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心得体会

时间:2023-11-25 09:36: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经典】导师制心得体会3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导师制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导师制心得体会3篇

导师制心得体会1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院应用情况

  笔者学院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来,实施了百名导师帮扶工程,由全院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具有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具体如下。

  一是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形成军队化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注重个体,成为学生军队化管理的有益补充,为创建技工特色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配合“学四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开展,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进一步塑造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了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

  三是学院教职工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推进了全面育人局面的形成,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师资队伍,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四是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进一步提升,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生活的关爱融为一体,让受导学生都体会到成长的愉悦。

  二、现在实施的“成长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导师资源匮乏。笔者学院在校生有8000多人,而导师制工作中选拔的都是副高职称以上或是副科以上干部,只有100余人,导师与学生比例仅为1:80,很多需要辅导的学生得不到导师辅导。

  其次,学生“成长导师制”配套制度、监管措施、考核评价体制有待完善。现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考核,停留在查看工作记录、进行论文交流评比等方面,其他配套制度、监管措施几乎没有,考核成果的应用、激励配套措施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全靠导师的自觉完成,时间一长,部分导师对这项工作热情大减,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影响后续深入推广实施。

  三、进一步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技工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更好探索研究,继续深入有效地推进导师制工作,笔者认为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好谁来导的问题

  导师队伍应该是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导师既是学生信赖的好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长辈,更是学生成长的益友。所以导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其次要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要建立导师选拔培养机制,打破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限制,尽量从与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中选拔,鼓励具备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报名参加,拓宽师资来源,增加导师数量。采取先培训后聘任,通过过程考核,建立一支素质高、品德优、业务强的导师队伍。

  2.解决好导什么的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受导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己外形的变化,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独立,又因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思想极易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受导学生的人格受到熏陶,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法,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鼓励学生学国工匠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学好一技之长,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三是由于生理发育特点,加之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紧张惶恐。并且由于他们自我管控能力弱,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在心理上易出现自卑心理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障碍、躁动型心理障碍等。所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受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是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是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业余爱好和特长,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转化思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是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联系,全面掌握受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指导学生逐步进行职业规划,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导师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解决好怎样导的问题

  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通过填写导师工作手册、做好辅导记录、整理学生书面汇报等资料,记录每位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跟踪学生成长轨迹,研究受导学生的成长规律。

  二是建立师生谈心辅导与学生汇报制度。导师与受导学生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谈心交流、辅导学习,每两周至少一次。学生采用书面汇报形式每两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平时借助微信等沟通方式,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三是建立受导学生家庭档案。导师通过电话访问或直接家访的形式,掌握学生家庭有效信息资料,对家庭情况进行必要分析,包括家庭人员构成,主要收入来源等,把单亲、重组的家庭作为关注重点。

  四是丰富辅导交流形式。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根据情况,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一辅导。可以组织多名导师和多名受导学生参加座谈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总结表彰会以及学生之间的联x会和其他团体活动等。

  4.落实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保障制度

  为使学生“成长导师制”切实有效运行,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首先,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干部要带头参与导师制工作。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合作。

  其次,学院要创造条件,鼓励导师们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方法,不断探索实践与受导学生情况相适应的辅导方案,不断提高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建立导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导师制工作交流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案分析、经验交流、座谈联谊、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激发导师责任感,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导师制心得体会2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因而,它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学年制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以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而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从本质来看,它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提倡竞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学生观念转变无法“与时俱进”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故意把所有课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间,以至产生每周“四休”日。比如学生故意会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过关的课程,只要拿到规定学分毕业就可以。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仍旧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故旷课现象会更严重,学生学习纪律松弛,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个性化课表冲淡了固定化班级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学习能力、兴趣专长等来进行自主化的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因此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下会产生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课表”。分散的上课,加之不同的寝室分布,学生缺少了天然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集聚的平台更多承载在“学术团体”或社团协会上,于是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变弱变淡,班级活动很难开展,班级凝聚力不断减弱,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变得松散,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名存实亡,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的“抓手”慢慢失去了。

  1.3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本人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是在家深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形势,各种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机会,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1.4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渐流失

  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建设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谐向上的班级,也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生活关心、科研指导、就业服务、心理咨询上提供帮助和服务。“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出谋划策、助学生健康成才”。但随着班级观念的淡化,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学生对自主化学习的不同认识,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二、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2.1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学分制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重在尊重个体的差异,重在学生的选择,重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分制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学分制只是针对专业课程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建构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框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分析或研究方式,既是学习内容的扩宽和深入,也是学习研究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方法)的职业训练。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锻炼而成,即要展开具有实践意义和锻炼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项目来实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认真起来,在课堂外忙碌起来”,通过第一课堂带动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推动第一课堂。在理想条件下,学分制下的第一课堂教育和训练更能让学生认真起来,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要“我要学”,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理论的掌握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熟练。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这样的收获和体验时,再来投入到第二课堂中的实践和锻炼,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这正是学生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

  2.2学分制推进了思政工作“专业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和创新内容,而学分制下对思政工作的创新内容和载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即学分制下思政工作应该紧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化”打造。理想状态下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以专业提高为目标导向的,并且对专业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每个人要对一样事物产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觉,到最后才会产生感情,有感觉或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投入到这件事物上去了,不断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道理,如果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中,开阔视野,开拓创新,把“专业”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具体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参加,从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三、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3.1导师制的'应运而生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学分制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才能获得出路,也才能求的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学院在全面了解学分制实质及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的实际,充分论证,大胆探索,努力构建了与这一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培养相配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目标就是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从而克服学分制下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以及借用学分制带来的新特点和发展空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院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在临近大一结束选择专业后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即大一由行政人员担任班级班主任,借用行政人员特有的行政、教育管理经验和坐班制,实施对新生的一年级转型教育,开展了以适应性发展为目标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学生在大二时就有明确的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并以导师为核心,导师麾下的三个年级学生组建成新型的导师班。

  3.2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既是学生所在导师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生选课学习、学术科研、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

  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德育的自我提高;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才。

  ②原则上要求导师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师生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为学生交流经验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参加学生工作有关会议,配合分院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③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结合专业方向、班级学生和自身特点,加强对导师班的研究和特色凝炼,打造富有特色的集体。

  ④指导学生短学期实践教育和专业实习活动,并做好评审和推荐工作,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研究开展和论文答辩等,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⑤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3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和预期“收益”

  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它对于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①导师制是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和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导师制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师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和兴趣特点上较传统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优势,类似于早时期的师徒关系,这是超越一般师生关系和感情的特殊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师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业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强,力度更高,效果更明显。

  ②导师制下的导师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所组成,因有很多专业上的共同追求以及共同喜欢的导师,学生也易于相互交流,导师班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思政工作也有较好的工作“着力点”。

  ③导师制下,学生在一个导师班里学习和工作,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交流,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师吸收了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某一个现象和实体,导师在整体上给与整合和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四、结束语

  从长远来考虑,导师制这一学分制下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既需要完善还需要发展。“完善”的概念既是要解决管理成本和管理漏洞的问题,也要对导师制下各项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转型”。因为在导师制的运行和推进当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现实而直接的问题,比如教学和学工事务上的“信息流”(信息的上传下达)和“物流”(材料的收集和发放)障碍问题,比如在具体学生工作(评奖评优)模式和办法上的大幅度调整。“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注重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效益问题,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成才上,导师制真正不断发展了,伴随而来的应是教师也不断发展,学生也不断成长成才了。经历两年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导师制以后发展已有一定的工作思路,有几个切入点可以重点抓落实,比如加强特色导师班的建设;比如新型师生关系的不断烘托。学分制(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和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相互促进,不断形成合力,将有力推动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

导师制心得体会3

  【关键词】“网络导师制”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减负增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实现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基础教育如何实现与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接轨,已成为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而语文作为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笔者认为,更需要回归本真,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力争实现减负增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我校所开展的“网络导师制”部级课题研究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本文就在“网络导师制”背景下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究。

  首先简单介绍我校开展的“网络导师制”课题。“网络导师制”是网络教学和现实中导师结对的完美结合。从网络教学的角度来说,“网络导师制”是利用高度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互动,科学合理地实现学业指导、在线面批、心理疏导的网络交流平台。从导师结对的角度来说,导师即本班级任课老师,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导师则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和本学科教学情况,选取班级部分学生作为自己的受导对象。导师需要对受导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动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整体而言,“网络导师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结合学生成长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展开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语文老师应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导师制”这一新体制,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为我们的学生服务呢?下面我就针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导师对结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补充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强,注重情感体会和交流。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更加注重的是面对全班同学的集体教学,很难针对学生的个体体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点评,久而久之,学生所获得的更多的是规范的解答、统一的理解,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体悟,这并不利于真正的语文教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更是非常可怕的,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丧失自我,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1.心理辅导

  在“网络导师制”背景下,我会在平等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的和结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心对心的交流。首先我会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情况以及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并尽可能提供帮助,一般而言都会获取他们的信任,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有些时候学生可能比较内向,这时我会以更加诚恳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学生选择导师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导师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只要我们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会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2.学业指导

  导师与学生结对时就是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导师,导师则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和本学科教学情况,选取学生作为自己的受导对象。所以,就我而言,结对的学生往往是在语文学科相对薄弱或者是特别喜爱语文进而想有一定程度突破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部分学生的问题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经过第一阶段的心理辅导,师生间已经形成了信任而融洽的关系,在第二阶段,我则会更加注重对他们在学业上的指导。除了平常的课堂教学之外,面对语文学科薄弱的学生,我会主动询问,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具体的薄弱知识板块,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阶段性计划,让他们有的放矢,使成绩得到有效提升。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则会更多关注他们对一些内容和问题的具体理解,和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肯定他们的个性化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高性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发展性评价

  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导师会定期对受导学生的状态做出发展性评价,并上传到“网络导师制”平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轨迹。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里,比如说周末或寒暑假,可以直接进入网络平台,看到导师对自己的发展性评价,并直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导师交流,从而实现时间上无死角。

  以上三个阶段性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普通课堂教学中所带来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弊端,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个体、个性发展。

  二、“电子教室”网络教学互动,与传统教学形成良性互补

  平时学生在校学习,有任何困扰和疑问可以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求得老师的帮助,但是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的学习如果安排不当也将直接影响他们最终的学习成果,语文学科更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素质养成的学科。我校开发研制的电子教室网络互动系统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现代社会家庭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学生家中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即可进入我校的“电子教室”网络互动系统,参加与老师的教学互动。

  “电子教室”集语音、视频、电子书写板三位于一体,在学生与老师绑定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双向交互式“在线指导”。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优势更加明显,比如,学生通过耳麦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屏幕、电子书写板功能,清楚看到老师的所有板书;教师的提问或自由讨论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语音对讲、电子举手等功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进行;教师还可以点击任何一个在线学生,查看学生“在线解题”并实现“在线面批”。就具体操作而言,老师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课表及规定时间进入“电子教室”系统,并等待学生的加入。需要参加的同学只需在相应的时间里登陆“电子教室”,即可参加本节课的学习。通过“电子教室”,教师可以完全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获得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导师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导师制心得体会05-14

导师制心得体会12-01

导师制心得体会10篇04-14

导师制心得体会(10篇)04-14

导师制心得体会11篇05-08

导师制心得体会合集10篇04-14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总结12-06

军训心得体会心得体会02-03

心得体会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