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秋声赋》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声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声赋》说课稿1
近日参加一次说课活动,第一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分到《秋声赋》这一课,四十五分钟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笔者想到,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尽快的运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呢,是不是也要尽快的进入到实践中去?由此进一步设想: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思想)领域,它的实践(生产)第一线应该就是培养青年人的成长的校园吧。基于此种“幻想”,在课堂设计中,笔者力图引入学科的前沿理论到中学(主要是高中)的课堂中来。以下是经回忆整理的材料,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另外,在具体学习《秋声赋》时,我还会把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版块与此文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 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 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 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 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说课感言:
一、本课的创新之处:
1、引入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文本解读“向内转”与“向外转” 概念,本课的设计,采用“文章――作者――文章”的模式。即先讲文章,从中“发现”作者,然后教师补充,进一步了解作者,最后对作者的熟悉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
2、引入叙述学中的“当下作者”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故尔在课文学习中多采用先介绍作者,再学习文章的模式。先读文章,可是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实对作者的介绍,不但不能帮助对文章的解读,反而会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内容上非常矛盾的东西呢?而“当下作者”的概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写作文章时的“作者”,不等于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事实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可能和作者的主流思想根本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在阅读《秋声赋》时就要注意欧阳修当时的人生遭遇、生活处境和思想状态,而不能以其一生的经历,用“知人论世”四个字来理解写作《秋声赋》时的欧阳修。
二、本课的不足:
1、备课时间仓促,又不能查阅任何资料。故而本课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粗糙的东西,要想拿到课堂上去讲,老师至少还要阅读一下有关欧阳修的评传。
2、老师在试图直接把学科研究中的理论直接引入到中学课堂上,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还有待于尝试,本次设想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说,“创新”也恰恰带来了“不足”:在上课时会不会也再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情况呢?
《秋声赋》说课稿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文言文教学贵在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散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登高》等诗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
意象意境感情
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①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文、质、哲“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
①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
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进行研讨:
①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②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
6、初试锋芒:
①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②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
7、作业布置:
①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②从美学角度思考“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秋声赋》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洛神赋图》说课稿02-16
《赤壁赋》教学反思01-19
赤壁赋教学反思02-25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06-25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03-20
心理赋能心得体会12-01
团队赋能心得体会12-01
赋能培训心得体会12-01
自我赋能心得体会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