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05 15:49:18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杂志实习报告6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杂志实习报告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杂志实习报告6篇

杂志实习报告 篇1

  八月底的骄阳依然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经渐渐远去,当我转身回眸时,才发现在那个刚刚逝去的夏日里仍然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实习的日子,挤公交车、外出采访、校对稿件,这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细细梳理一下,才发现原来自己成长了许多。

  很早就听说学校要求大二学生在暑假时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一直不大以为然,直到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才发现自己无从着手,好像初学走路的婴孩儿,不知道应该先迈哪一只脚,彷徨了好一阵子,也犹豫了好一阵子,仍然毫无头绪。于是,我想起了向老师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师,他是社会知名诗人,也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当我断断续续地说明自己的意思时,宋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让我等消息,自此我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着宋老师的最终答复,又是一段忐忑不安的时光,不知道结果会怎样。终于,宋老师告诉我,让我去联系《诗刊》杂志的某个编辑,到此时,我才真正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明,终于将社会这扇紧闭的大门撬开了一条缝隙。

  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条道路向我敞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里看到《新闻与写作》杂志上有一则招收实习生的信息,随手抄下电话号码,便战战兢兢地给对方打了电话,电话通了,让我两天之后去面试。我如期而至,面试并不复杂,我的心里却很紧张,说是面试其实也就是和主编聊天,在聊天中会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幸而编辑部的人都很随和,面试很顺利。但是在这之前有两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记忆深刻,面试的时候,《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还没有搬到东单的新闻大厦,办公地点仍然在和平西街那个很幽深的巷子里,由于事先没有查清楚行车路线,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断地给对方打电话询问地址,就这样,原本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当编辑部主编指出这个问题时,羞的我满脸通红,初入社会便表现出如此的状态,至今想来仍然觉得惭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于出门匆忙,竟忘记携带身份证和学生证等证件,这个疏忽可是致命的,不过幸亏我带着一些盖有学校印章的获奖证书,才不至于不能证明身份。后来主编对我说,对于这件事情,如果他们再严格一点儿的话,那我就不可能留下实习了。这次的面试经历暴露了我的许多缺点,也得到了一些教训,不过对于日后真正找工作来说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激。

  从实习单位回来后,我就去中文系主任办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师,因为编辑部交给我一个采访任务:采访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对于这个采访任务我诚惶诚恐,因为与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对面交流,对于我来说尚属首次,所以想请孟老师给予指导,和孟老师交流了一个多小时,他从宏观的.文化层面教授我了如何把握住采访重点,一席谈话令我收获甚丰。

  《新闻与写作》是隶属于京报集团的党办新闻理论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正是这样一份杂志却能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采访央视名嘴的机会,一开始我是很惊讶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信任我们这些实习生,因为在这之前,其他实习生先后采访过白岩松和撒贝宁。但是后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编辑部实行激励实习生的机制,他们信任大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学生去做;对于我的话,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校院报做记者和编辑、在中文系葵社主办《新声》社刊的经历以及一些校内文学比赛的获奖证书起了作用。

  聊完了采访的事情,孟老师说可以推荐我去《青年文摘》实习一段时间,听到这个信息我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都是捧着《青年文摘》长大的,这本杂志在全国非常有名,销售量也很大,如果能去那儿实习的话,也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当时毫不犹豫便答应了。

杂志实习报告 篇2

  20xx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杂志实习报告 篇3

  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习,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习,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习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习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习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习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习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

  此次实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习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近15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政府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说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只有他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对经济领域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他似乎时刻保持着新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是我在他身上学到的重要知识,这将对我以后工作或者学习才产生重大作用。

杂志实习报告 篇4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我一直十分崇拜邵飘萍先生。在我看来,要当好一名记者那是需要天赋的,而邵飘萍先生拥有当记者的所有天资。他交际能力极强,上达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与之靠得拢,谈得来,因而耳目众多。他聪慧机灵,“守若处女,动若脱兔,有鬼神莫测之机”,随机应变的能力极强。他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会打心理战。有人说过,优秀的新闻记者需是通才,邵飘萍先生便是通才。在这次的报社实习中,我深深感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有太多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了。

  首先,记者需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去采访洪山区评选“花王”,那些退休老爷爷把养花当成他们晚年的爱好,他们爱花如命,他们养花养出了门道,养出了艺术,让我钦佩。我多希望自己能多了解一些花艺方面的知识,这样能与他们有更多可聊的,也能挖掘更多有趣的信息。我去采访附一社区京剧班,两名骨干都是省人名医院的退休职工,爱好京剧,看到她们聊起京剧来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我真的希望我能多知道一点京剧方面的知识。老人们说个什么红娘,西厢,我丝毫不了解,真为自己捏一把冷汗。我向法学院教授咨询房产证的解决办法,我多希望我能懂一点法学知识,这样我问的问题就能更深一点,获得的信息也能更有效一些。我去采访外教进社区教孩子英语,我多希望我的英语能在好点,这样与外教交流畅通无阻,也能获得一些更有效的信息。

  其次,我觉得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除了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宏观形势有清楚地把握,还要对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问题,有大致的把握。以便你在采访中看到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对事件的分析中有深刻的洞察。我跑的是社区这条线。社区是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应该对社区的管理结构,对武汉社区的情况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还记得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去采访紫阳路街道办社区工作者的演讲比赛。我对社区工作者一无所知,回来之后,我便上网了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等等,了解之后我发现社区工作者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职业。

杂志实习报告 篇5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班级:090905班

  学号:090905131

  姓名:陈福亮

  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实习报告

  离开高三走进大学,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个无知的孩童转化成了懵懂的少年,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在这四年里,我从那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六年时间过去了,我仍忘不了文理分科时我那决绝的身影,丝毫不顾及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们的反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科,就是因为我喜欢语言,喜欢跟文字打交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的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并且度过了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四年。

  大学四年里我不仅学会了对外汉语专业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有时间和机会去发展我的兴趣爱好,学了很多我喜欢的东西,做了很多喜欢做的事,比如说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目、一个人在闲暇时候写写日记、心得什么的,对于我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安安静静坐在图书馆里看课外书好得多。

  四年下来,我已深深的爱上了和文字打交道,这次学校刚好给了我们大四学生一个机会,那就是去报社实习,可以去学校指定的报社,也可以自己找相关的实习单位实习。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好的锻炼,也为了能够锻炼的时间长点,我选择了爸爸好朋友的单位“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实习。那个叔叔是民情与法制杂志社西北编辑部的主编,我就需要在他身边帮他看看稿子中有没有错别字,帮他校对一些稿子,帮着看看所投稿件是否符合要求,等等,有时还负责招呼一下叔叔的朋友,收拾收拾桌面等文秘工作。

  虽然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实习了,但是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去报社实习,实习的是助理编辑,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助理编辑是多么神秘而让人神往的事啊,我当然更不会例外了,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走到了叔叔的办公室,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都能激起我深深地工作欲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整个实习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都处于学习阶段,毕竟我们是对外汉语专业而不是新闻专业,我连一些基本的编辑知识都不了解,我从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出色完成叔叔交给我的任务,不能给爸爸和我自己丢脸,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就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叔叔知道了我是学对外汉语而不是新闻时并没有嫌弃我,而是更加认真负责的先教了我一些新闻专业的基本知识,比如说什么是新闻,写好新闻要把握住几个要素,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达,生活节奏飞快,手机普及,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纸质作品订阅量下降的时代,怎样才能让纸制品尽可能的吸引读者,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等等。

  接下来我用了一天时间,阅读了本杂志社的主要刊物,在充分了解杂志社的内部结构后,叔叔又为我讲了什么是编辑, 那个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叔叔的指导下自己写一些稿子,并且自己对自己所写的稿子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做一些编辑和更改。尽量使自己这个初学者的稿子所占篇幅合情合理,并且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在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实习,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编辑,校对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熟悉了文化传媒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学会了怎样同单位的其他同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这次实习虽不是我的正式工作,但却为我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活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很感激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实习机会,很感激叔叔对我的帮助,同时,也很感激《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对我的培养。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学校,老师,杂志社对我的培养。

  下面我把自己在民情与法制杂志社实习体会和收获分为做人和业务两方面介绍一下: 做人方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礼貌。礼貌是处理人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报社时称呼带我的叔叔为老师,其它认识的记者就叫XX姐、XX哥,不认识的直接用“您好”,说实话,我连搞卫生的阿姨都不遗漏。见面打个招呼,那才比较有可能有后续。

  第二点就是要懂得感恩。我很幸运,爸爸介绍我来叔叔的公司实习,叔叔对我非常好,经常带我去改善伙食,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临走时,我给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辐射的仙人掌,向叔叔表明我就是一株坚韧的仙人掌。

  第三就是要要察言观色。作为实习生,我们可能缺乏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多的是学习的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该如何做。比如在实习期,搭乘电梯时,我会走在前面按键;在饭桌上,我会端茶倒水,(刚开始时经常在犹豫是不是坐错位置了,还有也犹豫自己有没有资格倒水,中午老师要休息了,我会关灯,并把窗帘拉上;要是有人打喷嚏,我也会将空调调到一点温度......我认为做这些并不是奉承,而是表达真诚。

  第四是要有内涵。这是人际关系中要求较高的一点。如果自己肚子里没有内容,如何来吸引别人来和你聊天、交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更多知识、增长更多见闻,做一个有墨水的人,将身边的人吸引过来。

  业务方面:

  第一要学以致用。记得第一天的工作时将PDF中的文字打出来,整理完后我才发觉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用软件转换格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技能。这说明学习得还不够扎实!后来写稿中,我也发现我们的理论学习与现实操作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工作中,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岗位、甚至每一个职员都会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如此,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学好通识,让它日后与实际工作接轨,学以致用,发挥它的价值。

  第二要做好准备。要写一篇好稿件,少不了材料。要拿到好材料,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好准备怎么写?这样写要用到什么材料?我的记者老师经常是在去采访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这样到达现场时就会有目的性,而不会哑口无言,还要注意大胆地询问,把材料问到位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第三要写得出色。作为新闻人,报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也要为读者考虑一下,不能把干巴巴的稿件让读者看。我的老师就教我要学会“编”,但这个编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编。比如去采访市民,有些市民说话的水平有限,不能够一针见血,也有些是只说了表面的,深层次的煤油说出来,这样记者就要发挥编写的能力,帮助市民把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但是,如果是领导说的话,那就不可以随意改动啦。所以,在写稿时除了要保持客观,还要生动一点,要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第四要终生学习。我一直都以为找到工作后,就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了,但叔叔却告诉我,在写稿之前要看看网上别人写这类稿时时如何写的,可以向别人借鉴一下。叔叔经常写一篇稿件要浏览几十个稿件,写专题时更甚,浏览上百个。后期我在写稿时,也经常上网浏览别人写的,我发现同样的题材,却有非常多风格,而且有的写的真的非常不错。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无论是做哪个行业,都必须学习。保持终生学习,才能时时进步。

  第五注意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各行各业。记者在写稿时也得注意细节。往往精彩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读出故事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时,不仅要听内容,还要留意环境、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比如慰问特困老人,记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环境是怎样的?慰问百岁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样貌和精神状态。老师曾经发了一篇她以前领导写的稿件给我借鉴,那篇稿件实在有太多细节描写了,虽然是一篇政治稿,

  但我看着却像在看故事。很不错。

  第六要主动。学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的。主动一点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到报社后,如果没事干,可以问问叔叔今天有什么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还没到下班时间,也应主动问记者还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主动一点,就意味着向前一步。

  第七善于总结。总结时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之后不总结往往会前功尽弃。自己写的稿对比老师写的,总结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有时我觉得写稿的过程还不如总结的过程重要。

  实习的一段时间后,经常能听到叔叔的表扬,他说我写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动就可以发表了。实习最后一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个朋友也说我事业心强,而且工作认真、细心。他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但我深知自己在写稿上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如果有太多材料的话,我往往会逻辑混乱,不知道如何安排内容。往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尽力让自己成为一颗新星。

杂志实习报告 篇6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的事,每位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杂志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杂志编辑实习报告08-13

杂志实习报告3篇06-17

杂志社的实习报告07-09

杂志实习报告四篇07-22

杂志实习报告八篇07-22

杂志社实习报告范文07-31

杂志实习报告汇编7篇07-25

关于杂志实习报告3篇07-25

有关杂志实习报告四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