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海燕》的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燕》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燕》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接触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类型的记叙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七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类型的记叙文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记叙文体系。
《海燕》在本单元中被安排在第2课。我个人认为,《海燕》在描写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感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细阅读、品味和借鉴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海燕》写于1927年。当时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2)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设计意图: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标一并突破重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意蕴。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对小燕子的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
3、品读第1段和第8段的语句,并以此带动对全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品析。(课外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言极有特色,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品味其中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积累文学语言,得到审美的乐趣——完成教学目标三并突破难点。)
4、教师从内容和写法上对全文进行简要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和理解。
(三)第三步——拓展延伸。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本课的“拓展延伸”环节侧重于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并将咏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知识理解转化为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实践能力。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以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迁移能力。)
2、搜集课内外有关“乡愁”的诗句。
(设计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一方面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材料的能力。)
3、模仿《石榴》或《海燕》,写一篇状物短文。
(设计意图:作为课外作业布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一篇状物的文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把学生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写作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预测
如果以三个教学目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话,前两个目标以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而言,是可以达到的(后期的单元检测和写作训练也证实这两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第三个目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目标是贯穿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的,我个人认为,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即可认为是完成目标。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体现条理性,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海燕》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海燕》教案03-03
《海燕》教学教案03-10
《海燕》教学反思09-15
海燕优秀教案11-12
《海燕》教学反思15篇02-17
《海燕》教学反思(15篇)03-15
海燕的读后感03-09
海燕读后感06-21
《海燕》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