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时间:2023-03-27 16:48:4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

  《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20xx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L.Smith)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

  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快”的叫做系统一, 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 系统二才会上场。系统二其实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词就是ego,而系统一是id,它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宰着你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些心智活动有上限,所以人会犯错。但是若能把统计知识加进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时,同时考虑很多讯息,这时系统一只好退位,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设计来做这种事的。在统计数据的帮忙下,逻辑的思考就使我们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这时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

  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

  《思考,快与慢》一经问世就在西方图书界成为了一本畅销书,而由学术界或者由心理学家所著作的书马上成为畅销书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并不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通俗心理学家,而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行为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者。

  这本书不仅是卡尼曼教授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学术研究的成果的一个集成,同时也对于整个社会、这个时代如何看待人类、看待人类和自己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人类的两种思考系统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卡尼曼教授主要想传递的信息非常直接明了:人类的思考有两种平行的、或者有相对替换作用的思维系统:系统1与系统2(即快思考与慢思考)。

  系统1(快思考)是启发性思考;系统2(慢思考)是逻辑性、审慎的中立的思考。

  作者发现,人类的思考并不是依赖一种简单的、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不停地在两种系统中进行切换,而且人往往很难正确的选择什么时候应该运用系统1,什么时候运用系统2。

  在相对比较简单、重复性比较强地环境下,系统1(快思考),记忆比较便捷,也比较节省整个大脑思考所需要地时间和能量,也能同时帮助我们做出相对比较正确地判断与决策。

  而往往当我们很难通过迅速的思考得出可靠的答案的情况下,也就是没法通过快思考得出答案的情况下,大脑需要给这个问题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能量,这个时候也就是需要慢思考。

  快思考与慢思考对于人类来说其实都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会对很多危险的事情做出本能的'快速反应,这就是快思考。而人类能够做出很多重大的科学发明等,就是慢思考的结果。

  二、思维模式切换的困难性

  但作者研究发现,往往在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切换,对于大部分人类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很多偏差恰恰来自于人类不能很好的判断何时运用何种思考模式。

  在应该使用慢思考的情况下,很多人会仓促地或者不负责任地使用快思考,从而导致了很多的决策错误。

  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尤其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往往容易低任务的复杂性,从而运用快思考。这与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或者心理特质有关,也和整个社会的组成、交流方式有关。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心理学的原理,但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投资决策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心理学研究往往利用实验与小案例,而作者结合自己在过去二三十年里的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既容易被理解,又与读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这也是本书在全球受到欢迎的很重要的两大原因。

  三、影响人类决策的几大原因

  (1)人类的很多行为,是没有经过大脑认真的处理的。我们做的很多决策都是在情绪影响下,而不是在头脑理性思考影响下做出的。

  而我们自己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会受情绪、周边的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等所影响。

  (2)为什么人往往不能在快思考、慢思考中进行有效切换?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有惰性思维,大脑希望节约自己的能源,希望通过快思考降低自己的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但这种看似有效、便捷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大脑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信息的掌握与判断,决策的准确性,也就是“过度自信”。

  (3)思维框架、环境对整个思维过程也有重要影响。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原来传统经济学中强调的价值与效用,其实只是相对的价值与效用,在不同的环境或者语境下,会对于行为决策者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过去的经历与经验或者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泡沫经济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过于乐观,而这种乐观源于人们在过去经历过经济快速发展或者股市大幅上涨的时期。

  这种思维框架一旦形成,会对每个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会对经济与社会的运行规律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从每个个体的决策过程中,快思考与慢思考模式切换的困难出发,而其实在宏观层面上,这种切换的矛盾在整个社会与经济运行中也是广泛存在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班健康快和慢教案06-10

《声声慢》教案01-31

声声慢教案02-10

母亲的慢时光美文06-23

声声慢教案05-19

桌子快坏了05-25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4-14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04-05

声声慢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