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9-14 23:20: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语文说课稿【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说课稿【荐】

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诗歌,诗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诗歌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授课,这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2.学会由远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图;3.体会江南风景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2.感受江南之美。教学难点:1.在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况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知导入法。温故而知新,运用旧知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2.境陶冶法。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无法让其亲临江南的情况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的情景,让他们可从听觉、视觉感受江南的美。

  三、说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评价成为学生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此,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1.读感悟法。2.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知新

  一个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识记在心,是需要反复巩固练习的,因此,我选择了用开“小火车”的形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而这种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有效地避免了识字的枯燥,巩固了生字识记。2.创设情景,激发想像

  在复习完生字词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坐火车出发去江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一起出发吧。”这样我们可以从语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发学生对江南进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好基础。

语文说课稿2

  王海英老师的《尊严》一课给了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王海英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能利用课件来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出自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多次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让学生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做一个像哈默一样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又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人。特别是在细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从描写中体会年轻人哈默的尊严。如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学生自读、自悟学得很认真。

  第二、王海英老师能够抓住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重点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这很好。

  然而,金无完赤,人无完人,再好的一节课,也有它的不足,建议教师应该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学生对“尊严”一词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应加以指导,对中心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不够,语言积累有待到位。

语文说课稿3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精神。”因此在预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说课稿4

  一、突破了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

  从这节课来看,导致学生害怕写作文的枷锁少了,或者说没有了,老师对学生没有过高的期望,也省掉了传统的讲方法、说套路、传技巧,一切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就像刘亦农老师说的,找到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点,用毛老师的话说,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征,选择与之想适应的习作内容,这与“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张扬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紧密联系起来了。

  二、在作文指导上的突破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毛老师的现身说法,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点燃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其中,毛老师利用图片、激励的语言、作品的欣赏、怀旧的音乐来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情绪。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发,在赋予美感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回忆。

  三、目标的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拘一格,形式灵活,让学生各有所得。这节课从练句到练段,从练段到写篇,情理交融的过程中,为学生写好各种体裁的文章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储备好了感激的情怀,还有写作的内容。

  四、教师评价的突破

  xxxx年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幸福是什么》:毛老师的评价言简意赅,整堂课,毛老师就是一个热心的读者,一个热情的赞美者,一个高明的参谋。

  作文教学强调“在笑声中思考,在轻松中表达,在体验中明理,在交流中提高”,毛老师全做到了,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话题作文课。

  值得探讨的一点是,最后一组图片的出现,让在场的所有师生感到震撼,对“幸福”的理解也感到很沉重,而之前学生所感受的“幸福”只停留在他们自己的身上或周边的人和事上,此时借助这组图片,来拓宽学生对“幸福”的内涵的延伸有无必要?

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将心比心”。意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树文明新风的主要内容。这组教材是“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有诚实、讲信用的父亲,有用自己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石油大王哈默,都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自读自悟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来自各个农村的学生,他们学习勤奋,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性格淳朴,待人真诚,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语言的影响,课外的阅读量少,学生的表达能力差,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生活,表达自己的正确见解,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将心比心》一文,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使用电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语言和作者体会反复朗读,体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网上搜集学生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宣传片——“心在一起”做为导入,贯穿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媒体资源播发,生动地体现生活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行为,学生似身临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本班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教学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抓住重点语段品读、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借助“心在一起”广告做为课堂的切入点,抓住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本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我适当引导他们从读中悟,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从而达到熏陶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观看后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

  在为两个小故事感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温暖”,理解“温暖”是一词多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温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试着用“温暖”说两句表达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读读作者对这两件事情的体会——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能学生都谈到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该怎样去帮助。这时,我适当引导学生平时伤害别人时,是否能换位思考,体会别人受伤害后的想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读后,随着音乐“心在一起”响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相信这段话、这首曲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触动,会将联系到自己的行为中去,遇事将心比心,做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

  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将心比心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语文说课稿6

  我所讲授的课文《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十四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学情沃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为:理解《揠苗助长》蕴含的道理。这节课中我设计的教法有情感朗读法、以读促解法、合作讨论法,学法为: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感悟道理。

  教学时,在导入环节中,我先采取讲故事、设悬念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我主要从三方面落实: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我采取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分析、识记字形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解寓言内容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初步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揭示寓意的环节中,我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悟,我适时引导,帮学生明确寓言所揭示的道理,随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和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体现“以学定教”,帮学生理解文本,感悟道理,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启发。在作业布置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本课故事一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山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景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因此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二类字,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山雨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2、美读展示。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3、阅读感受交流。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只要你去发现。”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拓展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必须紧扣课文主要内容,我在设计这节课文的板书时,反复揣摩课文的字词句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板书:

  27 山 雨

  雨前 悄悄的来了

  雨中 声音神奇 颜色 绿

  雨后 山林幽静

  这样的板书不仅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使板书比较有条理。而且还紧扣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让山雨的特点一目了然。

  这就是我对于《山雨》一课的教学设计,整篇课文我都始终紧紧围绕一个“读”字,运用先整篇,后词句层层深入的方法,将作者对山雨的情感通过初读全文,整体感知;默读感悟,深入体会;品读回味,升华情感几个环节,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享受。读中学习。

语文说课稿8

  1、说教材内容: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2、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想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深入理解父亲的话深刻含义,体会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法。下面我就分课时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我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学习:一、课前布置预习,二、课上交流预习成果,三整体阅读,概括大意,四、自主学习第一段。

  一、课前布置预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好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听课效率,巩固所学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特别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所加强,自己有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

语文说课稿9

  一、媒体创设,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1.找出特点;2.说明方法;3.读读句子。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统领全文,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此文转自斐.斐.园 FF.Net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最后总结全文时,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归纳所学,可能学生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积累迁移,练写内化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刘老师让学生以“我是某某龙”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个人以为,如能鼓励学生用个人语言来表述恐龙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似乎更能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综上所述,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体会很深,我们相信只要不断的探索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展现一片美丽的蓝天。

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背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那么语文就是对生活声情并茂的吟诵;如果说生活是一篇隽永秀丽的散文,那么语文就是对生活详实生动的鉴赏。语文新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背影》这篇课文,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相爱相怜的情感,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此文在教材中编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

  A、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写人记叙文,反映的是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不仅成为学生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对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八年级学生情感的洗礼。

  B、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C、本文还是本单元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铺垫之作。

  2、教学目标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的基础上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

  ②、创设优良的教学情景;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主题。

  ③、体验父爱的伟大无私,提升自我情感。

  3、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语段的含义,体会对父亲背影描写所渗透的情感。

  4、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情感,体味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所渗透的人间至情。

  二、学情分析

  镇乡初中的学生特别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而这篇文章反映的是成年人并且是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很难让这些沐浴在阳光下的中学生真正的领会。

  三、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1、远教资源的来源

  《远程教育资源库》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把教学时可能用到的资源尽可能地集在一起,为我们的.备课、上课及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背影》这一课的教学辅助资源就是从远教资源中的媒体资源、习题精选、扩展资料"中筛选的。

  2、资源及设备的选择,应用依据

  远程教育IP资源共有三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其适用价值。根据《背影》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在教学时,我运用模式二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模式二是以远程接收设备为依托,可以上连一模式,下接三模式的IP资源运用模式。因为在这一课中模式二给我们提供的媒体资源有利于很好地创设教学情景,轻松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便于激发学生情感,轻松愉悦地解读文本。

  3、设备,资源,课程的整合

  远程教育资源,是有效实施新课标理念的平台,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在上《背影》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首先将资源库中的资源事先下载到电脑之中,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课件1为主,以课件2为辅,4断剪辑,同时还从扩展资料、习题精选中挑选了部分资源,利用电脑这个平台,用powerpiont这个软件适当进行整合,结合课本资源轻松有效地教学。

  4、应用规律及应用效果

  远教IP资源运用有三个层次:一是照搬着用,二是整合运用,三是创造地用。专家们多次强调“原汁原味运用资源”,明确提出“拿来主义”,不要“太多创新” 。“原汁原味运用”并不是所有资源逐一播放,我借助模式二教学《背影》这一课时,就是从众多IP资源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最适合班上孩子特点的资源,再经过适当组装后进入课堂。整合后的影像资源有声有色,课件动静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教法设想

  语文教学要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要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形象中去体验。利用整合后的资源,教学时以文本对话法为主,同时辅以整体阅读训练法、情景教学法、范读法、总结归纳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材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要改变教师一场锣鼓打到底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和谐课堂的最根本途径。因此,在本课我借助整合后的资源引导学生以自主阅读法为主、以朗读法、圈点批注法、问题探讨法、比较阅读法等学习方式为辅学习本文,同时注重以下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1、借助各种资源,自主解读文本。

  2、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3、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五个环节:激发情感,走近课题-创设情景,走近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走进文本,-研读赏析,深入文本,-探究学习,升华文本。

  教学时间两课时,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激发情感,走近课题

  出示问题,导入: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

  (二)、创设情景,走近作家作品

  播放介绍朱自清散文及作品的剪辑,同时出示课件简介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该环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远教资源中的配乐范读课文

  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记号。

  2、正音练习,检查课前预习。

  (根据本班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我从资源中的习题精选及20xx年的《背影》教学课件中选取这个练习,目的是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通过听读的方式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为后面解读文本打下了基础。 3、自由朗读,理清全文脉络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宜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引导其归纳总结。)

  (四)、研读赏析,深入文本

  1、结合课件中车站月台一角的图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边读边品味文章流露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耳听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

  2、课件出示课本后的研讨练习一的问题组,分组讨论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背影”这个重点,体会文章情感,研究课文特色。因此采取分组讨论法,分组时要做到优生与差生的搭配,男生与女生的搭配同时借助资源中的视频剪辑帮助学生解读月台买橘子的片段。)

  3、课件出示课本后的研讨练习四的问题组,深入探讨。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年龄分析。)

  (五)、拓展延伸,人文交融

  1、课后上阅读《朱自清传记》2、对比阅读:肖蓉葆的《父亲的背影》

  (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理解片面,因此利用扩展资料中的《我的背影》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父爱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阅读《朱自清传记》,升华学生对父爱的认识,达到人文交融的课堂境界)

  七、说板书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面俱到的“火锅式”板书已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而只重内容,形式却陈旧的板书同样没有生命力,真正成功的板书必然是精华的内容与创新形式的完美结合。我采用了将两颗心贴在一起,父亲的心里面是儿子的心,儿子的心里既在落泪,泪眼中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心及千千万万个像父亲的背影。意蕴深刻,发人深思……

语文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们弘扬的。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课文中人物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冲动,朗读感悟法,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以及讲授法,点拨法等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

  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

  (三)、熟读精思,步步深入

  1、激情导入,聚焦老汉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桥,危险将在瞬间发生!这时,人们看到--(课件出示课文:略)生接读。(板书:老汉)

  2、透视老汉,深入感悟

  ①、潜心会文自读感悟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潜心会文是实现三者对话的主要环节。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怎么感受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自我感受的珍视,体现对学生情感的珍视。因此我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动的原因,并读一读,怎样感受就怎样读。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以悟代讲,以读代讲,更能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触动情感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悟可能不很到位,我就适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经过自读、悟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在学生感悟到老汉的镇定、舍己为人后,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过渡,再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体味老汉的严格要求,接着,学生加上表情、动作,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朗读体会老汉的严格要求,品味老汉焦急、恼火背后的那颗爱民之心。

  3、走近人物,激情对话

  过渡: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伴随着那如泣如诉、深沉悲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我沉痛的交代着课文的结尾。 音乐的渲染,老师深情的范读,孩子们的感情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再度释“桥”,领悟深意

  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生命桥(板书:生命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学生交流:从而理解这不是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板书:连心桥)

  (五)、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在“接受感动”后,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既是对课文学习的积淀,更是一种真情的感动在传递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练习: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四、 说板书设计

  老汉 人们

  镇定 桥 惊慌

  舍己为人 有序 你拥我挤

  严格要求 生命桥 疯了似的

  爱亲人 跌跌撞撞

  连心桥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语文说课稿12

  《神奇的丝瓜》是六年级拓展型课程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一草一木也有情”中的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一家随意种下的丝瓜竟日益茁壮尽显神奇令作者惊叹不已,表达作者季羡林泰然、悠然、坦然、怡然的处世态度。

  丝瓜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植物,是学生所熟悉的,而作者在这普通中突显了它的神奇,巧妙地将丝瓜生长的轨迹和作者波澜起伏的主观感想,感情跃动,融为一体,似乎让人觉得丝瓜真的有思想甚至有行动的。其实普通的丝瓜之所以这么神奇都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体悟人生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现在大多数学生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缺乏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其实生活中不缺乏感动不缺少美。

  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朗读、圈划,了解丝瓜的神奇。

  2.体会丝瓜神奇之内在,学习明暗线交融的写法。

  3.懂得一草一木也有情,明白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

  将本节课的突破口定为探究丝瓜的神奇,以此来统领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有效的互动。

  课上主要通过朗读来促进学生对的理解,训练学生圈划、分析,整体感知能力,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后安排3次朗读,第一次散读,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了解内容,第2次角色读意在让学生感受作者将丝瓜生长的轨迹和作者波澜起伏的主观感想融为一体的巧妙。第3次读意在对文本的深入体会,懂得一草一木也有情,明白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重要。

  同时作者季羡林是学生不熟悉的作家,通过对作者的视频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位鸿儒,一方面意在让学生有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会。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积淀学会反思也为了课外更好的延伸因此课上设计了“收获园”,课后设计了二选一小练笔和推荐阅读的环节。

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选入的阅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能画风的高兴心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设重点为: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予、主动获取。因为这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以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画中培养创新能力,说中训练语言,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境,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画—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

  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从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乐学、易学。画画是学生最爱做的事儿,开始让学生谈自己会画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进而谈谈风吹在身上的感觉,问题稍有加深,但感觉不一样,答案就各不相同,学生依旧兴趣盎然。风这一自然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初步的印象。

  (二)画风,激活思维,体现创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风”这个初步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风(即画出有风时各种景物的变化)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其目的有五:一是检查学生课前观察风的情况;二是通过画风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绘画氛围。

语文说课稿14

  2.初读课文。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要求,都让学生有自己练读的机会,再根据学生兴趣指名朗读,有目的性地进行检查,以便接收到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

  3.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就课前质疑的问题再进行解答,也就达到了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目标。

  4.识字教学。对于生字的识记,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生字,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整段的学习以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第二课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当“我”把小鸟关进笼子里,小鸟在想些什么?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进行想象,关注小鸟的命运,开始走进小鸟的心灵世界,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小鸟与鸟妈妈见面了,小鸟会说些什么呢?鸟妈妈会说些什么呢?当一回动物语言翻译家。通过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的痛苦。

  3.小鸟回到了大自然会干些什么呢?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为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只有了解小鸟会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才能真正感受到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1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感受阳光。在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哪里有阳光?阳光下都有什么?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由于学生对阳光都十分熟悉,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之一的朗读指导,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对文本产生更加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从而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由于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谐的音符与优美的文字,给孩子们创设了乐于接受的情境,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思绪飞扬,在独特的感受中畅所欲言,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教师播放音乐(带有鸟鸣水声的舒缓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教师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抓住“阳光”二字板书课题。

  出示课题之后,请学生谈一谈课前寻找阳光、感受阳光的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储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爱和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交流中,学生感受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充分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了自己对阳光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并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本的美。

  在学生对亲自朗读这篇课文产生期待之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它。目前的学生主要的识字途径就是拼音。此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独立识字的基础上,汇报识字成果,并且交流识字方法,在交流时,相机教学新部首左耳旁。然后采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进入朗读阶段。先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然后谈一谈,通过读课文明白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继续练读。形式有指名读、接力读、组内竞赛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字词句的指导。比如“洒遍”、“更绿了”、“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跳进”、“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以教材文本作为材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种形式的练读,增强了朗读训练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朗读指导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它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着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的原则,本节课安排学生练习写两个字“也”、“长”。这两个字的结构都不容易把握,所以,在范写时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观察,并让学生谈观察的收获。比如,写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哪一笔应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等。在写“长”字的时候,强调新笔画竖提。并找住竖提与竖钩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练写。写完后,将练习成果在小组内展示,教师挑选练写最好的在全班展示,以及犯有典型错误的,在全班范围内纠正。

  最后,留一个拓展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怎么样?”

  本课力求做到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散步》说课稿03-04

【荐】语文说课稿01-04

语文说课稿【热门】01-06

【热】语文说课稿01-05

【精】语文说课稿01-07

【热门】语文说课稿01-07

小学语文说课稿12-29

语文田忌赛马说课稿08-23

语文说课稿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