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长沙》观后感

时间:2023-12-22 16:19:1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战长沙》观后感通用2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长沙》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战长沙》观后感通用2篇

《战长沙》观后感1

  看着那张枯黄老旧,带着裂纹的全家福,依旧能把我的思绪牵回到那部剧里——《战长沙》。本是一张和睦,温馨的全家福,却因一名身着抗日军装的军人,蒙上了沉重的色彩,这张全家福背后一定不会宁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了。而这长沙城一户普通的胡姓人家在战争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便向我们展现了战火的无情,以及在日军铁蹄的侵略下,中华儿女们奋起抗战的不屈精神。

  中国人是不屈的,面对日军的铁蹄,他们有着自己的抗争方式。胡长宁也是这样的。他只是一个懦弱的知识分子,普通的教书先生,除了读书喝酒听曲什么也不会。然而一生都不敢对别人说个不字,唯唯诺诺的他,却在日本人的枪口前摇了头。他被日本人以家人为要挟,要他去做汉奸。开会致辞的那一天,他穿着一身华服,不管被周围邻居指责成为汉奸,他也仍笑着向前走去。因为他知道即使是付出生命,也绝不会向日本人低头。还记得他在日本人面前高唱的曲子“恨倭寇打战表兴兵犯境,众英雄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儿郎报仇。”他对日军的呐喊,不单单只是他一个人的呐喊,而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呐喊,保家卫国,誓死抗争。

  不管是作为医生一直奋战在前线,而后来退居后方教书培养更多优秀医生的刘明翰,还是为给家人报仇,不顾死亡,刺杀日军将领的金凤,还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的顾清明,湘平,湘宁,还是为了给哥哥报仇,不惜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引他们进雷区的湘水,还是积极参与抗战的民兵和游击队,都是象征了无数奋起抗战的中华儿女。展现的是中华儿女不屈的抗战精神。

  剧中也有许多人物令我印象深刻。

  薛君山,他是长沙的地头蛇,为所欲为,敛财手段一流,他也有他的无奈,在那样的乱世中,唯有这样才能让家人过得好。他或许在外人看来是为了敛财不择手段的人,殊不知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在长沙大火中不顾安危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最后险些丧命。穿上军装,遇上敌人,他也是最眷恋生命的男人,他爱他的家人,在保家和保命之间,做出了无悔的抉择。最后战死沙场。

  胡湘湘和胡湘江,胡家最宠爱的龙凤胎。他们在家人的万般宠爱下成长,心性如初阳,不识人间愁苦味,会调皮,也会任性,总是犯错。但他们的成长,却被战火不断纷扰。在经历了湘水的事情后,他们被深深的触碰到,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的抗战出一份力。湘湘,从天真烂漫的少女,最终成为了战地医院出色的护士。而湘江,他曾想滞留在青春期里赖着不走,直到有一天,被至亲之死惊醒。从此,走进一场强迫他长大的战争,他加入了游击队,与日本人殊死搏斗,不畏牺牲。他最终还是成长起来了,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任性。

  胡老太爷,他可以算是一个封建的大家长,也可以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写照。他一生倔强不服输,眼看子孙一个个离去,拼尽全力留住他们,保全这个家。他极力反对湘平参军,甚至想把他绑回家,但最终还是在湘平的坚持下,无奈的接受了。但他为湘平能够英勇杀敌而感到骄傲。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保国才能保家,面对日本人的.扫荡,他散尽家财,让村民把所有的粮食都搬上山,一颗也不给日本人留,他最终还是向命运低了头。

  “什么是战争,战争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惨烈的战场和与敌人殊死搏斗,不畏牺牲的战士,还有很多平凡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忍受战争的煎熬,在背后也有一场无声的硝烟燃起。而这部剧恰恰就是从一个平凡的家庭取材,来反映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以及战争中人们的无奈,更具震撼力。为了保卫国家,父母只能送孩子上战场,妻子也只能和丈夫分离,在家里心惊胆战的过着每一天。又有多少人因为战争,家庭变得支离破碎,骨肉分离。

  和平是何其的宝贵,还记得刘明翰最后说的“希望毛毛,以后不当军人,也不当医生,就向姨夫那样当个平平凡凡的教书匠。”经历了战争的创伤,迎来最终的胜利,他是多么希望以后再也没有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太大,人们应铭记这份伤痛,向着希望的明天前进,向着和平的明天前进。

  不知何时耳边又想起了那首歌“天空染成了灰色,身后燃烧着战火,该怒放的青春,未到精彩就凋落,幸福,它在哪呢。”

《战长沙》观后感2

  我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所以才会有那些特异行为的我!但对于重新再看一遍《战长沙》,甚至仍会继续看三遍,四遍,乃至n遍,我都不觉得这是一种病态的神经行为。一部好的作品,一部堪称经典的良心剧,就如同一部好书,一部意味深远的经典名著,值得人细细品味,领悟其中的精髓。在我看来,在众多的剧迷眼中,《战长沙》绝对名下无虚,值得观众推敲,领悟。

  《战长沙》,顾名思义,讲的就是抗战时期的长沙会战。事实上,这一个平实到毫无特点的名字,应该是让它流失了很多爱它的观众。一如我,暑假时央视八套上星,看到这个剧名,第一感觉就是又一部天雷滚滚、各种穿越的抗战雷剧,一部顶着抗战名义的现代狗血伦理剧。更何况,女主还是《家有儿女》里的小雪,印象中她还是那个和刘星拌嘴的小女孩,感觉看着会脱戏,所以不曾驻足,也就在暑假里错过了它的首轮播放。

  再次注意到它,已是国庆黄金周,央视一套二轮重播。闲来无事的我只当是在无聊中找点乐子,玩一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结果,就那么三集,就那么一个上午,我就有种沦陷的感觉。然后,打开电脑,搜索战长沙,就被宣传海报上那句“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给震撼到彻底沦陷,于是果断从第一集开始。

  然后,我知道之前对它的误解是多么的错误。这是一部表现正面战场的作品,全剧无雷点,有的只是泪点。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全国军的电视剧,竟然能在央视播出!至于杨紫,她的表现让人惊艳,给人一种她就是胡湘湘,胡湘湘就是她的感觉!

  剧集开始是在欢快的氛围中展开的,调皮捣蛋的胡家双生子,安静的过着小日子的胡家老小,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这到底是不是抗战剧?!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同于以往的抗战剧,它着眼于普通的胡家,通过表现胡家的变化,来侧面表现战争的可怕。这样的着点,让人情不自禁就代入其中,因为这样的胡家,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的家;胡家的世事变迁,也是战争年代里所有人家的悲惨境遇。

  至于顾氏夫妇的爱情,这是我看过的所有作品里刻画最少的一部了。从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到相亲时争锋相对,再到偷洋灰时知错就改的认识,这进展,真是慢的可以。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含蓄到急死人的表达。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愈发的弥足珍贵,值得人坚守。

  32集的剧集并不长,两天,就刷完了第一遍,没有快进!没有跳集!这是一部良心剧,网友的肯定所言非虚。这是一部耐人寻味、让人观后深刻反思的电视剧。说它是抗战剧,还不如说它是部反战剧更来的'透彻。没有这剧,我不曾听说过花园口决堤,不曾知晓历史上长沙发生的文夕大火,更不会记住围绕在长沙周围展开的四次长沙会战,也就更不能如此真切的感受战争给人所带来的残酷现实。

  战争,这个词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熟悉而陌生。说它熟悉,因为我们的先辈们经历过,电视新闻里也有很多国外的战乱报道;说它陌生,虽然知道它的残酷,但生长于和平年代,不曾亲身经历,就不能切身感悟。感谢《战长沙》,感谢导演孔笙,感谢这部剧的所有主创,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无情,让我们代入其中,感受身处动荡时局中的无奈,感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家国情怀。战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灭顶之灾,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战长沙,一个战字,却没有过多的战争场景,有的只是通过长沙茶园巷胡家,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变化,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谁说战争就一定是打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活着,也是一种战斗。正如宣传海报上说的,所有人都在向死而行,可并不是简单的求死,而是在求死中生长,在求死中求生。

  这是一部20xx年不容错过的作品,全剧通篇没有直白的说教,只是草灰蛇线的运用,只有前后鲜明的对比。最地痞流氓坏事做尽一心求生的薛君山,打光了生命的子弹,壮烈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最懦弱怕事迂腐无用的胡长宁,敢于在日本人面前守住气节,唱着抗日的戏曲走向生命尽头;最看重家业重视家族传承的胡家大爷爷,把田地分给村民,坐死在胡家祠堂里;最刚烈坚强的胡家奶奶,为了不连累子孙,自缢于屋中;最不懂事的小满,临死前挣扎着将最后一颗子弹送给了那个日军高官;原先安静祥和的千年古城,在文夕大火中覆灭;原本四世同堂的胡家,最后只剩下一座座凄冷的坟墓……这些对比,这些变化,让人心疼,让人感同身受,也让人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思考,领悟,感怀。

【《战长沙》观后感】相关文章:

《战长沙》观后感08-31

战狼观后感_战狼观后感汇总06-06

夜晚的长沙06-15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0-11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10-10

有关教案沁园春长沙10-17

战狼观后感08-30

《战雷》观后感12-09

《战狼》的观后感08-27