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时间:2023-12-18 11:30:4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当尼采哭泣》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1

  “我的家就是我的衣箱。我是一只乌龟,把家扛在背上。”尼采不羁的自由让很多人羡慕,但自由背后高高的孤独却很少人能真正体会。张小娴曾说,爱情是一种微笑着的荒凉。对于尼采来说,也许再适合不过。当爱情与友情成为伙伴一起来背叛自己时,即使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找不到一项恰当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勇敢地活下去。当遇到名医布雷尔时,谈话疗法便在两人之间拉开帷幕。尼采是固执的,从不认为自己有精神上的疾病。并且被背叛之后,也不再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但路·莎乐美早已偷偷地把有关他的症状包括路与尼采之间的事,还有他们两人与自己的好朋友雷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尼采知道路与雷的关系后要自杀的情况告诉了布雷尔。尼采的孤傲与顽固并没有让布雷尔放弃对他的治疗。为了能让尼采向他吐露出憋在心里的痛苦,布雷尔花掉了自己一天中太多宝贵得时间,并且因此还遭到自己太太的抱怨。当布雷尔要求尼采住院治疗时,尼采却以没钱得借口推掉。布雷尔为了留住尼采,便奉献了免费的床铺与免费的治疗。为了得到尼采的信任,布雷尔甚至说出了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自己妻子的疏远,对自己的病人贝莎的喜爱,想逃脱现在这样的束缚。。。最终,再坚强的心理暗示,也抵不过真挚的情感:尼采抑制不住的眼泪向面前的这位已经不是医生的'朋友吐露自己所有的心扉。从整个故事中,看到了一种相互的信任。正是这种信任,让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也让彼此的灵魂得到了彻彻底底地升华。还有就是奉献,愿意为了对方去不求回报的奉献,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乐意,没有复杂的成分。虽然物欲横流的社会告诉我们要现实,但无论我们的单纯还能走多远,我们还是要努力。就像尼采说得一样,两个人结合起来,去达到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2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隐隐感到这个人可以帮他解惑,他不想尼采离开,提出了“请帮助我”的请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为诱饵,研究并治疗尼采的偏头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变成了尼采作为心理医生医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为真,留了下来。(当然,从后面的内容看,尼采所以留下来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布雷尔求助的说辞,还因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独”,但是他内心同样渴望融入到一个圈子里,渴望有人递给他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被认同,被看见,被接纳。只是他的骄傲,“100多年后,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读懂我的哲学”的骄傲,不容许他吐露自己内心深处平常百姓的欲望。人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巨细无靡地渗透在这本书里。)从此,两个人从开始的暗暗角斗,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疗愈的.艰难的相伴之旅。

  本书中,除了对人性的温和的剥析之外,更处处藏着心理学论和心理咨询的技巧。

  布雷尔初见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时候,他在诊室里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蕴藏着值得心理咨询师们好好咀嚼的“话术”。当咨询师面对一个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来访者的时候,怎样说才能让他留下来,张开口,敞开心扉。起初,布雷尔无疑是失败的,或者几近失败的。若不是尼采突发疾病,布雷尔大概也只能遗憾放他离开了。这里面作者毫不隐瞒作为咨询师的无助,和普罗大众一样的血肉之躯的不耐烦,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以及和尼采的关系每有一点起色的时候的小窃喜,这个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啊!在别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失落,失败,痛苦的时候,自己的失落,失败感,痛苦好像被分担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论剖析布雷尔的困境,对妻子的淡漠,对眼前生活的倦怠,对贝莎的爱恋。在这部分里,尼采把自己对路·莎乐美的愤怒“移情”到了贝莎身上,用“那个瘸子”称呼她。甚至蔑视诋毁所有女人。其实这部分移情的源头,远不在路·莎乐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无情又冷淡”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妈们。因此他对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乐美之前,他从未允许自己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他被路·莎乐美野蛮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时候,他所受到的打击会以怎样的排山倒海之势侵蚀了他。他复用否定对方,贬低对方的阻抗模式保护自己。这部分尤见心理学理论:“儿子和妈妈(主要抚养的女性)的关系,是将来他和异性关系的模板”的影子。

  当布雷尔说出自己的婚姻,事业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时候,尼采鼓励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义疗法的应用。也映射出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凡是不被允许的,迟早都要补回来。布雷尔幼年曾被认为“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他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深深地遗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蔑视毁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释放。

  在帮助布雷尔忘掉贝莎的过程中,尼采应用的治疗技术,有认知疗法(对贝莎的爱恋其实对衰老等的恐惧,贝莎只是一个依附的形体,一个幌子而已,并非一个单纯的女人的魅力。);应用过“厌恶疗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对话,等等。但是,作者没有把挖掘的脚步停于此,而是透过费罗伊德的深度催眠更进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层面。

  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一,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一,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催眠状态里,布雷尔挣脱了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缚,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贝莎,去拜访他一直记挂的伊娃,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然而,结果却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找到一条回到孩子们身边的路。到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了他前往孩子们身边的路,他“将成为一把战斧。将披荆斩棘,砍出一条通往他们的路”!他也看到,在内心深处,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个像玛蒂尔德的女人”,他爱她!醒来后,他的目光不肯须臾离开他的妻子,在厨房里,在结婚十四以后,他说:今天,我决定娶你!这一次,是他自己的决定,同样的婚姻,同样的生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开启了全新的繁盛。

  催眠,让布雷尔和真正的自己相遇,让他明白“永劫回归”,享受所有才是最好的生活。

  聆听布雷尔的疗愈回归经历,尼采的情感是复杂,或许有失落,又释然,也有羡慕。他讲到他一个梦:有八块石头围在一起烤火。他道出自己其实有多么迷恋路·莎乐美野性的美丽,他有多么希望自己的书有很多读者,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的追随者,能够广为传播,他多么希望也有一个温暖的居所,不必颠沛流离,八块石头里的一块,有伙伴,有陪伴,有温馨。尼采哭了!读到这里,心中关于书名的才得以开解。原来,全书都在为尼采哭泣做铺垫,做努力。当尼采哭泣的时候,压力释放了,疼痛消失了,生活治愈了。心中淤积的眼泪都是落在幸福之花上的酸雨啊!

  读完此书,想对那些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人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女人,让眼泪再飞一会!流出来的是眼泪,卸下心头的是负担。

  也想对所有父母说:把生命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吧!人生没有胜负,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为自己的生命做选择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的话,在他弥留之际,回光返照的清醒中,估计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活过!作者:子渔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3

  这本书看得很细致,有很多的语言真的很精致,个人认为很不错的一本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书。

  只是,每次看书容易陷入,在这些各种心理的揭露,以及哲学里的教导,让我这些天真的有点思考太多,有点不知所措。只是到最后,真的让我有点不意外,毕竟还有点爱呼唤他们的。这样的爱让他们豁朗,让他们认清。

  我们是自己的个人,每个人都会孤独,或许在一段时间里陷入悲伤,陷入的长短问题,有很多的关系越来越病态,有人麻木,很多的话语交织不到一起。被条条框框束缚的太紧了。所以,当你看到黑暗时,不用逃避他,你得有勇气的去跨过去。当然,前方什么都看不清,也不知道那里有没有自己想要的.,更可怕的是,应该没有太多的可能会有人和你牵着手走过去。孤独,可怕吗?它许多时候是暗色的,会产生悲伤,会产生忧虑,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生命意义。但得学会孤独,没有人能够依附别人路过一辈子。只能让孤独光明。

  姥爷的离开,我们不曾想过有这一天的到来,直到那一天。姥姥要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可以唠叨的人,(其他的唠叨都少去了它的意义)这段年迈的孤独,可怕到让我也战栗。再加上前度时间,有一个我从小带着玩的妹妹的爸爸在车祸中意外去世,这个消息的到来,让周围所有的人震惊。我不知道他的子女和妻子该如何去度过今年,以及余后的这些年。所以,我在思索生命,我在思索这些悲凉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些?最紧密的关系是来自家人,乃至生命里你必将遇到的几个人,缺一不可。可是这是生命的意义。除了用其余的爱来呼唤,什么能带走这伤痕。

  看这本书我也让自己变得仿佛有病,就像人性的,太人性的。我随着越来越多的划线,对语言的理解,心里有许多的不是滋味和惊喜。尼采哭了,他被他的可怕的孤独弄得有些难以支撑,遇见布雷尔,他们之间的每一次谈话博弈都震撼,尼采提到感激。最后他说感激。

  不要把自己放在瓶子里,把自己弄得不能呼吸。最好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该承担什么,不管多痛多疼,也要把自己坚持下去。

  最后,想说。请把自己装上爱,这一次的书评又提到它了。我觉得,我可以认识邪恶,但我不用携带它,我顶多离开它,让它不用作祟。我得抓紧时间我要用饱满饱满的爱情爱惜我的家人,他们的爱太长久了,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追赶,我得用足够的时间去爱他们,那些追赶到的东西不及我对他们的爱。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4

  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犹豫着,尼采开口了。"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书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5

  《当尼采哭泣》这本心理小说是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的作品。采用哲学大师尼采和心理治疗大师布雷尔作为主角,不仅仅是主角名字,而是真实还原他们的个性,生活,哲学观点和人际关系,里面配角弗洛伊德及莎乐美,贝莎都是真实和主角有交集或者是真实事件的原型。

  第一次看这样的作品,发现小说构思非常奇妙,借用两位大师虚构为医生和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精彩碰撞,而衍生出人生中各种现实问题,布雷尔作为完美人生的人设,面对着欲望诱惑和缺乏人生目标,和完美太太的情感出现危机,尼采作为天才哲学家,面对着身体无法解决的疾病痛苦,他石破天惊的预言式哲学开创面对着人性和情绪方面无法调和的矛盾。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各种心理人性人生哲学问题慢慢展开。剧情的设计也非常巧妙。

  欧文亚隆我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看简介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大师之一,自己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小说的构思真的非常精妙,如诗般的语言,理性慎密的思辨,情节的跌宕起伏,剧情发展的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我感觉他完美的把理性和欲望,哲理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两位主角的对话治疗中,我感受到了尼采哲学的很多理论和现实的解读,虽然我不懂哲学,也没有好好学习过尼采的哲学体系,不过作者在文中的情节中非常简洁而又直观的表达他哲学的观点,让我有些一些了解,我并不能辨别作者的解读是不是准确,不过让我对于哲学对于人生的作用有了深刻体验,佩服作者可以如此深入,简洁表达出这么复杂的情感和心理,而且非常巧妙的安排在小说情节里面,没有违和感。

  而布雷尔这位真实医学大师在小说里面面对的问题对我更有现实意义,人生的巅峰后的失落感,缺乏人生目标,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欲望的诱惑困扰,很多问题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面对和困扰的。

  可能我们没有大师的巨大压力,让问题没有爆发出来或者明确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我们愚钝的被很多问题的表象带偏,就像小说里面布雷尔一样,他这么敏锐和专业的大师也没有真正发现问题的核心所在,如果不是因为尼采就诊这个事情,他可能永远只是把问题归结于爱情和失眠,而无法挖掘出真实的问题,也无法真正解决它,当然这只是小说情节而已,而它的.现实意义对我来说很有启发,也让自己对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有了更多兴趣,想更深入去思考小说里面提到的哪些人生问题。关于人生的意义,关于欲望,关于孤独,还有面对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自己第一次读欧文亚隆的作品,这个题材比较奇特,心理治疗师以真实案例去创造心理小说,也有争议,自己挺喜欢他的作品,之后也看过他其他作品,还是感觉值得推荐的,心理问题及疾病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顽疾,心理治疗也变成大家熟悉的方式,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不过自己还是偏向于用传统东方哲学的方式去解决人生和精神的问题和困扰,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很多,研究也很多,但我总感觉并不合适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心理治疗如何与传统哲学精华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6

  终于,读完这本书,其实读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也并不觉得晦涩,反而有一种清新甚至清醒的感觉。其中人物角色蕴含的自由气息与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对我而言都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

  我也像两位男主人公一样,沉醉于路·莎尔美的自由、自信与大胆。也感受到尼采在追寻极致的自我与渴望不曾有的关怀之间的撕裂挣扎,感受到他追寻孤独却又被孤独所折磨的相互抗衡而难以融合的压抑感,他警惕,警惕于别人的善意(在他眼里是某种权力的施加),他怀疑,怀疑别人可能的背叛。他拒绝甚至抗拒与所有人的过多交流,却又渴望一种双方结合起来去到达某种更高层次的友谊。他是一个矛盾体,复杂体。愤慨于现世没有人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寄希望于后世人们对他思想的追捧。还有布雷尔,从头至尾,都是那样的沉稳与冷静。即使在尼采的引导下,也没有直接去放弃自己现有的所有生活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的自由,而是请弗洛伊德为他做了催眠术。

  且不说催眠术的科学性,但他给布雷尔带来的感受上的力量却是真实又深刻的。在描述那个梦境时,我真的以为布雷尔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还满心期待着他接下来的生活,却不料只是一个梦境。不过也最终在这个梦境中,布雷尔才看清了什么才是幻景,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与他进行催眠之前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在看着布雷尔,我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有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或者某一阶段都会突然间去思考,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去回归到自我的本身,思考自我存在这件事情,我到底是谁?我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什么?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出于我自己的选择吗还是出于家庭影响甚至社会文化的引导下生成的?我所拥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所拥有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有那么一刻,或许会陷入一种虚无主义,好像其实什么都不重要。

  活着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这种虚无主义是平淡的虚无主义,是对日复一日无聊生活的一种无奈发问与思考。不同于布雷尔。他的思考是带有痛苦的思考,是心理某种强烈的欲望与现实世界无法实现之间的拉扯所带来的痛苦的思考。他思考自己曾经的选择,思考自己已经选择的工作,还有被妻子被迫做出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他是活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他是享有盛誉的医生,他拥有美丽富有的妻子,在别人看来他什么都拥有了,他是完美的,可是在自己眼里,他是文化与美德束缚下的不自由者,他说:“我不知道要为何要生存!我不知道如何生存!”

  梦境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是:当布雷尔已经与所有人告别,坐在前往火车站的马车上时,他看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也正如尼采所说的,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与固定的空间安排下,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即使是这样一位当地享有盛名的医生。我们的存在或许没有什么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赞叹于这本小说的内容情节设计之巧妙。人物角色取样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思想和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角色的性格也是他们真实的性格,其中的故事内容也源自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好像是在讲述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却又利用虚构想象的空间为人物角色增添了诸多心理困境与诘难(而这些问题却又直接间接存在于普通人们的生活中,让每一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为故事内容设计了曲折的发展、细致的描述,在这其中还加入了了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使不同心理治疗方法之间产生碰撞、融合,让人在流畅的阅读之中还能学习到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知识。而且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全书以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牵引甚至是重心(“存在”一课题或许就是布雷尔与尼采面临的最大课题),这在尼采与布雷尔谈话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布雷尔对尼采的反驳我也一度看嗨,虽然并不明了尼采说了什么,但是他说的话却非常耐人寻味,似乎打开了我思考“自我存在”这一课题的大门。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重复回想“自我存在”这四个字,虽然一直在接受“要成为自己、做自己”的观念,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以及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自我选择到一些心灵鸡汤甚至父母的经验或者是占卜师的谆言寄语都不断地在告诉我“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尽管我已经将这种观点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遇到困惑,“自我”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成为“自我的存在”呢?我只知道,我现在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存在,或者说,我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自我。这也让我不断的在叩问: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清醒的活着呢?

  这种清醒或许就像布雷尔在催眠后所拥有的那种感觉。

  尼采用一张白布把自己包裹起来,他在里面的身体是扭曲的、痛苦的,但他宁愿要这种痛苦,于是把自己越裹越紧。他无法挣扎着扯断白布,他需要有人帮助,将白布撕开,请他展开身体,走出来。

  尼采对布雷尔说到:你对直言不讳的对话感到好奇,我相信这样对话的真正名字是地狱。把自己泄露给他人是背叛的序曲,而背叛令人恶心,不是吗?他宁愿要要抗拒他人的痛苦,也不要被背叛的痛苦。

  当尼采哭泣,如果那泪水有声音,喊出的是释放与解放。是多年来被压抑的孤独感的释放,是多年来困顿于怀疑他人的桎梏中的解放。正如他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那样: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7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8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前半部分平平淡淡到差点要罢读,后半部分两个男主人公相识后却开始变得丰富而迷人。在对两者伟大心灵的哲思稍有了解后,剧情出现了惊人反转,像是在空中做了高难度动作的体操运动员,最终稳稳落地,完美收官。

  尼采是鼎鼎有名的那个哲学家,布雷尔是当时维也纳一流的医生。尼采深受严重的偏头痛之苦,才华横溢却冷峻固执,遗世独立;布雷尔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无论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可是内心却濒临崩溃。两人通过谈话疗法互相剖析灵魂,疗愈身心,共同成长。

  一个医治身体,一个疗愈心灵,医患互惠,教学相长,从陌生人到挚友,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作为旁观者的读者,都经历了一次情感上的高峰体验,其外延与内涵无不令人触动。

  外延:多重视角的合一

  尼采痛苦,却接纳痛苦,认为压力将使他更加强大;尼采孤独,却享受孤独,相信独处是通往伟大的桥梁。在他看来,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是自私利己,人与人的交往充满了权力争斗,赞美、好意、帮助与给予,都是为了操控对方,因此他冷酷无情,拒人于千里之外。

  面对极其不配合的患者,布雷尔禅精竭虑。起初,绞尽脑汁与尼采唇枪舌战,却发现无论说什么都无法撬动对方完善的逻辑体系;费尽心机设计巧妙的语言陷阱,试图引诱尼采说出困扰他的痛苦根源----莎乐美,一个爱而不得的女人,对方却始终不予理睬,避而不谈。

  后来布雷尔佯装自己是病人,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真的病入膏肓。他终日思念着贝莎----一个曾经的女患者,他对家庭麻木漠然,对生命的失去希望,甚至一度想自杀或抛弃一切逃跑。布雷尔逐渐放下想要拯救尼采的念头,全然享受对方对他的帮助。而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完全真诚以待时,尼采居然频频透露了自己最深层的软弱与痛苦。

  在引导布雷尔的时候,尼采坚持做“激流旁的扶手”而非“一根拐杖”,始终不矮化对方,始终鼓励他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与阿德勒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对方自立。尼采这位非凡的导师相信“最好的老师是从他的学生那里学习的人”,所以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尼采从他的学生那里学会了解答自己的问题,甚至收获了他所梦想的真正的友情。

  每一次会面结束,两人都会在日记中分析本次谈话。从一开始试图相互操控,彼此争论反驳,到慢慢发现两个人有许多共同点,布雷尔对尼采哲思的第一次全然接纳,尼采的第一次敞开自白;从称呼对方名而非姓氏,到第一次说出“我的朋友”,第一次并肩而行手挽着手,最后一次见面互相张开双臂。这其中发生了深刻而感人的'巨大转变。

  布雷尔从机关算尽太聪明到无意栽柳柳成荫,尼采从习惯性拒绝他人的好意到因为友谊泣不成声,第三视角的我们从对尼采的不理解和厌烦到敬佩与欣赏,皆是因为两人的对话从理性的抽象转为感性的真实。

  我们看到两个灵魂坦诚相待,全然赤诚,他们自由地分享所有思想与感受。最后的两次会面后不再有两人各自的日记,他们的视角与读者的视角合一,潜意识与意识合一,理性与感性共鸣。

  内涵:“命运之爱----爱你的命运”

  他们究竟聊了些什么,语言竟然有如此的力量可以治愈人心?旁观两人的对话,读者不仅见证了一段伟大友谊的诞生,还零距离目击了一场成功的心理咨询。

  1、“如果你不是在想这些外来的念头,你是在思考些什么呢?”

  布雷尔深陷对贝莎幻想的泥沼,越挣扎就陷得越深。尼采提醒他把目光从外在的琐碎之事转向内心深处。贝莎不过是他对某种更大痛苦的逃避,一个幌子。

  我们是否也终日困于琐事的思虑,而无视生命中更加重要的课题?

  布雷尔以为自己爱着欲望的对象,其实他爱的是欲望。贝莎于他不是她本人真实的个体,而是她所代表的意义。“贝莎是神秘、保护与救赎的丰富象征。布雷尔称呼它为爱情,但它真正的名字是祈祷”。

  布雷尔与贝莎都没有真正地看到对方,他们不过是“彼此妄想剧情中的替身演员而已”。

  真正的爱是相互看见,看见彼此灵魂深处的美丽与软弱,丰盛与伤痕。

  2、“选择真正的敌人”

  布雷尔发现自己真正的敌人不是妻子马蒂尔德,也不是贝莎,而是他“对衰老、死亡、和本身对自由的恐惧”。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不安,而在于对错误的事情不安”。

  我们终日为错误的事情而苦恼,往往以为某个人某件事阻挡了自己,但其实也许他们都是我们自我欺骗的借口。人竟然常常蠢到把最亲爱的人当做敌人,在彼此伤害中消耗短暂的一生。

  愿我们不浑浑噩噩,愿我们诚实而勇敢,智慧且耐心,出现问题的时候,转向内观,和内在的自我面对面谈一谈,深入潜意识之中,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3、“你是不是为你那从未经历过的人生感到悲痛?”

  布雷尔悲痛地说出“我没有过我想要的生活,我过的是指派给我的生活”。而后不久,他竟放弃了诊所和事业,前途与名利,抛妻弃子,毅然辞行,只身一人前往另一座城市。最终他将茕茕孑立,孤独地客死他乡。

  看到这里是不是大为光火,极为不适?这哲学都是啥,害人精,这书写的什么鬼?又一本《月亮与六便士》吗,什么自由,什么个人追求,都是逃避责任,鲁莽,愚蠢!婚姻果真是围城吗,《月亮》里的男主不还是到另一个地方娶妻生子,这不是讽刺的轮回吗?又觉得这些偏执的思想家很可悲,他们不会拥有人间烟火的幸福,不会知道留下比逃避更需要勇气更加有智慧。

  然而,以上剧情仅出现在布雷尔的催眠里!

  事实是他在催眠的最后追悔莫及,终于想起了他是多么深爱马蒂尔德,多么离不开她。醒来后,他以全新的热烈的目光注视着她,重新回归家庭生活,并愉快地继续行医30余载。

  4、“命运之爱----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布雷尔意识到,“我感觉我决心要我的生活,我接受了我所选择的生活”。像梦中人惊醒,他从混沌中醒来,告诉马蒂尔德他决定娶她为妻,告诉自己他决定继续医生的使命。而他心灵的孪生兄弟尼采,这天也正准备告诉他:“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

  同样的生活,外在并没有变化,布雷尔得到拯救在于心态的变化。从前他觉得被生活的流推着走,活着如同行尸走肉;如今他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一直都拥有选择,而他应当学着去热爱它们,因为他们也是他的一部分。

  “否定你的选择就是在否定你自己”,爸爸偶然间说过的话,竟然与尼采的“命运之爱”遥相呼应。我们一直都是有选择权的,今天的生活正是我们为自己谋定的道路。所有的外在都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所有的经历都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幸福在于,“Do what you love, and love what you do(做你所爱,爱你所做)”,仿佛能看到乔布斯狡黠地眨眨眼。

  5、“你可以想象你的眼泪有声音吗?”

  尼采和布雷尔尝试过很多有趣的思想实验,想象永恒存在的沙漏无数次倒转过来,而你我仅是其中的沙粒而已;想象站在高处来俯视自己……想象眼泪有声音。

  尼采的眼泪说,这么多年,它终于自由了,快四十年来,尼采不曾哭过。有生以来第一次,他终于能够坦然吐露自己的感受,他终于能够允许自己被感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朋友。

  尼采曾梦想拥有一种友情,“是两个人共享一种共同追求某种更高层次真理的热情,是两个人结合起来去达到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是两个人参与彼此的自我超越”。

  他喜极而泣,嚎啕大哭,尽情释放多年来压抑的情感。这是一次情感上的高峰体验,“有力,感动。这是一种神圣的时刻”。

  书外的我们,仿佛也分享了这份珍贵的友谊。

  愿我们不要忘记生命中那些感动的瞬间。

  也许是有人手捧宝石对我们毫无保留;

  也许是有人为我们担忧,偶然送来一句淡淡的问候;

  也许是有人理解与疼惜,在温暖中湿了眼睛。

  愿我们永远铭记每一次灵魂的共振与共鸣。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9

  这是一部可以被看作同人小说的心理学小说,真实的人物,虚构的故事情节。我对书中人的原型其实算不上了解,听过尼采的名字以及他的“上帝死了”,看过一两本弗洛伊德的书,其它的人就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治愈与被治愈的故事。布雷尔想要治疗尼采,可能是因为莎乐美,也可能是因为瓦格纳,但是我觉得是因为他自己,因为自身的困惑,也因为研究者的好奇。总之,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留下尼采,让他来接受自己的治疗。当然,他也做到了,不过采用的方法比较特殊,他让尼采来治疗他。

  或许取得一个人信任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先信任对方。布雷尔一点点地告诉尼采自己的故事,获得尼采的信任,同时也慢慢让自己的问题浮出水面,真的让尼采对自己进行了治疗,最后,他们互相医治了对方。

  或许在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带着伪装的面具生活,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不愿面对。而只有我们将真实的自己撕扯出来的时候,真正接纳自己,我们才有可能真的获得“自由”。

  在尼采和布雷尔相互治疗的过程中,书中不仅有两个人相处时的具体的对话与情节,还有两个人各自的记录。在我看来,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两个人在真实相处的时候就像是在博弈一样,而各自文本的记录则分别记录了两个人的想法,特别是尼采的记录,让人对对话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些记录,可能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两个人在对话时的行为。

  生活有的时候就像故事一样,只是我们不小心身在其中而已,我们没有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办法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周围人想法的能力。那么,你所认为的事情是否和现实的一致?你所知道的是否是真实的?你期待的事情是否又真的是你所期待的?还是大多数时候只是我们在自以为是。

  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布雷尔在被催眠中时的故事,我甚至觉得那就是事实。看到布雷尔剃掉胡子看到苍老的自己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难过,好像我就是布雷尔,好像我就是那个为了自由放弃了一切,但是最后发现其实自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一无所有,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没有位置”。

  是啊,终于自由了啊,终于可以去追求心中的美好,可以去找想要见的人了,可是事实呢?

  在布雷尔离开的时候,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可是当布雷尔看到贝莎和另外一个人一起的时候,伊娃已经有了新的生活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生活似乎把他抛弃了,所有人都可以有新的开始,有新的生活、新的伴侣,但他的.呢?他一直苦恼的又是什么呢?或许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而已,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或者说,用幻想来麻痹自己。

  那么现实生活在现实,我们是不是也会用“梦想”来麻痹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以此来逃避现实,躲避生活中的责任?或许只有真正看到了现实,撕破了自己营造的假象,然后才能好好地回归真实的生活,真正地拥抱生活。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比如尼采。每个人的生活有不同的追求,生命也会有不一样意义,最后回归的方向也会各有不同。布雷尔最后在梦境中看到了另一种结局,然后认识到了对自己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从幻想中脱离了出来,选择了平淡而安稳的生活。但是尼采不一样,在大哭之后,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离去。

  或许最后的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你的选择,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命运”,你是否能脱离幻想的梦境,接受真实的“命运”。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10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面具,自从有了社交,并进入了社交的圈子,就开始不停的`变换面具,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圈,从而达到自我以为的满足,成就。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

  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为存在,但又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放弃,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而如何存在?怎样活着?为何思考?怎样死去?应该是人生的四大主题吧!作者:鱼中水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相关文章:

读《哭泣的骆驼》有感05-26

尼采的经典语录12-14

读《哭泣的圆明园》有感300字11-02

哭泣的小鱼06-12

哭泣的小河06-13

尼采与形而上学读后感06-09

二次哭泣05-15

地狱的哭泣声经典美文06-17

小鸟的哭泣作文300字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