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文地理实习报告4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文地理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篇1
一、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⑴、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CaCO3==HCO3-+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⑵、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4、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三、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路南石林)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兴文石海)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
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四、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兴文石海大漏斗)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
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五、实习总结:
这次人文地理实习是在学习完人文、旅游、城市地理等学科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野外人文实习,在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比如喀斯特地貌的旅游开发这些东西在实习中自己的亲身体会下、在老师的帮助下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习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和积极思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从而帮助我写完这篇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篇2
一、实习内容
1.1 旅顺实习
旅顺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大连市区最西部,濒临黄、渤两海,隔海与山东半岛遥遥相望,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城。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镇守辽东,自山东跨海在此登陆,取海上旅途顺利之意,遂改称“旅顺口”至今。公元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修军港、建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成为军事要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都在旅顺口历史上留下了沧桑一页,使旅顺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的露天博物馆。旅顺口风景区总面积为244.22平方千米,是大连市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共有8个景区、72个景点。旅顺口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在169千米海岸线上,山、海、湾、滩、岛紧密相连,蛇岛、鸟岛、老铁山鸟栈和黄、渤海天然分界线为世界奇观;在500平方千米土地上,新石器时期遗址、汉代牧羊城、唐代鸿胪井和近代战争遗址展示着历史的久远。
旅顺位于大连西
南距市中心46.8千米,行车约50分钟。1949年解放后,大连一直被称为“旅大市”,1981年2月才改称大连市,从此旅顺改为大连的一个行政区。旅顺口堪称近代历史博物馆,旅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素有“京津门户”和“渤海咽喉”之称,在旅顺曾发生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在这里,
帝国主义留下了许多
的残堡旧碑等历史遗址。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有:白玉山、白玉塔、胜利塔、友谊塔、日俄监狱旧址、电岩炮台、苏军烈士陵园等历史遗址。旅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天然防御外敌作用,还是中国对外通商贸易的门户。国际上都说占领了旅顺九相当于占领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主权。因为你如果在世界地图上以旅顺为圆心,50千米为半径画圆,你会发现中国主要的经济政治城市都在这个圆里。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1971年3月,大连市文化局利用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筹为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展览。1983年在监狱旧址成立帝国主义侵华遗迹保管所,1984年初经过重新整理和复原陈列、监狱旧址成为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藏文物近20xx件,包括碑刻、铁器、铜器、绘画等。
主要是大连地区近代文物, 日俄侵华物证占多数,突出反映甲午、日俄两次战争,还有日、俄统治旅顺大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物。历史需要深思,有了耻辱德的历史不是耻辱,忘记历史,重复耻辱的历史那真的才是耻辱。政治统治正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烦死和重塑民心,来达到控制国人的最终目的。
中苏友谊塔,坐落在旅顺口区光荣街道位于旅顺博物馆正门前面广场上1957年2目24日落成,塔高22米,
塔上层有朵朵白云和展翅翱翔的和平鸽,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友谊。"白玉塔" 位于旅顺口玉山上,1909年建成,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见证。中苏友谊塔表明了在侵略者面前,正义之师永远都是统一战线的。
旅顺军港地处辽东半岛西南端,黄海北岸。港口口门开向东南,东侧是雄伟的黄金山,西侧是老虎尾半岛,西南是巍峨的老铁山,从周围环守旅顺港形势险要,天然形胜被誉为“天下奇观”。我们所指的“旅顺口”“狮子口”就是宽近300米由两山对峙而成的出海口。过300米中只有一条91米的航 道,每次只能通过一艘大型军
舰,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在战略上是易守难攻旅顺军港近似一个封闭海湾港口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整个海湾又分为东、西两港,那座弯曲的干滩很像老虎的尾巴。旅顺口做为世界名港与这老虎半岛的存在有密存关系。清代在这半岛上曾设练兵场和灯塔。以这条老虎尾半岛为界把整海湾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港港口宽75米,水深5.6-8.8米码头四周是石砌岸壁设有大型船坞,它的西港港口宽220米,港内水域广阔,不冻不淤,为浅水滩港内隐蔽性和防风性良好,再加上那老虎尾半岛的存在又形成一堵大然防波堤,使西港好似一个内湖。
其实旅顺军港的险要之处全存于航道两侧的山上,那里隐蔽着许多火力机关,交叉成网、互相支援,敌舰很难靠近,所以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日军都没有从海上攻进旅顺,所以一些军事家形容说:“旅顺一口,天然形胜,即有千军万马,断不能破”。在今,旅顺军港在军事上也起着保护旅顺和中国主权的重要作用。
1.2星海广场实习 星海广场位于美丽的星海湾,并由海湾而得名,总面积4.5万平方米,她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广场中央设有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华表底座和周身都饰有龙,广场中心借鉴了北京天坛环丘的设计方案,由999块四川红色大理石铺设而成,红色理石的外围是黄色
大五角星,大理石上雕刻着天干地支,24节气及12生
肖,广场周边还没有5盏大型宫灯,由汉白玉石柱托起,高度为12.34米,光华灿灿,与华表交相辉映,在广场四周,按照东周、西周以来的图谱,雕刻了造型各异的9只大鼎,每只鼎上以魏碑体书有一个大字,共同组成 “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它由9支鼎托起,一言九鼎,
重于泰山,这一广场显示了大连人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景仰,也表达了大连人对
中华民族的真挚感情,巨大的星形广场又与大海相呼应,有星有海,恰为星海湾的象征,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广场外围直径239.9米,从星海广场沿中央大道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无垠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西侧绿草茵茵,由小黄叶杨组成的图案,每隔20米设一支航标造型的石柱灯,“航向”直通大海。
1.3城市广场和建筑实习
大连市的建市理念是把城市建在广场中,所以在大连我们会发现广场是如此之多。当然,和广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广场周围的建筑,通过实习特别是老师的讲解我们会发现通过观看建筑可以发现大连市经济中心的转移。同时还看出了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反映了中国半部近代史,观看的心情是高兴的,同时也是痛心的`,高兴是因为能够从城市文化方面来进一步研究大连,痛心是因为屈辱的历史,自己的内心充满了自强的信念。
在大连城市建筑风格各异:有古罗马的柱式建筑,有流行于欧洲的圆穹式建筑,有古老的俄罗斯建筑(俄罗斯一条街)、巴洛克式建筑,有拜占庭式建筑,有日本别墅式建筑(南山旅游风情街),有中国古典式建筑。中山广场是使您可领略到大连建筑特色的一个好地方。这里有表现西方“古典柱式”建筑,整个建筑格外威严、庄重,这里有与“巴洛克”建筑特点相似和吻合的大连宾馆大楼,它采用“柱式”形式,四面转角和窗边,门洞和前庭多采用曲线造型。
劈秀而台雷:这里亦有表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外贸局大楼,它有尖形拱门,并采用尖塔造型,给人以高耸轻快的印象;这里还有在屋顶上建筑三个圆形穹窿的中国银行大楼,以及在主顶楼上应用“法国顶”构造的大楼,它们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点,具有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游客漫步于中山广场,看到这里集中了这样一批造型不同而与广场又很协调的精彩之作,会禁不住发出掠异的赞叹。
这里又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这里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信托投资银行等。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有特色的街面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面貌;一个美丽的广场可以显露出整个城市的风采。在大连的众多广场之中,中山广场的规划、构思、整体布局、艺术联想,不能不说特色明显,发人深思,令人遐想。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心,直径约二百米,是个文化娱乐兼交通道路引向的星形广场。
周围十幢建筑物与十条放射型道路相兼排列,中山广场虽然只有百年历史,并几经变化,但它的艺术构思、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仍不失其和谐秀丽,典雅隽永,会使人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广场。
1.4金石滩实习
大连金石滩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金石滩三面环海,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延绵3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凝聚了3-9亿年地质奇观,被称为“凝固的动物世界”、“天然地质博物馆”、有“神力雕塑公园”之美誉。
金石滩的旅游景点主要包括金石高尔夫俱乐部、金石国际狩猎俱乐部 金石缘公园 金石世界名人蜡像馆等景点组成。金石缘公园位于中心大街东侧,占地13万平方米,其中2.4万平方米的石林景观形成于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纪晚期,长期的海进海退和潮起潮落的变化,使得岩石风华形成了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石景,似龟似象,被人们被之为海蚀动物园。金石世界名人蜡像馆位于鲜花大世界东侧,欧式建筑风格,一楼为奇石馆。二楼为蜡像馆。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篇3
实习的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
(1) 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
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理水观念
走进村落,便为其丰富的水资源所吸引。该村座北朝南,东西两面均有山溪河流突起村庄。
山环水绕古村庄,南湖自古津玻璃,天杰地灵之月沼,碧波荡漾映古墙……宏村水系景观最美的属月沼和南湖,因其民居建筑以及周边合理的水系规划所形成的独特的水脉景观而著称。把自然与人文天然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月沼
月沼是宏村牛形村落的“牛胃”,是由一泓天然泉水扩建而成的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月沼是泉水和水圳的融合,它将村中的泉眼和溪水混合使用,两股活水融合后,池塘水便清澈流淌,年年不竭。
南湖
湖位于宏村南首,南湖的开挖是继月沼之后宏村又一浩大的人工水系,是村中水的总汇之所。
我们从宏村的理水观可以总结出几点启示。
第一,从整体、全面的宏观视角出发,通盘考虑,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无规划盲目建设;
第二,贯以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宏村水系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而不是破坏自然和滥用自然。从而满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
第三,集实用、功能与艺术为一体;另外,宏村水系是在环境和人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改造,修葺使之完善的长期过程。
马头墙
宏村建筑的另一特色,民居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马头墙简介】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因而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的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非常难得和珍贵。
人地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景观是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有意识的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的景观。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反映。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必然要通过文化景观反映出来,任何文化景观本身都肯定烙有人文环境的印记。
通过宏村我们了解到徽州的生活民俗。我们可以想象到把一个小村庄打造成一个旅游村庄是何等的突破。以前我总是认为村庄都是宁静的、和谐的。还有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家家都是被水环绕,那种人文景观体现出宏村的理水理念。这种人与自然地关系可以说是十分融洽的。我不知带见过多少的山村都感觉越发地城镇化,纯的山村景观在我们东南已经很少了。
去的人的同时,可以感觉到宏村比任何一个村庄更商业化,真的,我没有去调查宏村是否还有农业、种植业了。但我可以推断出宏村的农业已经淡出,那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个体户,纯粹的徽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尤其是在那独特的小巷、流水的环绕。
而竹雕文化也就孕育而生,这也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达到了资源利用的收支平衡(这是自己随意发挥的,没有实际调查与查询资料,希望理解)。同时,由于当地与黄山较近,茶行业也有所发展,如:黄山毛峰、红茶等。
村落文化、民俗:
民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俗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传承等。
日前,西递古村落完成了抛绣球、祭祖两项徽州风俗表演标准的草案编制及上报工作,让抛绣球、祭祖两项表演穿上 “标准”绚衣。歙县挂贺联、歙县祝寿、歙县抢亲、歙县婚嫁、涉嫌年节、涉嫌称呼、歙县讳忌等民风民俗。
总结:
皖南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呈现地,是徽州文化多样性最具资格、最具品味、最具权威的阐释者。
在徽州有数不尽的高墙深院,宏村---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持了最初建筑的特征。宏村的规划、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广泛的水系相结合的“牛”形规划布局,被中外专家认为是“将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珠联璧合的典范”,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
如今,宏村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宏村早已不是那几百年前的那种自然村庄,它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喧闹。南湖书院早已听不到朗朗书声,而只有导游的说辞。只要我们多一份细心就可以发现,宏村的水系已不是那么的清澈,渐入浑浊与富营养化。
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要做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而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是思考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实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旅游参观,而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人文景观与人地关系的内容与深刻含义,为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但愿吧!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篇4
(一)xx公路实习
1、实习目的:认识实习中所见到的有代表性的三大类岩,并学会区分它们。
2、实习区位置:临安市地处扬子地背斜,不同时代地质构造线的方向北东南西向,近东西向延伸的杭徽公路正好切穿了临安市境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侏罗系等,还有大型的花岗岩侵入体,为实习观测不同特征的地层露头提供了条件。
3、主要内容:
(1)硅质岩
我们首先来到了青山湖大桥往板桥转弯处的硅质岩观测点,看到山体表面大部分为黑色,小部分裸露的微微泛黄。硅质岩,即沉积岩中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岩石。也称燧石岩。其主要矿物成分是自生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硅质岩分为3类:①生物硅质岩,②化学硅质岩,③凝灰硅质岩。我们看到的硅质岩呈黑色主要是因为其中混有一定含量的杂质,属于化学沉积岩。
(2)花岗斑岩
接着我们来到了牧家桥,那里燕山期的花岗斑岩是酸性火成侵入岩,主要颜色为肉红色,还有一些是灰白色,是由于岩石分化的原因。花岗斑岩是指具
有似斑状结构的花岗岩,其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同。花岗斑岩上的斑晶含量一般为15—20%,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有时也有黑云母和角闪石。钾长石为正长石或透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有时可见暗化边。斑晶通常被基质熔蚀,基质呈微花岗结构。
(3)凝灰岩
我们的下一站是徐家坞,那里是凝灰岩的观测点。这儿的凝灰岩以灰白色为主,属于火山沉积岩,心得体会范文大约是在侏罗和白垩时期大约1—2亿年前形成的,在水中沉积而成。凝灰岩:是一种火山碎屑岩引,其组成的火山碎屑物质
有50%以上的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粗糙,有层理,颜色多样,有黑色、紫色、红色、白色、淡绿色等。由于它的组成成分,凝灰岩的解理性和层理性较差。
(4)板岩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藻溪镇,这里是板岩的观测点。藻溪镇的板岩是变质结构板状构造的变质岩。板岩是具有板状结构,基本没有重结晶的岩石,是一种变质岩,原岩为泥质、粉质或中性凝灰岩,沿板理方向可以剥成薄片。
板岩的颜色随其所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藻溪镇的板岩绿泥石含量较多,因此看上去为灰绿色。板岩由泥质岩变质而来,在变质过程中,里面的铁元素被氧化,这也是板岩发黄的原因。
(二)瑞晶洞实习
1、实习目的:了解瑞晶洞形成过程,并加深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2、实习区位置:临安市内的瑞晶洞是一处地下石灰岩溶洞,发育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洞口向南,洞体按自然组合划分为七厅。
瑞晶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3、瑞晶洞中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及形成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和构造,加深了对课程中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次野外实习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不明白的问题,应该与老师多多探讨,这样有利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01-04
【精选】人文地理实习报告四篇12-19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汇编五篇10-13
【推荐】人文地理实习报告3篇12-03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汇编八篇03-25
关于人文地理实习报告4篇03-24
【精品】人文地理实习报告四篇11-08
【推荐】人文地理实习报告三篇10-26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合集五篇11-19
【精品】人文地理实习报告4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