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集合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
创新求发展,稳中求进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
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
新课标学习体会之口语交际
一个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可以该生的语文学习状况。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又可促进学生语文的整体学习。一个人的语文成绩再好,还是必须通过人与人的口头交流反映出来,否则将不会被别人公认。因而,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尤为重要。
《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我认为这八个方面的要求确实是针对我们的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农村中学,学生的.文明习惯确实有待加强训练。在上学期我班举行的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知识竞赛中,活动主持人连在开场白中向大家问好这一日常文明用语就没有说,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主持人不懂得文明,而是我们的平时训练提醒不少,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现象。
《新课标》要求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这是一个人与人交谈的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在别人回答问题或师生、生生对话时,不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而是窃窃私语,东张西望,这是对别人不尊重的表现。此时,我往往要点名复述一下别人所论及观点,他们却不能完整表达。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此上要求是学生走进社会必备的要求,我们不得马虎对待。
《新课标》要求学生“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讲述见闻时总是干瘪瘪的,甚至不完整,更谈不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必须训练学生在讲述见闻时怎么说,从哪些方面说,怎样把握主题说,怎么具体生动地说。
总之,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必须针对《新课标》中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3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外,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课标,新希望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改革开始了,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希望,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神精。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即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即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即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升华。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每位执教者要细心把握体会,认真实施。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把学习能力大致分为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的形式: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修辞、关联等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是核心层,它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现在学者所研究的“知学、乐学、善学”思想。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就是要深入挖掘核心层,因为它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习能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
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在进行活动中要坚持不懈地实践、实践、再实践,以期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第三,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等等。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街道社区的广告、招牌、标语和公开发行的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新课程标准时时提醒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编剧、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十普通教具+现代媒体”的大融合。因此,“原生态”的教学活动与“现代化”的教学活动要有机地结合,互通互融,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四,课程的评价改革,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具体实施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的课程评价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那么,如何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呢?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说到底就是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是正确的。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幅好口才,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此以外,现代社会还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从前,一个或小学生或初中生,在家中要帮大人写一写信件、电报、借(欠)条等应用文体,而现在的学生对这些实践的机会都没有了,大量的使用的是别人现成的东西,略加改动,很少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我觉得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让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检验语文学习的能力,检验语文应用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革新是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很有必要反反复复地研读新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坚信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会越走越远。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培训,收获颇丰。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新方案和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我谈几点体会。
新课标提出了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整合、变革学习方式、重视评价导向等五大理念,和20xx年版、20xx年版课标相比较,新课标在传承中有创新,修订幅度很大,特别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跨学科学习等的提出,对未来语文教材修订、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等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新课标体现“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中小学“教、学、评”的基本遵循,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素养立意的试题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化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评价尤其是考试命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的课标为语文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作为—线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将课标学习和具体教学实践对接起来,对照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偏离方向,进而不断提升育人、教学质量。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6
全面提高与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这个标准,是九年一贯的,把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分成了四个学段。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的总论部分,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总论部分还论述了《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前言部分第一节,论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再谈一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问题。“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
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7
在学习新课标过程中,我学习了语文新课标的变化和重点。
1、语文课时占总课时的20%—22%,全科第一,妥妥的学科之王!
2、新课标第一强调的.就是素养教育,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意味着大语文时代正式到来!
3、原小学要求学习的129首古诗文增加到160首,从课程改版上践行“文化自信”。
4、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的四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除了基础阅读和作文外,增加了整本书的阅读,且语文试卷的文字量连续五年增长,这就说明,未来阅读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绩。
5、新课标强调跨学科融合教育,这体现在语文方面,最直观的就是阅读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九年一体化教育,要有连续性和进阶性,这将体现在不同深度广度的分级阅读。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8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xx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相较于此前修订的“微调调适”,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同样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认为可以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点、新增点、修改点、负向点等,于细微处见真章、见精神,更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落实到教学之中。
一、把准根本点,始终坚守正确方向
就单个学科课程来讲,这个“根本点”就是这个学科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也就是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也是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奔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去、扣着这一任务做,着力把核心素养的“大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语文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
二、吃透新增点,深刻领悟内涵实质
此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直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新增了很多内容。比如,大的块面上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其他细微处也有增加的内容,比如在评价建议中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有关内容,在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等等。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这些“新增点”就是“重难点”,必须学深悟透,不仅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这些“新增点”背后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就“课程内容”来说,这个新增点可以说是整个课程标准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的问题。课程内容部分既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又指明了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不同学段分别明确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要求,对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给予了清晰响亮的回答。再如,新增加的“学业质量”部分,弥补了此前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而无质量标准的缺陷,形成了“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的完整链条,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质量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推动教、学、评三者有机衔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可见可感。
三、关注修改点,准确把握变与不变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幅度非常大,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还有不少内容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什么有的地方要修改?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修改?修改后给我们哪些启发?都是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能从一词一句中的变化中,读出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就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更加严谨。
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将原来“写作”中要求进行了整合,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不是原来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一句之变,体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观察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四、留意负向点,尽量避免入坑踩雷
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除了要关注“要”“应”“重视”“可以”这些正向指示词后面的内容,也要对新课程标准中的“避免”“不要”“不必”等负向指示词后的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是此前的课程标准,其中都有一些禁止性或限制性的表述,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避免”一词就出现了12次。如,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示”中强调“应注意不同学段的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强调“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这些表述大都属于底线性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追求“高线”,也要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课标”明确“避免”的事项,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9
炎炎夏日,在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依然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不用在学校上课,闲下来的时间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最好时机,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xx版)》。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学段的学习任务都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体现。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教师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根据教材特点,通过各种形式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中,启发想象。然后引导其法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知识。老师需要有技巧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能力由浅入深进行探究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慢慢深入学文,理解新知。
新课标是教育的指路明灯,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才不会迷失教育前进的方向。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0
通过学习,对比20xx年版本的课程标准,了解到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首先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xx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一个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也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我们今后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
前些时候,县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老师一起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回来后,我又通读了一遍。读完后,我对语文教化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相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有了更明确的目的。
在这次新课标中,一些修改过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针对性,对于传递祖国的汉字文化无疑是更有益的。现在我针对其次学段的目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目标上削减了会写字的数量,减轻了学生会书写汉字的负担,也减轻了一些学习压力。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新奇心和探究实力也更强了。但是我们的教化却仍旧把他们牢牢锁在应试教化的框框里,让他们失去了开发自己爱好和培育自己爱好的时间,适当的减轻一些学习压力,可以让学生尝到更多的童年乐趣,在这些童年乐趣中积累的'阅历和经验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2、在阅读目标上增加了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学习贵在有疑,针对疑问可以提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现在的教化还是停留在老师讲授的阶段,学生发觉问题的机会和实力都不足,而发觉学习已经几经论证,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发觉问题,并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育自己的探究实力和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育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而反三,形成较强的自学实力,这对于学生学习实力的培育是特别必要的。
3、习作目标中指出“留意把自己觉得新颖 好玩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晰。”这个目标的提出比原先“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颖 好玩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更详细,也更明确了。使得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更清楚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好玩,在写作时突出重点,抓住细微环节描写。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化越来越贴近生活和释放学生天性以及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进的一面,信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实力有更大的进步。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2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
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语文评估与考试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象,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
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每一篇课文都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应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 …其
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两大思潮的论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议,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
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3、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要对词句结构和语言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要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在学前就已经具有了母语的语感基础,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培养书面语的语感。而且,学习母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都非常丰富。所以,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和语法知识入手,围绕这些知识进行反复操练,用大量机械性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
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各地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致,但是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而已。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胆识、智慧和辛劳,也需要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语文课程改革要加强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开始阶段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如果没有初级阶段的幼稚,就不会有将来的成熟。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4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之朗读教学
朗读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的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它放在“阅读”的首要位置,可见它的重要性,也能看出现在初中生的朗读确实应该加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所传达的感情倾向也会不同。
正确与流利,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关键是要做到有感情,就不容易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先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后,我会穿插一段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导语,而且,要用文章的感情来导入,使学生提前感受作者的感情,老师的范读随之开始。我认为,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效果要好,这并不是指教师的朗读水平,而是指对于学生的感受,他们对教师充满了敬意,这个特殊的身份给教师套上了一个光环,加之漂亮的朗读更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不错。因此,在学习之前,我都会拿出时间给学生生做朗读示范。不是说“师者,范也”。如我在教学《古代诗歌五首之观沧海》时,认真给学生做了配乐朗诵示范,朗诵完毕学生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此之前,也曾用过录音范读,可从未收到如此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亲自示范之后,学生们也想学学如此精彩的朗读,按照平时的朗读训练来说,停顿、重音、语速的'训练和指导是必不可分的。我觉得这只做了一半,因为声情并茂,只做了前者,更重要的是情。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重音在“观”上,“沧海”语速要慢。这样不足以读出本句的意味。要想让别人体会出感情,必须先设想自己现在就站在碣石山,看到了苍茫的大海,此时一种博大的气势必会涌现无疑,就像演员演戏时所说的“入戏”,“情”之“声”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做一位知识传授者,还要做一个演员。
语文,离不开“读”,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每个星期都会安排学生诵读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篇目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酒》《春望》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想,只要学生读了,必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在共同的探讨中,心灵相通,让我们在不同的朗读中,各领风骚。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
假期我仔细学习由国家基础教化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写的《义务教化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经过我反复阅读从中受益颇多。通过这次学习以及对这几年教学工作的反思,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关于写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年段都强调:“写字姿态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支配10分钟来写字,在老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每天练。可以说,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课程标准,20__版课标更加重视写字教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坚决落实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非常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从汉字基本笔画教起,让小学生驾驭每种基本笔画的笔形和写法。指导写独体字一要让学生驾驭笔顺规则,二要让学生找准主笔的占位。指导写合体字,一要让学生驾驭偏旁部首的写法与占位;二要熟识全体字的结构;三要精确呈现笔画或者部件之间的相离、相交、相接,要保证写字的时间。低年级教学要让学生堂堂练,要激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练字。不仅语文作业的字迹工整、美观、其他学科的书面作业也要字迹工整、纸面干净,而且在各种机会、场合,只要提笔写字,就要看法仔细,力求写得最好。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学校也将支配在下午的每天写字训练改在随课训练,与国家要求相一样。通过训练,学生写字比以前工整,作业也干净了。
关于阅读教学,在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就发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在新的`课标中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要重视培育学生广泛的阅读爱好,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媒介的阅读,激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名种课外阅读活动,创建展示与沟通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洁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好用阅读策略的关注。而且在评价建议中对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做了具体地表述: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依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沟通、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爱好、习惯、品位、方法和实力。
俗话说“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学习语文必需注意课内外的学问积累。在阅读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主动的人生看法。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3-31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8-18
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1-07
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11-04
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13
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03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7-28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2-26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6-09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