们必须掌握的,而我们,则应该趁年轻,在大学良好的氛围里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

  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感悟

  记者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者,而且也是推进社会这艘航船沿着正确方向航行的助推器。

  最能使我感受到这句话含义的,是源自对患白血病的小培艺的采访。最初见到她时,孱弱的身体,枯黄的脸蛋,脖子上还有化疗留下的疤痕,插着输液管,让人感觉好可怜。可是她很幸运,经过媒体报道,有家企业捐款帮助她治好了病。那一刻,才真正发现自己身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可是医院大厅里尽是光着头,穿着住院服的病人,上天眷顾了她,所以她得到了救助,可是在这看似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心酸、悲楚的故事。那一刻,又感到自己作为记者的渺小,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少很少。或许读者把我们当作无冕之王来看待,可是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张纸、一支笔,我们会尽到最大的努力去真实记录,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视记者为救命稻草的人们。更多的时候,社会的进步是需要社会的掌权者们去推动。

  奋斗在新闻战线的第一线,我们没有理由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实习期间,无时无刻不被老师们的职业操守和负责精神所感染,每天奔波于新闻现场,回到报社,无论多晚,抓紧写稿,这时,噼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成了报社最美妙的音符。

  一次去超市做关于奶粉的调查,行至半路,突降暴雨,转瞬之间,全身湿透,路人纷纷避雨,而自己却因为老师赶稿需要自己调查的资料,仍冒雨前行,因为只有一个信念,交代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任何借口。待到完成调查,拧出的雨水摊了一地。

  采访遭人冷遇、白眼,行路热得几乎中暑,写稿子熬到深夜,吃饭、休息毫无规律可言,这些都是记者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可是怕吃苦就做不了新闻,不管客观条件如何艰苦,都应按时完成任务,这是真正的新闻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4.实习结束,可是干记者的新闻理想却刚刚萌芽

  一个月短暂的实习之于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新闻、记者、媒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满足了自己对新闻最初的追求,像个初生的孩子,放肆而兴奋的哭喊。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新闻行当的信念,时灭时燃的新闻理想火种重新迸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自身的不足也在真正的新闻一线显露无遗,理性思维能力欠缺,写大稿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自己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对于自身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实践,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自己,能够合格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汗水、寂寞、困难面前挺了过来,可是最应该感谢的是带我的李晓敏老师,和王曦辉、王灿老师,感谢她们对我如此的信任,放手让我去独自完成采访任务,感受到了作为优秀的记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为自己树立了榜样的标杆。借此,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老师!

  美好的过去的都已经成为过去,未知的未来的还等待着自己去书写,而我,还前行在新闻的路上。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3

  从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大学生报社暑期实习报告。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实习报告《大学生报社暑期实习报告》。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一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一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一一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一一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一——一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 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4

  三峡之行结束后,我在家呆了14天就返回京城。不是做志愿者,而是去中国教育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为此,我错过了8月1日陕西省境内的日全食,西安360一遇的日全食。为此,我也没有能和家人、朋友过多地相聚。

  但是因为提早来了三天,我有了两个发表文章的机会。祸福相依,孰能辨之。

  历数在教育报实习的一个月,除周末外早上七点半起床,赶九点半到报社,下午四点半之后就可以离开。有两天请假,一周休假,一天采访,算来在报社的日子不过13天而已,真正实习的时间,就是15天。这十五天里,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每一篇都曾四易其稿;排了两个版,有一个版由于粗心数错了行,连累了高老师和排版工作者周六回报社改版;采访两次,一次在紫竹院公园采访4位北京市民,一次在学校用英语采访一位外国奥运志愿者;撰写一份策划,关于高校学生媒体的情况。目前这篇大稿还在酝酿中。 一个月里,我认识了徐老师、高老师、两位张老师、石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结识了几位实习生,他们现在都是我的朋友。

  一个月里,我接触到正规的报社工作,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关于报纸的收获,虽然不多,但也相当受用。

  1,定位

  教育报的定位是面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内容都是针对知识精英提供他们的所需。如此一来,中国教育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专业化,是教育报做强做精的制胜法宝。也许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不如中国青年报大,知名度也没有中国青年报高,但是它的广告收入和记者待遇,确是远远好于前者。正是因为定位准,才容易出奇制胜。相反,如果和其他报纸一样都做大综合,竞争太过激烈,想要做到不可替代,实在不那么容易。

  横向定位于教育行业,纵向还要定位于主流媒体。既然是主流媒体,那么重大事件、主流声音就绝不能缺少,否则就是将自己边缘化。所以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所有媒体都在报道的事件,教育报也出了若干个专版,而且做得很精彩。

  经纬坐标精确定位之后,接下来便是细分工作。文化周刊一周四五六日出版,每个版面分别定位为“人文焦点”——关注教育周围时代文化现象,“人文博艺”——培养知美爱美文化情怀;“人文文史”——为教育提供人文常识;“人文笔记”——记录教育时代的心灵和生活。 我第一次对定位和口号的感觉如此清晰。人文焦点记录文化新闻和学术事件,人文博艺是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人人文史介绍历史故事和文化常识,人文笔记则刊登教师们的感悟和点滴。这些文章的起点都非常高,因为精品的层次都是在大众文化之上的。

  2,策划

  每一次出报,都涉及到精心策划。这个选题不能陈旧,不能浅显,更不能离群索居。所以我若干次的策划都被否了。有过丰富媒体经验的人,总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个选题的时效性与实施难度。徐老师说,当记者最难过的坎,也就在与策划选题。因为能做记者,笔头功夫都一定不成问题,差异就在于能否找到好的'选题。我在青年人大也有一年多的选题经验,现在看来还是差几个层次。

  每一次选题策划好准备实施时,教育报都会做出一个书面策划。即便只是一个版,几篇文章,也会有详细的介绍:都有哪些文章,大概多少字,这些文章和整版主题是什么关系。纵然精短,但也能够帮助所有参与者明晰方向。

  3,采访

  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只是有一些在青年人大的实践经验。所以采访,也都是凭着感觉来。以前在青人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都是很简单的确定主题设计采访提纲,然后约学校的老师进行就可以了,甚至下课堵在老师门口随便问两个问题。而在教育报的两次采访,让我深刻明白了什么叫采访。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5

  序:在大河报练习的30个日日夜夜离我渐行渐远,我对其间经历的点点滴滴却愈发清楚可见。怀着对大河报秉承公理的操守,对练习教授的敬爱与戴德之情,亦是对本身初入媒体一线的经验总结,感喟很久,怀着万分思路,记录下在大一这个不甘平凡的暑假练习的成果和教训。

  在大河报为期一个月的练习期间,共发稿50余篇,大到一整版的通信,小到豆腐块似的动静,可是对付本身这个初入大学的门生来讲,发稿量对本身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因为本身明白,最紧张的是如何去进修,进修“铁肩担道义”的决议信念,进修“妙笔著文章”的思路,这,才是最有代价、最故意义的事。

  动静表面的实践和动静交易本领的提拔

  带我的是李晓敏教授,跑卫生线,也便是成天和病人、病院、卫生局、卫生厅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和老百姓切身长处密切连接的线。

  动静代价的判别是在平常看报、写稿进程中天但是然构成的。记得教授曾说过:我们写的是给老百姓看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就用最普通易懂的说话把稿子写出来,办事老百姓。在这里,判别动静代价的紧张性、乐趣性等就已经包括在此中了,很多东西不明摆着说出来,其实不代表忽略它的存在。

  记得去采访病院“恶性疟疾救治中间”挂牌典礼,变乱本身便是最多便是一篇动静,没多少本色性的内容,因而,本身写了500来字就完事了,第二天见报时,倒是一篇3000字摆布的大稿子。教授从采访资猜中,发觉本年上半年我省共发觉40多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对付不明白这类疾病的老百姓和病院来讲,是一个值得警戒的弊端,细致介绍这类疾病以及其医治、防备办法才是最有动静代价的东西,而不是挂牌典礼本身。

  过去曾很蔑视集会动静,感触不过便是带领空洞的讲话,底下是冷冰冰的鼓掌,异国甚么东西可以写,可是真正实地参加并用心发觉以后,才发觉其风趣亦有点的动静。

  省卫生厅召开系统行风评断测评工作策动会,说白了,便是他们系统内部的一个自我查抄轨制,到现场,发了厚厚一叠相干资料,集会没开完,就回报社写稿了。很纠结的成稿以后,教授说,不可,异海内容。她细致把资料看完了以后,发起了一些很渺小的点,便是和百姓、社会干系密切的实际题目,奶粉检测、职业病防治等等题目。过后,教授说,本来集会动静是不好写的,比现场稿要难写,但同时也是紧张的。集会呢,只是给了记者一个找动静的.机遇。

  因为增进社会成长进程的政策、办法都是在一个个集会上发起的,作为记者,我们必要把好的政策给老百姓阐明白,如许才华获得很好的落实。所以,如安在看似死板败兴的集会上发觉有代价的点,是必要记者有很强的动静灵活。

  落地稿,便是国度出台一项政策或是别的媒体做了具有广泛意义的稿子,作为处所媒体,针对本身本地实际环境,把落点放在本地,而写出的稿子。其代价点,便是第二落点的选择角度。

  前几日,国度卫生部分要出台关于典范现榨饮料的文件,那么到了郑州这点,就必要查看郑州市场的现榨饮料的相干环境,看看文件法则的办法,在本地各商家有异国获得落实。必须发起的是,不可否定,几乎每个人都有喝过所谓现榨饮料的经历,所以这个稿子,动静代价的紧张性,就不消多说。

  面对五花八门的采访东西和各种不同的动静现场,作为记者,就必要具有灵活的查看力和细致当真的立场,不然,搞混了动静稿中最根本的信息,是一件很不该该的事。这一点,本身深有领会。

  因为贫乏关于医学方面的根本知识,把一个主任大夫的职位错写成了主治大夫,搞的病院打德律风来质询。粗心的我才发觉本身犯下的不对,也是给本身提了个醒。教授安慰我,不对以后必会进步,呈现一个错,下次必定很把稳,偶然你觉得很渺小的东西,无所谓的,可有叫真的就会揪着不放。教授还举了她曾犯的一个用字的不对,大略就少了一个字,就会产生别的意思。如此看来,严明当真、谨慎谨慎的风俗必须学着养成。

  动静“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实在是亘古巩固的道理。虽然说在部分动静现场,有供给动静通稿,细致介绍变乱的五要素以及一些其他的环境,可是大大都环境下,这些资料是靠本身去汇集料理的,因次采访火线好撮要以及采访的艺术和技巧是有为紧张的。练习期间,本身自力去现场采访过屡次,也凡是会碰到省内多家媒体,这时候,一些根本的资料大家都会问到,那么如安在你的稿子里呈现新的、吸引读者的要素,这就必要你能够问出有程度的题目,而题目则来自你提火线在采访撮要上。

  8月11朝晨,淅沥细雨,去病院采访盛恋人给一的哥捐款的事,偶然中碰到了坐在楼梯上垂头不语的老婆,出于灵活,我大略介绍以后,就坐在了她身边和她闲谈了起来,不出料想,获得了很多媒体不知道的资料。采访中,你必要明白采访东西的心理,让他从内心相信你,甚么话都敢对你说,而不是把方才出如今他面前目今的你当作“陌生人”,而这时候,说话,采访的艺术就变得相称紧张。

  一名真正专业的记者,是必要举一反三的,大杂烩型的,拼知识面的。这,才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的根本。记得,赵智敏教授报告我们说,“除了专业知识的进修以外,还应当多钻研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法学、经济学”。

  而在卫生线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明白就显得尤其紧张。比如采访大夫某一纷乱病例,如果必要向读者明白的介绍,就必要用最普通的说话来转述,如果你本身就不明白,那么又怎样能向读者说得明白呢?是以深挚的知识积淀是记者们必须把握的,而我们,则应当趁年青,在大学精良的氛围里连续的进修、美满本身。

  动静采写进程中的感悟

  记者不但仅是大略的记录者,并且也是促成社会这艘航船沿着精确方向飞翔的助推器。

  最能使我感觉到这句话含义的,是源自对患白血病的小培艺的采访。最初见到她时,孱弱的身材,残落的面貌,脖子上另有化疗留下的疤痕,插着输液管,让人感触好怜悯。可是她很庆幸,经过议定媒体报导,有家企业捐款救助她治好了病。那一刻,才真正发觉本身身上担当的沉甸甸的责任。可是病院大厅里满是光着头,穿戴入院服的病人,上天眷顾了她,所以她获得了救济,可是在这看似告成的背地,却潜藏着多少心酸、悲楚的故事。那一刻,又感触本身作为记者的微小,本来我们能做的很少很少。大略读者把我们当作无冕之王来对待,可是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张纸、一支笔,我们会尽到最大的竭力去真正记录,力所能及的去救助视记者为救命稻草的人们。更多的时候,社会的进步是必要社会的掌权者们去鞭策。

  搏斗在动静战线的第一线,我们异国原因中断进步的脚步。

  在练习期间,无时无刻不被教授们的职业操守和当真精神所传染,每天奔波于动静现场,回到报社,不管多晚,抓紧写稿,这时候,噼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成了报社最美好的音符。

  一次去超市做关于奶粉的查看,行至半途,突降暴雨,转瞬之间,满身湿透,路人纷纭避雨,而本身却因为教授赶稿必要本身查看的资料,仍冒雨前行,因为只有一个决议信念,吩咐的任务必须结束,异国任何借端。待到结束查看,拧出的雨水摊了一地。

  采访遭人冷遇、白眼,行路热得几乎中暑,写稿子熬到深夜,吃饭、歇息毫无规律可言,这些都是记者们凡是碰到的坚苦,可是怕吃苦就做不了动静,不管客观前提如何艰苦,都应按时结束任务,这是真实的动静人所应具有的本质。

  4.练习结束,可是干记者的动静抱负却方才抽芽

  一个月转瞬的练习之于我,是一笔宝贵的财产,它让我对动静、记者、媒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满足了本身对动静最初的追求,像个初生的孩子,猖狂而奋发的哭喊。同时,也更加刚强了本身从事动静行当的决议信念,时灭时燃的动静抱负火种从头迸发出非常刺眼的光亮。

  本身的不敷也在真实的动静一线暴露无遗,理性脑筋本领欠缺,写大稿本领不敷,知识布局不美满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本身的成长,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对付本身的要求必须连续进步,必要本身连续的进修、实践,一步一步兑现本身的梦想。

  感谢本身,能够合格的结束本身的任务,在汗水、孤独、坚苦面前目今挺了过来,可是最应当感谢的是带我的李晓敏教授,和王曦辉、王灿教授,感谢她们对我如此的相信,罢休让我去独自结束采访任务,感觉到了作为优秀的记者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和交易本质,为本身建立了榜样的标杆。借此,由衷地说一句:感谢教授!

  美好的过去的都已经成为过去,未知的将来的还等待着本身去誊写,而我,还前行在动静的路上。

大学生暑期报社实习报告6

  从第一次走进报社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是属于这里的。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很有幸的来到了黄山日报社《黄山晨刊》,在这里开始了我难以忘记的暑期记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心,更重要的是使我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真正生存状态。记者无限光荣的外表下,他们所为此做出的努力,以及往往所感觉到的无奈和遗憾。

  其实《黄山晨刊》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学校的阅览室里总是会准时的摆放每一天晨刊的报纸。当初在看这一份黄山本地的报纸时,总还会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觉得他们的新闻做的很平庸。只是很简单的例行报道,新闻没有深度,让人读起来索然无谓。当时就自大的认为假如自己可以去做这份报纸,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几个月后我真的来到了这里。

  初次来到报社,就给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诺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已近10点了,竟只还有寥寥数人。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致,办公室里的电话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才知道,虽然报社的工作时间写的是早晨几时至几时,下午几时至几时,但除了个别值班的和打字交稿的记者会在办公室里,多数时间他们都是不会在报社里的,有的记者我甚至一个星期都不能见他们一面。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上课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了,“新闻不是可以做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我经常会在中午12点左右的时间和晚上已经7、8点的时间里看到仍然还有很多记者在工作,他们甚至会把饭菜拿到报社里来吃。这些都深深的触痛了我,后来随着记者师傅前去很远的.地方去采访,我在车里受不住路程的颠簸吐了,身为女子的师傅也是很难受,但采访还是要必须进行,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记者的敬业和辛苦。

  除了辛苦之外,记者给我的另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向来被称之为无冕之王,但在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担负的是更多的责任。在我的实习过程中做过很多次的采访,每一次的经历我都是很珍惜,但对王先生邻里纠纷一事的采访印象极为深刻。王先生因回家的通道被邻居堵死一事,从协调到告上法庭三年未果。期间他4次借助媒体,可起到的只是简单的推动而不是根本解决的作用,但他还是依然相信媒体并且找到了我们,看到王先生信任与期待的眼神,我真正理解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期间我们为此事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还受到了一点挫折,但想到王先生对我们的信任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事情终于解决了,王先生开心,我们也为此喜悦。此时是真的感觉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存在的意义。在其他的采访过程中,还有几个类似的经历,其中歙县XX村民修路一事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现在还可以清晰的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到XX,近十位村民围在我身旁的情景,最后因为路程的原因我不能回去,村民们特意准备了一间最凉爽的房间给我,那时我是真的感动。我知道他们如此对待我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实习生),是记者的身份让我得到如此待遇;我也还知道我必须在今后的采访中对得起记者这个身份也才可以对得起XX的村民。

  此次暑期实习除了带给我很多的心灵震撼之外,一些学校里很难体会到的采访技巧也使我受益匪浅。首先就是要善于从别的媒体,无论平面、电视或者网络里获取新闻线索,必须时刻关注并且要从自身的新闻需求中去发现。就好比最近整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欣弗注射液事件”,虽然黄山并没有受到很明显的干扰,但是报社的记者迅速来到我市各卫生相关部门进行采访,虽然结果仍然是未受到影响,但此次的采访也安抚了民心。在我的采访过程中,也有过几次类似的采访活动,如“格美”台风对于黄山的影响以及在“反百日盗版行动”在我市的开展情况。其次就是要重视从人民身上去获取新闻线索,《黄山晨刊》有一个“强哥热线”,而且报纸有一正版都是做热线新闻的。据我在报社实习过程的观察中发现,晨刊所刊登的新闻线索有差不多50%是来源于人民或者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线人以及群众热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还想多提一下网络BBS以及其他网络信息中市民所提交的新闻线索,个人认为对此应当同样重视。但前提是必须要把网络事实放在现实中重现,在现实中搞清网络事实。我也曾经通过网络线索做过一个采访,但我只是仅仅是依存于网络现实。我还又在网络上留言并联系了这个当事人,在现实中接触到他,并且在现实中让他再一次的把事实陈述。网络上的东西大多很随意,真实感较差,但却也不能因此放弃,所以通过网络来到现实是我学到的很好的采访技巧。再次,在获得新闻线索的过程中,应该特别留意“提示性(预见性)报道”也是我很有感触的一点,此次“七月半(鬼节)”我在做采访的时候,稿子写出来投到编辑那,但最后还是没有发出来。一个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记者告诉我:“像这种报道单单是简单的叙述事实多半意义是不大的,而如果你提前一天做关于提醒市民在鬼节的时候祭祀所需注意的相关事项,那意义就有了。同样像一些灾难性报道等对市民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就需要新闻有预见性,这样市民才能爱看。”因此现在我理解到了新闻不仅仅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了,对没有发生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最后再讲一点感触也是很深的东西,这也是我在采访过程中所遇到的。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的场合特别是在对于一个集体行为的采访都免不得要应酬,如实习的过程中我有过对XX乡、歙县公路局的采访和对于黄山市桃源大酒店的采访。虽然觉得很别扭,但还是跟着我的记者师傅吃了两顿饭。后者是一个很平常的例行采访,虽然吃了别人的饭感觉怪怪的,但也不多说些什么。可前者的采访却是因为他们与XX村民的矛盾,虽然最后饭吃了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但后来一位报社的资深记者对我说:“政府和村民发生矛盾时,无论孰对孰错,决不可因为应酬推脱不过而吃,看似只是政府很平常的对于记者采访的一次接待,但是如果让村民看到他们就会以为是什么‘勾结’,采访不好进行下去,但村民的饭还是可以吃的,当然最好也不吃”。对于他的话,我的理解是,虽然现在很多的应酬不好推辞,但涉及到被采访双方发生矛盾时,一定还是要坚持原则的。

  除了很多的采访技巧外,我还学到了一些新闻写作上的技巧。首先,必须要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新闻价值永远是最重要的,不必太过于担心稿子写出来的质量,当然这也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如果你的稿件有新闻价值,就算你只是很简单的白描一下,这也就足够了。当然,新闻写作的质量也还是需要注意的。我曾仔细的把我所写的所有初稿和被编辑修改过的新闻稿做过对比,发现自己稿件很大的一点不足之处便是不够简洁,很多“的”“了”等等口语化的用语太多,还有就是太罗嗦。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不能做到“敢于放弃”,即虽然采访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很多的资料,也许都是能用的上,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取其新闻价值最大的一点,敢于抛弃那些“累赘”。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夏日幼儿患病人数增多的报道,但是没有登出来,可是在后来有一位记者又一次的写到了这个题材,不但登出来了,还是作为头版头条登出来的。我比较了我们稿件的差别,发现我们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以及所采访到的医生、建议都是雷同的。但不同的是,虽然我们都表达了患病人数增多这个事实,我用的是医生说,他用的却是具体的数据,今年的与往年的比较;虽然我们都展现了病人多这样一个场面,但我也就只是展现,他不仅说多了,而且把病人的具体数字给了出来,又详尽举出了一个例子。我想她的稿件之所以比我的优秀,正是因为她的准确性,从而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所有的采访过程中,一次关于盗版问题的采访使我感触最深。因为那一次的采访我受到了表扬,也因为那一次的采访使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受到表扬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细心”,点抓的好;内疚的原因是因为我太卤莽,事实判断可能出现错误的前提下就贸然发稿。事实证明表扬我是错的,我是太卤莽的。关键在于那一个条形码的问题,因为我坚持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条形码,否则的话便是盗版。因为“自以为已经查过了很多的资料”,可事实证明可能出现错误。其实我在做这个报道之前是有这个责任把事情弄的更清楚,让权威部门出来说话的,而不单单只是自己查了资料,这是完全由自己的粗心造成的。现在把它写出来,引以为戒!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便要过去,现在的我拿起一份《黄山晨刊》,似乎能感觉到每一篇的报道中记者们为此所留下的汗水,突然发现晨刊上的新闻是那样的可贵。也许晨刊还不成熟,但它毕竟还不到两岁。晨刊有一个传统,每个星期都有两次的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晨刊的一个编辑曾说道:“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习的终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