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读后感

时间:2023-11-17 08:43:5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孤儿列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孤儿列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儿列车》读后感

《孤儿列车》读后感1

  《孤儿列车》是由英国作家克里斯提娜贝克克兰所写的长篇小说,文章通过少女茉莉的生活和老人薇薇安的回忆展现出一段命运的悲欢以及感人至深的友情。向我们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的那一段心酸孤儿列车。两位坚强少女的成长历程,同时照亮了美国历史迷幻却被遗忘的一个章。让我们感悟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生活总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与你。

  故事背景:在18世纪有很多被抛弃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当地政府为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建起了孤儿院。但是在纽约弃儿数量增长过快,因此政府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纽约市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带的农场去,孩子们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火车——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火车”。此后,1861年4月12日到1865年4月9日的美国南北战争,仅仅士兵死亡就达75万之多,9万人成为孤儿。一样的悲剧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时重演了,自杀率飙升了3倍,每年十多万人非正常死亡留下了很多孤儿。于是无数辆“孤儿列车”出现了,将这些孩子送到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火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人来选走几个孩子。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另一部分则不然,充其量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

  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悲伤的延续。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

  薇薇安的性格特别坚强,当自己的亲人因为火灾而丧命时,她没有被厄运击倒,而是坚强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怀着希望踏上了孤儿列车。她也特别善良,91岁时认识了因为闯祸而需要进行社会服务的莫利,莫利也是一个孤儿,人们纷纷躲着她,觉得莫利是个“不良分子”。只有薇薇安帮助了她,给她社会服务工作“将功补过”。薇薇安也是个倔强的人,但她性格中的倔强和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因为薇薇安从小就失去了亲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养成了她不依靠任何人,独立承担任何决定的行事风格,渐渐地薇薇安就变得有些倔强,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故事最终,两位孤儿成了朋友,莫莉做事不再乖张,薇薇安开始接受现代科技文明,并利用网络,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与女儿。

  “两位主角坚强又勇敢,故事感动人心又难以忘怀。揭示追求归属、追求家庭、追求肯定都是人共同拥有的渴望,也是我们势必要踏上的旅程和追寻的目标。”著名作家凯瑟琳·肯特是这样评价的。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同样巨大,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命运在一个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们感悟到对待人生应有的信念,以爱与勇气去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看完这本书,我不由自主的想像,如果我是文中的薇薇安,我会怎么样做呢?我能像她一样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吗?虽然不是孤儿,但我们同样在命运的列车上,怀揣着自己独一无二又无法明说的孤独和憧憬,不知道下一站究竟驶向何方,命运究竟要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

  薇薇安乐观坚强的心态,让她的一生没有一直处于悲惨的境地,她在莫利的帮助下找到了以前的小伙伴,知道了一直以为在火灾中失去性命的妹妹并没有去世,而是被一户人家收养,只是可惜消息来得太迟,妹妹在83岁时已经去世了,她们今生没能再次见面。薇薇安失去的部份终究有了答案,正如这本书上所写的一句话: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有别一种方式回来。它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点点滴滴,不要辜负每一天的美好阳光。

《孤儿列车》读后感2

  “从一条河流走陆路搬到另一条河时,瓦班纳基人不得不把独木舟和其他所有家当通通带上。无人不知轻装上阵多么重要,无人不晓轻装必须抛开重负。没什么比恐惧更拖累前进的步伐,它往往便是最难卸下的重担。”这段写在最前面的出自邦尼·麦克布莱德的话,让我为之震颤。就算《孤儿列车》一书尚未打开,我仍然可以从书名及故事背景获知这本书中所蕴含的苦难。而苦难之路上往往布满的是“恐惧”——来自未知的“恐惧”,饥饿、寒冷、冷眼、责罚……这些可预见的苦难往往都不如来自未知的遭遇更令人恐惧。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遭遇经济危机的英国人满心以为美国是片净土,那边遍地有工作的机会和金钱,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英国人倾家荡产只为凑够去往美国的船票。薇薇安一家便是如此,当然,薇薇安那时还不叫薇薇安,而是叫妮芙,一个在爱尔兰当地再普通不过的名字。 妮芙的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美国后,却发现美国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好,工作机会微乎其微,当地人的排外,同时囊中羞涩难以应付疾病、生存问题。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所住的拥挤的公寓发生了火灾,于是这个苦难的家庭分崩离析了。妮芙被迅速送上了“孤儿列车”,她甚至都来不及得知受伤的母亲及妹妹的最终情况,她和成千上万的从各地搜罗来的大大小小的孩童一起被塞进了列车,开往西部。

  当时的美国东部是有工业文明、有城市的好地方,而西部则充满了各种被排挤的种族、移民人士,文明程度也处于比较低等的情况,初衷也许很好的儿童援助协会就这样将孩童们扔往他们自诩为将过上“高尚的乡村生活”的地方,而实际上会过上“苦逼童工”生活的落后地区。

  孤儿列车上负责管理孩童的斯卡查德夫人训起话来很凶,各种“规矩”“威胁”充斥,让妮芙他们惊吓不已,不过这并不算什么,他们的未来在于那些即将停靠的站点里是否有人接纳他们,而妮芙的爱尔兰血统及红头发为她带来了很多“麻烦”。终于,等到车上只剩些不好处理的孩童时,妮芙被一对开着家庭小作坊的夫妻当作“童工”带回了家,在这里,她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让我想起了黑人奴隶曾遭遇过的事,幸而她积极地面对,学会了一些缝补技能,也交到了一个真心对她的朋友。然而,这种安稳的日子并不长久,很快她被扣上一堆“劣迹斑斑”的事情,被第一个养母踢开。 很快,儿童援助协会的先生将她带到了一家孩子很多、女主人不做事的猎户家里。在这里,她过的日子并不痛快,唯一令人高兴的是她能上学了,并遇到了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拉森小姐。拉森小姐的出现,终于让读者从一片漆黑中看到了一点光芒。事实上也证明,当妮芙从男主人企图侵害她的家庭逃离出来时,拉森小姐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栖息之地,最终,在拉森小姐和墨菲夫人的帮助下,尼尔森夫妇收养了她,从此改名为薇薇安。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 如果说从此便是幸福的生活,那似乎少了点什么。91岁的薇薇安回忆,她在上大学期间遇见了曾同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两个有着相同经历、内心创伤的人走到了一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使得“德国仔”应征入伍,并最终命丧战场。而伤心的薇薇安在获知消息后艰难地生下了女儿,内心有伤的她无法面对,选择了将女儿送走。之后的日子可以正如她自己所说,平淡如水,和“德国仔”的战友结婚,经营壮大商店,最后定居到斯普鲁斯港。

  时光回到20xx年,莫莉和薇薇安一起整理了80年来的物品,整理了她的人生故事。莫莉使用互联网为薇薇安找到了曾经在她生命里留下重要痕迹的人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为她找到了女儿。这验证了那句话: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故事的结尾便是,薇薇安拉着重孙女的说:“好,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

  读完整本书,回荡在记忆里的薇薇安遭遇到的各种苦难,而这些苦难总是在意想不到时降临。也许在出发前的愿景是美好的,然而历史的残酷却是让人拥有着切肤之痛。有意思的是,无论曾遭遇什么,无论曾怨怼过亲人什么,但那些昔日的故人总是围绕在身边,化身幽魂百般呵护着我们。也许很多东西我们别无选择,但我们总能将最佳的面目留存心间,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努力地生活,这样才能在转角处遇见更好的人与生活!

【《孤儿列车》读后感】相关文章:

列车实习报告08-11

开往未来的列车05-15

《神奇的列车旅程》教案02-04

列车员实习报告07-29

《乘上列车去画画》教案03-09

列车员自我介绍03-10

列车员工作总结05-22

雾都孤儿的心得04-09

《雾都孤儿》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