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感1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令我难忘。
书中记载成吉思汗·铁木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多次南征北战,扩张领土,地域包括中亚、东欧等等,建立了大蒙古国,被称为“元太祖”。毛主席称他为“一代天骄”,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读过此书,我了解到成吉思汗作战勇敢,英勇善战,遇到困难从不低头。尤其是在他很小的时候,作为部落首领的父亲被其他部落人害死了,一家人的生活一落千丈,靠他的母亲打猎、采摘维持生活,艰难的.生活练就了他刚强、坚毅的性格。随着他一天天长大,逐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后来,他不断招募、团结有才能的人,协同作战,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一步步成为部落首领,当上可汗,统领千军万马。
读完此书,我认为应该学习成吉思汗英勇无畏、善于思考的精神,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永不低头,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勇敢向前,从不言败。
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感2
13世纪,蒙古人开始大幅扩张领土,在短短数十年内,蒙古军队势不可挡地吞并了欧亚大陆的大部。欧洲人因此将蒙古大军称为“上帝之鞭”。
为什么蒙古帝国在极短的时间就吞并了如此巨大的领土呢?追其根源,则是由蒙古部落的统一者——成吉思汗造成的。
一、伟大的政治家:
虽然当时的蒙古人还是落后的游牧民族,但铁木真(成吉思汗)依然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铁木真统一蒙古后,通天巫阔阔出受到铁木真的宠幸,并得到众多蒙古人的拥护,他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而铁木真在发现阔阔出的野心后,由于阔阔出在许多信神的蒙古人中都有一定威信,所以铁木真以比武的方式将他铲除而不是公开处死。
铁木真不仅具有军事家的谋略,同时他也具有政治家的手段。下是他这种政治家的才能,让他成功处理多起贵族反叛行为,确保了蒙古国的政治稳定。
二、不败的.军事家:
成吉思汗征战沙场数十年,经历了成百上千场战役,仅只败在了“十三翼之战”上。而铁木真(成吉思汗)军事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蒙古大军在中亚、欧洲等地的扩张。
铁木真在率领大军进攻花刺子模国时亲率大军,在攻下其都城后势如破竹地攻下了蒲华城、寻思干城等城。其速度之快,让逃亡的国王摩诃末没有喘息的机会。
三、蒙古入侵的另一面:
蒙古帝国的扩张让欧亚大陆一体化,但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毁灭性影响。以成吉思汗为例,他在战争中屠杀了数百万平民,掳掠大量财物,毁坏了无以计数的城郭和良田,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他横扫欧亚的大军也被历史上称为“黄祸”。他的征伐战争又带有野蛮、残暴的历史局限性。
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感3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历代风云人物》系列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想。
这本书为田芳芳所著,出版于中国铁道出版社,描述了成吉思汗成就帝王霸业的一生。他手握凝血而生,成长于部落互相攻伐的年代;他从小立下志向,重用四面八方前来投奔的将领。他所向披靡,如有神助,常常能够以少胜多;他为父报仇,消灭了塔塔儿部、王汗父子、乃蛮部,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书写了一部不朽的战争传奇。
成吉思汗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又被泰赤乌部抛弃,成吉思汗的母亲为了不让孩了们饿死,每天采山梨、摘野果,甚至拔野菜、挖草根,日日夜夜奔走在斡难河边。幼年的经历直接影响了成吉思汗的一生。他明白,只有不断勉励自己、磨炼自己,才能更加强大!成吉思汗从小吃苦耐劳,胸怀大志,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双面人物”:对待亲友子女、心腹爱将的一面与对待敌人的一面。对待亲人和下属,成吉思汗总是表现出无限的包容、大度与关爱;而对待敌人,宽容与善良立刻烟消云散,与之而来的是无情和冷漠。总之,用苦难来提升自己,用挫折来磨练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再看看中国的奥运健儿们,哪一个没有吃过苦、遇到过挫折?他们像成吉思汗一样从不放弃,利用苦难、挫折来锻炼自己,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雄鹰展翅,叱咤风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烈日像一团烈火在空中燃烧,大地上热浪滚滚,一只黑羽金眼的雄鹰在空中飞翔着,它那矫健轻捷的身影,时而穿过云层,如箭般向天的尽头飞去,时而伫立云层之上,向下俯视着人间万物,想以那硕大无比的羽翼,拥抱整个大地……
【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感】相关文章:
一代天骄游04-20
成吉思汗庙05-15
成吉思汗读后感04-28
《成吉思汗》读后感04-30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10-13
《成吉思汗》读后感4篇06-06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03-23
读《关心下一代周报》有感(通用15篇)02-16
《关心下一代周报》读后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